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及肠系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介绍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组织中。
它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或创伤引起,可导致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反应和改变。
2.影像学检查方法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检查通常包括以下方法:2.1 腹部CT扫描: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肠系膜的增厚、结节形成和脂肪层的浸润等表现。
2.2 腹部MRI扫描: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肠系膜和脂膜的图像,能够显示病变范围、程度及相关结构的受累情况。
2.3 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肠系膜腔和脂肪层的异常回声,并可以评估血流情况。
3.影像学表现3.1 肠系膜增厚: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肠系膜可出现不对称性的增厚,厚度通常大于5mm。
3.2 结节形成:肠系膜脂膜炎可导致肠系膜上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融合成片状。
3.3 脂肪层浸润:在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腹腔内观察到局部或弥漫性的脂肪层浸润,脂肪密度减低。
3.4 血管增粗:肠系膜脂膜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肠系膜血管扩张和增粗。
4.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肠系膜:位于腹膜的内层,固定于胃肠道,包裹着肠道组织。
5.2 脂膜:肠系膜外的一层脂肪组织,具有保护和支撑肠系膜的作用。
5.3 炎症反应:机体对感染、损伤或其他刺激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5.4 自身免疫: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的异常现象,导致炎症和损伤。
5.5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多次X线扫描得到断层图像,可以观察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5.6 MRI扫描: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人体内脏器官的高清影像,对组织结构和病变进行评估。
5.7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进行医学诊断的方法,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肠系膜病变影像诊断精品PPT课件

1 病因 MP 病因不十分明确,大多数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
病变。多数学者认为:部分MP与腹部手术、外伤、感 染(除外胰腺炎) 、溃疡病和局部缺血等所引起肠系膜 损伤后的非特异性反应有关。一组49 例MP 中,34 例 伴发恶性病变,11 例伴发良性病变。据统计30 %MP 病人与恶性肿瘤有关(其中50 %为淋巴瘤) ,如慢性粒 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瘤、胸膜间皮瘤,子宫浆液性乳头 状腺癌等。另有报道MP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还与特
3. 2 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 超声敏感性低,较少采用。与脂肪肉瘤、平滑肌肉
瘤、畸胎瘤、脓肿和血管瘤相似。超声上表现为边界 不清楚的以强回声为主的肿块,内见低回声区(坏死、液 化的脂肪组织) ,中心偶见更强回声区(钙化) 。由于肿块 与周围正常脂肪分界不清,因此,病变境界可不清楚。有 的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略强回声(主要为炎症和纤维化) ,
续行腹部CT检查,结果发现MP 患者49 人,占0. 6 %。CT是诊 断肠系膜脂膜炎的有效方法,可明确显示病变的范围,提示病变 为良性的,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例可于术前准确定位。通常以炎 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化的程度不
同,CT表现各异。典型CT 表现为围绕系膜大血管(不受累及) 、 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单个或多个软组织密度肿块(与腹膜 后脂肪密度相比) ,其内可见脂肪密度和低密度囊变区,大血管 和肿块周围见“脂肪晕环”,肠攀向四周移位。部分表现为系 膜根部围绕系膜血管单个或多个以脂肪成分为主的肿块,内散 在放射状条索样、结节样(直径< 5. 0mm) 软组织密度区(代表 炎症和纤维化) 。有的表现为有包膜的密度不均匀肿块,内有脂 肪、水样或软组织密度区。少数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由于淋 巴管和血管阻塞引起的淋巴管扩张) 。中心可见钙化。
腹膜腔和肠系膜影像学表现

作为CT检查后的补充技术,有利于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但细节显示稍逊于CT检查。
1. X线检查
二、正常影像表现
2. 超声检查
3. CT检查
正常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均不能直接识别,但可观察到其整齐光滑的边缘。增强CT可以看到 网膜、系膜和韧带其中血管的强化。正常情况下,无论平扫或增强检查,多不能确定网膜、 系膜和韧带的边界。
• 腹膜结核致腹膜均匀增厚
三、基本病变表现
网膜和系膜异常
网膜和系膜较常见的异常是炎性病变造成的水肿;炎性 肉芽肿或肿瘤侵润、转移所形成的结节或肿块,多发结 节也可相互融合而形成较大肿块。
• 急性胰腺炎致肠系膜根部水肿
四、疾病诊断
(一)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①急性腹膜炎: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常见于胃肠道穿孔、腹部外伤以及手术后并发 症等。 ②腹腔脓肿:腹腔脓肿是腹腔内化脓性感染局限于某些解剖间隙内,周围被纤维组 织或脏器包绕而形成。
三、基本病变表现
腹腔积液 正常时,腹膜腔内可有少量液体,当病变致腹膜 腔内有明显量液体时称为腹腔积液,即腹水。 少量游离腹腔积液聚集在腹膜腔最低位,即站立 位为盆腔腹膜陷凹,仰卧位时则为肝肾隐窝;大 量腹腔积液时,可占据腹膜腔各个间隙。
• 盆腔腹膜陷凹积液
三、基本病变表现
腹膜增厚
