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个体化放疗进展

合集下载

鼻咽癌的治疗进展

鼻咽癌的治疗进展

鼻咽癌的治疗进展作者:朱雪莹李忠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1年第10期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

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

鼻咽癌与Epstein-Barr病毒密切相关。

临床常见症状为鼻塞、血涕、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

目前鼻咽癌公认和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为放疗,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随着调强放疗等在鼻咽癌治疗中广泛应用,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

肿瘤治疗药物近年来发展迅速,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

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本文就放化疗、手术、靶向治疗及治疗副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予以介绍。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1.二维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

鼻咽癌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因此,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根基。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常规的二维放射治疗是标准的放疗方式。

但是二维放射治疗的同时会造成周围正常组织结构的损伤。

现在三维适形治疗运用CT图像对肿瘤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可以提高靶区的照射剂量,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提高了放疗的有效率。

2.调强放射治疗(IMRT)。

IMRT 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种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具有显著的剂量学分布优势,即在提高肿瘤靶区放疗剂量的同时,降低邻近器官辐射剂量,极大提高了放疗的精准度。

临床研究显示,鼻咽癌患者行IMRT治疗时,脊髓的最大照射剂量下降了10Gy,腮腺的照射总剂量也下降了18Gy,能提高对腮腺和脊髓的保护。

3.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

VMAT 是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型精准放疗技术,可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对肿瘤及周围组织进行实时的CT扫描监控,根据肿瘤情况选择弧形射野数目及入射角度,准确调整射线的照射范围,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

与IMRT 相比,VMAT的靶区剂量适形度更高,优化后的剂量分布更准确。

4.质子治疗(IMPT)。

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引言: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由于其位于头颈部且易于扩散,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

本文将介绍这些新进展,并讨论其对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诊断新进展1. 基因标志物和分子检测方法随着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一些特定的基因标志物已成为鼻咽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例如,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液体活检样本已被广泛应用于早期监测、预后评估以及筛选适宜药物治疗等方面。

此外,通过利用其他分子技术如全转录组测序、DNA甲基化谱分析等,也能够辅助鼻咽癌的诊断和分型。

2. 影像学技术进步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在鼻咽癌的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但难以对早期病变做出准确判断。

而现代高级影像学技术如PET-CT和超声内镜(EUS)结合常规影像学,能够提高早期鼻咽癌的检出率和定位准确性。

此外,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鼻咽癌的精确定位提供了新的方法。

二、治疗新进展1. 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抗癌治疗方法。

在鼻咽癌中应用肿瘤免疫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或通过抑制肿瘤表面蛋白与表达区域相关均聚细胞因子4(CXCL4)相互作用,增强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够有效杀灭癌细胞并降低复发率。

目前,多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如PD-1和PD-L1抑制剂已获得FDA的批准,为鼻咽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对特定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或分子标志物进行干预的方法。

在鼻咽癌中,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个重要的靶点。

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在使用EGFR抑制剂后,部分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并且有助于提高放化疗的效果。

此外,与其他信号通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如HER-2、VEGFR等也被用作靶向治疗。

鼻咽癌治疗的新进展和创新技术

鼻咽癌治疗的新进展和创新技术

鼻咽癌治疗的新进展和创新技术鼻咽癌,又称鼻咽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聚拢鼻后孔)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鼻咽癌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和创新技术。

本文将介绍这些进展和技术。

1. 靶向药物疗法的应用靶向药物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目标点上的药物与癌细胞相互作用,阻碍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治疗方法。

在鼻咽癌治疗中,靶向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阻断肿瘤细胞增殖,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靶向药物奥希替尼(Osimertinib)通过抑制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蛋白的活性,可以有效治疗某些鼻咽癌患者。

2. 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抗癌免疫应答,促使机体抵抗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在鼻咽癌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些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通路,激活免疫系统,达到治疗效果。

3. 放疗技术的创新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强调放射治疗计划优化和精确定位的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在鼻咽癌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相比传统的放疗方式,SRT可以更精确地照射肿瘤靶区,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提高疗效。

4. 综合治疗策略的应用在鼻咽癌治疗中,综合治疗策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

该策略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针对不同病情、不同阶段的鼻咽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5. 鼻咽癌术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鼻咽癌的治疗不仅仅是手术本身,术后的康复护理同样重要。

术后饮食、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康复锻炼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此外,良好的心理护理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鼻咽癌治疗中,术后的康复护理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鼻咽癌的放疗技术与进展

