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常用中药的掺假现象及鉴别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产品常见掺假使假收件和鉴别方法资料

中药产品常见掺假使假收件和鉴别方法资料

中药产品中常见的掺杂使假手段与鉴别方法学习目标:1.掌握中药饮片常见的掺伪使假手段;中药掺杂使假的危害;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常见的非法添加类型。

2.熟悉常用中药饮片的掺伪使假手段与鉴别要点。

3.了解造成中药掺杂使假的几个原因;中成药及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危害;对非法添加的应对措施。

一.中药饮片常见的掺伪使假手段1.重量掺伪:体质疏松药材,通常掺入硫酸盐、氯化钠、糖等增加饮片重量。

通草等用硫酸盐或糖等浸泡增重海金沙掺杂细沙或红砖细粉;2.修饰掺伪:通过美化药材饮片外观,掩盖药材本身不良外观,甚至以次充好。

熟地、制首乌用黑胶泥附着于表面3.劣品制伪:具有挥发性的药材用油浸或油蒸的方法加重和以劣充好、以假乱真的目的。

已虫蛀或无香味的檀香用油浸或油蒸;颠枣仁用油炒后冒充酸枣仁;4.非药用部分掺伪:用同一药材非药用部位冒充药用部位,或未除去非药用部位。

山茱萸掺果柄核;金银花掺有过多的叶和嫩枝桑叶也含有过多的嫩枝;5. 形似掺伪:用外形相似或同科属的药材掺杂使假。

参薯充山药;小浙贝或皖贝等冒充川贝;6. 成分掺伪:将某些成分提出来,涂到伪品上,避开定性检验,或掺入其他成分增加重量。

小檗汁浸入黄皮树充黄柏;水蛭、穿山甲、土鳖虫、全蝎等掺盐;7.染色掺伪:将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泽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假冒正品饮片,用其他物质经过加工伪造药材。

用白芍的根茎部分染色加工成川乌、草乌。

8.纯加工品掺伪:选择适当的材料加黏合剂模压成型,冒充正品饮片。

用土豆片模压染色制成白附片;用淀粉压模制成冬虫夏草;二、中药掺杂使假的危害1. 疗效降低:药量不够、药物不对(荆芥子代车前子)2. 容易产生毒副作用:杂质本身有毒副作用、掺入的有毒的其他植物。

元胡中掺水半夏、麝香中掺入鸡蛋黄、动物血、动物脏器可能给患者带来肠道传染疾病。

3. 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三、造成中药掺杂使假的几个原因1.药材价格高低不等是主动掺入的一个原因2.药材栽培过程中种子混杂或栽培用地轮作是造成混乱的又一原因3.收购把关不严是造成掺伪混乱的重要原因4.包装材料互用也是造成掺伪的一个原因5.运输混乱是造成药材混杂的一大因素6.产地加工或切片也是造成掺伪混杂的主要原因7.中药人员业务差是造成中药掺伪混乱的最根本的因素第二节常见的掺伪使假手段与鉴别要点一、染色分为染色造假、染色掺杂、染色以次充好3种情况。

中药产品常见掺假使假收件和鉴别方法

中药产品常见掺假使假收件和鉴别方法

用白芍的根茎部分染色加工成川乌、草乌。
9
201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课程-中医中药
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
2.染色掺杂:在正品中掺入染色后的其他杂质。 红花中掺入用金橙Ⅱ染成红色的建筑材料 蒲黄、黄连中掺入用金胺O染成黄色的碳酸钙粉末 人工牛黄中掺入用金胺O、金橙Ⅱ等几种染料混合染色 的碳酸钙、硅酸盐粉末。
201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课程-中医中药
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
三、造成中药掺杂使假的几个原因
1.药材价格高低不等是主动掺入的一个原因 2.药材栽培过程中种子混杂或栽培用地轮作是造成混乱的又一 原因 3.收购把关不严是造成掺伪混乱的重要原因 4.包装材料互用也是造成掺伪的一个原因
5.运输混乱是造成药材混杂的一大因素
201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课程-中医中药
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
青黛 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 叶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掺杂成分多为石灰。
正品青黛 性状 火试: 取本品少量 用火灼烧 水试: 取本品少量 撒与盛水的烧杯中 深蓝色粉末,质轻易飞扬 紫红色烟雾发生,熔烬后灰呈 灰黑色或棕褐色的粉末。 掺杂 灰蓝色,略带灰白色, 质较重,嚼之有沙石感 时间短,熔烬后灰呈黄 土色。
中药产品中常见的掺杂 使假手段与鉴别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中药饮片常见的掺伪使假手段;中药掺杂使假的危
害;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常见的非法添加类型。
2.熟悉常用中药饮片的掺伪使假手段与鉴别要点。
3.了解造成中药掺杂使假的几个原因;中成药及保健食品 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危害;对非法添加的应对措施。
一.中药饮片常见的掺伪使假手段
201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课程-中医中药