腹膜增厚可为均一增厚或结节状增厚,前者常见 于结核性腹膜炎和急性胰腺炎等,后者多为腹膜 原发或继发肿瘤。
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结核性腹膜炎:病理分为以下三型
①渗出型:显示密度稍高于水的腹腔积液;腹膜较均匀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大网膜有较多 渗出时呈污垢样改变。 ②粘连型:稍高密度的腹腔积液,常呈多发包裹性;网膜呈小片状增厚并有不同程度强化;肠 系膜增厚呈线状、星芒状改变。 ③干酪型:少见,多由渗出型、粘连型演变而来;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并环形强化;腹内 多发囊样病灶,常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分隔多为轻度强化,也可因复合感染而有明显强化。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该疾病。
二、背景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以肠系膜和脂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常见的包括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外伤等。
该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因此影像学检查成为其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够帮助观察肠道壁的增厚、血管扭曲和脂膜的厚度等特征。
2·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全面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表现,包括增厚、增强、水肿等。
3·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有一定优势,可以观察到肠道壁的充血、水肿和脂肪浸润等特征。
四、影像学表现1·肠道壁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最主要影像学特征之一就是肠道壁的明显增厚。
增厚部位通常呈现节段性分布,以回肠和盲肠最为常见,常伴有弥漫性腹腔气液或脂液积聚。
2·肠系膜增强:CT增强扫描时,肠系膜和脂膜的血管呈现明显的增强,在炎症发生时,肠系膜的增强程度明显大于正常情况下,且呈团块状分布。
3·肠道血供改变:肠系膜脂膜炎常伴随肠道血供改变,CT或MRI检查可见纵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扭曲和增粗。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示例图像。
2·相关研究论文和案例报告。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以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为主要特征。
2·影像学检查: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观察和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4·MRI检查: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背景介绍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之间。
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肠系膜和脂膜的显像。
通常采用薄层扫描,可进行增强扫描以更好地观察血管和炎症灶。
2·磁共振成像(MRI):MRI提供了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显示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范围和炎症的程度。
常用的序列包括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病变情况,对于明确病变的性质和伴随病变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肠系膜的增厚,可导致肠系膜血管受压和狭窄。
在CT扫描中,可见肠系膜密度增高,MRI中肠系膜呈现高信号。
2·肠腔变窄:由于肠系膜的增厚和炎症的影响,肠腔可出现狭窄。
在CT扫描中,可见肠腔变窄,MRI中肠腔呈现狭窄及变形。
3·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可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的增大和增生。
在CT和MRI中,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的增大,并伴有炎症的信号改变。
4·脂肪炎症: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范围主要包括脂膜的炎症反应。
在CT和MRI中,可见脂膜的密度减低,信号异常,呈现炎性改变。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1·腹部CT扫描影像资料2·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资料3·结肠镜检查结果报告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之间,可导致肠系膜和脂膜的病变。
2·腹部CT扫描: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腹部器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肠系膜和脂膜的显像。
3·磁共振成像(MRI):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具有较好对比度的人体影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
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一)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
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1]简版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1]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7a479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6.png)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腹膜后脂肪组织和肠系膜。
本文将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和MRI。