鼻咽癌的放疗技术与进展

鼻咽癌的放疗技术与进展鼻咽癌是一种发生在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亚洲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生物学行为,鼻咽癌的治疗一直面临着挑战。

放疗作为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

本文将介绍鼻咽癌的放疗技术以及相关的进展。

一、放疗技术的发展1. 传统放疗技术传统的放疗技术主要包括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强调调强放疗(IMRT)。

3D-CRT利用计算机辅助对肿瘤进行精确定位,并通过调整放疗器的方位和角度,使放射剂量更加准确地照射到肿瘤部位。

IMRT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放疗技术,通过使用多个独立可调节的放疗束,使辐射剂量在靶区内不均匀分布,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2. 调强放疗的进展调强放疗是近年来放疗技术的重要进展之一。

传统的IMRT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调整放疗器的角度和方位,而强调调强放疗(VMAT)将这一过程简化为一次连续的放疗过程。

VMAT利用旋转放疗器和调强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肿瘤形状,减少治疗时间和副作用。

3. 质子放疗的应用质子放疗是一种新兴的放疗技术,相比传统的X射线放疗,其具有更好的剂量分布和更小的侧向散射。

针对鼻咽癌的治疗,质子放疗可以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并提高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质子放疗设备的限制和费用因素,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二、放疗技术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放疗作为一种非侵asive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鼻咽癌的局部病变,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放疗技术的进步使得治疗效果更加准确和精确,同时可以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2. 挑战尽管放疗技术在治疗鼻咽癌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放疗对肿瘤的控制效果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对于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其次,放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副作用,包括咽喉炎、口干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放疗技术的高昂费用也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应用。

鼻咽癌的放疗进展

鼻咽癌的放疗进展

鼻咽癌的放疗进展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

很不幸,中国是鼻咽癌高发国之一,全世界近80%的鼻咽癌都发生在我国。

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发病率为0~1/10万,但在我国发病率高达10/10万~30/10万,其中尤以我国南方地区为甚。

在我国,鼻咽癌发病率居头颈部肿瘤首位,其病理类型98%属低分化鳞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放疗是鼻咽癌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以往常规分割放疗采用每周连续5次照射,每次照射2Gy,放疗总剂量为70~8O Gy的方法,单纯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到40%一70%。

但是对于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降低转移及复发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及放射生物学的发展,伴随放疗技术的进步,许多学者试图通过非常规分割照射如超分割放疗或加速超分割放疗,或通过一些放疗新技术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及调强(IMRT)的应用,以期提高生存率的同时,减少正常组织的受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针对此方面作一些介绍:1 非常规分割治疗超分割及加速超分割放疗是近年来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放疗研究,以缩短总治疗时间,提高局部剂量。

1.1超分割放疗(HFRT) 超分割照射是指相对目前的常规分割照射而言,即每天照射2次以上,每次间隔≥6~8h,总的照射次数增加,分割剂量减小(1.1~1.2GY/次),总疗程同常规分割,但总剂量比常规分割增加l5%~20%。

超分割照射是基于放射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而提出的。

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在动物肿瘤实验中发现,放疗后肿瘤群体中标记指数增加,潜在性倍增时间由3~5天缩短至l~2天。

人体肿瘤实验中也发现,肿瘤在放疗后4周左右出现加速再增殖,故认为克隆源性肿瘤细胞在放疗中的加速再增殖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表明,肿瘤的加速冉增殖与放疗疗程的长短有关,疗程越长,再增殖的细胞数越多,放疗疗程每延长l天,需要额外增加0.6Gy的剂量才能杀死新增殖的肿瘤细胞,可见要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就要在相同的疗程时间内增加放疗剂量。

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进展

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进展

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进展鼻咽癌是一种源于鼻咽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导致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

传统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对于鼻咽癌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进展为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个体化治疗是一种根据患者个体特征和疾病特点,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的方法。

对于鼻咽癌而言,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靶向特定的分子信号通路或生物标志物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治疗策略。

针对鼻咽癌,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关键分子异常表达与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过度激活和信号转导被发现与鼻咽癌的预后相关。

因此,靶向EGFR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已经在鼻咽癌患者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此外,一些针对其他信号分子的靶向药物也正在研究和临床试验中。

其次是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在多个恶性肿瘤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鼻咽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已经被纳入临床治疗,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患者的体重和免疫系统状态会直接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个体化的免疫治疗策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精准医学在鼻咽癌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精准医学是通过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手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在鼻咽癌中,研究人员通过测定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谱,为患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治疗选择。