中药的掺假与识别

中药的掺假与识别

中药的掺假与识别一、中药的掺假与识别鸡内金1、掺假。

主要是掺有鸭内金和淀粉、面粉做的伪品。

2、识别。

鸡内金较轻,个体较小,质酥脆,色黄,沙烫后起凸明显;鸭内金较生,个体较大,且厚,质坚硬,色绿,沙烫后不易起凸。

淀粉或面粉煮熟后印制成的假品,常混入于真鸡内金中骗销,其个体大小一个样或两三个样,色似鸡内金,质坚硬且重,遇水变表易烂。

冬虫夏草1、一般掺假为中间插有木棍或铁丝。

有的掺入少量形体和色泽均与真品相似的地蚕(土冬虫草)。

2、识别。

用手将虫草折断处拉开,即可发现其伪装;非直品粉性小,有纤维,皮厚。

全蝎1、掺假。

鉴于加工特点,其掺假一是潮湿二是盐过多,三是全蝎腹内有金属物或水泥等鸭填充物。

2、识别。

潮湿和盐分直观可见,腹内金属物等可观其腹部是否有凹凸不平,手捏硬而辩开检查,亦可用磁铁吸附检查。

海金沙1、红泥粉末。

2、品质轻而较滑,火烧闪闪发光而且微有火瀑声。

掺假品质重手捏微涩,火烧很少发光或不发光,无火爆声,入水搅拌呈泥浆水样。

二、中药传统鉴别法中药传统鉴别法为一是眼看,二是鼻闻。

眼看:观察中药材或饮片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及断面情况来进行鉴别。

前人在鉴别时常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概括,如人参的外形特征是芦长碗密枣核宁,锦皮细纹珍珠须,海马的鉴别特征为马头蛇尾瓦楞身,蕲蛇的鉴别特征是蛇死皆闭目,唯蕲蛇目开如生等等。

从形状看,如麦冬呈纺锤形,辛夷花形似毛笔头,粉萆解形似猪大肠。

还可以大小粗细辨其质量,如川楝子、枸杞子大者为佳,白花蛇、川贝以小为良,当归、党参条长粗壮者为优。

从颜色来看,益母草饮片是灰绿色或黄绿色,红花、茜草宜红,紫草色紫,黄连、石斛宜黄,山药、茯苓宜白,生地、玄参以黑为佳。

从根头特征看,银柴胡根头部有珍珠盘,党参则有狮子头盘。

从药材断面辨认,杜仲折断面有丝,丝淡质次,无丝为伪品,党参、防风断面有菊花心,苍术、白术断面有朱砂点,天麻与白及断面是角质样半透明。

辨识种子类中药材,菟丝子表面光滑质坚硬,莱菔子表面光滑、干脆等。

常见中药材掺假现象及鉴定方法

常见中药材掺假现象及鉴定方法

中药材在我国药具制剂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
掺假企图和盈利动机的腐蚀,中药药材掺假行为时有发生,它不仅影
响了患者健康,也影响了中药药材的市场形象,同时也会直接导致中
药药材价格的暴涨。

鉴定中药材掺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外观鉴定。

根据物质的形状、色泽、气味、尺寸进行比较,从外
观内容上鉴别真伪,以外观的变化为客观的依据,经过研究发现,市
面上有大量的不同品种的中药材,许多品名相同的药物不具备完全相
同的外观特征,仅依靠这种方法并不能充分确定药物的真伪。

二、熔点鉴定。

根据药物的不同熔点,也可以区分药物的真伪,因为
不同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熔点,当掺假时,会改变药物原有的熔点,
从而改变其性质。

