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茯苓汤治疗皮肌炎1例

合集下载

防己茯苓汤_普济方卷二四三_减法方剂树

防己茯苓汤_普济方卷二四三_减法方剂树

防己茯苓汤_普济方卷二四三_减法方剂树防己茯苓汤_普济方卷二四三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4)1.1.组成:汉防己1两,赤茯苓2两,桑白皮3两(锉),桂心1两半,甘草1两半,赤芍药1两,麻黄1两(去节)。

(4)1.2.功效:脚气痹挛肿闷。

(4)1.3.来源:《普济方》卷二四三。

(4)2.通表散 (4)2.1.减:汉防己、赤茯苓、桑白皮、桂心 (4)2.2.组成:麻黄1两半(去根节),赤芍药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2.3.功效:妊娠5月、6月或7月,卒患伤寒,烦热,四体疼痛,不得安卧。

42.4.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4)3.中岳汤 (4)3.1.减:汉防己、赤茯苓、桑白皮、桂心、麻黄 (4)3.2.组成:赤芍药6两,甘草半两(炙)。

(4)3.3.功效:湿气,腿脚赤肿疼痛,及胸膈痞满,气不升降,遍身疼痛;并治脚气。

43.4.来源:《传信适用方》卷二 (4)4.去杖汤 (4)4.1.减:汉防己、赤茯苓、桑白皮、桂心、麻黄 (4)4.2.组成:赤芍药6两,甘草1两。

(4)4.3.功效:脚弱无力,行步艰辛。

(5)4.4.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一 (5)5.麻黄散 (5)5.1.减:汉防己、赤茯苓、桑白皮、甘草、赤芍药 (5)5.2.组成:麻黄5两(去根节),桂心2两。

(5)5.3.功效:风痹。

营卫不行,四肢疼痛。

(5)5.4.来源:方出《圣惠》卷十九,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五 (5)6.鸡子汤 (5)6.1.减:汉防己、赤茯苓、桑白皮、桂心、赤芍药 (5)6.2.组成:麻黄1两(去节),甘草1分(炙)。

(5)6.3.功效:伤寒发汗后,2-3日不解,头痛肉热。

(5)6.4.来源:《外台》卷一引《小品方》 (5)7.甘草汤 (5)7.1.减:汉防己、赤茯苓、桑白皮、桂心、赤芍药 (5)7.2.组成:甘草(炙,锉)1两,麻黄(去根节)1两。

(5)7.3.功效:乳石发动,烦热胀满,身体生疮。

整理恩师黄煌教授柴苓汤治“皮肌炎”案有感(李跃海)黄煌教授医案

整理恩师黄煌教授柴苓汤治“皮肌炎”案有感(李跃海)黄煌教授医案

整理恩师黄煌教授柴苓汤治“皮肌炎”案有感(李跃海)黄煌教授医案整理恩师黄煌教授柴苓汤治“皮肌炎”案有感(李跃海)45岁的A女士今天来复诊了,患者服用七剂柴苓汤后判若两人,面目浮肿全消,脸色也变得红润了,双手水泡在一周内全部消退,光滑了许多,精神也明显改善,头晕减轻,食欲增加,感到身体轻松了很多,有种如释重负之感。

黄师嘱其原方继服,并说:“你会越来越漂亮的”。

A女士几月前缘于一场感冒久治不愈,于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确诊为皮肌炎,并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间质性肺炎,西医予以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患者苦于西药之副作用,而慕名求诊于黄师,其人面目浮肿如满月,脸色暗红,黑斑满布,怕冷,乏力,大便可,经量偏少,胃脘胀满,双手掌及手背散在小水泡,有的己破损脱皮,黄师问其有无口干?答曰:“口干不想喝水,喝了胃难受”。

诊其腹,软而不硬,验其舌,苔白腻而厚,黄师处以柴苓汤。

时医一般将此归于"水肿",或宣肺化湿,或健脾利湿,或温肾利水,常以法统方。

而黄师则具体落实到人,具体落实到方证。

皮肌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反复迁延不愈,符合小柴胡汤“休作有时”的特点,面目浮肿,胸腔、心包积液均为五苓散之“蓄水”,黄师常教导我们:五苓散不光能治身体水肿,还能治疗脏器内的“水肿”,如胸腔、心包、腹腔,脑部等的积液。

