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方剂50首

合集下载

骨科配方大全中药材

骨科配方大全中药材

骨科配方大全中药材在传统中医中,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使用中药材配方治疗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效果显著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骨科疾病中药材配方,供参考:1. 活血化瘀配方:- 药材:红花、川芎、桃仁、丹参、赤芍等。

- 功效:活血化瘀,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所致的疼痛。

2. 强筋壮骨配方:- 药材:杜仲、牛膝、桑寄生、骨碎补、狗脊等。

-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筋骨无力、腰膝酸软。

3. 祛湿止痛配方:- 药材:苍术、黄柏、薏苡仁、秦艽、防风等。

- 功效:祛湿止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

4. 温经散寒配方:- 药材:桂枝、附子、细辛、干姜、川乌等。

- 功效: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湿痹痛、关节僵硬。

5. 补骨生髓配方:- 药材: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茯苓、白术等。

- 功效:补骨生髓,适用于骨质疏松、骨质增生。

6. 消肿止痛配方:- 药材:三七、乳香、没药、白芷、延胡索等。

- 功效:消肿止痛,适用于急性扭伤、肿胀疼痛。

7. 舒筋活络配方:- 药材:伸筋草、桑枝、桂枝、红花、川芎等。

- 功效:舒筋活络,适用于筋脉拘挛、活动不利。

8. 补肾壮腰配方:- 药材:肉苁蓉、锁阳、巴戟天、杜仲、牛膝等。

- 功效:补肾壮腰,适用于腰膝酸软、肾虚腰痛。

9. 清热解毒配方:- 药材: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地丁等。

-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所致的骨关节红肿热痛。

10. 滋阴润燥配方:- 药材:玉竹、麦冬、天冬、石斛、沙参等。

- 功效:滋阴润燥,适用于阴虚内热、骨关节干燥疼痛。

请注意,以上配方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材的使用需遵循医嘱,合理配伍,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某些药材,如附子、川乌等,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中毒。

骨科常用中药方剂

骨科常用中药方剂

骨科常用中药方剂(31首)1、身痛逐瘀汤秦艽9g 羌活12g 香附9g 川芎15 桃仁12g红花9g 当归9g 没药9g 牛膝12g 地龙6g甘草6g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臂、腰、腿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2、参苓白术散人参10g 茯苓15g 白术10g 山药12g 陈皮10g薏苡仁10 莲子8g 砂仁3g 桔梗6 甘草8g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引起的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

3、左归丸熟地20g 山药山15g 茱萸12g 枸杞12g 牛膝15g茯苓12g 鹿角胶12g 龟甲胶12g 兔丝子12g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损伤日久或骨疾病后,肝肾精血亏损,骨折修复期,肾阴虚引起的骨关节炎及腰椎间盘突出症。

4、右归丸熟地20g 附子9g 肉桂6g 山药15 山茱萸12g枸杞12g 杜仲12 兔丝子12g 鹿角胶12g 补骨脂20g牛膝6g功用:温补肾阳主治:骨及软骨损伤后期,肾阳不足、精血亏损而致神疲气怯,筋骨连接延迟或下肢浮肿者。

5、独活寄生汤独活9g 桑寄生18g 秦艽9g 防风9g 细辛3g当归12g 芍药9g 川芎6g 地黄15g 杜仲9g牛膝9g 党参12g 茯苓12g 甘草6g 肉桂6g功用: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腰脊损伤后期,肝肾两亏,风湿痛及腿足屈伸不利者。

6、四妙散苍术20g 黄柏10g 苡仁30g 牛膝15g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下注所致骨性关节炎或者湿热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7、十全大补汤炙黄芪20g 肉桂9g 人参9g 白术12g 茯苓12g川芎15g 当归15g 白芍15g 熟地15g 炙甘草6g功用:气血双补主治:损伤后期,气血虚弱所致的骨性关节炎。

