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建坝案例分析
怒江建坝之争升级 大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并行

怒江建坝之争升级大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并行本报记者张可佳有关怒江上要不要建13座大坝的争论,3个多月来始终未停。
生态、水利、电力专家,还有当地政府以及越来越多的民众都参与了这场讨论。
它几乎成为西部大开发与生态保护能否并行的一个标志性话题。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政府等纷纷召集各方面专家深入研讨和论证:怒江将如何实现大开发,怎样评价和利用云南省的自然资源,怎样才能实现云南及整个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去年8月12日至14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京主持召开《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
会议通过了怒江中下游两库13级梯级(松塔、丙中洛、马吉、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开发方案,全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
该《报告》由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交。
《报告》认为,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与另外12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6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2位。
怒江中下游河段开发的任务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供水、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
消息一经传出,很多专家明确反对。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东亚自然保护研究监测与培训中心主任李渤生和四川地质专家范晓都认为,在怒江建大坝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将使中国蒙受太多重大损失,也违背了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的承诺。
李渤生曾61次深入藏、川、滇考察,考察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世界很多著名峡谷和大河;范晓常年在西南的山川河流、森林、草甸作地质、生态考察。
李渤生指出:这里已被列为世界上最优先保护的生态区域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我们需要对这一特殊地区有全面、科学的了解,而不仅仅认为它是“可利用的水利资源”。
据介绍,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要下降0.4至0.7摄氏度。
我国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在北纬23度半、海拔4500米的高度应当是零下十几摄氏度,但现在青藏高原的白天很暖和。
武汉六中徐艳河流上该不该修建大坝以怒江为例共31张

三 辩论赛
第二环节 自由辩论环节
• 此环节正反双方需针对对方的错误给予指出并论证。 辩论双方交替发言,由反方开始!
• 时间上:正反双方都拥有5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
三 辩论赛
第三环节 总结陈词
• 针对对方的观点和己方的立场出发,总结本方的观点, 阐述最后的立场。
• 正方质辩小结,3分钟。 • 反方质辩小结,3分钟。
认知再次升华
举一反三
能力提升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法的步骤
第一部分 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工作
1 选题
选取以怒江为例
教 师 2 教学设计 工 作
3 设定辩论赛规则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辩论赛基本流程
4 学生工作分配
立论环节
辩论赛流程设计
正方一辩开篇立论,4分钟 反方一辩开篇立论,4分钟 立论环节由正方开始,立论可以以PPT形式展示。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法的步骤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环节
1
见教学PPT---河流上该不该修建大坝以怒江为例
视频:怒江
该给怒江百姓一条 出路?
该给子孙后代留一 条原生态的河流?
问题研究
一 怒江流域的主要自然地理概况
青藏高原
西藏
1 怒江的发源地和注入地 分别是哪里?
云南
发源地:中国青藏高原
流经:西藏、云南、缅甸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法的步骤
第一部分 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工作
1 选题
选取以怒江为例
教 2 教学设计 师 工 作 3 设定辩论赛规则
4 学生工作分配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矛盾导入
怒江建坝案例分析

行政决策的战略眼光
• • • • 全局性 长远性 科学性 实践性
总结
• 建坝是否能脱贫,以及怒江潜在的生态价值有多少还是有待讨论。但 是我们不能仅仅讨论该不该建坝,而应讨论做不做的问题。如果不建, 那么当地人民也许将更长时间生活在“环保人士”提倡的所谓“原生 态”中,当地的植被也将继续被人们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所破坏。 • 而讨论建坝后怎么办,是能不能的问题。只要政府、民间更好的配合, 做好移民安置、生活补贴、环境保护等工作,将极大的减小建坝带来 的负面作用。例如当地怒江州政府向中央提出5条政策性建议:每度 电中提取1分钱,用于水土保持建设;每度电中提取1厘钱,用于生态 保护基金;每度电中提取5厘钱,用于生产扶持基金;总电量中留出 3%~5%作为扶贫电量,以成本价格供给当地农民;库区人民每人每 年补贴600元,持续30年。 • 当然,考虑长远不等于可以忽略眼前的改善。像怒江流域人民生活的 改善,如果不能从发展水电项目来取得,也应从其他措施来获得。中 央和全国各地尤其是富裕地区应该从一盘棋考虑,大力帮助其发展。
• 所谓的公共政策民主化, 是指必须保障广大 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 织, 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 在公共 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 求, 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 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的决策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决策社会环境, 充 分体现人民群众国家主人公的地位和参加 国家公共管理的民主权利。
(三)“ENGOs 介入政治协商”阶段
二、科学决策中的民主参与问题
• (1)、公众的科学素养对民主参与决策的影响 • 据英国公众理解科学专家杜兰特教授说,“许多公共政策都与科学有 关,如果未经有科学知识的公众讨论就出台,那就不会存在真正的民 主决策” ,这说明参与公共政策或科学决策需要有科学素养的公众。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低毫无疑问会影响他们参与决策的能力。但是,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没有参与决策的 能力。科学素养公众与人口统计变量进行关联分析表明,经济和教育 程度与科学素养呈正相关趋势。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 家,在一些发达地区,公众参与科学议题决策和公共事务决策的能力 已经达到必需的水平。从各个国家的经验来看,等待公民达到所需素 养不是很好的决策,重要的是,政府和有关学术团体应该主动进行促 进工作。也就是说,要通过有组织、有措施的、积极的策略推进公众 对科学的参与能力的提高。
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