此外,常见证有胃脘胀满的“五苓散水痞”,头晕的“五苓散眩”,渴不欲饮,饮后胃难受的“五苓散消渴”,面部黑斑满布的“五苓散水斑”,苔白腻而厚的“五苓散舌”。

方与证合,故能取效。

何以不用柴归汤呢?黄师认为:柴归汤证患者面色多偏黄,经少而色淡,对于浮肿较重,内脏有积液,舌苔厚腻者不如柴苓汤好。

黄师常以柴苓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化疗后体质较好而不虚羸者。

柴苓汤人易过敏,多困倦,或身浮肿,有内脏积液,面部虚浮,有色素沉着,或汗出恶风,或头痛,头晕,或胃脘胀满,胃内常有“咕噜”的水气声,大便多溏泻,常小便不利。

其口渴而不欲饮,喜热饮,饮多则胃不适。

防已茯苓汤(《金匮》卷中。)_金匮卷中_减法方剂树

防已茯苓汤(《金匮》卷中。)_金匮卷中_减法方剂树

防已茯苓汤(《金匮》卷中。

)_金匮卷中_减法方剂树防已茯苓汤(《金匮》卷中。

)_金匮卷中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防己3两,黄耆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3)1.2.功效:皮水。

(3)1.3.来源:《金匮》卷中。

(4)2.桂苓甘草汤 (4)2.1.减:防己、黄耆 (4)2.2.组成:桂枝、茯苓、甘草。

(4)2.3.功效:水停心下而悸者。

(4)2.4.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三 (4)3.托中散 (4)3.1.减:防己、桂枝、茯苓 (4)3.2.组成:黄耆(切)1两,甘草(微炙)半两。

(4)3.3.功效:瘰疬。

(4)3.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七 (4)4.六一汤 (4)4.1.减:防己、桂枝、茯苓 (4)4.2.组成:黄耆6钱,甘草(炙)1钱。

(4)4.3.来源:《医学纲目》卷三十七 (4)5.六一散 (4)5.1.减:防己、桂枝、茯苓 (4)5.2.组成:黄耆6两(炙),甘草1两(炙)。

(4)5.3.功效:咯血,发寒热。

(4)5.4.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九 (5)6.黄耆散 (5)6.1.减:防己、桂枝、甘草 (5)6.2.组成:黄耆(盐炒)半两,茯苓1两。

(5)6.3.功效:白浊。

(5)6.4.来源:《普济方》卷三十三引《经验良方》 (5)7.黄耆六一汤 (5)7.1.减:防己、桂枝、茯苓 (5)7.2.组成:黄耆(去芦,蜜炙)6两,甘草(炙)1两。

(5)7.3.功效:气虚津伤,肢体劳倦,口常干渴,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或先渴而后生疮疖,或患痈疽之后而口渴;或卫虚自汗;或痔漏脓水不绝。

(5)7.4.来源:《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 (5)8.黄耆甘草汤 (5)8.1.减:防己、桂枝、茯苓 (5)8.2.组成:黄耆4两(生),甘草8钱。

(5)8.3.功效:老年溺尿,玉茎痛如刀割,不论年月深久。

(5)8.4.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5)1.原方1.1.组成:防己3两,黄耆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之病证,只有四肢皮肤肿盛而不恶风者。

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之病证,只有四肢皮肤肿盛而不恶风者。

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之病证,只有四肢皮肤肿盛而不恶风者。

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皮水求,四肢聂聂动无休;己桂芪三草二两,茯苓六两砥中流。

茯苓六两,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明·赵以德此证与风水脉浮用防己黄芪汤同,而有浅深之异。

风水者,脉浮在表,土气不发,用白术、姜、枣发之。

此乃皮水郁其荣卫,手太阴不宣,金郁者泄之,水停者以淡渗,故用茯苓易白术;荣卫不得宣行者,散以辛甘,故用桂枝、甘草以易姜、枣。

《内经》云:肉蠕动,名曰微风。

以四肢聂聂[形容动而轻微]动者,为风在荣卫,触于经络而动,故桂枝、甘草亦得治之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明·徐彬皮水……四肢聂聂动,以申明水气在皮肤中之状,而后皮字义晓然矣。

