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十大矿山修复案例
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治理成功案例分享

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治理成功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采矿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然而,采矿活动对矿山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土壤侵蚀、水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始关注矿山环境治理。
本文将分享几个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新洲铜矿的生态修复工程新洲铜矿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铜矿之一,长期以来因采矿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改善矿山环境,公司决定进行一项生态修复工程。
他们采用了多种措施,包括建设人工湿地、植树造林和修复受损的地表等。
通过这些措施,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土壤侵蚀得到控制,水源质量得到提升。
该工程不仅改善了矿山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案例二:尔灵斯铁矿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尔灵斯铁矿位于澳大利亚,该地区水资源稀缺,而采矿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极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矿山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首先,他们实施了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水用于矿山的工业用水。
其次,他们使用高效节水设备,减少了返料、清洗和冷却过程中的水消耗。
最后,他们加强了水资源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其合理利用。
这些措施大幅减少了矿山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保护了当地的水资源。
案例三:卡尔加里煤矿的气体治理项目卡尔加里煤矿位于加拿大,由于采矿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当地居民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矿山周边的空气质量,矿山实施了一项气体治理项目。
他们安装了先进的气体处理设施,有效降低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对于有害气体的处理,矿山采用了二次吸收和过滤等技术,确保了废气排放的合规性。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矿山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还有效减少了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影响。
结论:以上三个案例都展示了在采矿业中取得的矿山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只要企业和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就能够减少采矿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采矿业的环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方法。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是近年来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之一。
这些案例不仅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技术,也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几个相关参考内容。
一、平埔坑废矿厂生态修复案例平埔坑废矿厂位于台湾高雄县茂林乡,是一家在1987年倒闭的金矿厂。
由于长期的矿山开采活动,导致该地区地表土壤严重受损,无法再生产农作物。
为了修复该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1. 土地清理和修复:通过清理矿渣和污染土壤,重新铺设上覆土壤,并进行复绿作业。
同时,对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确保生态修复的有效性。
2. 生物多样性恢复:引入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物种,建立起良好的植被覆盖,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基础。
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采取专门的措施,如建立人工保护区等。
3. 水体治理:对于矿山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同时,对当地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确保周边生态系统的水量和水质的稳定。
二、美国阿利桑那州「石怪地」矿山废弃地修复案例美国阿利桑那州的「石怪地」矿山废弃地曾是一个采铜矿的旧址。
在经过长期开采后,该地受到严重的矿渣和废料污染,并丧失了生态功能。
为了修复该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1. 废弃物清理:对矿渣、废料等废弃物进行清理和处理,将其转移或封存,以减少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 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和播种植物,恢复矿山废弃地的植被覆盖。
选用了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在当地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植物物种。
3. 土壤修复: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和植物种植,恢复土壤的生物活性和自然肥力,并促进土壤水分循环和肥料循环。
4. 水体治理: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水池,收集和利用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和水体污染。
三、中国湖南怀化市坪阳县废弃柴窑修复案例怀化市坪阳县曾是中国陶瓷行业的重要基地,但该地也留下了大量的废弃柴窑。
为了修复这些废弃窑址区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1. 窑址清理:对废弃的柴窑进行拆除和清理,清理出窑址区的污染废弃物。
