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光雕器——“物体的颜色与吸热能力关系”实验改进
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

关于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一、传统的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不足在以往的教学中探究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我的操作方法都是如图上图两种方式进行实验,但实际教学中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点,第一种方式的器材组合,酒精灯作为热源,不同酒精灯燃烧时,相同时间放热是有不同的,有的酒精灯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这样对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影响很大。
第二种实验方式,利用电热器加热,学生操作不好容易被电热器或液体烫伤,另外,利用这种放式需要的水和油的量比较大,需要相同质量油和水,所以量取相同质量的液体有一定困难,因为实验室里没有太大的天平和量筒。
二、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基于以上的原因,我把该实验进行了一下改进,实验装置如右图,具体的器材和步骤如下:1、器材:500ml烧杯一只,中号试管2只,实验室温度计2只,秒表一块。
2、在大烧杯中倒入一定50°——70°的热水,作为热源。
3、将称量好的15克水和植物油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把装好的油和水的试管分别放入温度计。
4、把组装好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开始记时;每隔10s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5、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升温相同时,物质的吸热时间,吸热时间长的物质比热大一些。
比较相同时间,物质升温的速度,升温快的,比热要小。
例如:下面表格是我们实验的一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油的升温速度比较快,水的升温速度比较慢;比较升温相同时,水需要更长的时间。
油的温度/℃17三、改进实验的优缺点改进后的实验,它的热源比较稳定,一方面水浴加热使物质受热均匀,另外水的温度不是很高,相对也比较安全。
实验的设计适合分组,小组中有组装器材测温度、测时间、记录数据,这个实验每小组需要四名学生,而且分工明确,所以实验的操作性很强。
不需要酒精灯和电热器,实验比较安全环保,水和油用的量都不大,节省原料。
本实验设计的缺点主要是实验中水和油升温比较快,读时间的间隔比较短。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口 梁 智 毅
广 东省广 州 市新滔 中学 50 2 130
摘 要 比 热 客是 热 学 中的 一 个 关键 的 概 念也 是 教 学的 难 点 。 如何 设 计 探 究 实 验 , 学 生 通 过 实验 探 究 , 现 规 律 , 成 概 让 发 形 念 , 有 效教 学 的 关键 。 文 中 对 实验 进 行 思 考 分析 , 行 了再设 计进 行 实验 , 出 实验 的 改 进 方 法 。 是 进 提
Hale Waihona Puke 活 中的物 理现 象 的态 度 。体现 了新 课 程标 准 “ 从
生活 走向物理 , 物理 走 向社会 ” 从 的基本理 念 。
( 牧稿 日期 :0 80 .o 20 .7 1 )
・
8 ‘
E u ain lE up e tA dE p r n 12 d c t a q im n n x ei t o me Vo.4,N .0,2 0 o1 08
转变 为“ 演员 ” 教师也 从“ 员” 变为 “ ; 演 转 导演” 使 ;
教学 效果得 到提高 。 “ 一版 ” 第 是选 用 “ ” “ ” 砂 与 水 比较 , 了让学 为
生 经 历 探 究 过 程 , 又 要 确 保 安 全 , 曾经 按 《 但 我 中
中间对折 , 两端 剪成如 图 3中④所 示 的形 状 ( 将 此 形状用 以 保 证 指 针 自然 放 置 时 可 以 处 于 竖 直 状 态 )并 在 中间打两 个孔 , 铜丝穿 人 , 丝 的长 度 , 将 铜
到 教 室 时 , 有 教 坛 附 近 的学 生 才 能 够 看 到 , 学 只 教
“ 探究 : 比较不 同物 质的 吸热能力 ” 实验 ( 以下 简称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word文档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比热容”是初中热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做好“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比热容这节内容的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直让我们一线工作的物理教师觉得为难,一难是实验装置复杂;二难是实验时间长,且难于控制;三难是读数困难,实验误差大,实验结果牵强附会。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作者将这个实验做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简化了实验装置,降低了操作难度,缩短了实验时间,也使得读数更加方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更加有助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一、原来实验的原理及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原版教材实验方法是采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对同质量的水和植物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这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根据水和植物油升高的温度来说明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同的。
