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 第八单元“虚构”话题公开课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话题虚构)教案安乡一中龚德国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话题虚构)教案安乡一中龚德国课题第八单元话题虚构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讲述与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虚构的方法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提要1.考点梳理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生命。
小说本身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伸手可及的现实世界。
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小说阅读的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一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
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2.对于虚构的理解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小说的真实不是只局限于现实里已发生的事情,小说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要达到的不是某种生活的真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对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许多小说家在谈到小说的虚构时,都使用“说谎”这个词。
这里的“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归根结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现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这个世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这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
2.事实与真实的区别(1)事实不等于真实。
事实是针对客观而言的,真实是就主观而言的。
(2)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八单元 话题:虚构 .虚构使我们富有》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虚构使我们富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小说中的“虚构”2、过程与方法:理解“虚构”在小说中的必要性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读懂“虚构”所表达的意图【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作者为什么要“虚构”2、“虚构”表达了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从高考归来文本一:高考真题回顾:理水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第八单元之话题》

、教学目标:1、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钓鱼故事》导入。
一天,英国作家狄更斯坐在江边垂钓,一个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怎么,您在钓鱼?”“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真糟,这时候了,还不见一条呢。
可是昨天也是在这里,我钓了15条呢!”“是这样吗?”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止钓鱼!”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发票本,要记名罚款。
狄更斯连忙反问:“您知道我是谁吗?是专写小说的作家。
你绝对不能罚我的款,因为我是专门负责虚构故事的,虚构故事是作家的事业,所以,不能罚我的款!”二、虚构的意义明确: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三、小说的真实明确: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最终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四、分析《骑桶者》,感受虚构的魅力。
1、你觉得《骑桶者》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是不确定的。
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
更好的表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也跟好的表现“我”的畏缩自卑的性格。
2、卡夫卡的《骑桶者》的虚构魅力----故事的虚构与形象的真实。
明确:如果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来写,它将是一篇普通的谴责性小说。
从故事的原型来看,可能是这样故事:有一个穷人又饿又冷,奄奄一息----冒险借煤----抱着煤桶从楼梯上滚下来----晕了过去----产生幻觉----幻觉消失----饿死冻死。
数学知识点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虚构)word学案(1)-总结

《第八单元:虚构》教学案黄岩中学邓薇老师整理学习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基本要求: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3、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发展要求:1、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尝试运用虚构的方法写作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一、资料链接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
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
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
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
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却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
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沙之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沙之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2学情分析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3重点难点“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1【活动】沙之书一、导入1、我们今天来讨论小说创作的“真”“假”的问题。
看作品《黄纱巾》学生讨论真:客观现实——事实假:主观现实——虚构(谎言)虚构(谎言):不是道德意义上上的,是指艺术的编织与编造——在已有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精神)的世界。
——艺术的真实2、小说:英语,fiction(虚构、想象、杜撰) ,novel(新颖的、奇妙的)中国:正事为史,野史称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
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
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八单元话题前言 虚构 Word版含答案

