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菌合并HIV感染骨髓象分析

合集下载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1例分析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1例分析


20 0 8年 1 第 3卷 2月
第 6期
98 9
临床表现 。累及的器官数功能不全越多 , 死亡率越高。
2 5 临床治疗 . 以去 除病 因、 强抗感染 及器官功 能支持治 加
33 病死率高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D E一旦 发生 , OS 虽经积极治疗病死 率仍 高
居不下。本组病例病死率达 7 . %。患者死亡与 衰竭 的脏 器 03
功能衰竭及 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 征中 的应 用 [ ] 内科 , 0 , J. 2 83 0
( ) 3 1— 9 . 3 :9 3 2
[ 文章编号 】 63 78 20 )6 99 2 17- 6 (08 0- 8- 7 0 0
艾 滋 病 合 并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菌 病 2 例 分 析 1
案 , 0 ) J 中国危重病急救 医学 , 0 ,6 1 :. 2 3 []. 0 2 41 ()1 0
[] 王士雯 , 2 韩亚玲. 65例老 年多气管功能 衰竭的临床分 析[ ] 10 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02 1 1 : — O 20 ,( )7 1 .
变化特点使用抗生素 , 加强排痰、 解除支气管痉挛 、 保持呼吸道 [ ] 姚永 明, 3 董月青.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病机 制研究进展 通畅。按 照脓毒血症治疗 指南加强监 测各重要 脏器功 能及血 []实用老年医学 , 0 ,85 : 0 ̄ 3. J. 2 41( )2 22 0 3 液动力学变化 、 时纠正低氧血症 、 织低灌注 及水 电解 质酸 [ ] 宁 军 , 及 组 4 黄卫华 , 黄工江 , 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抢 救急性肾 等. 碱失衡 。必要时早期 应用 以肺 保护性 策略方式 为主予 以机械 辅助通气 、 连续性 肾脏替代 疗法 ( R T 及合理肠 内外 营养支 C R) 持等多种体外生命支 持系统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的临床表现及骨髓中的形态特点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的临床表现及骨髓中的形态特点
时 间 较 长 , 度 不一 的发 热 、 瘦 、 血 、 细胞 减 少 , 床 症 状 程 消 贫 白 临
血 点 及 黄 染 , 表 淋 巴结 未 触 及 肿 大 。 口腔黏 膜 光 滑 , 浅 无破 溃 ,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菌 ( M) 人 类 罕 见 的 致 病 性 双 相 青 霉 菌 , P 系 P 感 染 临 床 表 现 为局 限性 或 进 行 性 播 散 。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菌 、 M 荚 膜 组 织 胞 浆 菌 和 黑 热 病 均 常 继 发 于 艾 滋 病 ( D ) 免 疫 功 AI S 及 能 低 下 的人 群 。这 3种 病 例 初 诊 时 大 多 数 均 有 原 因不 明 且
大 小 基 本 正 常 , 系 有 核 红 及 有 缺 铁 性 贫 血 形 态 特 点 , 熟 红 红 成 细胞 大 小 不 一 , 分 中心 淡 染 区扩 大 。 巨 噬 细 胞 增 多 , 巨 噬 部 且 细胞 内 和 细 胞 外 有 成 堆 类 圆形 、 圆形 或 腊 肠 形 大 小 不 一 , 椭 直 径 约 2 m 的 病 原 体 , 体 胞 壁 不 着 色 , 浆 染 淡 蓝 色 , 1 ~8 菌 胞 有
美 国首 次 报 道 , 将 2 0 年 7月 在该 院 确 诊 的 1例 AI S患 现 07 D 者合并 P 感染报道如下。 M
临 床 资 料
油镜 检 查 , 细 胞 系 占 4 . , 细 胞 系 占 3 . 粒 / 比为 粒 65 红 50 红
1 3 , 核 细 胞 全 片 7个 , 小 板 少 见 , 细 胞 系 、 小 板 形 态 .3巨 血 粒 血
马尔 尼 菲 青 霉 菌 ( e i lu r efiP 被 认 为 是 东 P nc l m man f , M) ii e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病理观察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病理观察

