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而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一、以人为本,设计教案

教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理解课文内容时,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措施,以便在上课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

当然,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差异,设计课堂时要设计好难度不一的问题,既要让优秀学生学习有深度,又要让一般学生学习有进度,直面班级中的各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依据情境,巧妙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由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精神饱满,自然一堂课的效果就好;反之,学生上课时精神不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不牢。对于不同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调整。

1、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

积极学情,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灵的提问答问、主动的寻难设疑、新颖的解题思路,幽默的语言等。对于这样的课堂积极学情,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还学于生”的目的。

2、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面狭窄或对知识一知半解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科学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直面,处之泰然,在课堂上尽力转化这种教学氛围。

比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整体、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语文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积

极性、主动性,自觉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优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重反馈,反思教学

课后,教师应该思考课堂上传授了什么给学生,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自己在讲课中哪些地方引导得好,学生理解透彻;哪些知识没有讲清讲透讲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同时,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调整方向,为下一步更好教学作准备。同时,也能切实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研水平。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既体现在课前的引导,又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点拨,还体现在课堂是对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的提升,将学生零碎的知识转变为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源泉。新课标下的教学,需要我们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人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

智慧教师教育教学成果

结合课程教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内容提要: 高中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学习,是经后步入高等教 育学习,步入社会生产实际的入门,是将理论应 用到实践的初步尝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敲门砖。 因此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训是必要的,结合 课程教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是必要 的。 主题词:高中生,科学素养,探索,实践 作者姓名:潘之浩 高中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学习,是经后步入高等教育学习,步入社会生产实际的入门,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初步尝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敲门砖。因此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训是必要的,结合课程教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是必要的。作为技术学科教师,我想就通过课程平台、活动平台以及课程平台与活动平台的整合提高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浅谈一下个人感悟。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作为科技方面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做到首先应该理解科学素养的内涵。世界上对此的定义有很多,具有权威的,代表性的大约也有十几种,我在这里主要参照的是美国“2061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定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发起的“2061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是:“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并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科学素养可以增加人们敏锐地观察事件的能力、全面思考的能力、以及领会人们对事物所作出的各种解释的能力。此外,这种内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构成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基础。” 之所以参照该定义,我认为此定义中具备适合高中学生培养的几方面能力。一方面是广泛地认识、理解科学,即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二方面是学习科学知识,即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三方面是构建科学思维体系,即培养逻辑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四方面是做科学,即参与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并培养相关的技能。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片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知识在教师的指挥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子,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有些课,又过于强调学生学,忽视了教师的教,而失去了教师应该有的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中失去了方向,课堂毫无效益可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与引导启迪。 第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职;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安排教学过程,随时根据课堂里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第三,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必须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和课堂高效。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而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一、以人为本,设计教案 教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理解课文内容时,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措施,以便在上课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 当然,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差异,设计课堂时要设计好难度不一的问题,既要让优秀学生学习有深度,又要让一般学生学习有进度,直面班级中的各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依据情境,巧妙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由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精神饱满,自然一堂课的效果就好;反之,学生上课时精神不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不牢。对于不同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调整。 1、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 积极学情,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灵的提问答问、主动的寻难设疑、新颖的解题思路,幽默的语言等。对于这样的课堂积极学情,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还学于生”的目的。 2、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面狭窄或对知识一知半解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科学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直面,处之泰然,在课堂上尽力转化这种教学氛围。 比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整体、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语文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积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两项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至少有四种:(1)教等于学。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2)学多于教。指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教,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教大于学。指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4)有教无学。指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但不排除学生也可能从教师的特定教学中,学到教师没有预期的东西。从上述可见,教与学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正比例”的逻辑关系,但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只是或者表现为“正效应”,或者表现为“零效应”,或者表现为“负效应”罢了。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欲人明者必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教人者只有学高身正,才能为人师表。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

浅谈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智慧(一)