这就实验带来了四个难于回避的问题:一是实验器材多,装置复杂,实验难度大。
实验装置要求把铁圈、石棉网、复夹、温度计装在铁架台适当的位置,并分别用两个同样的酒精灯的外焰给石棉网上的烧杯里同质量的水和植物油加热,老师完成这个装配都需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这个重要的研究实验通常都作为演示实验来开设。
任课教师一般都只能提前进入教室把实验装置装配好,还得小心守着别让好动的学生在碰翻了。
二是实验时间比较长,且难于控制。
酒精灯的热功率比较小且不稳定,加热时间不容易控制,这就造成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时间的不确定,使任课老师不能很到地把握课堂的节奏。
三是读数困难。
大家知道实验室用的普通温度计是利用玻璃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工作的,从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到玻璃泡内液体的体积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要求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在读数记录。
在进行这个实验时,无论是在加热的过程中读数还是把酒精灯移开后读数,测量对象的温度都是动态值,前一种方法是吸热温度升高,后一种是温度降低。
“物体吸热能力与颜色关系”的突破性设计

、
方案 四 : 玻璃本身具有透 光性 ,黑白两色透光性肯定有 差 异。 能否用不透光的材料来代替呢?用黑 白两种颜 色的铅 画纸 , 做成大小相 同的方形袋子,将温度计放在 袋子 中。把装置放 在 取暖灯下,两袋中的温度计上升得非常快 ,且黑 色袋中的温度 计上升得始终比白色袋 中的温度计快,经过四次改进终于得到 了与理论知识相 一致的结论 。这个方案还有些不足 ,第一取 暖 灯泡功率过大,发光时非常刺 眼,学生感到不舒服 ; 第二取 暖 灯泡发光 时温度 过高,学生万一碰到容易烫伤,有一定的危险 性; 第三 实验 太快 ,时间太短 ,学生来不及观察、思考 ,温度 已经上升到八、九十度 了,不得不停止 实验 ,否则会损坏温度 计,学生意犹 未尽 、体会不深 ,降低 了实验 的有 效性 。 方案五 : 将 方案 四 中的热源改 成 6 0 w 的普 通照 明灯泡 , 温度计示数上升快慢合适, 也避免 了上述其它缺 陷, 效果很好 。
教 材 上 的理论 知 识 是 ,深颜 色的物 体 比 浅颜 色的 物体 吸 热 能 力
改 进 的 必要 性
一
教材 中该 实验是经典 的常规设计 ,将两个相 同的烧瓶外壁 强。实验 中只设计 了黑 白两种颜 色,能否多设计几种颜 色进行 个涂成白 色,另一个涂成黑 色,内装相 同质量 的水,并各放 比较 ,让 学生通过实验 了解各种颜 色吸热能力的强弱呢 ? 支温度计,放在 阳光下晒一段时间,比较两支温度计上升 的 方案六: 增加红、黄、绿、紫 色 等几种颜 色的纸进行 实验 。 度数 ,应该是涂黑 色的瓶 内温度计度数 比涂白 色 瓶 内的温度计 通过实验发现紫色的吸热能力最强 ,红 色 吸热能力最弱 ,黄 色 度数 高。该 实验 的设 计缺 陷是 : 1 、做 实验对地 点、天 气、时 吸热能力和 白色 差 不多 。学生不仅知道 了 颜 色深的物体吸热能 间的要求较高,如有时上课时天气不好,或者上午第一节课、 力强的理论 , 还知道 了常见一些颜 色吸热能力的强弱 。既增加 下午最后 一节课 都无阳光或 阳光不足难 以进行 2 、实验要在 了学生的感受,又培 养 了学生的兴趣 ,更拓展 了学生的思维 、 室外进行,学生要 离开教 室甚至要到 离教 室较远 的地方才能找 开阔 了眼界 ,让学生感到学 习科 学不是局 限于课 本之上 ,对学 到合适的场所。3 、 所需的时间较长, 一节课很 难完成教 学任务。 生科学素养的提 高有非常大的好处 。深颜 色的物体吸热能力比 因此教材 中的实验设 计基本上是无用的,我相信没有几位教 师 浅 色物体强,放 热能力又怎样 呢?在实验 的结束时,让学生再 会按照这个设计去做 。笔者通过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提 高,经 观察各 袋中温度计 示数的变化 ,不是又学到 了新知识 ,得到 了 历了数次更改,终于设计 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案 。 个新 的结论 吗 ? 三 、“ 物体吸热能力与颜色关系”实验设计的改进 方案 七 :用黑 白和 几种 其 它颜 色的纸 ,做 成 相 同 的纸 袋 , 方案一 : 用1 0 0 W 的灯泡代替太 阳作 为热源。5 、6 分钟温 各插入一 支温度计 。不同的袋子放在距 6 O W 灯 泡距 离相 同的 度计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要等到 1 O 分钟左右才有效果。 位置,纸 袋放 置的角度也要相 同,通 电让灯 泡发光,让 学生仔 方案二 : 用浴霸 中的取暖灯泡作热源 。温度 计升 高较 快。 细观察各 袋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得 出深颜 色的物体吸热 出现的 问题 : 温度计上升较快的不是涂黑 色的烧瓶 ,而是涂 白 能力较 浅颜 色的物体 能力强的结论 。断开开 关,让灯 泡停止发 色的烧瓶。为了探究原因,让取暖灯 泡一直亮下去 ,开始时是 光再观察袋 中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 看哪 支温度计示数下降得快 , 涂 白色烧瓶 内的温度 计上升较快,一段 时间后 ,涂黑 色烧瓶 内 又得 出深 色的物体放热能力也 比浅色物体 能力强的结论 。这个 的温度计慢慢地快 了起来 ,最终大于了白色烧瓶 内温度计 的示 方案在我所教 的两个班级中都取得 了巨大的成功 ,学生非常喜 数 。原 因是 : 涂 白色的烧瓶透光J 陛要 比涂黑 色的烧瓶强,光线 欢这节课 , 下课后很多学生都主动 围到 了 我的身边, 问这 问 那, 可 以透过白 色的瓶壁直接射入瓶 内的水中,所以开始时涂白色 这是 以前从没有 过的,我知道这节课 已经在 学生脑海中烙 下了 的烧瓶 内温度计上升得快 。一段时间后 ,黑 色的瓶壁由于吸热 深深的印迹 。该方案的优点有 : 取材方便 、制作简单 、费用低 能力强 ,温度 高于白色的瓶壁 ,热量 由瓶壁传给水的是 黑色瓶 廉、用时短、不受限制 、耗能少、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等 。 ’ 子l 夹,到最后温度上升得也 比白色瓶 子快 。 } 四 、总 结 方案三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加热条件下,温度上 总之 ,通过这次 实验方案 的不断探索与改进 ,我 自己感受 升得也较慢 ,需要的加 热时间也较 长。如改作 空气这种 比热容 到探 索过程 中的艰辛 ,更享受到 了做 实 验 的乐趣 。 体会到科学 较 小的物质 ,同时烧瓶 内的空气质 量比水也小很 多,升温一定 教学的精髓 ,认识到科学教 学对创新能力的实质要 求。让我们 要 比水快得多。改进: 将烧瓶 内的水倒掉 ,用橡皮塞封住瓶 口, 起加入到 实验的改革与创新之 中。让学生在妙趣横 生的科学 再各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试验 。温度上升 比水快得 多,时间节 课堂中享受到科学的乐趣,从 而提 高课 堂教 学效果,让科 学课 省 了很多 。 但是 实验 中的现 象与水相 同,前后 结果 矛 盾。 堂插上轻盈的翅膀 。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试验的探究与改进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比热容”是初中热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做好“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比热容这节内容的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直让我们一线工作的物理教师觉得为难,一难是实验装置复杂; 二难是实验时间长,且难于控制; 三难是读数困难,实验误差大,实验结果牵强附会。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作者将这个实验做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简化了实验装置,降低了操作难度,缩短了实验时间,也使得读数更加方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更加有助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一、原来实验的原理及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原版教材实验方法是采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对同质量的水和植物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这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根据水和植物油升高的温度来说明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同的。
这就实验带来了四个难于回避的问题:一是实验器材多,装置复杂,实验难度大。
实验装置要求把铁圈、石棉网、复夹、温度计装在铁架台适当的位置,并第1 页分别用两个同样的酒精灯的外焰给石棉网上的烧杯里同质量的水和植物油加热,老师完成这个装配都需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这个重要的研究实验通常都作为演示实验来开设。
任课教师一般都只能提前进入教室把实验装置装配好,还得小心守着别让好动的学生在碰翻了。
二是实验时间比较长,且难于控制。
酒精灯的热功率比较小且不稳定,加热时间不容易控制,这就造成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时间的不确定,使任课老师不能很到地把握课堂的节奏。
三是读数困难。
大家知道实验室用的普通温度计是利用玻璃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工作的,从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到玻璃泡内液体的体积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要求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在读数记录。
在进行这个实验时,无论是在加热的过程中读数还是把酒精灯移开后读数,测量对象的温度都是动态值,前一种方法是吸热温度升高,后一种是温度降低。
创新“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设计

创新“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设计作者:***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1期在教科版小學科学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教学中,“物体颜色与吸热”是重点实验。
该实验的有无、成败与优劣,不仅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正确科学观念的形成。
因此,做好该实验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可靠性思考课本中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所用材料贴近生活实际,也便于操作。
但仔细观察、思考,会发现还存在许多疑问:色泽不同而材质相同的纸袋材料是否便于寻找?(至少笔者所在地的大型文具店很难找全)纸和空气都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它们是否影响实验效率?纸袋的形状不尽相同会不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细细想来,就单独某个因素而言,可能影响不大,但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实验的可靠性便值得怀疑了。
如果是阴天,实验又该怎样进行呢?二、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制作“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器”,有效开展分组实验1.设计思路给材质、规格相同的金属管粘贴不同的颜色,将金属管等间距固定,把温度计插入其中并置于阳光下,通过对比温度变化来发现规律。
