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学课程设计分解
金属工艺学课程设计

金属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性质、分类及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加工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等,并理解其工艺特点及适用范围。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检测与评定方法,了解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工艺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加工方法制作简单金属制品的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进行金属材料检测与评定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金属工艺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尊重工匠精神,认识到金属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关注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制作简单金属制品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金属工艺学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 金属的性质与分类-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2. 金属加工方法:介绍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加工工艺,涉及教材第二章内容。
- 铸造工艺及其特点- 锻造工艺及其特点- 焊接工艺及其特点- 热处理工艺及其作用3. 金属材料的检测与评定: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等方面的检测方法,涉及教材第三章内容。
-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金相组织观察技术4. 实践操作: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以下实践项目,涉及教材第四章内容。
特种陶瓷工艺学课程设计

特种陶瓷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特种陶瓷工艺学是大学陶瓷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掌握特种陶瓷的基本材料、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
本课程设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召开研讨会、参观企业、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特种陶瓷的生产和应用,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特种陶瓷的基本材料、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特种陶瓷基本材料课程包括红陶、黑陶、瓷艺、陶瓷制品等基本陶瓷材料,重点介绍各种材料的性质、制备和加工技术。
2. 特种陶瓷的生产工艺学习特种陶瓷的生产工艺,包括烧结、黏结、陶瓷涂料制备、工艺及配方选用等相关内容。
3. 特种陶瓷的应用技术学习特种陶瓷的应用技术,包括高温陶瓷、微波炉陶瓷、医疗陶瓷等应用技术,同时也将涉及特种陶瓷在科技、文化、艺术、建筑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设计1. 实践操作本课程将注重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粘土造型、陶艺创作、烧炼陶瓷、使用陶瓷涂料等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特种陶瓷的制备和加工工艺,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研讨会课程设计包括学生自主召开研讨会,探讨陶瓷制品加工细节和实际用途,以及关于现代陶瓷工业的研究成果和市场前途等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地参观本课程将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深入了解特种陶瓷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4. 课程论文并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布置课程设计论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特种陶瓷的基本材料、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
学生可以根据所交论文内容进行展示并进行课内专业讲座。
五、考核方式课程设计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论文为主要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实践操作、参与研讨会、参观企业等活动。
期末论文需创新,实用性强,表现出潜力。
六、结语这门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观企业、研讨会等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特种陶瓷的生产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陶瓷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助力。
纺织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纺织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纺织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纺织品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对纺织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原料、织造和染整等工艺流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纺织品的特点、质量评价和应用领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纺织工艺在人类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纺织品的基本概念:介绍纺织品的定义、分类和性能。
2.纺织原料:讲解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来源、特点和应用。
3.织造工艺:阐述纬纱、经纱、织机等基本概念,解析织造过程和技术要点。
4.染整工艺:介绍染整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探讨染整对纺织品的影响。
5.纺织品质量评价与应用:分析纺织品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纺织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纺织品的特点、质量评价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纺织实验,掌握织造和染整等工艺的操作技巧。