所以测定其溶解性、气味和熔点特性,也是一种法宝。

三、核磁共振结构鉴定。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测定不同中药材的
分子结构,可以从分子结构上区分药物的真伪,它可以反映药物结构,具有检测方法快速、灵敏度高、杯系刽约准、无损伤刚性等特点,可
以很好的进行中药材掺假的检测。

四、离子浓度测定法。

中药中含有多种有关成分,不同中药材其成分
构成、离子浓度也不完全一致,根据离子浓度的不同,也可以有效的
区分中药材的真伪,避免掺假的发生。

综上所述,以上鉴定的方法,都是比较可靠的检验标准,在实验室落
实检测的同时,还需要细心的挑选,避免掺假中药材的购买,更要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定期向供应商提出检测要求,确保购买到正宗中药材,保障患者身体健康。

几种常见中药的掺假掺伪鉴别方法

几种常见中药的掺假掺伪鉴别方法

正 品 的冬 虫夏 草虫 体像 蚕 , 土黄 色 , 断 可见 “ ” 折 r 形 , ( 实体 ) 草 子 单生 , 端 稍膨 大 , 面有 细 纵棱 。而 顶 表
伪 品有唇 形科 多种 植 物 根茎 , 如草 石 蚕 、 瓜 儿苗 、 地 地
滑石 粉掺伪 , 般是 直接撒 入花 中 , 混在 水 中再 喷于 一 或
鸭 内金 、 内金 直接混 入鸡 内金 中。 鹅 鸡 内 金 性 状 呈 不 规 则 囊 形 片 状 或 卷 片 , 约 厚
2 mm, 面黄 色 、 表 黄绿色 或黄 褐色 , 薄而 半透 明 , 明显 有 多数 纵横 条棱状 皱 纹 , 浪状具 光泽 , 波 质轻 脆 , 易碎 , 断
面胶 质状 , 有光 泽 。砂烫后 易起 凸 , 内金 性状 呈类 圆 鸭
到 白色 的结 晶颗粒 。还可 以根 据 白矾 的理化性质 进行
鉴别 , 如加 氯化 钡水 液 、 氧化 钠水液 等都 可 以产 生沉 氢
淀现 象 。掺盐 的款冬 花 则 在 性状 方 面表 现 为 , 色较 深
暗, 味咸 , 质重 柔 润 , 易 吸 潮 , 时 可 见 白色 结 晶颗 极 有 粒, 理化方 面可 用硝 酸一 酸银 溶 液作 沉淀 反应 等 。如 硝

11 ‘ 58
光 明 中医 2 1 0 0年 8月第 2 5卷 第 8期
CG M A g s2 1. o 2 . J MC uut 0 0 V t 5 8
几种 常见 中药 的掺假 掺伪 鉴 别 方 法
陈翠 美 屈岭 山东济 宁市 中 医院 ( 宁 2 2 0 ) 济 7 1 0 关键词: 中药饮片; 掺假掺伪; 中药鉴别学
色呈 黑绿 色 或 紫 黑 色 , 有 皱 纹 。砂 烫 后 不 易 起 凸。 稍 造假 者多 采用硫 磺 熏 白 , 或用 漂 白剂 漂 白, 再用 黄色染

常用中草药材的真伪鉴别方法

常用中草药材的真伪鉴别方法
伪品的三种来源:
1、常见伪品:中药材的劣品、地方习惯称 呼造成的同名异物及混淆品。
2、掺伪(杂)品:由于价格、重量等造成 的掺伪(杂)品。
3、伪制品:人为非法加工的某种中药材的 仿制品。(地地道道的伪品)
1
常规鉴别要点
1、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 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 2、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 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 材的好坏。 3、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 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 4、特殊鉴别方法:水试和火试。有些药材放在水 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 5、特征性理化鉴别、特征性显微鉴别(典型品种 天麻、川乌与草乌)。
20、银柴胡:正品水浸液无泡沫反应;而伪品山银 柴胡水浸液有较强的泡沫反应。
21、板蓝根:板蓝根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或爵床 科植物马蓝的根。二者的鉴别点在于:菘蓝根的 水煎液可显蓝色荧光;马蓝根的水煎液则无蓝色 荧光反应。
22、远志:取粉末0.5g,加热水10ml,用强力振摇 1分钟,即生成持续性泡沫,并在10分钟内不消 失,以此检查皂甙。
3、秦皮:少许浸入水中,因其含有荧光物质七叶 树甙和七叶树素,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蓝色荧光。
4、香加皮:水或乙醇浸出液,在紫外光下显紫色 荧光,加稀盐酸荧光不变(与含杠柳总甙有关),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黄绿色荧光(4-甲氧基水 杨酸反应)。而五加皮无此反应。
3
5、苏木:投入热水中,浸液呈鲜艳的桃红色透明 液体,加酸(或醋)液体变为黄色,加碱(或石灰 水)液体又变红色。
13、乳香:加水研磨后成白色乳状液者为真品。
14、没药:与水研磨形成黄棕色乳状液者为真品。 5
15、青黛:取0.5g加水10ml,振摇后放置片刻,水 层不得显深蓝色,以此检查是否含有水溶性色素。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鉴别及快速检验方法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鉴别及快速检验方法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鉴别及快速检验方法引言中药饮片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药剂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市场需求。

