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美学原理重点内容

美学原理重点内容

美学原理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①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它的这种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是主观的。

黑格尔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克罗齐的美学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②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他肯定了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达芬奇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荷迦兹、博克、狄德罗的美的观点也都承认了美的客观性。

③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他的、见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出现以前的最高水平。

但他对美和生活的本质的理解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在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法。

因而,也具有缺陷。

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枝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朱光潜提出,说琴声在枝头上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的是机械唯物主义。

琴声的发生既要有琴,又要有琴声的手指,总之,要主观与客观统一,那就是美。

3、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先秦时期,墨子、孔子、孟子、荀子等都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是有功力性的。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②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从风格上研究美三个方面来看。

所有这些关于美的创造的理论,不仅接触到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而且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还不能科学地全面地解释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往往夸大艺术家的个人天赋和灵感作用。

③结合现实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有其独特性,与西方美学史有很大的不同。

美学原理复习知识点

美学原理复习知识点

美学原理复习知识点《美学原理》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讲: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1、现代意义上的美学是何时?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西方美学的历史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本体论阶段:世界本体。

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特的、终极的、普遍的美。

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古斯丁。

认识论阶段:真理获得。

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代表人物:狄德罗、黑格尔、康德、培根语言学阶段:3、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审美是人一种生命实践(命题)。

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4、审美是特殊的人生境界(命题)。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第二讲:审美活动论1、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2、审美需要有何特征?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是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2、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都包含形式美。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出来的美。

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征。

5、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6、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定态度,他不是由主体个人切身利益所引发,而是带有某种审美的超现实性的心理活动。

同时他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发现、感受和领悟。

7、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他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8、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现象及其现实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语境。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淡化和取消了审美文化生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商品形象直接转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并大量制造和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符号,使审美文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生产,造成审美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个性,风格,独创性等特征的失落。

9、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10、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

1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12、123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感情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美学原理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

1.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很早,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是近代的事,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

2.鲍姆嘉通发现人类知识体系有个很大的缺陷。

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而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科学去研究,他认为感性认识也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他建议成立“伊斯特惕克(Aesthetik)”,即美学,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

3.1735年,鲍姆嘉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他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规定了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4.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

5.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6.康德审美三契机: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个人的普遍有效性。

7.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黑格尔是辨证论者,他的理念不是与客观事物相对立,抽象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而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理念与感性的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黑格尔还把美的理念看做发展过程。

8.黑格尔以哥特式建筑艺术为例,具体说明了美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理念的感性显现。

(宗教精神)9.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1)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感性的显现根源于理性)(2)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3)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作的作用。

10.达芬奇在《画论》中说,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性质。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章,美的形式与形式美⾳乐中的形式和谐,毕达哥拉斯美在形式的和谐⼀⾊彩美⾊彩的⾃然因素,波长、反射、穿透⼒.⾊彩的审美属性,表情性。

(⼀)红⾊在中国“红⾊”⼀般指代喜庆、幸福、快乐⽽在英语中“red”贬多褒少(⼆)⽩⾊在中国⽂化中,⽩⾊是禁忌词⽽西⽅⽂化中,⾼雅纯洁,象征纯真⽆邪。

(三)⿊⾊在中国⽂化原来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庄重⽽严肃的⾊调。

⼀⽅⾯它象征严肃、正义;另⼀⽅⾯象征阴险、毒辣、恐怖、邪恶和反动。

black是西⽅⽂化中的基本禁忌⾊,象征死亡、凶兆、灾难。

(四)黄⾊黄⾊代表权势、威严,西⽅⽂化中yellow背叛耶稣的犹⼤(Judas)所穿⾐服的颜⾊⼆形体美:点、线、⾯、体,荷加兹,美在于形式美,尤其是蛇形线。

(⼀)、线条竖直线,⼒量、稳定、活⼒、刚健、昂扬⽔平线,安定、平和、静穆⾯、和体的美▲为什么这些⼩巧、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引起我们的美感呢?实践美学的解释:在这些形式中体现出了我们的创造才能、奇思妙想、奇异的设计、精巧的造型,甚⾄于多天地之造化、⿁斧神⼯之能。

所以它的实现经过了两个阶段:其⼀,⼈按照事物的规律来改造⾃然;第⼆,⼈类让对象中实现了我们的某种⼼理的、社会的、审美的需求。

在对象⾝上打上了我们⼈类的实践的痕迹,聪明才智、灵性、智慧,显现出⼈的本质⼒量。

三声⾳的美——声⾳的美有三个层次:(⼀)直接接触到声⾳所获得的形式美。

(⼆)作⽤于⼈们的情绪、形成类⽐功能。

(三)⾳乐的象征性功能。

四构成美的规律性的因素荷迦兹,美的规则是“适应、多样、统⼀、单纯、复杂和尺⼨——所有这⼀切都参加了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