药亦用防己黄芪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

不用姜、枣,湿不在上焦之荣卫,无取乎宣之耳。

——(《金匮要略论注》)清·沈明宗此邪在皮肤而肿也。

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

经谓结阳者,肿四肢,即皮水也。

皮毛气虚受风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鼓,故四肢聂聂动,是因表虚也。

盖肺与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此肺虚抑郁不入膀胱,而水亦不行,则当使小便利而病得除。

故用防己、茯苓除风湿而宣水道,以黄芪补卫而实表气,表实则邪不能容。

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营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

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

——(《张仲景金匮要略》)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清·尤怡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

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金匮要略心典》)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清·王子接汉防己,太阳经入里之药,泄腠理,疗风水,通治风湿、皮水二证。

《金匮》汗出恶风者,佐白术;水气在皮肤中聂聂动者,佐桂枝。

解读防己茯苓汤及临床应用

解读防己茯苓汤及临床应用

解读防己茯苓汤及临床应用防己茯苓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防己、白术、茯苓和半夏组成。

它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尤其在肝胃湿热和湿气内阻等病症方面。

以下将对防己茯苓汤的组成、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解读。

防己茯苓汤的组成包括:1. 防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有着解表散寒、透疏气机、化瘀止痛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胸闷、疼痛等症状。

2.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除湿、止泻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特别是在湿阻病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3.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补益药材,有着健脾、利水、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湿滞、尿频、心悸等症状。

4. 半夏:有解痉、止呕、平喘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湿痰、饮食积滞等病症。

防己茯苓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祛湿散寒:防己茯苓汤可以利湿祛湿、散寒驱寒,用于治疗湿寒内滞等湿邪所致的疾病,如湿寒感冒、湿阻胸闷等症状。

2. 健脾益气:白术和茯苓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气不足、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3. 利水消肿:茯苓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频等症状。

4. 安神止痛:茯苓还有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同时还可以缓解疼痛。

防己茯苓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病症包括:1. 湿热内阻:防己茯苓汤可以用于治疗湿热内阻的疾病,如胸闷、烦躁、口苦等症状。

2. 脾胃湿滞:白术和茯苓具有健脾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脾胃湿滞,如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3. 湿痰内阻:半夏具有化痰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痰内阻的疾病,如咳嗽、痰多等症状。

4. 水肿尿频:茯苓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尿频等症状。

总体来说,防己茯苓汤是一种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其治疗范围涵盖了湿热内阻、脾胃湿滞、湿痰内阻以及水肿尿频等病症。

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疾病病情和辩证施治的原则来进行调配和应用。

此外,防己茯苓汤的应用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注意。

防己茯苓汤临床应用(1慢性肾炎、2营养不良性浮肿、3风湿性关节炎、4冠心病)

防己茯苓汤临床应用(1慢性肾炎、2营养不良性浮肿、3风湿性关节炎、4冠心病)

防己茯苓汤临床应用(1慢性肾炎、2营养不良性浮肿、3风湿性关节炎、4冠心病)防已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防已、黄芪、茯苓、桂枝、甘草等五味药组成,“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故临床上多用于肾炎,亦可用于尿毒症。

临床用此方治疗的病例较多,除肾炎、尿毒症外,并且广泛应用于某些关节炎,营养不良性浮肿、心性浮肿等病,临床效果也满意。

1慢性肾炎龚xx,男,3岁半,1979年8月初诊。

患慢性肾炎2年,住省某医院诊确为“肾病综合症”。

经较长时间激素治疗后,尿中仍有蛋白(++),颗粒管型(0~2),肝肋下3厘米,腹膨隆,腹水征(++)。

大便时常完谷不化,颜面浮肿,面如满月形,大腹便便,舌红苔黄,脉细数,系脾虚不能制水,治宜益气健脾利水,方用防已茯苓汤加味。

药用: 防已10克、黄芪20克、茯苓2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按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后,尿蛋白±~+,浮肿、腹水明显减轻,完谷不化消失。

再按上方加党参、仙灵牌,回当地服药40余剂,每周复查尿蛋白均为阴性或痕迹,腹水征消失,肝肿缩小。

按: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范围,病程缠绵长期不愈,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其病理多以水肿为主。