然而,由于中药饮片的特殊性质,常常面临着掺伪掺杂的问题。

为了保障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开发出可靠、准确、快速的鉴别与检验方法。

本文将介绍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快速检验方法。

1.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问题1.1 掺伪问题中药饮片的掺伪问题主要指在制作过程中,生产商可能会故意或无意地添加其他植物材料或化学物质,以增加产量或改变药材的外观和质地。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疗效。

1.2 掺杂问题中药饮片的掺杂问题主要指在采集、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混入其他植物材料或杂质。

这种掺杂可能是由于人为的疏忽,也可能是因为药材生长环境复杂多变。

2.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的鉴别方法2.1 外观鉴别法外观鉴别法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中药饮片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掺伪和掺杂问题。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准确性有限,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2.2 显微鉴别法显微鉴别法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饮片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特征,通过比对样品与标准药材的差异,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掺伪和掺杂问题。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但需要专业知识和显微镜设备。

2.3 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检测中药饮片中的化学成分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通过比对样品与标准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掺伪和掺杂问题。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快速检验方法3.1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一种通过检测中药饮片的红外光谱图像来进行快速检验的方法。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特征,通过比对样品与标准药材的光谱图像,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掺伪和掺杂问题。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高效。

近年常见掺伪中药材的鉴定

近年常见掺伪中药材的鉴定

多年来中药材的鉴定一直是个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常用中药材的掺伪现象不断地变化,给中药材的鉴别更增加了难度。

本讲座旨在把部分常用中药材近年来出现的掺伪状况、伪品、混淆品介绍给大家,以引起重视。

部分常用中药材近年来出现的掺伪状况、伪品、混淆品◆紫花地丁:以苦地丁、甜地丁充;◆大黄:以土大黄伪充。

◆五加皮:以香加皮及刺五加皮伪充。

◆栀子:以水栀子伪充。

◆桃仁:以杏仁伪充。

◆柴胡:以栽培柴胡及其他种柴胡伪充。

◆防风:以薇花果藤等伪充。

2.药材市场供大于求或价位上扬的中药饮片、种子、果实、花类多有不同程度的掺伪现象,掺伪数量从10~◆西红花:掺红花、莲须、玉米须、黄花菜丝等;◆坚龙胆:掺桃儿七等ff系小檗科多种植物根与根茎,(2)用地区习惯用药或外表相似的其它物质代用或混入使◆动物肌肉、肝脏、血、雄黄、干酵母、泥沙、砖粉、植物组织等掺入麝香中;脂、淀粉加工冒充燕窝。

(3)掺入本植物的非药用部分◆柴胡、龙胆、款冬花、秦艽、黄芩、黄芪、牛膝等掺◆海金沙中掺入茎叶;◆沉香使用不含或少含树脂的木材等。

◆红花、金银花喷石膏粉、糖。

◆草果中注入无机盐。

白矾(明矾)中药材制假掺伪的方法中,有一个较为常用而又不易被发觉和识破的方法,就是“打矾”,即利用较高浓度的明矾水溶液浸泡药材,然后干燥,使明矾自然存留在药材内部,从而使其增重,而药材表面性状却变化不大。

在市场上经常能见到的经过明矾“炮制”过的中药材有土鳖虫、水蛭、白豆蔻、砂仁、山萸肉、枸杞子、全蝎、炮甲珠等多种。

虽然经过明矾水泡过的药材从外表来看一般不会与正品有很大区别,但若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很多破绽。