国内外典型案例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创意_67P生态恢复措施_案例

国内外典型案例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创意_67P生态恢复措施_案例一、概述矿山作为地球资源的重要来源,长期开采活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山体千疮百孔、粉尘污染弥漫、含水层破坏以及地质灾害多发等问题,已成为矿山开采后的普遍“后遗症”。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创意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实践的重点。
众多典型案例展示了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创意的成功实践。
这些案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矿山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还通过创新的景观设计,将废弃矿山转变为具有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公共空间。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创意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为今后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矿山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关注采石场生态修复工作,注重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
一些国家还将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创意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矿山公园、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
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采取边坡治理、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许多废弃矿山得以重获新生。
一些地区还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将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创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发展,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1. 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矿山生态修复,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包括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是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矿山开采往往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地表植被,增强土壤稳定性,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从矿坑到公园的华丽变身1. 曾经的模样黄石这个地方啊,以前有个矿山,那可是乱得很。
挖矿挖得整个山都是坑坑洼洼的,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就像大地被开了好多大口子。
周围的树啊草啊,都被破坏得差不多了,灰尘还特别大,附近的居民那是苦不堪言啊。
2. 修复之路后来呢,人们就想办法要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好。
他们先从稳固矿坑的边坡开始,就像给受伤的山打绷带一样。
然后在矿坑周围种了好多树,这些树啊,可不是随随便便种的,是专门挑选的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像刺槐啊什么的。
还撒了草籽,慢慢地,绿色就开始蔓延开来了。
3. 如今的景象现在啊,这里变成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矿坑成了一个独特的景点,游客们可以在公园里看到当年挖矿的巨大机器,了解矿业的历史。
而且周围绿树成荫,还有好多花花草草。
以前被破坏得不成样子的矿山,现在成了大家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你说神奇不神奇?二、唐山南湖公园:废墟上的生态奇迹1. 昔日的废墟唐山啊,经历过那场大地震,本来就伤得不轻。
后来又有很多采煤塌陷区,那地儿就跟月球表面似的,坑坑洼洼,积水到处都是,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周围的土地都没法种庄稼,老百姓看着就发愁。
2. 修复大作战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唐山人民可是下了大功夫。
他们先把塌陷区的积水合理规划,有些地方就变成了湖泊。
然后开始治理土壤,给土壤增加营养,让它能重新适合植物生长。
种了大量的芦苇、荷花这些水生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水质。
在陆地上呢,种了好多树,像杨树、柳树之类的,一片一片的树林就起来了。
3. 现在的美景现在的南湖公园啊,那可是美的不像话。
湖水清澈,湖面上荷花盛开,芦苇随风摇曳。
树林里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还有很多人在公园里散步、跑步、骑自行车。
以前的采煤塌陷区变成了城市的绿肺,真的是把废墟变成了宝藏啊。
三、德国鲁尔区:工业基地的绿色重生1. 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德国的鲁尔区啊,以前可是个超级大的工业基地。
到处都是煤矿、钢铁厂,烟囱整天冒烟,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矿山开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损坏了大量的土地和生态环境。
为了恢复失去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已成为必要的工作之一。
以下是一则成功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所在地区:中国云南省。
修复地点: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
修复时间:2002年至今。
修复面积:约2000公顷。
该地区曾经是一处石灰岩矿山,经过数十年的开采,这片土地被破坏殆尽,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地面上呈现了一片荒漠化景象。
为了恢复这片土地,当地政府联合相关专家和企业共同制定了修复计划。
按照计划,首先需要进行土地改良和营养物质补充,以恢复土地的生物学功能和土壤肥力。
接着,针对土地渗漏水问题,进行人工湖的建设,使得水利循环系统得以建立,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在寻找植物物种方面,专家们尝试了多种树种和灌木,最终选择了一些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树种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物种,如毛草、水杉、忍冬等。