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论文标题: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Decision-Making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Taking Nujiang Dam as an example ZHU Qian-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论文作者竺乾威论文关键词地方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利益表达/潜规则Decision-Making of Local Government/Public Participation/Expression of Interest/Unspoken rule,论文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论文单位南京,点击次数394,论文页数86~92页2007年2007月论文免费下载_/Due to the polarization of interest resulted from market economy, the local government makes decisions more and mor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relevant to interest are involved in the decision-making. Taking the decision of Nujiang Dam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general character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analyzes interest conflicts, self-interest fondness which expresses and restrains policy-makers,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nd unspoken rules, etc.中图分类号:D03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4-0086-07一、怒江大坝决策案例简述怒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国际河流,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色邑达至中缅边界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资源之一。
各方态度——关于怒江水电站

各方态度当地居民态度反对建怒江水电站资源2007-05-29 20:01:52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3座水坝开发东方大峡谷腰斩怒江是耶非耶2004年03月16日青年参考美国《纽约时报》王冲编译在中国环保界流传一个并不可笑但寓意深刻的笑话:一位水利学家和一位生物学家同览江水奔涌的云南怒江时,水利学家叹息道:“这么多水白白流失,可以发多少电啊!”生物学家也叹息道:“千万要保护这自然的杰作,破坏了是要遭惩罚的。
”这两声叹息如今真的变成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自去年6月起,云南省和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决定在怒江上修建13座水坝。
消息传出,国内学者和政府内部不同部门展开了多次论战。
今年,争端进入国务院视野,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
怒江项目让村民“深入云端”山在怒江上,山里的村庄像是高高悬空,农民在这里种植卷心菜,也种植玉米,怒江两岸土地稀少,他们不得不在“ 空中”生存。
或许,他们还要往更高处搬迁,抑或是“深入云端”,因为可能在这一段水路修建大坝,为国家蓬勃发展的经济提供能源。
在中国国内,这个声称要“建13座大坝”的计划不仅唤醒了中国的环保意识,还引发了政府内部罕见的公开分歧,这是决策人始料未及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污染严重的国家,怒江是保留原始风貌的河流之一,它流经一个大峡谷地区,全世界独一无二,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去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公开批评了怒江项目。
村民不知何处去2月初,“之”字型的山间小径沿怒江两岸蜿蜒而上,村民拖曳着修葺房屋的材料拾级而行;而村里的女人在洗头,她们用的水是用沟渠引来的怒江水。
他们中的多数人居住在用竹子搭成的棚子里。
胡华申(音)是一位老师,居住在永拉嘎(音)村。
他轻手轻脚地走过一个混凝土灌溉渠,在一小片土地前面停了下来。
他说这块二十几亩的土地养活着全村200多口人。
胡华申说:“这块土地可能被淹掉,那样的话我们就得往山上搬,可在那里我们能种什么呢?”怒江项目将迫使5万人离开自己的家园,他们大都是农民,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和几百年前的祖先一样,选择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从工程伦理角度分析怒江开发

从工程伦理角度分析怒江水电开发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工程大国,正在向工程强国迈进。
近年来,工程伦理日益成为科技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实践证明,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纯粹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关涉道德、人文、生态和社会等诸多维度的问题,这使得工程师面临特别的义务或责任,工程伦理便是这种责任的批判性反思。
在此之前我们要理解工程伦理的意义,那么何为伦理?伦理指的是在社会共同体中任何人的关系,尤其是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
那么何为工程呢?从伦理的维度我们认为工程是指如何“正当的行事”。
因此工程伦理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怒江水电开发这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工程伦理角度上的分析。
在怒江开发项目上,各方人马各执一词,各种利益方相互博弈。
我们单从伦理关系上分析怒江开发项目至今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是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方式。
另一个主要原因则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处理方式造成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要求我们在工程之中,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按照自然规律,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论是项目规划还是在项目施工中,都应竭力避免对环境、生态及文化的永久性破坏; 避免对水电资源无限制地、过度地开采与使用,导致水电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
怒江地质条件好、水电能源富集; 搬迁人口少,河谷地带基本上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库淹没区都是人地矛盾极其突出的地方; 但怒江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条未被大规模开发的河流之一,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遗产地,其潜在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怒江开发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主要为利益与成本的分配关系。
如何公平分配怒江水电开发项目建设的权利与义务、利益和风险。
具体来讲,怒江水电开发工程所带来的收益怎样分配,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由谁来承担,如何承担。
一般来说工程的利益和风险总是在工程的业主和工程承包人之间分配。
行政决策案例