例如,对Tumor Protein53(TP53)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能够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通过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2023版CSCO鼻咽癌的放疗进展》解读PPT课件

《2023版CSCO鼻咽癌的放疗进展》解读PPT课件
禁忌证
放疗并非适用于所有鼻咽癌患者。例如,晚期鼻咽癌患者若出现远处转移或严重 并发症,可能不适合放疗;此外,部分患者对放疗不敏感或存在放疗抵抗的情况 ,也不宜采用放疗。
放疗技术分类及特点
01
常规放疗技术
包括二维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二维放疗技术简单,但剂量分布不均匀
,副作用较大;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分布更均匀,能够更好地保护周围正
咽癌,无淋巴结转移。
放疗方案
采用单纯放疗,总剂量为70Gy ,分35次完成,每周5次。
治疗效果
放疗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肿 瘤完全消退,随访3年无复发。
注意事项
早期鼻咽癌单纯放疗效果较好 ,但需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案例二: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
患者情况
一名45岁女性,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 经检查确诊为局部晚期鼻咽癌,已侵犯颅
听力损伤
口干症
放疗可能对听力造成一定损伤,需要在放 疗前评估患者听力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保 护措施。
口干症是放疗后常见的长期并发症之一,可 以通过刺激唾液分泌、使用人工唾液等措施 进行缓解。
05
鼻咽癌放疗临床实践案例分享
案例一:早期鼻咽癌单纯放疗
患者情况
一名50岁男性,因涕中带血就 诊,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早期鼻
挑战
鼻咽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同时,鼻咽癌的 病理类型多样,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鼻咽 癌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鼻咽癌的认识和警惕性,是降低 误诊率和漏诊率的关键。
03
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地位与作用
放疗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鼻咽癌对放疗敏感,早期鼻咽癌单纯放疗即可治愈;中晚期鼻咽癌通常需要放疗 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放疗适应证广泛,包括各期鼻咽癌患者。

2023版CSCO鼻咽癌的放疗进展PPT课件

2023版CSCO鼻咽癌的放疗进展PPT课件

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02
应对放疗副作用的心理支持
针对放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口干、咽喉疼痛、皮肤损伤等,
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03
增强患者信心和抗癌意志
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抗癌意志和
治疗效果。
家属参与和支持对患者影响
家属参与放疗过程
2023版CSCO鼻咽癌的放疗进展
汇报人:xxx 2024-03-12
目录
• 鼻咽癌概述 • 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地位 • 2023版CSCO鼻咽癌放疗指南解读 • 鼻咽癌放疗技术进展及优势分析 • 鼻咽癌放疗效果评估及随访管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推进
01
鼻咽癌概述
鼻咽癌定义与发病机制
01
定期复查和随访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 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等异常情况。
THANKS
感谢观看
人工智能在放疗计划优化中作用
自动化计划设计
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自动化生成放疗计 划,提高计划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剂量分布优化
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预 测模型,预测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效果 和副作用,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
通过智能算法,可以对剂量分布进行 优化,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索
放疗精确性和安全性。
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策略
03
在放疗基础上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
效果。
针对不同分期患者具体放疗建议
早期鼻咽癌
推荐采用单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 的放疗剂量和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咽癌个体化放疗进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文章引自《中国临床肿瘤学进展2021》1.引言鼻咽癌对电离辐射高度敏感,放射治疗是非转移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精确放射治疗技术,如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能够基于解剖和放射治疗靶区的几何信息准确、适形地给予照射剂量;相比二维常规放疗或三维适形放疗,IMRT 在提供更好的肿瘤靶区覆盖的同时显著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

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调强放射治疗将鼻咽癌的肿瘤控制率由80%提高至90%,同时放射治疗远期毒性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例如,听力下降:84.5% vs. 25.8%; 2 级口干:27.1%vs. 9.5%;颈部纤维化:11.3% vs. 2.3%;放射性颞叶损伤:21% vs. 13.1%)。

近年来,小叶宽(≤5 mm)多页准直器的使用进一步改善了IMRT 的剂量适形性。

另一方面,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 IGRT)能够在治疗实施中克服分次间摆位的不确定性,并监测肿瘤及正常组织的运动和位置变化,使得放射治疗的实施更加精准。