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虚则水气泛滥。

《幼科铁镜》对水肿的治疗,认为治宜调脾行气、健脾利水。

在实际应用上脾虚不能制水,因而形成水肿,在小儿实为多见。

本例病情符合脾虚不能利水,用防已茯苓汤化裁后,效果立竿见影。

最后加党参、仙灵脾收功。

2营养不良性浮肿李xx,男,54岁,1977年初诊。

全身浮肿加重心悸2个月,原有30余年右小腿溃疡史,最近几个月溃疡处疼痛,黄液大增,口苦纳呆。

检查见右小腿胫前巨大溃疡(超掌面大),创面颜色苍白,腐脓较多,纱布上黄液淋漓,患者十分疼痛; 舌胖淡红,舌边有淤点,苔淡黄腻,脉弦数。

经检查诊为营养不良性水肿、右小腿巨大溃疡。

证属久病气血虚,余热未清。

防已茯苓汤

防已茯苓汤

防已茯苓汤原文: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组成:防己9 黄芪9 桂枝9 茯苓18甘草6这是一付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防己茯苓汤功能主治:手脚浮肿、面目浮肿、四肢肌肉颤抖(不是四肢抖动,只是肌肉轻微颤抖)、慢性肾炎浮肿、蛋白尿、肥胖、泄泻、类风湿性关节炎。

防己茯苓汤的加减方:1、四肢浮肿:四肢浮肿,按之没指,食少无力,多吃则胀肚,舌淡。

分析:表虚水泛、脾阳虚而失运化。

方法:健脾祛水。

方用防己茯苓汤。

防己15 黄芪15 桂枝15 茯苓30苍术9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5付,可痊愈。

防己茯苓汤的加减方:1、全身浮肿:全身浮肿、小便短而发黄、舌苔薄白、脉滑。

分析:不怕风,说明不是风水病。

为皮水。

为脾虚不能健运。

方法:健脾祛湿,调和营卫。

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减:防己15 黄芪15 茯苓20 桂枝6炙甘草3生姜10大枣3枚。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防己茯苓汤的加减方:1、全身浮肿:全身浮肿、小便短而发黄、舌苔薄白、脉滑。

分析:不怕风,说明不是风水病。

为皮水。

为脾虚不能健运。

方法:健脾祛湿,调和营卫。

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减:防己15 黄芪15 茯苓20 桂枝6炙甘草3生姜10大枣3枚。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2、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变形,疼痛,手脚都有凹陷性浮肿,舌淡而苔白,脉滑。

分析:脾虚不能运水湿、关节有虚位,水湿乘之。

方法:健脾祛湿,活血消肿。

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减:防己9黄芪15 桂枝9丹参15当归9生地90 蚕砂15。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3、肥胖:身体奇胖,伴有倦惰,头昏,胸闷稍劳则喘,行动艰难,皮肤湿粘、脉滑。

分析:脾阳不足,导致肌肉皮肤间水湿积聚,代谢失常,造成肥胖。

方法:提升脾阳,除湿消积。

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减防己15 桂枝15 茯苓30黄芪15 红花10炙甘草5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防己茯苓汤治疗皮肌炎1例