浅谈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智慧(一) 作者:刘红玲王爱英祝建波张煜星 【摘要】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工作者十分注重智慧性的开展教学工作。高校教师相比之下则较少探讨教育智慧,对教育智慧的重视不够。但是高校教师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要提倡和引导教师注重教育智慧;第二课堂的开展要求高校教师具备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想成为智慧型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灵活应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必须对正确理解高等教育职业的性质,必须对学生有真诚的爱心,必须善于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高校教育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国内深入展开,使得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更多地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也使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开始认真的反思“教育”与“教书”的区别,更有不少基础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倡导“教育智慧”的重要性。“教育是智者的事业”1],“教育呼唤智慧和幸福的回归”2],我们可喜的看到,在各大杂志上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实践中教育智慧的见解颇丰,可见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理解日趋成熟。2009年11月21日——22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学召开了“石河子大学——新疆中小学教育联盟”协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报告为“凝聚校长智慧,共创教育未来”,来自新疆各大中小学的校长与来自国内和新疆省的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了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把教育实践中“教育智慧”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方探讨。天津师范大学张连生教授还做了题为“经验分享: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智慧”的专题讲座。给广大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以极大的启发。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参加完这次协作会议不禁深有感触: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可以这样重视教育智慧,理解教育的内涵,难道高等教育就可以轻视教育智慧吗?为什么我们在杂志上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看到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智慧的理解和探讨?是什么原因限制了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反思? “智”乃日有所知,即每天都要有新的知识,新的想法;“慧”乃每日打扫心灵之尘埃,即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这是“智慧”的字面含义。教育不仅需要学识辅佐,而且更需要智慧灼照;不仅需要勤奋支持,而且更需要以智慧统领。因此,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同样也离不开教育智慧。然而,由于组织和管理模式的不同,高等教育的授课老师不需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不需要关注学生的言行,往往下课就离开课堂,真个教学过程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是交给辅导员老师或者班主任去负责的,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对于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重视不够,更谈不上注重教育中的智慧。教育因是思想启迪思想,智慧启迪智慧,所以,要想绽放文明之花就得有文明的藤蔓,要想结出智慧之果就得有智慧的树枝。本文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探讨高等教育中教育智慧的必要性及具体体现。 1高等教育倡导教育智慧的必要性 1.1高效教师的结构特点决定了需要提倡和引导教师注重教育智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师队伍强调高学历,高科研水平,而忽略了教师是否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很过教师虽然有博士、硕士甚至双博士学历,但是他们很多是专业的文科或者理科出身,并没有师范专业教育的背景,这就使得他们知识根底深厚但是教育技巧缺乏,对于教育的理解认识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仅仅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阵地,而忽略了育人的环节。知识是人类几千年认知活动的成果,它纵向跨越时空,横向穿越认知活动的各个领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把知识传递下去,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的繁衍生息。从这一点看,知识是既存的有待认识的客观真理,与个人无关,更与生命无关,它是价值中立的。现代教育奉行的就是这种知识观,可是,当知识进入教育过程,就必然与人发生联系,中国在漫长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一直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教师权威根深蒂固,“师道尊严”、“贵师重傅”、“天地君亲师”等提倡教师绝对权威的概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不利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教学方法上,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授课的基本技能技巧,单纯采用讲授法,课堂上没有互动,课下没有交流,造

浅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基础陈

浅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基础 龙山一中陈小艳 一、提出问题 我是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任教六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要接触需教育的学生很多。作为老师都希望能够有效的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是我们老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中发现,要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进行教与学的基础,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爱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只有老师给学生真挚的爱,学生才能时刻感受到关怀与期待,才能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之情,他们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感染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论是对优生,还是对后进生,不能以成绩的差异而亲之、爱之或厌之恶之,应一视同仁,平等的分享其爱。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其中,“爱”便是根本。教师在师生情感沟通过程中,应有主动性。平时的一个眼神、温柔的一个手势,或者主动向学生问好,都可以缩短师生间的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只有教师的热情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依赖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冲动和干愚蠢的事,当你为此相发脾气或训斥时,别忘了提醒自己,他是学生。在爱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理解和尊重学生。 2、教师的仪容、仪表和人格魅力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有人说,若把人际关系看作一幅相互吸引的动态图,那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一般说来,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天生丽质的人。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如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讲诚信,良好的品德修养等等,这对学生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高超的授课技艺,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必备条件。 一个人外貌气质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的,但一个人的被尊重与被接纳程度与其能力的大小,学问深浅也有关。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欢迎。因此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中,教师要以自己的高超授课技艺,卓越组织管理能力,赢得学生赞赏。对于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有爱,但是另一方面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必须对学生认真负责,并严格要求。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扩充知识,提高能力,加强修养,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素养和心理素养。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优点 1、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最近,我在一次听课调研中发现师生之间还有一些不默契的现象,对此我感觉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我们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这两种相应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均不成熟,他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传统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然而,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浅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体现智慧之爱

.当今社会,要求我们要做智慧型的教师,您是怎样理解智慧之爱的?举例说说您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体现智慧之爱的? 浅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体现智慧之爱众所周知,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仅仅充满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谁都知道“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古有“仁义礼智信”,今有“德智体美劳”。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无论何时都离不开智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智慧的人,应该说是责无旁贷的。而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有智慧的人,教师自己首先也应该充满智慧,做智慧型教师,努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体现智慧之爱。 何谓智慧之爱?通过近期网络培训,尤其是聆听了潘慧芳老师《教师之爱的智慧》讲座之后,我深深体会到,智慧之爱是尊崇主体、唤醒人性、张扬个性、公平公正、鼓励自我生长与合作发展的科学理智的爱,是平等双向的爱,是健全人格和良好师德有机结合的爱。智慧之爱应该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不露痕迹,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之中体现智慧之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虽然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是智慧大多来源于知识。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多少智慧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应该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力求博览群书,不断为自身“充电”,向书本要智慧,如蜜蜂采遍百花,方能酿出蜜来。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之中体现智慧之爱,必须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公正地对待对待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想在教育教学之中体现智慧之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之中体现智慧之爱,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当下,更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为之“计深远”。何谓“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教师的智慧之爱,绝不能整天只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应该在学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本学期开学我班刚转进一名学生,他的家长跟我说这孩子每天放学到家必须有大人寸步不离地看着,连一分钟都不能离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家长陪着,只要家长离开他就嚎啕大哭。很显然,这孩子的依赖性太强了。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一个依赖性太强的孩子,离开了依赖对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试想,当他长大成人、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又怎能生存、发展,有所作为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孩子依赖性如此之强呢?通过了解得知,原来这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一点点的就由爷爷奶奶照料,而爷爷奶奶都不识字,对孙子特别溺爱。