红色核仁 , 姬母 萨 、 A P S和六 氨银染 色查 见特 征性 病原体 , 体分别 呈蓝 色 、 色 菌 红 和深褐色 , 菌体 轮廓 比 H E着 色更 清 晰 ,
P S染 色 见 病 菌 原 体 胞 壁 红 染 且 连 续 清 A
关键词 艾滋病 马 尔尼 菲青霉 菌病
诊 断
与感 冒、 肺炎 、 肺结核等常见病混淆 , 数 多 患者确诊前 均有 近月余 的抗炎 或抗结 核 治疗史 , 诊误 治 导 致病 情 进 展播 散 感 误
染 , 散感 染 病 死 率 >6 % , 者 曾被 误 播 0 患
681 20 7四川 广 元 市 第 二 人 民 医院 病 理 科 摘 要 目的 : 高对 艾 滋 病 合 并 马 尔尼 提
菲青 霉 菌 病 的 金 标 准 , 骨 髓 培 养 最 敏 以
A s a tO jc v : po igrcg io b t c bet e I rv eo nt n t r i m n i o
AI S c mb n d P n cl u m r e e ne . D o i e e i i i m a n f iif c l t n Meh d : e o t g o e a e o DS i . to s R p r n n c s f AI o i
论 著 ・ 临 床 论 坛
C HI FS C 0 M M “N i N F 坩 D 0 ( T S :0
艾滋 病 合并 马 尔尼 菲青 霉 菌病 临 床病 理 观察
又 缺 乏 特 异 性 临 床 表 现 特 征 , 以早 期 易 所
杜蓉
赖仕 蓉
资 料 与 方 法 患 者 , ,7岁 , 床 持 续 高 热 、 男 3 临 咳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诊断和治疗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诊断和治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ANKS
感谢观看
04
预防和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
避免与患有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人接触, 尤其是避免接触其血液、精液、阴道 分泌物、皮肤溃疡渗出液等。
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减少使用剂量, 以降低感染风险。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 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以增强自身 免疫力。
护理和康复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 诊断和治疗
• 介绍 • 诊断 • 治疗 • 预防和护理 • 结论
01
介绍
HIV和马尔尼菲青霉病概述
HIV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容易感染各种疾 病。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真菌感染,通常在免疫系统 较弱的人群中发病。
HIV感染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更容易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这种合并感染可以 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治疗方案选择和调整
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01
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既往治疗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02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03
在治疗结束后,采取措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如定期复
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疾病背景和现状
马尔尼菲青霉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 过血液传播。
随着HIV感染率的上升,HIV合并马尔 尼菲青霉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目 前,该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 问题。

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例骨髓象研究论文

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例骨髓象研究论文

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例骨髓象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人的骨髓象特点。

方法:骨髓涂片瑞吉氏染色和病人血清hiv抗体定量测定。

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呈多部位播散感染,外周血象白细胞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分类常达85%左右;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消瘦,咳嗽,皮疹,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

【关键词】艾滋病;马尔尼非青霉菌病;骨髓象【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158-01艾滋病是一种由慢性致死性的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马尔尼非青霉菌是迄今为止少数能使人致病的青霉菌之一,该病菌常浸入血管[1]浸蚀骨髓组织[2],所以其骨髓象有极其意义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7年—2010年确诊为aids的5名患者。

1.2 诊断标准我院检验科艾滋病研究室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hiv感染;骨髓涂片做瑞吉氏染色,糖元染色,镜检。