此外,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放射治疗时间,有助于减少分次内误差。

尽管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提高了鼻咽癌肿瘤控制率,减轻了放射治疗毒性,但精准医学时代需要放射治疗技术和生物驱动的个体化放射治疗的协同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增益比。

肿瘤学中,基因组学已逐步融入常规临床实践,指导多种肿瘤的个体化精准化疗和靶向治疗。

然而,个体化放射治疗的发展仍十分有限。

其中,减少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 HPV)相关口咽癌放射治疗剂量的研究是个体化放射治疗的成功案例之一。

其生物学基础为HPV 相关口咽癌肿瘤细胞的DNA 损伤修复能力差,因此放射敏感性高。

基于基因组的个体化放射治疗方面,T orres-Roca等人开发了由10 个基因(AR,c-Jun,STAT1,PKC-beta,RelA,cABL,SUMO1,PAK2,HDAC1 和IRF1)表达水平构成的放射敏感性指数(radiation-sensitivity index, RSI);在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头颈鳞癌等肿瘤中,RSI 低的患者放疗疗效明显优于RSI 高的患者。

基于RSI,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了基于基因组调整的放射剂量(genomic-adjusted radiotherapy dose,GARD)模型。

当给予相同的放射剂量时,GARD 值越高代表实际照射中产生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BED)越高,放疗疗效越好。

研究人员在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和胶质瘤中对GARD 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预测放射治疗的疗效,并指导放射剂量以匹配个体患者的肿瘤放射敏感性。

鼻咽癌个体化放射治疗仍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领域。

为推动鼻咽癌个体化放射治疗的发展,本文就目前鼻咽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鼻咽癌个体化放射治疗的临床实践现状、鼻咽癌放射抵抗的生物学机制以及提高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策略进行综述。

2.鼻咽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鼻咽癌放射治疗在放射物理学和放射技术学方面无重要进展,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放射治疗的研究与应用。

现阶段,人工智能放射治疗在鼻咽癌的研究主要包括:肿瘤靶区和头颈部危及器官自动勾画,自动化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放射治疗毒性反应预测,以及放射治疗中的图像配准、虚拟CT 生成等。

其中,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是研究最多的领域,Lin 等人利用AI 技术实现了在多模态磁共振影像上自动勾画鼻咽癌原发肿瘤并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平均勾画准确性为79%。

经专家评估,在203 例测试患者中,66 例(32.5%)无需修改可直接用于放射治疗计划设计,114 例(56.2%)仅需少量修改( 20%)即可用于放射治疗计划设计。

多中心测试结果显示AI 勾画准确性超过4/8 名放疗科医生,且在AI 自动勾画辅助下5/8名放疗科医生勾画准确性提高,同时勾画者间差异缩小,勾画效率显著提高。

关于头颈部危及器官自动勾画,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且逐步开始在临床中试用。

然而,AI 自动勾画的推广应用需要解决进一步提高勾画准确性,以及数据安全、模型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等问题。

质子治疗和重离子治疗等新兴放射技术的发展也是近年来放射治疗领域的重要技术进步之一。

由于其优越的物理特性,质子及重离子能够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这为提高放射剂量改善肿瘤控制和减少高剂量放射治疗的毒性反应提提供了机会。

目前,质子及重离子放疗主要用于复发性鼻咽癌的研究。

未来,在个体化放射治疗时代,应该通过生物标志物或功能影像来识别放射抵抗的患者和肿瘤区域,以便在初治鼻咽癌患者中使用质子或重离子治疗来增加放疗剂量。

3.鼻咽癌个体化放射治疗的临床实践现状(1)鼻咽癌肿瘤复发的风险分层目前,风险分层治疗是实现鼻咽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有效方法,在联合化疗中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和应用。

在放射治疗中,一项纳入266 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按肿瘤分期分层的患者中,将IMRT 的剂量适度降低约10%,其肿瘤控制率与处方剂量为70Gy 的患者相当;因此,降低放疗剂量对T1-T3 期鼻咽癌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然而,这需要在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中证实,且迫切需要更加精确的风险分层。

除了TNM 肿瘤分期系统外,多项研究提出了用于鼻咽癌复发风险分层的不同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和生物标志物。

在接受根治性IMRT 的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Chen等人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和肿瘤的病理特征,开发了用于预测鼻咽癌局部和区域复发风险的Nomogram 模型,其风险分层的准确性显著高于TNM 分期系统。

针对T4 期鼻咽癌患者,Zhang 等人融合了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特征,进一步提高了临床Nomogram 模型的预测效能。