8、桃红四物汤桃仁6g 红花6g 川芎12g 当归15g 生地12g赤当12g功用:活血祛瘀主治:伤后瘀血作痛者。

骨伤科方剂

骨伤科方剂
黄芪、当归、 当归尾、桃仁、大黄 金铃子、延胡索
当归、川芎、乳香、没药、苏木、红花、地鳖虫、紫荆滕、三七、赤芍、陈皮、落得打 人参 苏梗、厚朴、枳壳、香附、炒赤芍、砂仁、红花、当归尾、苏木、木香、桃仁 木香、茴香、青皮、穿山甲、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 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桃核、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
适应症 伤致呕、吐、咯血,渗血,舌红脉数有力 伤致瘀血蓄血 附骨疽初起、创面感染初期:红肿热痛 伤出血、血热妄行,吐、紐血 伤后气滞疼痛 骨痈初期 伤后气滞血瘀
损伤、金疮、久伤气血损伤 伤致胸腹蓄血 伤后心腹胸胁痛、时发时止
伤致瘀血肿痛 失血后气血虚衰 伤后气滞血瘀诸痛 气滞血瘀:胀痛走窜不定 伤后瘀血停于胁下 伤后气滞作痛,寒热往来 伤后瘀血停聚 伤后瘀血作痛者
方名 十灰散(《十药神书》) 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四生丸(《妇人良方》) 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 》) 鸡鸣散(清·《伤科补要》) 金铃子散(《圣惠方》) 抵当汤(《伤寒论》) 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独参汤(《景岳全书》) 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 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桃仁承气汤(《瘟疫论》)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 方) 清营汤(《温病条辨》) 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黎洞丸(《医宗金鉴》) 七厘散(《良方集腋》) 八厘散(《医宗金鉴》) 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 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 壮筋养血汤(《伤科补头汤(《金匮要略》) 五加皮汤(《医宗金鉴》)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归脾汤(《济生方》) 左归丸(《景岳全书》) 右归丸(《景岳全书》)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 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 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 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骨科方剂50首

骨科方剂50首

骨科方剂50首.(一)内服方.大成汤(理作续断方)组成:大黄20g,芒硝10g(冲服),当归lOg,木通lOg,枳壳20g,厚朴10g,苏木10g,川红花10g,陈皮10g,甘草10g,水煎服。

药后得下即停。

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组成:丁香6g,木香6g,瓜儿血竭log,儿茶10g,熟大黄20g,红花lOg,当归头、莲肉、白茯苓、白芍各15g,丹皮10g,甘草6g,水煎服。

治跌打扑坠闪错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组成:柴胡15g,天花粉10g,当归尾log,红花6g,穿山甲10g,酒浸大黄30g,酒浸桃仁12g,水煎,分2次服。

如服完第一次后,泻下大便,得利痛减,即停服;如6个小时之后,仍无泻下者,则服下第二次,以利为度。

润肠丸(正体类要)组成:大黄(煨)15g,归尾15g,羌活15g,桃仁(去皮尖)30g,麻子仁30g,皂角15g,秦艽15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五十丸,空心开水送服。

桃仁四物汤(中国医学大辞典)组成:桃仁25粒,川芎3g,当归3g,赤芍3g,生地黄2g,红花2g,牡丹皮3g,制香附3g,玄胡索3g,水煎服。

复元通气散(活法机要)组成:木香、茴香(炒)、青皮、穿山甲(炙)、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各等分。

共研细末,每次服36g,温酒调下。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g,川芎6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枳壳5g,丹皮9g,香附9g,延胡索12g,乌药9g,五灵脂9g,甘草5g,水煎服。

精品.清心药(证治准绳)组成:当归、丹皮、川芎、赤芍、生地黄、黄芩、黄连、连翘、栀子、桃仁、甘草,水煎服。

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根、大黄、山栀、棕榈皮、牡丹皮,以上各药等量。

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保存待用。

每服1015g,用鲜藕汁或鲜萝卜汁调服。

五昧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水煎服,每日l3剂。

骨伤科常用方剂120首

骨伤科常用方剂120首
组成:生荷叶9g 生艾叶9g 生柏叶12g 生地黄15g 各等分。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功用:凉血止血。
用法:上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12g),水煎服。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组成:乌药 缩砂 木香 延胡索1各一两(各10g)香附1炒,去毛二两(10g)甘草一两半(5g)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用法:水煎服。
8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30克 当归6克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
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本方常
用于治疗化脓性炎症,如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深部脓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卷上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
痛,舌红苔黄,脉数。
用法: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4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痛经。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包含方歌【优秀】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包含方歌【优秀】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包含方歌【优秀】(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推荐下载)方剂目录1、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9克【功效及适应证】凉血止血。

主治损伤所至呕吐血、咯血、创面渗血【用法】各烧灰成性,研细末。

每服10~15克,用鲜萝卜汁调服。

【方歌】十灰散治大小蓟,荷柏茅茜棕丹皮;山栀大黄俱为灰,上部出血此方宜。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大黄20克芒硝10克当归10克木通10克枳壳20克厚朴10克苏木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川红花10克【功效及适应证】攻下逐瘀。