2 结果2.1 艾滋病病人为免疫低下,病程缓慢,发热,咳嗽,低烧等。

马尔尼非青霉菌局部感染少见,致死型均为播散型。

2.2 血象本组病人均为贫血症状,白细胞总数可升高或正常,血小板正常。

2.3 骨髓象:病人骨髓象均为活跃和明显活跃,粒细胞颗粒增多增粗,常见空泡和中毒颗粒。

红系增生正常。

骨髓片中常见大量马尔尼非青霉菌原虫,并被吞噬细胞吞噬,瑞吉氏染色下菌体呈椭圆形,长形,核为1-2微米的紫红色小颗粒,浆染成鲜艳明显的兰色,骨髓片糖元染色呈红色。

部分长形菌体内可见一明显横隔,为其分裂繁殖的标志。

[3]3 讨论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研究进展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年第15卷第6期38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研究进展林雪华(广西 东兴市人民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100)摘要: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临床中较少见病症,由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菌引起,该症多见于免疫功能障碍患者,但有报道显示,该症可发生于健康人群,资料显示,由于近年来全球HIV感染者不断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由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具有较高死亡率,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对其全面深入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诊断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研究进展;诊疗中图分类号:R512.91,R5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06.00280 引言马尔尼菲青霉菌,简称PM,一般青霉菌不具有致病性,而PM为常见致病青霉菌。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多发于免疫功能抑制人群(主要为HIV感染者),但未排除在健康人群中致病可能。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具有极高死亡率,相关资料显示[1],未及时诊断及有效治疗患者,死亡率高达91.3%,而有报道显示,目前该病在东南亚低于以成为HIV感染者第3常见病症,仅次于结核病与隐球菌病。

有学者认为[2],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增加原因除HIV感染者增多外,还包括器官移植、化疗及导管技术广泛应用,光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现状表明,其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研究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1 流行病学马尔尼菲青霉菌首次发现于1956年,以发现该病菌学者名字命名,而首例人类感染出现于1959年,首例自然条件下感染病例于1973年出现。

资料显示[3],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增长较快时期为1988年HIV全球流行后,成为与HIV主要合并发生疾病,发病率同时呈上升态势。

相关报道显示[4],我国HIV感染者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为9%-25%,且呈增长趋势。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1例报告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1例报告

艾 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 败 血 症 1 报 告 例
张 东兴 鲁 ,
赖 洪 涛
பைடு நூலகம்
病毒( I 初筛试 验和蛋 白印迹试 验均 阳性 。取 患者皮 损 H V)
及淋巴结活检组织行沙堡弱培养基培养 , 连续 2d抽血行 真 菌培养 , 结果显示 ,5℃条件 下菌落 呈绒毛 状 , 周 围及 培 2 其
对患者多次转 种提纯 分离 的菌落 进行 P R扩 增 , C 获得 56 6
b p的 D A片段 , N 结果 与基 因库 中编号为 F0 95 J0 5 5的马尔尼
2中山 医科 大 学 附属 第二 医院 )
菲青 霉株 同源 性达 9 % 。最后 确诊为 A D 9 IS合并 播散 性 马 尔尼菲青霉病 , 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人院后第 12 3天静 、、
常规 WB . ’L 中性粒 细胞 占 7 % , 5gL 肝功 C4 2x 0/ , 1 9 Hb8 / ;
检 查 总 蛋 白 8 . / , 0 7g L 白蛋 白 3 . / , 蛋 白 4 . / , 8 8g L 球 1 9g L
繁殖 、 产生毒素 , I 弓 起高热 、 寒战等 毒血症 状 , 侵犯组 织器 官
注两 性霉 素 B脂质体分别为 57 5 1 a, 、 . 、0n 口服伊 曲康唑胶 g
马尔尼 菲青霉病 为马尔尼 菲青霉感染引起的皮肤 、 巴 淋
结、 多脏 器和系统性疾病 , 临床 表现为局 限性或进 行播散 其 性,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多发生 于免疫功 能受损患 者 , 包
括 患 严 重 基 础 疾 病 、 用 免 疫 抑 制 剂 或 艾 滋 病 ( IS 患 者 。 应 AD )
养基背面见葡萄酒 色色 素并扩 散 到整个 培养 基 , 下 见分 镜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1 例48h,9 例72h,1 例5d后。 2.2 菌 种 鉴 定 2.2.1 25 ℃菌落特征呈青霉相
在 沙 保 罗 培 养 基 上 孵 育 48h 长 出 直 径 0.3~0.5 mm 大小菌落,菌落呈浅灰色绒毛状并深入到培养 基 中。72h菌落变为 浅 黄 色 绒 状 或 膜 状,并 有 放 射 状 沟纹,还产生少 量 的 红 色 色 素 使 培 养 基 变 红。 随 培 养时间的延长,红 色 进 一 步 加 深 并 弥 散 到 整 个 培 养 基中。一周后变成棕红色蜡样有皱褶的菌落并有白 色绒毛样菌丝。 显 微 镜 下 菌 体 特 征:取 培 养 物 放 在 加入棉酚兰液的玻片上制片,用高倍 镜观 察,可 见 细 长的分隔菌丝,单 轮 生 或 双 轮 生 的 帚 状 枝。 分 生 孢 子梗光滑,梗基上有1个瓶梗,分生 孢子 卵圆 形或 圆 形 ,有 孢 间 联 体 ,孢 子 链 有 的 散 乱 ,长 短 不 一 。 2.2.2 35 ℃培养菌落特征呈酵母相
马尔尼菲青霉菌生长速度较慢,本文11 例 血培 养报阳时间从48h 到 5d 不 等。 大 部 分 在 72h 左 右。如临床怀疑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菌 感 染 时,应 延 长 培 养时间,以防漏检。马尔尼菲青霉菌属于 青霉菌属。 Samson等 于 [1] 2011年根据马尔尼 菲 青 霉 菌 的 生 物 特性将其更名为马尔尼菲蓝状菌。现人们还习惯称 之为马尔尼菲青霉菌。鉴定马尔尼菲青霉菌主要根 据形 态 学 特 征 和 菌 落 特 点,25 ℃ 培 养 菌 落 呈 青 霉 相,35 ℃培养菌落呈酵母相。25 ℃培养物在高倍镜 下可以看到特征性结构帚 状 枝,35 ℃ 培 养 物 可 见 圆 形或卵 圆 形 的 酵 母 样 菌 体。 另 外 培 养 3~5d 后 产 生红色水溶性 色 素 并 且 浸 入 到 培 养 基 中,这 也 是 马 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尔尼菲青霉菌合并HIV感染骨髓象分析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由于临床表现无特
征性,且多数医务人员未接触此病,因而造成对它的认识不足,常造成误诊、漏诊。