2.制作方法首先,网购Ф1cm的薄壁铝管,截取4cm长的五段;其次,用薄塑板分别将五段铝管的一端堵住,然后分别用哑光黑、浅粉、银色、亮光黑、白色等广告帖纸进行粘贴;最后,找一块25cm×25cm的柜体板,将五段铝管均匀分布且开口向上,固定在木板上。
这样,就做成了“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器”(图2所示)。
制作这种装置12套,可以满足全班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3.实际应用第一步,将实验器平放在阳光充足的地面上;第二步,将同规格的温度计分别插入实验器的铝管中(图3所示),读取并记录初始温度;第三步,每过2分钟读一次温度,并记录数据;第四步,组织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该装置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现象符合预期规律且稳定可靠,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与教材实验相比,实验的便捷性和可靠性明显增强,而且能长期重复使用,为以后开展该实验带来了许多便利。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物体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与吸热

步骤:
1.把5个纸袋全部放在室外光照强烈的地方,摆在同一平面上(方向、角度一致)。
2.给每个纸袋中放入初始温度相同的温度计,记录初始温度。
3.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各温度计的温度后把温度计继续放入纸袋中,共记录6次。
观察到
的现象:
黑色纸袋中温度计的温度最高,铝箔纸纸袋中温度计的温度最低;
黑色纸袋中温度计的温度比黑色蜡光纸纸袋中温度计的温度高。
结论:
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就越强,吸热能力就越弱。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东华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东华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校东华小学年级实验名称物体颜色粗糙程度与吸热的关系时间1028实验者实验器材
学校
东华小学
年级五Biblioteka 1)实验名称物体颜色、粗糙程度与吸热的关系
时间
10.28
实验者
实验
器材:
1.温度计5支。
2.下列颜色或材质的纸袋:黑色、粉色、铝箔纸、黑色蜡光纸、白纸。
3.手表一只。
我的
猜测:
深色物体吸热能力强,表面粗糙的物体吸热能力强。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28期(总第352期)课例点评▲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中,若按照人教版教材上的实验装置只能进行演示实验,因为红外线加热器装置在初中物理实验室中一般没有配备,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实验得出实践经验,笔者对“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的方案和器材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本文通过对扩展性实验的记录和分析,呈现了数字化的现代实验手段,以期对中学实验课程有所裨益。
一、教材实验回顾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介绍了“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1)称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装入烧杯内,组装实验器材。
(2)记录液体的初温,用电加热器(热得快)加热液体。
(3)通电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记录液体温度。
二、教材实验不足分析1.实验器材的局限性(1)教材中选用的加热仪器为电加热器。
首先,电加热器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这在实验过程中较难实现。
其次,“热得快”功率一般在1000~1500W左右,功率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当有四个电加热器同时工作时,实验台的开关会因为过载而断开,故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只能进行演示实验。
(2)教材中选用敞口烧杯作为加热容器。
由于电加热器需要全部浸入液体中,实验中需要较多的液体而杯敞口,散失的“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淄博市张店区第四中学 程文洁【摘要】“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是初中物理热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器材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通过对实验方案和器材进行改进,提高了加热效率,直观地展现了水和油吸收的热量和温度的关系图线,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吸热能力;初中物理;传感器;磁力加热搅拌器;实验改进美感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体现,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者的组织引导,由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并与之相关的一种特有的氛围、特有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