治跌扑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或腰椎损伤后,伴肠麻痹、腹胀者。

【用法】水煎服,药后得下即停服。

【方歌】大成活血便立通,硝黄枳壳厚归红;木通苏木陈皮草,煎服不行加蜜冲。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0克【功效及适应证】清热解毒。

治创伤感染初期【用法】水煎服。

每日1~3剂。

【方歌】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与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4、四生丸《妇人良方》【组成】生地黄12克生艾叶10克生侧柏叶10克生荷叶10克【功效及适应证】凉血止血。

治损伤出血,血热妄行,或吐血,衄血【用法】水煎服。

【方歌】四生三叶在其间,艾柏鲜荷生地餐;热迫血行成吐衄,血随火降一时还。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组成】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甘草【功效及适应证】理气止痛用于损伤后气滞疼痛。

【用法】水煎服。

【方歌】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损伤滞痛服之堪。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组成】炮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勺贝母防风没药皂角刺归尾各3克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功效及适应证】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治骨痈初期。

【用法】水煎服用。

【方歌】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陈皮皂山甲;贝母花粉及乳没,赤芍甘草酒煎佳。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20首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20首

临床科室建设-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方剂1、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

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大黄、芒硝、当归、木通、枳壳、厚朴、苏木、川红花、陈皮、甘草【功效】攻下逐瘀。

【主治】跌仆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者,或腰椎损伤后伴发肠麻痹,腹胀。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治骨关节感染初期。

【歌诀】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4.四生丸(《妇人良方》)【组成】鲜荷叶、鲜艾叶、侧柏叶、生地【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损伤出血,血热妄行,或吐血,衄血【歌诀】四生丸用三般叶,鲜荷鲜艾侧柏叶,生地共捣如泥煎,吐衄妄行因血热。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组成】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甘草【功效】理气止痛。

【主治】用于损伤后气滞疼痛。

【歌诀】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组成】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白酒【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歌诀】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当归、枳壳、柴胡、桔梗、甘草【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歌诀】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当归【功效】补气生血。

中医骨伤科医院常用方剂

中医骨伤科医院常用方剂

医院常用方剂手册一、协定方骨一方【来源】本院【组成】白芍 15g 防风 10g 羌活10g 钩藤 15g 白芷 10g 伏神15g 远志 10g 当归10g 川芎 10g 生地 10g 木通 10g 甘草 6g【方歌】骨1羌防芷钩藤,芎归芍地与茯神;远志木通甘草用,头伤震荡应如神。

【用法】内服。

【功用】化瘀通窍,祛风安神。

【主治】外伤所致之头痛、眩晕症。

【方解】方内羌活、防风、白芷祛风;远志、茯神通窍安神;配以钩藤解痉;赤芍、生地、当归活血去瘀;助木通利尿而解除颅内压增高达到治疗头部外伤引起的眩晕。

【现代应用】脑震荡。

骨二方【来源】本院【组成】红花3g 防风10g 连翘10g 枳壳10g 桃仁10 赤芍10 桔梗10g 栀子10g 香附10g 五灵脂12g 田七9g【方歌】骨2红花五灵脂,防翘枳桃并山栀;赤芍津梗香附用,清热凉血跌打施。

【用法】内服。

【功用】活血化瘀,祛风定痛。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初起之瘀血肿痛。

【方解】方内由红花、桃仁、栀子、赤芍、五灵脂破血消瘀(其中灵脂能行血中之气,气中之血,并有止痛,缓解平滑肌痉弯的作用)配连翘清肌表之热;防风解表祛风;助香附理气止痛,津梗开胸宣肺。

本方治疗跌打初起,骨折初期均可选用。

【现代应用】骨折、关节挫伤及外伤性坐骨神经痛等。

骨三方【来源】本院【组成】台乌10g 郁金12g 蒌仁10g 桃仁10g 素馨针10g 枳壳10g 生地15 栀子10g 青皮10g 前胡10g 田七6g【方歌】骨3蒌桃乌青皮,郁栀枳壳与生地;前胡素馨延胡索,和营止痛调血气。

【用法】内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内用郁金、青皮、枳壳理气解郁;素馨舒肝行气;助山栀子、生地、桃仁活血祛瘀;配前胡、蒌仁宣肺祛痰。