本文报
告我院收治的一例马尔尼菲青霉菌骨髓粒细胞及网状内皮巨核细胞内感染合并HIV感染患者,旨在引起临床及实验室对此病的重视。

患者林某因反复发热2个月,腹胀、浮肿、尿黄6天,于2006年12月1日入院。

入院前2
个多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40℃,院外治疗2周后体温下降至正常。

入院前
6天再次出现发热,并出现腹胀、乏力、纳差、尿色黄、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腹泻3-5次/天。

院外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进行性进展。

入院查体:T 37℃、P 118次/分钟、R 21次/分钟、BP 140/80 mmHg,神情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无黄染,苍白无出血点、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18次/分钟,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稍膨隆,腹肌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6cm,剑突下8cm,脾肋下
2cm可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5次/分钟,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1胸片示:双下肺见斑点状密度增高影,考虑炎症。

2腹部B超示:肝脾肿大,
少量腹水。

3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导联T 、II、T II、avp、V4-V6 浅倒或低平。

4生化:TP 44.4 g\l、ALB 16.5g/l、GLB 16.5、TBIL 86.2umol/l、BIL 81.60umol/l, ALP 179u/l, GGT 534u/l, ALT 68u/l, AST 672u/l、NA 122.5mmol/l, CL 89.9mmol/l。

5凝血功能:PT 16.0sec,INR 1.33, DFbg 0.748sec,APTT 41.8sec。

复查凝血功能示:PT 20.0sec,INR 1.65, DFbg 0.748sec,APTT 50.9sec,D-
二聚体、FDP、3P实验阳性。

6血气分析(吸氧2L/分):PH 7.293, PCO2 22.1mmHg, PO2 60.7mmHg, BE-14.2mmol/l, HCO- 10.4mmol/l。

复查血气分析(百帕呼吸机应用):PH 7.143,PCO2 19.6mmHg, PO2 69.1mmHg, BE-20.5mmol/l, HCO- 6.6mmol/l。