现在简要介绍一下鉴别中药材中是否掺有明矾的方法:1.眼看。

仔细察看药材表面,凡是在皱纹或凸凹不平处有白霜者(例如枸杞子、山萸肉等)或者在剥开果实的外壳后种子表面有白霜者(例如砂仁、白豆蔻等),均十分可疑。

2.手摸。

用手将药材翻动,轻轻捏握,细心体会药材触手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年7月第4卷第7期Chinese Manipulation&Rehabilitation Medicine,Jul.2013,V ol.4No.7
部分常用中药的掺假现象及鉴别方法分析
王亚男1,杨翠2
(1.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派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7;
2.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中药掺假造成中药应用市场的混乱,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

本文选取几类常见药物,对其掺假现象和鉴别方法进行分析,杜绝假药的危害性。

[关键词
关键词]]中药;掺假;鉴别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R
]R282
282[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1008
1008--1879
1879((2013
2013))07
07--0137
0137--02
中药材掺假是指纯正药材被掺入了伪品、异物或是非药用部位。

当前的中药市场当中药物掺假现象出现几率较大,掺假品严重影响着中药材的质量[1],因此要严格控制中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文选取了几种常见药物,对其掺假现象及鉴定方法进行分析。

1半夏
多以紫茉莉根通过去皮、蒸煮程序将其掺入作假。

半夏片,近似圆形,片较薄,厚度为1mm,直径为1~1.5cm,表面呈白或黄白色,横切面呈洁白,具富粉性。

显微镜下半夏片的草酸钙针晶较为分散,有的为束状存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度为20~ 144mm,导管呈现螺纹状和环纹状;而紫茉莉根片的草酸钙针晶较细,长度为50~150mm,导管大部分是网纹状或梯纹状,糊化后期淀粉粒为云朵状。

2蟾酥
市场中蟾酥通常会掺杂多种杂质,掺入淀粉时发现外形和真正的蟾酥比较相似,但是质地更硬,且其片厚,无透明状,韧性较差,手握未出现柔软感;蛋白掺入其中时,其质地硬且脆,表面有光滑感,但是韧性很差,闻之有蛋白腥气;向其中掺杂松香粉、牙膏、肥皂、雪花膏等物时,通常都会用鼻闻到此类物品的气味,尝之亦有异味出现,麻辣感或涩味下降;猪油、菜籽油掺入其中可发现颜色大部分呈黄棕色,横切面出现油香气。

显微镜下发现,正品大部分都是半透明状或呈淡黄色,不规则状碎块,未发现其它特征;掺杂样品粉末做成水装片,会发现其中含有淀粉、油滴、蟾酥碎片等物品的特征,还有的样品会检测到植物组织细胞[2]。

3车前子
大叶车前种子被掺入其中造假。

合格的车前子呈现椭圆状、不规则长圆状,稍扁,长2mm,宽1mm,表面呈黑棕至黑褐色;而小粒车前子为类三角形,有的呈斜方形,种子较小,长1mm,宽0.6mm,其表面为棕色。

4茯苓
多会掺入淀粉块作假,大部分在饮片中掺假。

茯苓被水煮不会溶化,但是淀粉块有溶化现象;往药物中滴碘液,未变色者为茯苓,呈现蓝色者为淀粉块;显微镜下发现,茯苓菌丝较为细长,没有淀粉粒,而掺入淀粉块后会有淀粉粒出现。

5鸡内金
通常会将鸭内金、生病的鸡内金加入其中作假。

纯正的鸡内金表面为黄色、黄褐色,其质地较脆,薄有透明状,横切面有角质状,光泽感强。

鸭内金外表观之为黑绿色,厚重感强,质地较硬,横切面无光泽感;病鸡内金大部分呈破碎片状块,表明为黑绿、紫红或是黑色,具有较显著的溃烂样斑点,其质地较坚硬,且没有透明感。