除了植被的修复,如何提高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也是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当地领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饲养家畜、放牧等,既可以补充土壤中缺乏的营养元素,又能照顾并促进本身动物群落的复苏。
经过多年的修复工作,经过2009年的监测报告发现,返还自然、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土壤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根系系数增高,质地更松软,各种微生物群落也得到较好地修复。
总之,这片地区成功地恢复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重点:1.完善的修复计划。
一份详细、具体的修复计划是生态修复成功的基石。
2.多种手段综合利用。
仅仅靠植物的种植还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完全恢复,需要在土地处理、水利和动物群落建设等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3.科学的物种选择。
需要在土地的微气候、土壤和水分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树种和灌木。
4.长期而有序的管理。
生态修复工作需要长期管理,以维护已经得到恢复的环境,促使生态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大规模工程项目实践案例分享

生态恢复大规模工程项目实践案例分享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恢复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许多地区都开始实施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项目。
本文将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恢复大规模工程项目实践案例,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挑战。
1. 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项目。
该项目旨在修复中国北方三个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即内蒙古、甘肃和河北。
通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等措施,这个项目成功地恢复了大面积的生态系统,减少了沙尘暴的频发,改善了气候环境,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卡尔希尔精细矿山环境恢复工程(澳大利亚)卡尔希尔精细矿山环境恢复工程是澳大利亚政府在实践生态恢复方面的典范。
该项目位于昆士兰州中部,曾经是一座规模庞大的铜矿。
在矿山运营完成后,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对该地进行了综合性的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土地复育和植被恢复,卡尔希尔矿区成功地转变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恢复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3. 伊斯坦布尔生态城项目(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生态城项目是土耳其政府推行的一项旨在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恢复项目。
该项目计划在伊斯坦布尔的一片废弃工业区上构建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生态城市。
该生态城将采用低碳建筑、清洁能源、节水系统和垃圾分类等先进技术,以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升伊斯坦布尔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模式。
这些生态恢复大规模工程项目的成功体现了大规模工程项目在修复环境方面的潜力。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1. 技术挑战:生态恢复工程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修复、水资源管理等复杂的技术问题。
要想成功实施这些项目,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的人才支持。
2. 资金需求: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项目设计、施工、监测和后期维护等各个方面。
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肩负起责任,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
国内外矿山废弃资源利用案例

国内外矿山废弃资源利用案例一、国内矿山废弃资源利用案例1. 云南盘龙煤矿的煤矸石综合利用云南盘龙煤矿是一家大型的煤矿企业,位于云南昆明市郊。
由于长期的煤矿开采,形成了大量的煤矸石废弃资源。
为了实现对这些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盘龙煤矿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了一条完整的煤矸石处理生产线。
在这条生产线上,煤矸石首先经过粉碎、洗选等工艺处理,然后利用输送带将其转运到发电厂,作为燃料燃烧,生成电力。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煤矸石的再利用,还解决了当地的能源短缺问题,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内蒙古露天矿的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其煤矿开采十分活跃,但也造成了大量的露天矿废弃资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企业开始将煤矿废弃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并开发成旅游景区。
例如,内蒙古某露天矿开发了“矿湖生态公园”,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将原先废弃的矿山湖泊进行治理和环境修复,建设成了一个美丽的生态景区。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自然之美,了解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
3. 陕西铜川的铜矿渣综合利用陕西铜川是中国的铜矿产区,由于长期的铜矿开采,形成了大量的铜矿渣。
为了实现对这些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陕西铜川当地政府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展铜矿渣的再利用项目。