幼儿园前书写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幼儿园前书写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基本书写能力是一项较为关键的教育内容。近年来,前书写活动在幼儿园的推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书写习惯、书写兴趣等方面培养的优势,因而受到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所研究的幼儿园前书写活动是指利用图书与绘画的形式激发幼儿对书写与阅读的兴趣,进而培养相应的阅读与书写技能方式。前书写活动对于开发幼儿的脑力,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是对幼儿培养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活动。[1]对幼儿园前书写活动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应当对前书写这个词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前书写并不是指单纯的书写。当然,我国也早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恰当定义:“前书写”是幼儿在正式进入小学前,用笔或者其他用以书写的替代物,通过幼儿用最初的感知、涂画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用或图形、或文字等的形式向周围人传递信息、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活动。 (二)研究目的 幼儿用前书写可以说是一种由幼儿自发产生的游戏活动,或者是在成年人的引导下进行的一项游戏活动,当然其最终还是以学习为目的。基于此,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散思维,以此能增强幼儿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首先对幼儿园前书写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增加幼儿园前书写活动的理论研究基础。其次,结合盐城市建湖县三所幼儿园的例子,通过对这三所幼儿园前书写活动进行调查,了解到幼儿园前书写活动的现状,针对幼儿前书写活动在幼儿书写姿势、书写习惯、书写兴趣、书写内容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前书写活动存在着哪些问题,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概述,对幼儿园前书写活动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设性参考思路与实践研究基础,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物理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物理 摘要:高中物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更是老师的教学难点,如何教好高中物理是每个高中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教好高中物理。 关键词:兴趣;方法;能力;理解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洒出,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洒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2、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首先教师的生动风趣,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其次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二、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课堂上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只有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虽然评价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但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 1、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

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关键词:教与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4)07-0032-05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重构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重构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1、教师教学行为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新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的任何一点创新精神可成为点燃创新火花的火种。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课堂生活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应当明确: ●火把与打火机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点燃, 而不是自己燃烧。 ●园丁与花卉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提供帮助,而不是代替生长。 ●桶与碗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引起口渴,而不是倒水。 ●磨刀石与刀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使学生精彩,而不仅是自己精彩。 ●思想比知识更重要;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人性比知识更重要;创新比知识更重要。 2、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主旨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1)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的交融性。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均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2)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搭配。教师要充分利用三学习方式的优势,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寻求合理的学习搭配方式。如何搭配要靠教师的具体设计。 (3)在高中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实现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包括接受性学习方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各种方式的合理成分。 (4)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知识。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策略性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检验,也会使学生在使用中有新的发现,使方法的习得与熟练掌握融合在不断学习知识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浅谈小学数学中改变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中改变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数学教学过度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使学生以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新课程提倡和强调自主,合作学习。而传统教学过度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催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认为以下几点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改变数学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数学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动的一大障碍。一个学生如果对数学的公式,定义死记硬背。而对公式,定义不理解,对问题不思考,对题目不举一反三,那么他对所学的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例如:我在叫学生训练《6的乘法口诀》时,某些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不加于思考、理解,而是机械地背诵,从头背到尾,一字不差,自以为什么都懂了。但如果叫他们把口诀应用到乘法算式中去训练:6 X 2=,6 X 3=,他们就不懂等于多少。 转向全面学习,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我在训练学生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出示7棵小树,让学生认真

观察每棵小树叶子有几片。很多学生都懂7片,引导学生讨论,在合作1棵7片;1 X 7=7,2棵14片;2 X 7=14、、、按此类推学生很快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提升学生课内活动效率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有着“学习效率低,学业负担重”的现状。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状况,教师有必要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着力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着重于提升学生课内活动效率,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行的。学生的理解活动主要靠教师启发诱导。因而就教的方面言,教师应起主要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表现为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方向地调控、推动教学过程,并使构成教学过程的各因素相协调,使学生的理解活动持续处于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知识到技能和水平的动态平衡之中。同时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自己需要的独立理解活动,使学生爱学、会学。就学的方面言,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独立理解活动的主体。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的形成与发展都得靠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知识为中介,沿着准确的思路,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学得活泼、主动,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

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