其中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影像学表现1. 腹部脂肪层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典型表现是腹部脂肪层的局限性增厚,形成一种固定的“帽子征”。
这是由于炎症所致的局部纤维化和肿物形成所引起的。
CT上可见脂肪层的密度增高,呈现为软组织密度。
2. 腹腔内包块形成:肠系膜脂肪层的增厚可能伴随着腹腔内包块形成。
这些包块通常由于局部纤维化和脂肪坏死所致,包块通常呈现为低密度区域。
3. 肠系膜和血管的改变:肠系膜脂膜炎可能导致肠系膜和血管的结构改变。
CT扫描上可见肠系膜的增厚和血管的压迫或闭塞,这可能导致肠系膜血供不足和肠梗阻的发生。
4. 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可能伴随着腹腔内淋巴结的增大。
这些淋巴结通常是由于炎症所致的反应性增生。
CT扫描可以明确淋巴结的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判断炎症的活动程度。
诊断价值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是诊断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CT可以显示肠系膜脂肪层的增厚、腹腔内包块形成、肠系膜和血管的改变以及淋巴结的增大。
这些表现可以提示肠系膜脂膜炎的可能性,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并非特异,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如肠炎、淋巴瘤、肠系膜动脉瘤等。
因此,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腹部脂肪层增厚、腹腔内包块形成、肠系膜和血管的改变以及淋巴结的增大。
这些表现对于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然而,单独的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肠系膜脂膜炎,还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疑似患者,应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随访,以确保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及肠系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解剖:腹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两部分。
壁层腹膜贴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成为它们的浆膜层。
•脏层腹膜将内脏器官悬垂或固定于膈肌、腹后壁或盆腔壁,形成网膜、肠系膜及几个韧带。
•大网膜是由悬挂在胃大弯和近端十二指肠下方像围裙一样地双层腹膜组成的。
•小网膜是一个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联合体。
腹膜腔:是由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的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分腹腔和盆腔,又分大、小两腔,小腹膜腔即网膜囊。
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前者又称膈下间隙,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后者可分为左、右结肠旁沟和左、右肠系膜窦。
1、转移性粘液腺癌•转移性粘液腺癌是腹腔内最常见的囊性肿瘤。
•原发灶多来自卵巢及胃肠道(胃、结肠、胰腺),预后较差;低度恶性的阑尾黏液样癌向腹膜腔播散,其预后较好。
•常表现为腹膜内侧缘及大网膜边缘的结节影,部分合并肠梗阻。
2、腹膜假粘液瘤PMP•腹膜继发性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继发于卵巢、阑尾的粘液肿瘤,表现为向腹腔蔓延、种植的粘液性囊肿。
•临床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大量的粘蛋白样顽固性腹水,而不侵犯周围器官。
•易复发。
•与转移性粘液腺癌的鉴别:腹膜假性粘液瘤并无肿瘤结节形成。
CT表现:1、单或多囊样密度肿块:密度似水或略高可有囊壁,大多厚度一致边缘性强化脏器表面形成扇贝样压迹(特征性表现)2、大量粘液性腹水:改变体位无流动3、可有斑点状钙化4、部分显示原发灶、腹膜结构受侵、淋巴结肿大3、淋巴管瘤•肠系膜囊肿是肠系膜内任何囊性病变的统称。
以淋巴管瘤最常见,其他肠系膜囊肿如肠重复囊肿、肠囊肿、非胰源性假性囊肿和间皮囊肿很少见,也没有特征性表现。
•淋巴管瘤多为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其良性肿瘤。
大多好发于颈部,发生于腹部者仅占5%。
•不同于腹膜囊性转移瘤,淋巴管瘤很少出现腹水。
•通常与小肠关系密切,难以分离。
•当发现一个没有腹水的有间隔的囊性病变,最有可能的诊断是淋巴管瘤。
CT表现:1、病变形态:单房型:圆形或类圆形,范围较小多房型:分叶状,常沿组织间隙生长,范围较大2、病变密度:因囊内容物性质而异,含乳脂液为特征3、多可显示分隔,无壁结节4、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肠系膜(淋巴网丰富)4、肠重复囊肿•肠重复囊肿的囊壁具有小肠肠壁的三层结构,即粘膜、粘膜下层、肌层。
•临床分为4型:肠壁囊肿型、肠外囊肿型、肠外管状型、憩室型。
•肠重复囊肿并不是仅仅发生在靠近肠管的地方,也可以发生在离肠管较远的地方。
CT表现:•单房囊性肿块,无分隔,水样密度•囊肿可位于肠腔内,肠壁内或肠腔外的肠系膜缘•肠内和壁内的囊肿大多为球形,多与肠管不相通•肠腔外的囊肿大多为管状,位于肠系膜缘,与肠管相通或不通•囊壁与邻近肠管壁厚度相近或稍厚,有时呈双环•增强扫描囊壁可均匀强化,其内无强化5、非胰源性假性囊肿多由陈旧性的出血或感染引起,病人通常有腹部外伤史。
病灶为厚壁,内可见残留的组织碎片。
6、肠囊肿或间皮囊肿也属于肠系膜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
7、腹膜包涵囊肿•也称腹膜良性囊性间皮瘤。
少见的良性原发性腹膜肿瘤,与恶性间皮瘤没有关系。
•多发生在绝经前妇女,多有妇科手术或感染引起腹膜损伤的病史。
•腹膜包涵囊肿影像学表现:盆腔多房囊性肿块分隔有强化局限于盆腔,附着于子宫或膀胱的表面,可向上蔓延至腹腔有时可见卵巢被分隔的囊肿包围8、结核病•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病。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感。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1、腹膜转移瘤•常见于盆腹部恶性肿瘤(胃、肠道及卵巢肿瘤等)。
•无原发肿瘤病史者,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异性。