本方对胸部挫伤,气滞胸翳,壳达和营止痛,行气活血之效。

【现代应用】肋软骨炎,胸部软组织挫伤等。

骨四方【来源】本院【组成】银花15g 当归10g 天花粉10g 五灵脂12g 浙贝15g 防风10g 陈皮10g 蒲黄10g 白芷10g 角刺10g 甘草6g【方歌】骨4银防归白芷,粉甲角刺五灵脂;陈皮甘草蒲黄具,仙方活命加减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内服方.
大成汤(《理作续断方》)组成:大黄20g,芒硝10g(冲服),当归lOg,木通lOg,枳壳20g,厚朴10g,苏木10g,川红花10g,陈皮10g,甘草10g,水煎服。

药后得下即停。

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组成:丁香6g,木香6g,瓜儿血竭log,儿茶10g,熟大黄20g,红花lOg,当归头、莲肉、白茯苓、白芍各15g,丹皮10g,甘草
6g,水煎服。

治跌打扑坠闪错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组成:柴胡15g,天花粉10g,当归尾log,红花6g,穿山甲10g,酒浸大黄30g,酒浸桃仁12g,水煎,分2次服。

如服完第一次后,泻下大便,得利痛减,即停服;如6个小时之后,仍无泻下者,则服下第二次,以利为度。

润肠丸(《正体类要》)组成:大黄(煨)15g,归尾15g,羌活15g,桃仁(去皮尖)30g,麻子仁30g,皂角15g,秦艽15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五十丸,空心开水送服。

桃仁四物汤(《中国医学大辞典》)组成:桃仁25粒,川芎3g,当归3g,赤芍3g,生地黄2g,红花2g,牡丹皮3g,制香附3g,玄胡索3g,水煎服。

复元通气散(《活法机要》)组成:木香、茴香(炒)、青皮、穿山甲(炙)、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各
等分。

共研细末,每次服3~6g,温酒调下。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g,川芎6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枳壳5g,丹皮9g,香附9g,延胡索12g,乌药9g,五灵脂9g,甘草5g,水煎服。

清心药(《证治准绳》)组成:当归、丹皮、川芎、赤芍、生地黄、黄芩、黄连、连翘、栀子、桃仁、甘草,水煎服。

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根、大黄、山栀、棕榈皮、牡丹皮,以上各药等量。

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保存待用。

每服10~15g,用鲜藕汁或鲜萝卜汁调服。

五昧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水煎服,每日l~3剂。

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组成:赤芍9g,当归尾9g,川芎6g,苏木6g,陈皮6g,桃仁6g,续断12g,乌药9g,乳香6g,没药6g,木通6g,甘草6g,水煎服。

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组成:羌活6g,防风9g,荆芥6g,独活9g,当归12g,续断12g,青皮5g,牛膝9g,五加皮9g,杜仲9g,红花6g,枳壳6g,水煎服。

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组成:党参lOg,灸甘草6g,茯苓12g,白术12g,水煎服。

四物汤(《理伤续断方》)组成:川芎6g,当归10g,白芍12g,熟地黄12g,水煎服。

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川芎6g,当归10g,熟地黄lO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2枚,清水煎服。

健脾养胃汤(《伤科补要》)组成:人参、白术、黄芪、归身、白芍、陈皮、小茴香、山药、茯苓、泽泻,水煎服。

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组成: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按伤情决定剂量,水煎服。

加减乌头汤(《韦以宗经验方》)组成:制川乌lOg,制草乌10g,桂枝10g,麻黄6g,归身10g,白芍15g,牛膝20g,细辛6g,蜈蚣2条,甘草6g,生姜2片,大枣2枚。

功效与适应证:温经散寒、通经活络、活血祛风,治风寒温痹痛、四肢关节酸软、疼痛无力或筋节肿痛、日轻夜重、证属虚寒者。

制用法:水煎服。

[Page]
经验二妙汤(《韦以宗经验方》)组成:苍术12g,黄柏10g,牛膝30g,川芎15g,土茯苓15g,赤芍10g,归尾lOg,桃仁10g,木通10g,甘草6g。

功效与适应证: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治急性腰扭伤、腰痛、腿痛、小便黄少者。

制用法:水煎服。

栝蒌开胸饮(《韦以宗经验方》)组成:栝蒌15g,薤白12g,红花6g,归尾6g,青皮6g,陈皮6g,山甲log,枳壳6g,桔梗10g,甘草3g。

功效与适应证:开胸行气、活血散滞,治胸部跌打损伤、肿痛等。

制用法:水煎服。

接骨l号片(《韦以宗经验方》)组成:九节茶30g,鸡蛋壳30g,地龙15g,自然铜10g,乳香lOg,没药10g,土必10g。

制法: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5g日服三次,每次4~6片。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