[话题诠释]文学上所说的虚构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而进行的艺术的编织与构建。
一、小说为什么要虚构1.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虚构。
叙述,是用语言来复述现实,这种复述不可能是完全再现现实的,总会和现实有出入。
因为叙述者必定会在叙述的过程中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
因而,虚构是天然存在于小说中的,不存在没有虚构的小说。
2.虚构可以使平常的题材“陌生化”,通过一种奇异的审美力量,使这一平常的题材得到非同寻常的展现。
3.事实并不等于真实。
事实是常识,真实却是对这一常识的理性化飞跃,我们常常将其叫做真理。
小说家可不是搬运工,直接将现实里的东西转移到小说里就行了。
小说家针对现实的写作,是一个理解和消化现实的过程。
二、虚构的三种形态小说中的虚构,往往有三种形态: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
这样的小说家以博尔赫斯为代表。
作家在作品中添加一些看似严谨的证据,把小说打扮得跟论文一样客观。
2.作家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
比如塞万提斯在他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里,一开头就不忘写下一个“交代”性的《前言》,说“清闲的读者,这部书是我头脑的产儿”云云。
3.作家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如卡夫卡。
三、虚构要注意的问题1.“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小说的虚构必须遵从相应的艺术法则。
小说家的谎言不是江湖骗子的谎言,恰恰相反,小说家虚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读者上当,而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收获。
对于小说家来说,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其真正旨意乃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相。
有鉴于此,如果小说家完成不了这样的目的,那么他的小说中的谎言就是无效的,最终也难以为读者所接受。
2.插上想象的翅膀归根结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在造物主创造的第一世界之外又创造了一个精神的世界,小说必须伸展自己想象力的翅膀。
小说所要求的想象力足以保障他们成为现实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仆。
《外国小说欣赏》八《话题:虚构》教学设计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八《虚构》教案【话题梳理】㈠对虚构的确认1.“虚构”的意义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虚构。
叙述,是用语言来复述现实,这种复述不可能完全再现现实,总会和现实有出入,因为叙述者必定在叙述过程中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因此,虚构是天然存在于小说中的,不存在没有虚构的小说。
区别只在于虚构成分的多少和作者对待虚构的态度。
鲁迅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而神话则起自先民对于不可理解的事物的解释和想象。
这样说来,从源头上来说,小说和虚构密不可分。
2.虚构意识的逐步确立虽然小说从源头上说与虚构有血缘关系,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经历了很长一段否认小说是虚构的时期。
作家认为自己写的是真实情况,读者也把小说当做真实的事件来看待。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说是由史传这一母体里生成的,它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历史文体的尊重,追求客观,讲究实际;虚构或杜撰是万万使不得的。
所以,那时的小说根本不同于今天的小说,它在当时主要是作为正宗历史著作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因而又被人们称做“正史之余”或者“野史”。
小说在中国的文体自觉与繁荣,正是摆脱了史传的钳制之后才出现的,即人们所说的“史统散,而小说兴”。
小说在西方也经历了类似的历程。
许多小说家都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做历史或传记来创作。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曾这样振振有词地说过:“小说家只能把自己当做历史学家、把自己的叙事当做历史,除此之外真难以想像他还能把自己当做什么。
只有做一位历史学家,他才有最起码的确认的地位,而作为虚构事件的叙事者,他就毫无地位;为了使他的企图得到某种逻辑的支持,他必须叙述那些假定是真实的事件。
这种假定充斥着最严肃的讲故事的人们的作品,同时也激励着他们的创作。
”有鉴于此,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的写作方式,在当时更受西方小说家们的青睐。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些小说非常喜欢使用这样一种开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实证明,这样的开头对于套牢读者的目光的确十分奏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话题:虚构对虚构的确认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话题:虚构对虚构的确认
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
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理解小说虚构背后反映的社会真实。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外国小说比较陌生,尤其对一些现代派创作手法不了解,在理解上存在障碍。
3重点难点
“虚构”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理解小说虚构背后反映的社会真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课堂导入:
虚构(板书)
通常我们说什么是虚构的时候,大家可能脑子里都有一个结论:虚构就是编瞎话。
在现实生活里面没有的东西,我们把它造出来,就叫虚构。
但是,在文艺创作中,虚构却是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虚构不是单纯的编造和想象,虚构要符合生活逻辑,给人真实的感觉,正如劳伦斯所说的那样:“艺术家是个说谎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你……”
提问1: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艺术作品,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展示PPT图片成龙1、成龙2,能否找到作品中暗藏着生活中的某种真实的特征。
明确:成龙;发型、夸张的大鼻子,神似。
虽然五官略作夸张变形,但是同学们仍然能够辨认出来,因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能够给我们艺术真实感。
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事实。
如果说这幅作品抓住了人物特征,那么这两幅作品呢?展示PPT,请同学们欣赏《时局图》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虚构的文艺作品中能否感受到生活中的某种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虚构”话题之二
“虚构使我们富有”助学单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理解虚构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能举例说明虚构为何能“使我们富有”。
2.能结合《沙之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指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主要区别。
3.能辨别现代小说常用的荒诞、象征等艺术手法,能运用荒诞和象征等知识阅读陌生的现代小说。
一、虚构能使我们富有
比较探究:什么是“虚构使我们富有”?
活动一:
思考:假如将《沙之书》改换成一个生活真实的故事,将小说中的“沙之书”换成一本炒股秘笈,这个新小说的主题是不是会很隐蔽不易琢磨?对主题的理解是不是有很多种?
小说虚构:沙之书(无限之物)——交易(好奇)——得到(欣喜)——占有(忧虑)——研究(烦恼)——送回图书馆(逃避)
生活真实:炒股秘笈(财经类读物)——购买(好奇)——得到(兴奋)——研究(沉迷)——炒股损失许多钱(后悔)
活动二:
1.果戈里写小说《外套》之前,听到一则笑话:
一个穷苦的小官员,酷爱打鸟。
他节衣缩食,积蓄了二百多卢布(价值大约相当于今天人民币五万五千元),买了一支很好的猎枪。
可当他第一次坐船出去打猎时,猎枪却被茂密的芦苇碰入水里。
小官员十分伤心,回家便病倒在床上,再也爬不起来。
后来幸亏同僚们凑钱买了一支猎枪送给他,才算救了他一命。
思考:如果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它的主题可以理解为以下四项中的哪一种?
①同情可怜的小官员。
②赞扬助人为乐的同僚们。
③要理性进行消费。
④以上三项都不是,另有其他主题。
我认为小说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戈里在小说里对这个素材进行了改造,让我们看看这两个故事的情节链条:
①生活真实:猎枪(奢侈品)——得到——失去(由于自己)——得到(募捐)——病好了
②小说虚构:外套(日用品)——得到——失去(由于遭劫)——未得到(警察不管)——死了
思考:哪一个情节链条能更加深刻、典型地反映19 世纪沙俄腐朽社会制度的黑暗?为什么?
我认为是第______个情节链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链接:
果戈理(1805—1852),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死魂灵》。
果戈理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外套》,被世人普遍视为《彼得堡故事》系列小说中的最高峰。
果戈理通过对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悲惨命运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 19 世纪沙俄腐朽社会制度的黑暗以及作者唤醒普通民众反抗意识的强烈愿望。
有文章考证,无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人是否都曾说过:“我们都是出自果戈理的《外套》,这篇小说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