7乙肝两对半阴性。

8肥达
氏反应阴性。

9 CEA 2.8ng/ml, FER2000.0ng/ml, CA-199 338.50ng/ml。

10 HIV抗体阳性,且报经
福建省艾滋病实验室确定为HIV抗体阳性。

血象:WBC 33.6 X 109/L、DC:杆状核0.06、分叶0.69、嗜酸分叶0.09、淋巴细胞0.11、单核0.05。

分类100个,白细胞见晚幼粒35个。

Hb 107克/L 、RBC 3.64 X 1012/L、PLT 50 X 109/L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粒0.02、早幼粒0.005、中幼粒 0.085、晚幼粒0.12、杆状
0.09、分叶0.115、早幼红 0.02、中幼红0.165、晚幼红0.29、淋巴0.105、网状0.055。

全片
巨核4个,血小板罕见。

血涂片:镜下可见大量散在、密集的菌体。

每个油镜视野均可见多数中性粒细胞吞噬菌体
(见图1)。

游离于细胞外的菌体大小不均,形态各异,有类圆形,长圆形,腊肠形,且只
有横隔胞壁着色不清楚,浆染淡蓝色,约占菌体的1/3左右,有1-2个紫红色小核(见图2)。

被吞噬于细胞内的菌体相对较小,形态较不规则。

图1 中性粒细胞吞噬菌体(瑞氏染色,×1000)
图2 游离于细胞外的菌体(瑞氏染色,×1000)
骨髓涂片:骨髓粒细胞及网状内皮巨核细胞内其胞浆内可见吞噬多少不一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原菌形态为类圆形,长圆形或腊肠形,大小不一,约为2-8um,包膜清楚,有1-3个紫红色
小核,浆蓝色(见图3)。

血液及骨髓液经病原菌培养(见图4)鉴定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

图3 骨髓涂片(糖原染色,×1000)
图4 血培养
诊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经验性抗感染、增强免疫、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低血糖及小剂量激
素应用等治疗。

患者病情未控制,渐出现气喘、气促加重,呼吸频率35-40次/分,不能平卧,
心率快,120-130次/分,SaO2 89-91%。

Q2h测血糖维持在约1.6-3.6mmol/l的较低水平,予
以百帕呼吸机辅助通气,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继续纠酸、纠正低血糖治疗。

复查各项指标无
改善。

于2:00时,血压90//70mmHg,心率112次/分,SaO2 69-92%,患者呈嗜睡状,予以
多巴胺应用,于3:56时患者心率渐慢至40-50次/分,呈昏睡状,血压测不到,予以加快多
巴胺速度及肾上腺素、阿托品静推,无明显改善,SaO2快速下降至30%,并出现脉搏消失,心脏骤停,心电监护示心电图呈一条直线,予胸外按压,心肺仍无法复苏,于4:05宣布临床
死亡。

死亡原因及诊断: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讨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中唯一的呈温度双相型致病菌,多见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
者缺陷的患者。

近年来,随着HIV/AIDS病例的增多,马尔尼菲青霉病随之增加。

马尔尼菲青
霉病的临床表现常为反复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伴有或不伴有肝脾肿大,以及其他症状。

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且多数医务人员未接触此病,因而造成对它的认识不足,常造成漏诊、误诊。

临床上可经血涂片、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发现病菌,根据病菌形态结合血液、骨
髓培养,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

在越南、泰国和我国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菌常感染当地的竹鼠。

近年来,由于HIV/AIDS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马尔尼菲青霉病日益增多,尤其在泰国。

我国陆续有所报道,多见于广
西地区。

马尔尼菲青霉菌常侵犯单核巨嗜细胞系统,主要为骨髓、肝、脾、淋巴结及肺,并
随血液播散于组织间隙中,引起一系列相应病变及症状。

因侵犯骨髓,临床上多表现出血液
学改变,常引起巨噬细胞以及红系增生,并大量吞噬病原菌。

故当临床表现常为反复发热、
贫血、体重减轻,外周血象异常,骨髓涂片排除恶性组织病、白血病、MDS等血液病后,骨
髓象以红系及巨噬细胞增生为主,且无恶性改变时,应仔细查找病原菌。

重视骨髓涂片及培养,是避免漏诊、误诊马尔尼菲青霉病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对于HIV感染的患者,需警惕合
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