行政决策案例透视怒江水电工程决策过程中三方利益博弈民主怒江大坝以脱贫致富之名而筹建。
所谓脱贫,当地人民的利益理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整个决策过程是否科学民主,论证报告是否中立公正,一直以来遭人质疑。
当我们在讨论怒江大坝中环保和致富哪个为先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另一个民主决策问题。
只有决策过程充分民主,我们在上马建设工程的时候,才能在各种利益之间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怒江大坝工程决策中的三方利益博弈民主作为电力企业和政府,都希望从怒江大坝的建设当中获取利益,这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众的利益同样需要在这一浩大工程中被摆在突出的位置。
如何取舍,怎样博弈,谁来做主,这都在决策过程中成为了重要话题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时捷报道讲“兽道”也要讲“人道”。
这是云南大学生态与植物研究所所长党承林教授关于怒江大坝必须建设的著名表述。
他觉得,在重视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怒江大坝的建设正是基于此而行的。
去年以来,怒江大坝成为当地政府振兴经济的一把即将启用的“尚方宝剑”。
但是,有关于人民是否能得利也成为主建派和反对派交锋的重点。
清华大学教授李楯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就表示了他的不同看法。
“在水坝建设中,获利的首先是电力部门;其次是地方政府;在现行体制下,老百姓很难参与到这个利益分配过程中去。
”电力要盈利2003年6月14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电力集团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云南怒江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昆明签订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全面启动怒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
华电云南总经理郭世明承认:“建水电站,受益最大的确实是在企业,但华电是国资委领导下的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代表的是国家。
”对此李楯担心:“没有一个工程大家会按成本价报,报批的数字本身含有相当大一部分利润。
所以只要某个工程国家批了,财政拨款了,他们就可以赚钱,根本不用考虑建好之后能不能有效运转、能不能盈利。
”事实上,在怒江这样水能丰富的地区,电站盈利似乎并不困难。
怒江规划建大坝引争议我们是否需要建更

怒江规划建大坝引争议我们是否需要建更多水坝孙丹平■中国是世界上水坝最多的国家,共有86000座水坝,占世界的50%。
■今年以来,专家学者围绕在都江堰前建杨柳湖大坝和在怒江中下游进行13级梯级开发这两个项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003年10月25日,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62位科学、文化艺术、新闻、民间环保界人士联名呼吁:请保留最后的生态河———怒江。
这个呼吁缘于副会长郁钧剑的一段发言。
郁钧剑说:目前世界上保持原始生态的江河几乎没有了,在中国也只剩两条: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可是最近怒江流域也要进行大规模水电开发,为此我们心里很不塌实。
在“呼吁”上签名的人有唐孝炎、王金南、牛文元、李皓、苏叔阳、张飚、张抗抗、徐刚、郁钧剑、关牧村、卢奇、李琦、甲丁、刘全和、刘全力、赵忠祥、宋英杰、田山川、邓佳、梁从诫、王灿发、郝冰、廖晓义、汪永晨等。
今年下半年以来,怒江的13级梯级水电开发规划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从环境文化促进会的“呼吁”就可见一斑。
■怒江规划建坝激起学术界激烈争论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西藏和云南,入缅甸后叫萨而温江,最后流入阿达曼海。
怒江流域处于三江并流地区,地貌十分复杂,地理比较封闭,生态系统保持得相对完整,在全世界都很有代表性。
今年7月,“三江并流”地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名录。
怒江中下游的水电开发规划曾有过几个方案,最后推荐的是13级梯级开发方案,装机容量2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一亿多。
8月13日有关部门曾牵头召集几大电力公司和相关部委,讨论怒江流域水能资源进行投资开发与建设的规划。
在这次会上,赞成开发的意见占主流,专家们列举了怒江开发可能带来的诸多有利影响。
9月3日,在北京举办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与会的大多数专家对怒江水电开发持反对意见,并从河流生态、地质地理、环境保护、文化保护、动植物种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怒江的开发将弊大于利。
10月20日-2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社会学、生物、动物、经济、环保、景观等学科的12位专家和云南省各部门的官员,两种意见在会上再次交锋,而且甚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