•转移途径:沿系膜、韧带直接蔓延腹腔种植转移淋巴转移血行转移CT表现:•腹水:多中到大量,局限性(种植转移)•网膜改变:浑浊、增厚、结节状、饼状、污垢状、囊样改变•腹膜改变:壁或脏腹膜增厚、结节,脏器表面压迹•肠系膜:浑浊样、结节状改变•小肠肠壁增厚,肠管移位•部位:以右侧多见(膈下负压及右侧结肠旁沟)•增厚腹膜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不同•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2、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CT多表现为均匀密度,轻度或无强化。
•若密度不均匀,提示病灶具有侵袭性。
•治疗期的淋巴瘤由于病灶坏死或纤维化也会出现不均匀密度。
•有可能会出现钙化。
3、类癌•类癌是小肠最常见的增长缓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支气管狭窄。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厚、回缩。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4、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发生于胃肠道外的网膜、系膜及韧带等处•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现类似•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多以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就诊6、肠系膜纤维瘤病-硬纤维瘤•又被称为腹内纤维瘤病、腹部硬纤维瘤或韧带样纤维瘤。
•是一种局部侵袭性可反复发作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切除后易复发,没有转移。
•小肠系膜是最常见的部位,大约有13%的病人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在术后几乎总是会在手术位置发生肠系膜纤维瘤病,肿块常多发,包括腹壁纤维瘤。
肿瘤具有侵袭性,易复发,复发后侵袭性更高,因此,这类病人应尽量保守治疗。
肿瘤可含有黏蛋白或纤维组织,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含黏蛋白:CT表现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肿块,在肿块周围和内部有一些强化。
MR上T1为低信号,T2为相对高信号。
(特征性)MR增强比CT增强强化更明显,病变是富血供的。
2、含纤维基质:CT表现为等及稍高密度肿块,无明显特异性。
7、硬化性肠系膜炎•本病是一类包含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纤维化和肠系膜脂肪代谢异常的多个疾病的总称。
•是一种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肠道并发症状。
本病较以往更多见,多偶然发现。
•90%以上累及小肠系膜,多与腹部手术史有关。
•少数白细胞、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
CT表现:•云雾状脂肪密度增高,周围可有或无完整的假包膜。
•“脂肪环”征:血管周围脂肪密度影围绕,无血管受侵。
•“假包膜”征:边缘条索影(自限性反应)。
•多发软组织结节或融合的肿块。
•少数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及肿大淋巴结。
•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
8、恶性间皮瘤•恶性间皮瘤是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之一。
•占所有肠系膜肿瘤的20%,与接触石棉和胸膜斑块有关。
•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类似块状、板层状的腹膜增厚和缺乏肿大的淋巴结可提示本病。
分类:•根据良、恶性: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上皮型(较多)、纤维型和混合型•根据病变范围:弥漫型(较多)和局限型•根据有无腹水:干性、实性和混合性•根据瘤体成分:实性、囊性和囊实性9、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也是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组织学与恶性卵巢表面上皮组织相同。
•只发生于女性,现在认为以前有三分之一被误诊为卵巢癌。
•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本病:卵巢正常腹膜包裹的部位大于卵巢表面如果累及卵巢,疾病只局限于表面的上皮细胞•CT表现:腹水、盆腔内不规则包块或盆底腹膜增厚、但卵巢正常或稍大10、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此肿瘤也是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之一,罕见,起源不明,多见于平均年龄19岁的男性青年。
•当发现一个没有原发肿瘤病史的年轻人出现腹膜癌性病变表现时,需要考虑本病。
肿瘤恶性度高,预后不良。
•多以腹膜肿块和多发肿块为主要表现。
此时,与其他肿瘤表现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患者年龄通常提供诊断线索。
需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鉴别。
囊性肿块:1、转移性粘液腺癌腹膜最常见的囊性肿块。
2、腹膜假粘液瘤少见, 影像表现与转移性粘液腺癌相似。
3、肠系膜囊肿淋巴管瘤是最常见的肠系膜囊肿。
其他肠系膜囊肿像肠重复囊肿、肠囊肿、非胰源性假性囊肿及间皮囊肿很少见,也没有特征性表现。
4、腹膜包涵囊肿是不太常见的良性原发性腹膜肿瘤。
也被称为腹膜良性囊性间皮瘤。
实性肿块:1、腹膜转移癌是最常见的腹膜实性肿块,原发肿瘤常见于卵巢或消化道恶性肿瘤。
通常表现为大网膜饼状增厚和腹水。
2、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肠系膜肿块最常见的诊断。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原因,通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3、类癌是小肠最常见的增长缓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主要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回缩。
4、硬化性肠系膜炎很像类癌。
表现多样,属于浸润性实质性肿块,通常因肠系膜脂膜炎而偶然发现,属于脂肪性肿块,通常没有临床意义。
5、肠系膜纤维瘤病也称为腹腔纤维瘤病、腹壁硬纤维或硬纤维瘤。
肿瘤复发率高,但不会转移。
肿瘤因含有黏液样基质而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T2WI表现为高信号。
6、间皮瘤占所有肠系膜肿瘤的20%,与接触石棉和胸膜斑块相关联。
来源:影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