用途:骨折初期。

接骨II号片((《韦以宗经验方》)组成:九节茶30g,鸡蛋壳30g,地龙15g,自然铜log,淫羊藿30g。

制法:同I号片。

功效:壮筋骨、长骨痂、促进骨折愈合。

用途:骨折损伤后期,或骨不连。

九龙寄生酒(《韦以宗经验方》)组成:九龙藤30g,桑寄生20g,枫荷桂30g,独活lOg,细辛6g,归身10g,川芎6g,金银蛇各一条。

制法:用米酒以3:l浸泡之周,内服,每次10~30ml。

功效与用途:活血祛风、舒筋止痛,适用骨关节、风寒湿痹及骨折后期筋脉无力、关节疼痛等症。

疏风滋血汤(《证治准绳》)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羌活、独活、红花、牛膝、防风、白芷、葛根、升麻、甘草、柴胡、桃仁、右(上)药生姜煎服。

又方多加紫金花,治颈肩痛。

舒筋保安汤(《普济方》)组成:木瓜、萆藓、五灵脂、牛膝、续断、白僵蚕、松节、白芍、乌药、天麻、威灵仙、黄芪、当归、防风、虎骨,浸酒内服。

又方,金毛狗脊、乳香、白胶香,浸酒内服。

[Page]
(二)外用药.
桂枝红花酒(《韦以宗经验方》)组成:桂枝30g,红花30g,马钱子15g,薄荷15g,大黄5g。

功效与适应证: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各种跌打扭伤、肿痛。

制用法:50%酒精(按l:3比例)浸泡3周,后再加入95%酒精(按l:3比例)。

瓶装密封备用。

外用时擦或湿敷。

复方八百力酒(《韦以宗经验方》)组成:八百力(即巴豆树皮)5g,生马钱子(去皮毛)10g,生大黄10g。

制法:先用淘米水浸八百力7天,再用米酒按5:l的比例浸泡二周备用。

功效与用途:消肿止痛,用于跌打肿痛,此药有毒,切忌内服,只可外擦,也不宜外敷,以免药敏。

骨伤洗剂(《韦以宗经验方》)组成:山香10g,九节茶10g,荆芥10g,桂枝lOg,当归10g,紫草lOg,苏木6g。

功效与适应证:消肿止痛、防治风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之良效。

制用法:研成粉末,用时以开水一盆,加药粉一包浸泡,候温再洗伤病处。

半月板损伤方(《韦以宗经验方》)组成:紫河车12g,白及8g,土鳖9g,儿茶9g,血竭4g,乳香4g,没药4g,骨碎补12g,牛膝12g,象皮4g,茯苓15g,丹参12g。

功效与适应证:治半月板损伤疾病。

;制用法:研末外敷或水煎熏洗。

I 如意金刀散(《外科正宗》)组成:松香5份,生矾l份,枯矾l份。

功效与适应证:止血燥湿,治创面渗血或溃烂流液。

制用法:共研细末,掺撒溃疡创面。

如意金黄散(《医宗金鉴》)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共研细末。

功效与适应证: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用于疮疡阳证。

制用法:可用葱捣汁、酒、油捣汁等调敷。

地榆膏:地榆烧灰存性,香油浸一宿,滤油外用。

适应证:骨折肿胀水泡,或药物过敏皮炎。

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组成:当归5份。

白芷1.2份,白蜡5份,轻粉l份,甘草3份,紫草0.5份,血竭l份,麻油40份。

功效与适应证:生肌收敛。

用于各种创口新肉不生者。

制用法: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入油内浸三日,慢火熬微枯,滤清,再煎滚,入血竭化尽,次入白蜡,微火化开。

将膏倾入预放水中的盅内,侯片刻,把研细的轻粉末放入,搅拌成膏。

将膏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

并可根据溃疡局部情况的需要,掺jt提脓、祛腐药在膏的表面上外敷,效果更佳。

回阳玉龙膏药(《外科集验方》)组成:草乌三两重炒,南星一两重煨,白芷一两重不见火,赤芍一两重炒,肉桂半两重不见火。

此方治陈发背、冷流注、鼓椎风、久损痛、冷痹、风湿、诸脚气。

冷肿无红者,冷痛不肿者,足顽麻、妇人冷血风,诸阴证之第一药也。

用热酒调涂。

温馨提示: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诊疗科普"相关问题,请点击这里免费咨询专家。

祝您健康每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