4.参观实践:学生参观纺织企业,了解纺织品的生产过程和行业现状。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纺织工艺学》等国内外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纺织工艺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纺织品设计与工艺》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和图片等资料,直观展示纺织工艺的过程和效果。
4.实验设备:提供织机、染色机等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5.纺织样品:收集各种纺织品样品,供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完整版)工艺设计毕业课程设计

第一章产品及工艺路线的介绍1.1 产品名称、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1.1.1 产品名称中文名:2-氨基-5-氯二苯甲酮俗名:氨基酮化学名:2-氨基-5-氯二苯甲酮英文名:2-amino-5-chlorobenzophenone1.1.2 化学结构、分子式及分子量1.1.3 理化性质本品为黄色或壳黄色针状结晶,MP95—99℃,无臭,味苦,微溶于水,可溶于二氮甲烷,氯仿,乙醚等。
1.2还原岗位的工艺流程框图1.2.1流程图盐酸还原回收甲苯反应废水层分水弃去(三废)废铁渣压滤甲苯回收弃去(三废)残废液水洗结晶水洗废水弃去(三废)离心甩料离心母液弃去(三废)氨基酮粗品1.2.2 工艺过程将甲苯、水、异噁唑成品、盐酸依次加入到还原反应釜,开搅拌,通蒸汽加热。
再将铁粉加入,升温至95℃。
回流反应3h后停止搅拌,并迅速将废水层分去,将甲苯层通入压滤罐,将废铁渣滤除,将滤液压入水洗结晶罐,将水洗用水加入进行水洗,通蒸汽升温至60℃,保温30min后分去水层。
重复3次后,通入常温水冷却降温析晶,降至35℃时,改用冰盐水冷却,使结晶充分,降至20℃时,出料于离心机重复甩干,离心甩得的粗品经水分检测水分含量﹤8%时,送至临时存放区,待精制用。
将离心母液吸入甲苯蒸馏釜,并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甲苯回收,回收的甲苯进行下一次反应套用。
第二章物料衡算2.1 设计任务设计任务:年产 80 吨利眠宁中间体氨基车间还原工段的车间工艺设计工作日:270 天年收率:还原工段收率为 88%—90%产品规格:氨基酮:净含量≥98.5%水分≤1%根据设计任务,分别设定该工段各岗位的收率如下:还原工段:反应岗位为91.8%反应工序为93.7%压滤工序为100%水洗结晶工序为100%离心甩料工序为98%物料衡算以天计算,物料单位为千克,产品规格见下表所示,年产量×产品净含量×1000 年工作日氨基酮的日产量=2.2 设计所涉及物料的工业规格表2-1 物料衡算的物料规格表氨基酮的日产量=年产量×产品净含量×1000工作日 =294.81 kg天所以氨基酮精品的日产量为:294.81 kg天离心阶段甩出的氨基酮的量为:294.8198%=308.83 kg75%氨基酮的粗品量为: 308.8375%=411.77 kg因为精制岗位的总收率为98%,所以氨基酮的量为:308.8398%=315.13 kg 因为还原岗位的收率为93.7%,所以可由氨基酮的量求得异噁唑纯品的量为: 315.13×229.6793.7%231,68=333.401、还原反应工序(收率:93.7%)(1)、已知设计的原料投料比表2-2 还原反应的原料投料比表(2)化学反应方程式N NH2OOCl2H2O Fe phCH3CFe(OH)2Cl分子量:229.671855.85231.6891.55 Fe(OH)2+HCl→ FeCl2+ 2H2O分子量:91.55 36.46 126.76 18(3)进料量计算过程说明:在确定异噁唑的量为计算基准的基础上,根据投料比及物料规格算出各物料的投料量。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
2.掌握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
3.熟悉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和原则。
4.掌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6.具备编制简单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
7.能够运用质量控制方法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监控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与发展、机械加工方法、工艺过程与参数、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
1.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
2.机械加工方法:介绍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如铸造、焊接、切削、磨削等。
3.工艺过程与参数:讲述工艺过程的组成、特点和顺序,以及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
4.工艺规程编制:介绍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原则和注意事项。
5.机械制造质量控制:讲述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加工方法及其工艺参数。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引言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工艺技术。
本文档旨在设计一门完整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以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如车削、铣削、钳工等;3.熟悉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工艺设备和工具;4.能够运用机械制造工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解释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学对机械工程的应用。
第二章:机械制造工艺与材料•讲解机械制造工艺与材料的关系;•研究不同材料的加工特性和选择标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加工方法和工艺。
第三章:常见机械制造工艺技术•车削技术:介绍车削的基本原理和工艺;•铣削技术:讲解铣削的基本原理和工艺;•钳工技术:探讨钳工的基本原理和工艺。
第四章:机械制造工艺设备与工具•介绍常用的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和工具,如机床、刀具等;•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和工具。
第五章:机械制造工艺实践•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实验任务;•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实验;•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第六章: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探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验任务;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4.项目设计:要求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工艺的项目设计。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掌握情况,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3.项目设计成果:评估学生在项目设计中的实际操作和成果;4.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整个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综合理解。
