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合集下载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原文:有子问於曾子曰:“问丧於夫子乎?”曰:“闻之矣。

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有子曰:‘然。

’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译文:有子问曾子说:“向老师请教过守孝的事吗?”曾子回答:“听老师讲过。

父母死后心里不安宁,想赶快贫穷;死了想赶快腐烂。

”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从老师那儿听来的。

”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和你说过这话的。

”有子承认:“确实是我说的。

那么老师一定有他自己的原话。

”曾子把这话告诉了子游。

子游说:“有子的话多么像老师的话啊!以前孔子居住在宋国,见桓司马为自己造石椁,三年没有造成。

孔子说:‘像他这样奢侈无度,死了不如快点烂掉好。

’希望死了快点烂掉,是针对桓司马说的。

南宫敬叔被罢官以后回国时,一定要带上宝玉去朝见国君。

孔子说:‘像他这样贪财,不如快点贫穷好。

’希望快点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

有子说:‘确实如此。

’又说:‘孔子在中都制定礼仪规定:有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椁,由此表明他不想死后快速腐烂。

’”。

《礼记》

《礼记》

《礼记》前言导读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燕义第四十七月令第六曾子问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礼运第九礼器第十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乐记第十九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丧大记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义第二十四祭统第二十五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记第三十二缁衣第三十三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壶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学第四十二冠义第四十三婚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

《礼记》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原因。

《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

首先,该书49篇中,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次,《礼运篇》中记叙了儒家学派闪光的政治理想——大同世界。

儒家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前言《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原文: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礼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敖不可长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曾子寝疾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子柳之母死
成子高寝疾
晋献公之丧
吴侵陈
知悼子卒
陈子车死于卫 战于郎
孔子过泰山侧 鲁人有周丰也者 齐大饥
晋献文之成室 季孙之母死
阳门之介夫死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发虑宪
玉不琢 不成器
虽有嘉肴
古之教者
大学始教
大学之教也
今之教者
大学之法
学者有四失
善歌者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凡学之道
善学者
记问之学
良冶之子
古之学者
大德不官
凡音之起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礼以道其志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天地之道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土敝则草木不长
德者,性之端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夫乐者乐也
卫献公出奔。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六经”之一。

该书分为
三十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仪文化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
艺术瑰宝之一。

《礼记》的最初版本是战国时期Lǐ Kǎi《礼记》和Xǔ Xīn 《礼记》二家,其中Lǐ Kǎi的《礼记》已失传,Xǔ Xīn的《礼记》流传至今。

《礼记》是从《尔雅》、《周礼》、《仪礼》等古代文献
中筛选出来的优秀篇章,并根据演变历史重新组织而成的。

早于东汉
时期,《礼记》已经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礼记》内容广泛、丰富,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包含祭祀、乐舞、宴会、婚礼等诸多礼仪场合,以及官吏和百姓
之间的交往礼仪等。

除此之外,《礼记》还涉及天文、历法、地理、
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文学方面,《礼记》既是文学典范,同时也是重要的古代文学
资源。

它不仅包含了许多古代诗歌、歌谣、舞蹈等元素,还具有非常
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的一些篇章如《乐记》、《曲礼》、《乐府》等对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

总之,《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很高
的文化价值,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礼记礼记原文与解析

礼记礼记原文与解析

礼记礼记原文与解析礼记,又称《周礼》、《仪礼》,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儒家经典《五经》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礼记原文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礼记》是由多位儒家学者所著,主要内容是关于礼仪制度、仪礼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记载。

它被认为是对《周礼》的总结和发展,成为后来的礼制典范。

礼记共分为“礼运篇”、“大同篇”、“月令篇”、“曲礼篇”、“乐记篇”以及“杂记篇”等多个篇章。

在《礼记》中,作者对各种礼仪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包括婚丧嫁娶、祭祀仪式、宴会礼仪、举行冠礼等等。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例如,在《月令篇》中,对每个月份的各项事务和仪式进行了规定和解释。

这些月令规定了每个月的节气、恭奉的祭祀对象以及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

通过这些仪式活动,人们对自然界的变化进行了感恩和敬畏,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同时,礼记中还描述了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方面的礼仪准则。

比如,宴会礼仪中,要求主人和客人之间有明确的地位规定和相应的待遇,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遵守这些准则,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能够相互尊重,更能够建立起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除了礼仪规范,礼记中还包含了诗歌、音乐方面的记载。

在《乐记篇》中,详细阐述了各种乐曲的演奏方式、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对人们情感的引导作用。

音乐作为重要的文化媒介,能够传达情感、陶冶心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商。

礼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礼制制度的真实反映。

通过学习礼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当代社会,尽管礼仪制度的形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研读礼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借鉴其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及翻译导语:《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

下面小编整理了礼记的原文以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礼记》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

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就是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礼记注 疏》。可参考的还有元陈澔的《礼记集 说》、清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 《礼记集解》。 戴德、戴圣:汉宣帝时人,同师后仓 学礼,曾参加评定五经同异于石渠阁。

书中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 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 对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有重要参考价 值。 《礼记》主要有两种本子:戴德辑录 的《大戴礼记》,原85篇,现存39篇; 戴圣辑录的《小戴礼记》,共49篇。东汉 郑玄以《小戴礼记》为底本为之作注,唐 孔颖达为之作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礼记》(教材430页)

《礼记》为关于“礼”的论评,是 礼学资料汇编性质的书。是七十子后学 和汉代学者所记。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 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 言论,内容博杂。有的解释礼经(即 《仪礼》),有的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 有的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 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此外,还有些 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以 及孔门和时人杂事的。


一、《仪礼》(教材429—430页)
《仪礼》:古称《礼》,十七篇—
→ 汉“五经”之一,又称《礼经》、
“三礼”简介
《士礼》、《礼古经》。当时,古经十
七篇,与学人解说合在一起。—→晋代 渐称《仪礼》,将学人解说独立综合入 《礼记》。


二、《周礼》(教材429页)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 经》,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所得古文经。 王莽时刘歆置博士称《周礼》。记西周时 职官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