一些企业利用铜矿渣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建材产品,如水泥、砖瓦等。
这些产品不但满足了地方建设的需求,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国外矿山废弃资源利用案例1.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油砂渣综合利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砂开采地之一,长期的油砂开采导致了大量的油砂渣废弃资源。
为了实现对这些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加拿大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油砂渣的再利用项目。
一家当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油砂渣进行处理,提取出其中的有用成分,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环保建材产品。
这种建材产品既可以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又可以用于道路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当地环保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处矿山废弃地,在经过近20年的植被自然恢复后,目前已成为一处绿化景观区。
该废弃地在矿业开采期间,地表被破坏,土壤被污染,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为了恢复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市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生态修复工作。
首先,对该地区进行了土壤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
通过铺设生态毯、草皮等材料,增加土壤保水、减轻水土流失的效果。
采用大量的本土植物,如红枫、冬青、金杏等树种,以及九芎、山梅花等灌木,来恢复该地区的植被覆盖。
其次,为了使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得到有效保护,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限制人工干扰等。
经过长期的生态修复工作,现在这处矿山废弃地已成为南昌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区之一。
绿树成荫,花草香美,不仅提供了自然氧吧和休闲娱乐场所,还成为了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十大矿山修复案例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废弃矿山(采石场)给城市带来较为严重的景观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威胁城市防洪、降低生物的多样性、对地表的破坏等,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及改造利用,挖掘其蕴含的价值。
根据国内外废弃采石场的改造研究与实践分析,废弃采石场的改造主要是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入人文景观元素,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将其改造成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旅游景区。
1、国外矿山修复主要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了采石场生态修复的相关工作。
英、美、澳等发达国家采矿年代久远,最初研究恢复生态学主要是集中在对采矿后遗留的废弃地植被的恢复,美国在1971年的矿山土地复垦率为79.5%。
美国土地复垦的理念主要强调能够恢复为破坏之前的状态,要求使农田和森林恢复原状,要求控制水蚀和有毒物的沉积;保证地表不变和地下水位维持原有水平;保持表土仍在原位置;注重有害和酸性物的预防和治理;防止堆积物产生滑坡等灾害。
德国自1940年开始,在采矿过程中极其注意最大程度的减少破坏生态环境,开采后进行的复垦不单是种树或整地,而是从宏观上考虑生态的变化以及居民对环境的要求。
法国由于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首先在不改变农林面积的前提下,防止污染并恢复生态的平衡。
法国非常重视在露天排土场进行植草并促进土壤的活化,经过一定的复垦后变成新农田。
澳大利亚政府重视恢复废弃矿区、并严管生产矿区的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生态矿业之路。
它将多专业联合投入,并引入许多新计算机技术,现在已将复垦作为开采工艺的一部分。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引用的现代3S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新理念在生态恢复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生态恢复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种树种草,而是建立一个能够进行自我维护、运行良好的完整生态服务系统。
1英国和美国最早产生了工程绿化手艺,1940年初,一些欧美国家为防止坡地雨水侵蚀发明了植物盆、液压喷播等手艺;英国发明了植物种子喷播和喷射乳化沥青手艺,日本在1958年屡次试验后开收回了比较实用的喷射绿化手艺。
1973年,日本开收回了纤维土绿化方法,通过夹杂纤维、砂质土和泥,并呈台阶型喷射。
自1960年后,一些发达国家入手下手研制边坡绿化手艺,联合工程和植被,比如水平格、植生袋绿化和客土植草手艺,最后开展为喷混植生手艺。
2、国内矿山修复主要手艺我国对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才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煤矿废弃地和有色金属尾矿库植被覆盖等。
目前国内对矿区废弃地的研究主要是与土地开发、土地整理相结合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废弃矿山开发改造成工业用地、耕地、旅游景观和旅游用地、仓储用地、养殖用地、军事用地或绿地。
矿山情况问题因为矿产资源的不同,其烧毁矿山的治理关键也不相同。
煤矿烧毁地的情况问题为采空区、塌陷区、煤矸石堆等,其治理关键是对采空区的治理和对煤矸石堆的处理;有色金属矿山如铜矿、铅锌矿,其治理除了矿坑的治理,还要对烧毁渣堆进行化学处理,防治废渣堆等通过雨水的淋漓作用污染附近的泥土和地下水;烧毁采石场则主要进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祸的防治以及植被的恢复。
烧毁采石场作为矿山烧毁地的一种,其恢复治理过程应为:烧毁采石场现状调查→恢复治理整体规划→地质灾祸防治→不稳定边坡、废气坑、矿坑等的治理→植被恢复3、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案例目前,在国内外针对矿山改造的成功案例很多,综合其不同功能与特性,主要有以下7种类型:生态恢复类、博物资源利用类、旅游开发类、复垦造田类、引水造湖类、垃圾处理厂类、仓储类。