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 80000吨年环氧乙烷反应系统工艺设计讲解

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设计题目80000吨/年环氧乙烷反应系统工艺设计系别化学与材料工程系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XXX学号姓名XXX指导老师XXX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某些专业技能的综合利用与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也是进行化工开发和过程研究的必要准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针对性地选择“乙烯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工艺”,从工艺角度出发对其生产过程和主要设备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塔设备简捷法计算、换热器设计等工艺计算;对乙烯氧化固定床列管反应器进行计算;对吸收塔中各组分的吸收情况进行计算;并绘制乙烯直接环氧化生产环氧乙烷的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书写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80000吨/年环氧乙烷反应系统工艺设计(1)空气氧化法包括:制气(吸收塔)、合成(固定床列管反应器)、精制(精馏塔)(2)氧气直接氧化法包括:合成(固定床列管反应器)、精制(精馏塔)要求:至少画一张工艺流程图,一张主设备图目录第一章前言1.1 环氧乙烷概述 (6)1.2 环氧乙烷生产方法概述 (7)1.3 环氧乙烷生产原理 (8)1.3 环氧乙烷工艺流程 (10)第二章塔设备的概述2.1 概述 (13)2.2 板式塔与填料塔的比较 (13)2.3 塔板选择 (13)第三章设计方案简介3.1 装置流程的确定 (15)3.2 操作压力的选择 (15)3.3 浮阀标准 (15)3.4 设计草图 (16)第四章物性计算4.1 塔的物料衡算 (17)4.2 塔板数的确定 (17)4.3 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有关数据的计算 (19)第五章塔的主要工艺尺寸计算5.1 塔径的计算 (24)5.2 精馏段地有效高度计算 (25)第六章塔板的主要工艺尺寸计算6.1 溢流装置计算 (26)6.2 塔板布置 (27)6.3 开孔区面积计算 (27)6.4 阀孔计算及排列 (28)第七章塔板的流体力学验证7.1 塔板压降 (32)7.2 液面落差 (32)7.3 液末夹带及泛点率 (32)7.4 漏液点 (33)7.5 液泛(淹塔)情况 (33)第八章塔板负荷性能图8.1 漏液线 (36)8.2 液相负荷下限线 (36)8.3 液相负荷上限线 (36)8.4 液末夹带线 (36)8.5 液泛线 (37)第九章塔的结构与附属设备9.1 塔体结构 (42)9 附属设备计算及选型 (42)附录:1 浮阀塔设计计算结果 (44)2 主要符号说明 (47)3 设计小结 (48)4 参考文献 (49)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环氧乙烷--水精馏分离板式塔设计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设计任务:生产能力(进料量) 80000 吨/年操作周期 XXXX 小时/年进料组成 40% (质量分率,下同)塔顶产品组成≥99%塔底产品组成≤1%2、操作条件操作压力 4kPa (表压)进料热状态自选单板压降≤0.7 kPa全塔效率 E T=56%回流比自选3、设备型式筛板塔板4、厂址安徽地区三、设计内容: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2、塔的工艺计算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1)塔径、塔高及塔板结构尺寸的确定(2)塔板的流体力学校核(3)塔板的负荷性能图(4)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4、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5、设计结果汇总6、工艺流程图及精馏塔工艺条件图7、设计评述第一章前言1.1环氧乙烷概述[3]低级烯烃的气相氧化都属非均相催化氧化范畴。
工艺学课程设计

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工艺学基础知识,理解不同工艺流程的特点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至少三种常见的工艺方法,并解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工艺流程中涉及的材料、工具和设备。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工艺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工艺流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基本的工艺制作技巧,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工艺学原理评价工艺制品的质量和实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工艺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对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通过学习工艺学,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工艺学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艺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注重实践性、探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目标分解:1. 知识目标: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工艺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技能目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工艺制作技巧,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工艺学基础知识、工艺制作技巧和工艺流程分析三方面展开。
1. 工艺学基础知识:- 介绍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分析不同工艺类型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指导学生认识工艺流程中的材料、工具和设备。
2. 工艺制作技巧:- 教授至少三种常见的工艺制作方法,如:铸造、焊接、木工等。
-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工艺制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 分析工艺制品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制作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用机床夹具设计(4天) 其中: 明确夹具的功用,选择夹具类型(0.5天) 定位方案的选择、分析、比较和确定(1天) 夹紧方案的选择、分析、比较和确定(0.5天) 夹具各部分元件的选择(0.5天) 夹具的精度分析(1天) 夹具使用说明、特点及有待改进之处(0.5天) 整理和完善设计计算说明书(2天)
① ② ③ ④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生产类型的确定 毛坯的选择于毛坯简图的绘制 工艺路线的拟定(如定位基准的选择、表面 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和工序的 合理组合、加工顺序的安排、通用机床和通 用工艺装备的选择等) ⑤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计算和确定 ⑥ 切削用量的计算和选择 ⑦ 时间定额的计算和确定