虽然这些模型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鼻咽癌肿瘤复发风险预测,但仍需要基于生物学的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分层,以更好地指导射剂量以匹配个体患者的肿瘤放射敏感性。

(2)功能影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剂量增加在放射剂量增加方面,一项探索性的前瞻性研究评价了18F-FDG-PET/CT 引导剂量刻画(dose painting)IMRT(DP-IMRT)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研究中,DP-IMRT 组以18F-FDG-PET/CT 的最大50%标准摄取值(SUV)的等值线所勾画的范围作为高剂量肿瘤靶区(T1-2 和T3-4 患者分别给予75.2Gy/32Fr 和77.55Gy/33Fr),剩余的大体肿瘤靶区放射剂量为70.4~72.6Gy/32~33Fr;对照组大体肿瘤靶区的放射剂量为70.4~72.6Gy/32~33Fr。

结果显示,DP-IMRT 显著提高了3 年无局部失败生存率(98.8%vs. 91.3%;P=0.032)、、无局部区域失败生存率(97.2% vs. 91.2%;P=0.049)和总生存率(91.8% vs. 82.6%;P=0.049)。

急性毒性反应和晚期毒性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提示,18F-FDGPET/CT 或其他功能显像可能是鼻咽癌肿瘤异质性的表型,功能显像引导下的DP-IMRT 可能是实现个体化放疗的有效途径。

(3)个体化的照射体积除外放射剂量,照射体积也是影响鼻咽癌肿瘤控制率和放射治疗毒性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保证肿瘤控制的基础上,缩小照射体积以减轻毒性反应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新辅助化疗已成为中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远处转移率,还能够缩小肿瘤体积,提高后续放射治疗的肿瘤控制率并减轻放疗毒性反应。

那么在新辅助化疗后缩小大体肿瘤体积是否安全有效呢?回顾性及前瞻性临床研究提示,新辅助化疗后缩小大体肿瘤体积并不降低局部和全身的肿瘤控制率。

目前,有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开展(NCT04384627),临床研究患者的长期生存结局和晚期毒性反应数据有望为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后缩小肿瘤靶区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此外,缩小颈部淋巴引流区的预防照射范围也是研究和应用的趋势,回顾性研究表明在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或仅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减少下颈部照射并不增加下颈部淋巴结复发的风险,但有利于减少对甲状腺和臂丛神经的照射,从而减少放射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低和臂丛神经损伤;我们同样期待前瞻性临床研究(NCT02642107)的结果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

近年来,自适应放射治疗(adaptive radiotherapy, ART)这一新的放射治疗理念逐渐兴起。

ART 是指治疗过程中进行线下或实时在线的重新扫描和再计划,以克服体重减轻、肿瘤缩小等导致的放射治疗剂量分布变化。

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肿瘤体积缩小和患者体重减轻十分常见,都有可能导致肿瘤与周围结构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因此ART可有效地解决鼻咽癌治疗过程中这种改变对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Chen 等人指出,对于鼻咽癌患者,部分重要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通常处于耐受剂量边缘,再计划可能是确保这些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保持在耐受剂量范围内的关键。

已有几项探索性研究报道了治疗过程中进行重新扫描和再计划的合适时间点。

研究表明,在治疗的前半段,解剖学的改变更加明显,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进行ART 是更值得推荐的。

确定哪些鼻咽癌患者可能从ART 中受益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然而现阶段较少见相关研究报道。

4.生物驱动的鼻咽癌个体化放射治疗现状(1)靶向鼻咽癌放射抵抗的机制放射抵抗是鼻咽癌患者局部和区域复发的主要原因,预测和靶向放射抵抗能够为放射治疗提供更加个体化和有效的策略,进一步改善鼻咽癌患者的预后。

至今,已有较多研究对鼻咽癌放射抵抗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如DNA 损伤修复、肿瘤乏氧和自噬。

① DNA 损伤修复电离辐射对细胞最具破坏性的损伤是DNA 双链断裂,它导致细胞周期停滞或细胞死亡。

许多研究试图确定参与DNA 损伤修复的分子。

例如,在放射抵抗和放射敏感的鼻咽癌活检标本中,一些DNA 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复制蛋白A3(replication protein A3, RPA3)基因已被证实与鼻咽癌不良预后相关,能够作为鼻咽癌放射抵抗的生物标志物。

鉴于RPA3 仅与放射敏感性有关,而与转移无关,因此RPA3在指导鼻咽癌个体化放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