由于国外城镇基础建设起步较早,采石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较早,也较为严重,因此对采石场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相应也更为深入。
近年来,国内对废弃采石场的恢复治理工作研究和探索的实践不断涌现。
01.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2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其修复主题是“使园区得到生命的回归”。
设计师通过“大地艺术”和“水景”手法,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之上寻求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原来是一处大型采石采砂场,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里为修建关西空港以及大阪与神户城市内地的人工岛提供了 1.06万亿立方米的砂石,发掘深度达100米以上,构成规模达140平方千米左右的裸露山体。
20世纪80年代入手下手,该岛所在的兵库县委托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进行规划设计,并成立绿化专家委员会,进行恢复植被。
规划强调恢复自然的状况,构成良好的景观和创造为人服务的游憩空间,其主题是“使园区获得生命的回归”。
整体方针首先是治愈山体几十年来被开采留存的伤痕。
绿化委员会以为种植必须从苗木入手下手,而成树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情况中难于成活,苗木却能顺其自然,因此从1994年入手下手总计24万颗苗木的栽种工程。
而科学的种植体式格局使这一打算得以实现,具体包括在基岩上固定蜂窝状的立体金属板网,灌入新土后覆以草帘,以修养水份。
浇灌系统采用埋置聚乙烯管,密度为1米间隔。
同时,由于当地降水量相对较低,因此为了植物生长的需要,采用收集地表水、中水循环再利用等手艺。
雨水收集管埋设于道路下方,同时,公园还要成为区域的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国际会议中心、星级旅馆、大型温室、露天剧场等设施创造面向将来的休闲场所。
02.法国Biville采石场生态恢复法国Biville采石场具有尺度大、高差大,生态退化严重的特点,在改造中保留场地的工业痕迹,将其转化为新景观结构中有特色、标志性的场所,体现出对所在地历史文脉的尊重。
位于Clairefontaine峡谷顶部的Biville采石场在开采石料10年之后于1989年被关停。
采石坑是一道450m长、宽度均匀的直线型裂缝,呈45度的边坡贫瘠而凹凸不平,落差20-40m。
设计师将其建成具有3.5平方公里湖泊的休闲区。
他们的理念是不应刻意掩饰石料开采过程遗留的痕迹,而是将其作为场地特征保留,只需确保最佳地点的连贯性以便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然后再引入一些植被使废弃采石场恢复到一种自然状态。
改造措施包括设计了一系列引导水流的设施和设备,使其汇聚到谷底形成湖泊。
湖岸经过设计以适应当地最普遍的休闲活动—钓鱼。
为方便游人进入谷底,坑壁修建了阶梯状,每一个平台两旁都3有金属网罩固定的石块作为保坎。
同时阶梯的形式允许径流从高处的草地流入排水沟,保护地表免受水的冲击和侵蚀。
从谷底观赏的巨大的石墙成为该地区最具象征性的景点。
场地中呈条带状种植了成年树木来抵抗风的侵蚀,每一部分都根据其自然特色及地形选择种植形式。
03.委内瑞拉古里采料场生态恢复委内瑞拉首次使用水草种植手艺,确保在无需使用黑土和植物层的情况下,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有效的构成植被,对古里水电站右岸土石坝采石场实施生态恢复,并在使用水草种植手艺方面走在前线。
古里工程位于委内瑞拉东南部的卡罗尼河上,1967-1986年兴建了水电站工程、土坝和堆石坝,工程需要从离大坝不远的森林中面积约700公顷的采料场采运4000万立方米的防渗材料。
采料场开挖包括清除已风化的片麻岩,清除工作留下裸露的不规则的凹凸表面和易受雨水严重冲蚀的凹地,因而形成较差的感官区,这些地区的地形变化高达100m。
对此,卡罗尼电力公司对采料场实施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目的是恢复古里水电站工程施工期间受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态恢复计划”分为引发阶段、恢复阶段、诊断检查阶段、实验阶段、按合同种植阶段、持续处理阶段6个阶段,概念是“以自然恢复的方式拯救自然”。
拯救措施主要包括:选择本地主要的植物物种和一些引进的植物物种作为植被,在温室条件下大量种植本地茁壮的树木,将具有抵抗力的禾本豆科类种子与证明能适应采料场生态气候条件的种子混合种植,每年雨季禁止种植,实施与3年后种植期相适应的保护计划,施用生物肥料和低化学肥料,在有雨水和大坝渗漏水的平坦低洼地内设立小型氧化塘。
04.上海天马山世茂深坑酒店作为全球首个建在废石坑里的酒店,位于上海佘山的世茂深坑酒店无疑是个奇特的工程,建造体式格局、修建结构与传统修建的要求均大不相同,建成后或成为天下上海拔最低的酒店,被称为天下修建奇迹。
深坑酒店”位于上海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是一座深达80米的废弃大坑,该深坑原系采石场,经过几十年的采石,形成一个周长千米、深百米的深坑。
世茂集团充分利用了深坑的自然环境,极富想象力地建造一座五星级酒店,整个酒店与深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自然、人文、历史的集大成者。
4深坑酒店”由上海世茂集团投资建设,是世界上首个建设于坑内的五星级酒店。
酒店配备水下情景套房、空中花园、壮观瀑布、钢结构抗9级地震建筑等。
2013年3月,深坑酒店正式动工。
2013年10月21日,坑壁和坑底岩石进行了首次爆破,建设方预计,2017年底酒店可实现工程竣工,建成后或成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酒店。
深坑酒店”地上三层、地下17层、水下一层,并设有蹦极等娱乐项目。
整个投资在6亿元左右,含天然室内花园、大型景观瀑布、景观总统房、水中情景房等。
酒店海拔负65米,有望成为世界上人工坑内海拔最低的酒店。
酒店客房沿崖壁而建,面向横山,充分彰显“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主楼使用玻璃和金属板材,曲线的立面形式源于“瀑布”。
所有酒店客房都设置退台的走廊和阳台作为“空中花园”,可以近距离观赏对面百米飞瀑和横山景致。
结合酒店基地采石坑的特点,酒店还引入了蹦极中心、水下餐厅、景观餐厅、水上SPA、室内游泳池等适合崖壁和水上活动等多种娱乐服务。
除蹦极中心和景观餐厅位于地面层外,其余项目均临水设置。
05.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利用采石矿的天然地形所建。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场地潜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有着鬼斧神工的天然之美,灵韵浑然天成。
位于上海松江佘山风景区内的上海新植物园—辰山植物园,园址内松江十二峰之一的辰山,曾作为开采建筑石材的场地,山体受到了挖掘的严重破坏。
辰山山体位于佘山镇境内,在县城北约9.5km,西佘山西南约2km,属天目山余脉。
辰山山体东西长700m,南北宽约300m,最高点海拔71.4m,总面积12公顷。
辰山岩石主要为酸性流纹岩,局部夹凝灰岩及火山碎屑岩。
山东面为辰山塘,南麓是辰山镇。
采石挖掘在辰山的西南和东南两部分山体上进行,形成东西两个采石坑遗迹区。
其中采石坑西区总体面积平米左右,坑底东侧底部由采石形成一深潭,面积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