40
600 R6 600
4 7+1
3.2
0.1 10 0.2
3.2
4
二、题目及原始资料
1.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题目均定为:
××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及××工序的专用 机床夹具的设计
2. 设计的原始资料及依据为:
① 产品的装配图 ② 零件图 ③ 零件的生产纲领 ④ 假定具有正常的生产条件 ⑤ 必要的工艺资料、手册、国家标准等。
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与设计同步进行,不 要完全集中在设计后期完成,以便能及 时发现错误和不足之处,提高设计效率。
设计说明书包括的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7. 封面 目录 设计任务书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详细过程 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的详细过程 设计心得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详细过程:
最终应完成的几项具体的任务:
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包括毛坯简图1张、工序 图1张、零件图1张和若干张工序卡(A3) 。 2. 专用机床夹具装配图1号图纸1张。
3. 专用机床夹具主要零件图(不限)。
4. 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A4纸手写)4000-5000 字。
撰写说明书时的注意方面:
设计计算说明书应概括介绍课程设计的 全貌,全面叙述设计意图、设计成果及 理论依据,重点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全面 的分析和论证,充分表达设计者进行决 策的依据。同时,还应包括必要的工艺 计算和说明。 设计过程中所引用的数据和公式应注明 来源、出处,正文之后列出必要的参考 文献。设计计算说明书应力求文字通顺、 语言简明、字迹工整、图表清晰,封面 应采用统一印发的格式。
三、内容及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零件,制订出该零件 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以及设计其中某一道具体工序所使用 的专用机床夹具,并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课程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① 确定生产类型,分析零件工艺性。 ② 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 ③ 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包括:选择各工序加工设 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具等);确定工序 尺寸及公差;计算各工序切削用量;计算时间定额;绘制 工序简图等。 ④ 填写工艺文件。 ⑤ 设计某一道工序所使用的专用机床夹具,绘制夹具装配图。 ⑥ 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分配课程设计任务,准备绘图工具,分组(0.5天)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5天)
其中:零件的工艺性分析、生产类型的确定(0.5天) 毛坯的选择与毛坯简图的绘制(0.5天) 工艺路线的拟定(如定位基准的选择(0.25天)、表面加工方 法的选择(0.25天)、加工阶段的划分和工序的合理组合 (1天)、加工顺序的安排(0.5天)、通用机床和通用工 艺装备的选择(0.5天)等)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计算和确定(0.5天) 切削用量的计算和选择(0.5天) 时间定额的计算和确定(0.5天)
机械制造工艺学 课程设计指导
一、目的
1.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 制造工艺学课程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它要 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针对一 个具体的工程实际零件进行机械加工工艺规 程制订及专用集成夹具设计,使学生初步具 备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设计专用集成夹 具的能力,为随后的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 训练和准备。
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 导教师下达给每个学生, 同时,指定设计的具体零 件(零件图)。
Φ22H7 60 1.6 101+0.1 6.3 Φ40 6.3 18 M8
参考资料:1.机械制造工艺学
2.机床夹具设计图册 3.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
进度计划:
1.课程设计准备 1天 3天 6天 1天 3天 1天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3. 结构设计装配图设计 4. 零件图设计 5.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6.答辩
• 熟练运用有关手册、标准、图表等技术资料。
• 进一步提高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二、题目及原始资料 设计题目: × ×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课程设计任务书
及××工序的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
设计内容:
1. 零件图绘制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3. 结构设计装配图设计 4. 结构设计非标零件图设计 5.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1张 1套 1张 指定教室进行课程 设计(1-4班在大绘图室,5-6班在小绘图 室) 每天定时点名进行考勤。 杜绝单纯抄袭、“友情客串”等不良现象 图样、设计计算说明书一律采用手工绘制、 A4纸手写。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锻炼: ① 熟练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正确地解
决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的安排、 工序尺寸的确定等问题,制订出保证该零件质量的机械 加工工艺规程。
• 针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某一道工序,选择合适的定位、 夹紧、导向等元件,组成合理的定位、夹紧、导向方案, 设计出适合该工序的专用机床夹具,进一步提高结构和 机构的设计能力。
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的详细过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明确夹具的功用,选择夹具类型 定位方案的选择、分析、比较和确定 夹紧方案的选择、分析、比较和确定 夹具各部分元件的选择 夹具的精度分析 夹具使用说明、特点及有待改进之处
五、时间安排
本次课程设计日期: 2014 年9月9 日 ~ 2014 年 9月 20 日,历时2周,共12天。 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00。以下 是具体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