6山药
大多情况下会掺进和其特征极为相似的木薯根片。

山药横切面为白色粉性状,没有裂隙;而木薯横切面呈乳白色,在中心位置出现放射状裂隙,且有很多黄色筋脉状维管束小点分散其中,单粒,为圆形和卵形。

显微镜下可见,山药淀粉粒未出现石细胞,且不具有较发达的纤维组织,而木薯内所含淀粉粒是2+5复粒[3]。

7乌梅
将杏熏炙后掺入其中。

乌梅表面呈乌黑色,其果核呈椭圆状,味道极酸;杏表面为灰棕色,果肉极易和核分离,果核呈扁圆状,味先微甜后有酸性。

显微镜下分析乌梅非腺毛大部分是单细胞,且其壁厚,表面有螺纹样交错纹;而杏非腺毛大部分是单细胞,其基部通常都有膨大现象,呈三角样,壁上能观察到孔沟。

8蕲蛇
市场上有的把淀粉浆、胶浆等物应用注射器加入到蛇体内干燥后出售,还有的把蛇皮剥落,将淀
-
-
137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年7月第4卷第7期Chinese Manipulatio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Jul.2013,V ol.4No.7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用药规律探析
张兴宝
(旬阳县医院,陕西安康725700)
[摘要]目的目的::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探析。

方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药物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结果::在所查文献中,共计有97味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其中药物类别有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共占总体用药的76.6%;以辛、甘、苦为主要药味,累积频率为80.4%;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积频率为97.0%;归经以肝、心、脾、胃为主,累积频率为66.4%。

结论结论::正虚血瘀和湿热内侵是产生肝纤维化病症的主要因素,在临床上运用应多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为主。

[关键词关键词]]肝纤维化;中医药;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 ]R256256..4949;;R 28[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81008--18791879((20132013))0707--01380138--02
乙型肝炎病例在近年逐渐增多,进而增加了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发病率[1]。

各种肝病发展为肝硬变的必经阶段是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肝损伤的愈合反应,其表现主要为结缔组织在肝内增生并沉积。

本院查阅了近20年的相关文献报道,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临床,以提高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文献来源查阅1990年~2010年CNKI 数据库中的中医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相关文献。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查阅的有关文献中应有明确的药物组成,文献包括各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及用药,还包括病例分析、专家经验和专方专药的研究等。

1.2.2排除标准①文献重复发表的仅取1篇;②个案报道;③动物相关实验文献;④采用自拟方或中
成药方而无具体药物构成的文献;⑤综述性文献;⑥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⑦内服中药治疗该病病例
粉和明胶等物混合均匀,粘到蕲蛇背部,然后再使之与蛇皮紧密贴合,继而烤干。

可将蕲蛇折断,造假物中蛇皮和蛇身之间能够分离,且分离物中含类白、黄褐色胶块,将碘液滴入呈蓝黑色;纯正蕲蛇于合适灯光下展开,观察发现其呈现半透明样,能够较为清晰地观察到骨与肉呈均匀排列状,而杂物掺入后会有斑块黑影出现。

9麦冬以禾本科淡竹叶块根作假。

显微下麦冬切面内皮层外侧存在石细胞,有韧皮部束约16~22个;而竹叶麦冬切面内皮层外侧并未发现石细胞,一般韧皮部束有18个左右[4]。

10秦皮通常市场总会出现三类混淆物,将秦岭白蜡树、水曲柳、毛白蜡树三种树皮当作秦皮应用。

此类混淆品能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有效区分,正品秦皮中的甲素、乙素都具有较高含量,而其他三11蒲黄市场中将粉碎状草蒲黄加入蒲黄中作假。

正品蒲黄呈黄色细粉状,手捻时有较滑腻之感,很容易附着到手指上;草蒲黄属于含有花丝及花药的粗性蒲黄,其外观较为粗糙,粉碎草蒲黄掺假时色泽淡,而且无较强的滑腻感。

12五昧子
将浸提过的五味子加入其中作假。

浸提五味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果皮厚薄非常不均,有些部位极薄接近透明状,而有些部位则有堆积现象。

表面颜色呈红棕、淡红棕,无白霜、无光泽,其果皮
味较淡。

参考文献
[1]杨建文,叶风.几种贵重中药掺假成因分析及鉴别方法[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24(2):190.
[2]王丽梅.几种常见中药的掺假现象及鉴别方法[J].中国民间疗法,
2003,11(6):45-46.
[3]李晶洁.部分中药材的掺假现象及鉴定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12):203-204.
[4]何昔远.检测中药掺假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4):26.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4-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亚男(1968-),女,本科,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药
品质量管理、中医真伪鉴别。

--
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