”(⼀)适应(⼆)对称(三)均衡(四)节奏(五)多样(六)复杂“它迫使眼睛以⼀种爱动的天性去追逐它们,这个过程给于意识的满⾜使这种形式堪称为美。

”(七)多样的统⼀(⼋)和谐。

在情趣上、感情⾊彩上等⽅式上产⽣共同的特⾊。

(九)尺⼨和数量五形式美的产⽣和发展:(⼀)形式感的产⽣是由⼀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方美学的历史就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就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就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与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就是老子。

老子提出与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就是“道”、“气”、“象”。

②虚实结合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

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与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

②“兴、观、群、怨”说,与谐就是其核心。

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与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就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就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就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就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诗”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与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就是《傅雷家书》。

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就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就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1)审美活动就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就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就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她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影响与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7.美就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上的“美”的区分: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您会说“多美啊!”。

这些都不就是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

广义的“美”的概念与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狭义的“美”的概念就是指我们将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与谐的美,也就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而广义上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8.柏拉图观点:美就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奇妙无比的“美本身”就就是美的理念,就是客观的。

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就是永恒的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就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9.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①蔡仪:美就是客观的。

美就是典型,美的本质就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②吕荧、高尔太:美就是主观的。

美在心不在物。

就美与美感的关系说,就是美感决定美;③李泽厚: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④朱光潜: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10.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就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就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1.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就是山,见水不就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就是山,见水只就是水。

”答:第一阶段,“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这就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肯定。

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自我”,不仅实体化了自己,而其实体化了客体,因而总就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瞧成彼此外在、相互对立的,所以山就就是山,水就就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就是山,见水不就是水”,这就是把实体性的“自我”进一步绝对化,只有“自我”就是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山不就是山,水不就是水。

这就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否定。

到了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就是山,见水只就是水”,这就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关系,超越了“自我”。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才真正见到事物(世界)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皆如其本然,这种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

这就是刹那间的真实。

这就是“心物不二”。

所以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就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

”“万物皆如其本然”,万物的本来面目就就是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现、敞亮。

反过来说,“心”的存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目。

12.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13.梵高《一双鞋》能解释什么: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双农鞋被扔在农舍中时并不存在,在农妇漫不经心的穿上它、脱下它时也并不存在,而只有梵高对它进行审美观照时,也就就是当她进入梵高的审美活动(审美体验)时,它才对艺术家敞开。

艺术家于就是瞧到属于这双破旧的鞋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界。

这不就是一双作为物理存在的鞋或有使用价值的鞋,而就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就是审美意象,也就就是美。

14.真善美的统一:真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被人认识与利用的时候,即就是“为我之物”,真代表“有”。

善就是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遵循它,利用它,以符合人的意愿,便有了善的价值。

人类社会体系中,主要就是“真”与“善”的价值,经历了一个从真到求善的一个过程。

美以真善为前提,美必须建立在真的前提上,美必须以善为前提,真善并非都就是美的。

美就是以真善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内容。

真善美的统一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15.美感不就是认识,而就是体验。

用“现量(现在、现成、显现真实)”说明美感的性质(美感的三个层面):“现在”就是当下的直接的感兴,就是“心目之所及”。

“现成”就就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世界。

美感就是“显现真实”—就是真与美的统一。

审美体验就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体验,它就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16.审美态度就是什么及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态度?①为得到诗意与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观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

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

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瑞士审美学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审美态度。

所谓“心理的距离”,就就是指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②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老子提出“涤除玄鉴”的命题,“涤除玄鉴”就就是把关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与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

庄子提出“心斋”与“坐忘”的理论。

理论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内心排除利害观念,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

“平常心”就是禅宗的概念。

所谓“平常心”,一就是要破除“功利心”,二就是要破除“分别心”。

17.什么就是移情作用?就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瞧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与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多少与事物发生同情与共鸣。

移情作用的核心乃就是意象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就是由于意象的生成。

18.美感就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与生理快感就是不同。

区分的根据主要就是两点:第一,美感就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生理快感则其与实用要求的满足。

第二,美感的实质就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意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但就是不要把生理快感与美感的这种区别加以绝对化,要注意:第一,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

第二,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她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19.高峰体验就是什么?高峰体验一词就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

高峰体验的特征: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任何其她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

2,高峰体验的认识就是存在认识。

3,存在认识与普通认识还有一个区别。

存在认识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4,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5,在高峰体验中,表达与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仿佛就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

6,高峰体验就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就是手段体验。

7,高峰体验的欢悦就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8,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情怀。

20.美感的特征(综合描述):1,无功利性。

2,直觉性。

3,创造性。

4,超越性。

5,愉悦性。

21.为什么审美具有社会性:1,审美主体都就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2,任何审美活动都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22.自然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而这种方式与精神气质又必然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