防己茯苓汤治疗皮肌炎1例

防己茯苓汤治疗皮肌炎1例
郑肖;宋川;黄蜀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0(0)6
【摘要】@@ 皮肌炎是一种皮肤和肌肉的弥漫型炎症型疾病,其表现为皮肤发生红斑、水肿,肌肉炎症和变性,引起肌压痛、肌无力、肌肿胀,并可伴有关节、心肌等损害.本病临床报道较少,笔者跟从主任医师黄蜀老师,以防己茯苓汤加减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故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079-1079)
【作者】郑肖;宋川;黄蜀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2004级,成都,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2004级,成都,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2004级,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防己茯苓汤不同剂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效果比较研究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防己茯苓汤治疗急性肾损伤机制研究
3.防己茯苓汤辅助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意义
4.隔药饼灸联合防己茯苓汤治疗重症感染所致急性肾损伤的疗效观察
5.防己茯苓汤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疗效对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面部 红斑 减退 明显 , 呈淡 红 色 , 以右 边 为著 。并觉 尤
胸 闷不 适 , 动则气 喘 , 纳差 食 少 , 胀 , 腹 稍便 溏 , 质淡 舌
红 , 有 齿痕 , 薄 白稍 腻 , 细 。辨 证 : 阳 虚衰 , 微 苔 脉 脾 气
机 阻滞 。 处 方 : 梗 1 g 枳 实 1 g 柴 胡 1 g 川 牛 膝 桔 2, 2, 0, 1g 防 己 3 g 茯 苓 3 g 桂枝 1 g 桃 仁 1 g 红 花 1 g 0, 0, 0, 5, 0, 0, 猪苓 2 g 白术 1 g 黄 芪 6 , 0, 5, 0 泽泻 1 g 党 参 1 g 当归 2, 5,
清热 凉 血 , 加龙 胆 草 清 泻 肝 胆 实 火 , 子 清 热 利湿 , 并 栀
泻火 除烦 。黄芩 除伏 热 、 清宣肺 气 而利 水 。黄芩 苦寒 , 苦 能泻肺 , 能 清 肺 , 清 实 去 则 水 道 通 调 。一 诊 之 寒 肺 后, 患者 面部 红斑 有所 好 转 , 于 凉血 清热 利湿 的基 础 故 上予 以调畅气 机 , 己茯 苓 汤 加 三 仁 汤 宣 畅 气机 。三 防 诊之 时 , 患者 的 面部红 斑 已 明显好 转 , 且痰 痛 亦 明显 并 消失 , 病人 络 , 久 故予 桃仁 、 花活 血化 瘀 , 枝 汤调 和 红 桂 营卫 , 泻 以除表 里 之水 , 泽 桔梗 、 实一 升一 降 , 枳 调畅气
光 明中医2 1 0 0年 6月 第 2 5卷 第 6期
C G M Jn 0 0 V l 56 J MC u e2 1 . o 2 .
・1 7 ・ 09
防 己茯 苓 汤 治疗 皮 肌 炎 1例
郑 肖 宋川 成 都 中 医药大 学七年 制 中 医学 2 0 0 4级 ( 都 6 0 7 ) 成 10 2
畅 。处方 : 己 3 g 茯 苓 3 g 桂 枝 1 g 黄 芪 6 g 黄 防 0 , 0, 0, 0,
患 者 一诊 时 , 脉 均 提示 , 热 蕴结 内 阻 , 舌 湿 因脾 主 四肢 , 湿热蕴 阻脾 胃致脾 阳不 能布 于下 肢 , 故患 者觉 下
肢 酸痛 不适 。湿 热郁 而化 火 , 热人 血分 , 面部 为诸 阳 头 经交 汇 之处 , 因此 患 者更 容易 于脸 上 出现红 斑 , 防己 予 茯苓 汤 加犀 角地 黄汤 加减 , 补益 脾肺 、 阳利 水之 中 于 通
疫有 关 , 意 见不 一 。许 多 实验 证 明 , 但 以淋 巴细胞 为 中 介 的对肌 肉组 织 的细胞 毒 作 用可被 抗淋 巴细胞血 清及 免疫 抑制 剂所 抑制 。 中医学认 为皮 肌 炎可根 据其肌 肉
疼 痛 、 力及 病 久 萎 缩 , 无 归属 于 痹 证 及 痿 证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畴 。 《 诸病 源候 论》 为 痹证 的 病 因病 机是 : 痹 者 , 认 “ 风寒 湿 三 气杂 至 , 而 成 痹 ” 《 问 ・长 刺 节 论》云 : 病 在 合 。 素 “
方 : 己 2 g 茯 苓 2 g 桂 枝 1 g 黄 芪 4 g 生 地 黄 防 0, 0, 0, 0,
苓 汤 为 《 匮要 略 》 4条 , 述 皮 水 脾 虚证 的证 治 , 金 2 论 为
通 阳益 气 , 水 消 肿 。 利
3 g 水 牛 角 粉 1 g 黄 芩 1 g 石 膏 2 g 先 煎 ) 黄 连 0, 5, 2, 0( , 4 , 芍 1 g 牡 丹 皮 1 g 威 灵 仙 3 g 龙 胆 草 1 g 栀 g赤 5, 2, 0, 5, 子 1g 0 。3剂 , 日 1 , 煎 , 3服 。 每 剂 水 日 二诊 : 自述 服药 后 , 腿疫 痛 明 显减 轻 , 面部 红 斑有 所缓 解 , 觉 胸 闷不 适 , 便 通 畅 , 前 有 好 转 , 质 但 大 较 舌 红 , 黄腻 有 所 好 转 , 沉 。辨 证 :湿 热 蕴 结 , 机不 苔 脉 气
1 g 白芍 药 1 g 甘 草 1 g 0, 5, 0 。3剂 , 服 法 同 上 。 煎
故继 予 调理脾 胃善后 。
笔 者 目睹 患 者 症 状 逐 渐 消 退 , 斑 , 肢 痰 痛 缓 红 下
解 , 感 黄蜀 老师 辨证 之 准 , 方之 确 , 深 遣 用药 之精 , 以 故
本文 与 同道共 享 。
肌 肤 , 肤 尽痛 , 日肌 痹 , 于寒 湿” 张介 宾 注 日: 肌 名 伤 。
个 月前 出 现 双脸 面部 红 斑 , 面部 干 燥 不 适 , 伴 口 觉 并 干, 口苦 , 力 。未 予 重视 , 因大腿 酸痛 不适 , 乏 后 于成 都 市第二人 民医院住 院 治疗 , 考虑 皮肌 炎 。给予 强 的松 ,
皮肌 炎是一 种 皮肤 和肌 肉 的弥 漫 型 炎症 型疾 病 , 其表 现为皮 肤发 生 红 斑 、 肿 , 肉炎症 和变 性 , 水 肌 引起
四诊 : 自述 四肢 痰 痛都 已消 失 , 面部 仍 稍有 红 斑 ,
左侧 稍 明显 。余 未诉 不适 。舌 质尖 边稍 红 , 白稍厚 , 苔 脉沉 细 。辨证 : 肾 阳虚 。继予 防 己茯苓 汤化 裁 , 脾 调理
“ 肢体 重 着不移 , 为疼 痛 , 为麻 木 不 仁 , 或 或 湿从 土 化 ,
病 多发 于肌 肉。 指 出 了肌 痹 与 湿 关 系 密切 。 防 己茯 ”
性 红斑 , 口干 口苦 不适 , 热 , 便 不 畅 , 便 短赤 。 觉 身 大 小
舌绛 , 黄腻 , 苔 脉沉 细 。辨证 : 湿热 蕴结 , 入血 分 。处 热
善后 。 按 语 :皮 肌 炎 的 病 因 不 明 , 年 来 认 为 与 细 胞 免 近
肌压 痛 、 无力 、 肿胀 , 可伴 有 关 节 、 肌 肌 并 心肌 等 损 害 。
本病 临床报 道较 少 , 笔者跟 从 主任 医师 黄蜀 老师 , 防 以 己茯苓 汤加 减治疗 取 得较 好 临床疗效 , 报道 如下 。 故 张某某 , ,9岁 , 都人 。 女 4 成 20 0 9年 5月 4日初 诊 : 者 自述 无 明显 诱 因 于 7 患
丹 参 等 对症 治疗 , 好 转 出 院。辅 查 回示 : S 1 / 稍 A T 2 U L D 4 U L K 1 U L K U L 电解质 、 ,L H 19 / ,C 5 / ,C MB8 / , 肝
肾功能 、 血脂 均 回示 未 见 明显 异 常。 现患 者 面部 对 称
机 。三诊 之后 , 患者 症 状 基 本 缓解 , 神 状 态 亦转 佳 , 精
芩 1 g 滑石 1 g 甘草 1 g 大腹 皮 2 g 法 半 夏 1 g 厚 5, 8, 0, 0, 5, 朴 1 g 紫草 1 g 通草 1 g 杏 仁 1 g 薏 苡仁 3 g 白蔻 5, 5, 2, 0, 0, 仁8, g 白茅 根 3 g 0 。3剂 , 服 同上 。 煎 三诊 : 自述 服药 后 双 下 肢痰 痛 消 失 , 觉 左手 胀 。 微
黄蜀 四川 中医研 究所皮肤 科 ( 成都 6 0 7 ) 10 2
关键词: 茯苓汤; 防己 皮肌炎, 医案; 中医药疗法
d i1 . 9 9 j i n 1 0 —9 4 2 1 . 6 0 2 o :0 3 6 / .s . 0 3 8 1 . 0 0 0 . 1 6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0 一 —0 9O 10 -9 4 2 1 )0 17 一 1 6
( 文校对 : 春渝 本 庞 收 稿 E 期 :0 9—1 2 ) t 20 1— 9
指 导 教 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