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的兼容性与倾向性——《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赏析
细读林黛玉进贾府

细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据我在所教班级调查,当代中学生喜欢《红楼梦》的不多,读过原著的极少。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高峰,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影响的名著,可是我们的学生却对它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感兴趣,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遗憾。
《红楼梦》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几百年来,无数新旧红学家和票友,呕心沥血,皓首穷经,钻研不辍,仍无止境。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红楼梦》就是这样一座奇伟、瑰怪、险远的奇山异峰。
我们要带着学生去旅游、观光。
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材选了《林黛玉进贾府》。
任你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引领学生去这座艺术高峰领略其无穷魅力,无限风光,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这篇课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前三回是全书的序幕,而第一回和第二回是借神话故事和他人之口,介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生活环境,第三回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出场,打开了贾府的大门,并通过她的所见所闻来初步描写《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活动环境。
这一回在全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总览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也是读懂读通《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课文中的内容。
二先说环境。
作者对环境的描写,是为主体服务的,写什么,突出什么,都颇具匠心。
作者是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序,采取移步换形的手法,从外到内,一步步地来描写贾府的辉煌与气派。
文中是分三步来写的。
先看到的是宁国府。
林黛玉是由京杭大运河乘船来到北京的,由东向西,所以先看到的是东府。
来到大门前,“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
这是豪门大宅的气象,同时后文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门前的大狮子是干净的之外,再没有干净的了。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这突出了贾府与皇家非同一般的关系。
贾府是成也皇家,败也皇家。
然后写林黛玉进荣国府沿途所见: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小厅、正房大院,最后来到贾母的住处,“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突出其轩峻壮丽,豪华奢糜,富贵致极。
《林黛玉进贾府》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赏析说起中国四大名著,我想每个人都不陌生,你最喜欢哪一部呢?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赏析。
【学前导引】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成就最高,那么这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我们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来以一斑而窥全豹,看作者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展示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学习目标】1.熟悉写作背景,了解前五回主要内容,扫清阅读障碍,提高学生预习、自学能力。
2.体会文言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能从欣赏人物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3.从分析环境描写、欣赏人物形象等入手,提高鉴赏古典小说的能力。
4.学习作者运用外貌、语言、行动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一)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官职。
曾祖母还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
曹寅还奉命经常以密折向康熙报告当地政治情况和大官僚的动态。
因此,在康熙王朝,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曹寅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自己又能写诗、填词、谱曲。
曹雪芹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这种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
曹雪芹的父亲曹颙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摘要《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部巅峰之作。
作者曹雪芹出身于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之后由于家庭衰败而尝尽了生活的悲苦。
之后他以矢志不移的毅力,历经了十年终于创作了巨作《红楼梦》,这部著作被称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林黛玉的见闻,描写了贾府的富贵与繁华,并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形象。
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人物形象《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作者曹雪芹出身于十分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因政变而家道中落,曹雪芹的一生恰恰经历了这个衰落的过程,从侯服玉食的贵公子,落魄成为贫苦的寒士。
这种天堂地狱的变化,使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怀有不满与批判的态度,从而创作了举世之作《红楼梦》。
小说《红楼梦》中纯熟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刻画都相当精彩,不仅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被选用为中国高中必选课文,而且整部小说的汉语运用也是最佳典范。
《林黛玉进贾府》是介绍《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典型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踏进贾府时的情景,以黛玉的见闻第一次对贾府做了直接叙述,全书的序幕部分。
作者通过黛玉之眼抛出了贾家的重要人物以及贾府气派的环境,同时也是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可谓是《红楼梦》整部小说得以展开的精妙之笔。
作者以林黛玉进贾府大院的游踪为线索,让读者了解了《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特征,同时也逐渐推出了贾府中几个主要的人物。
在林黛玉与贾府双方见面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双方对彼此的观察巧妙地展现了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匠心独运,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浓墨重彩,各有千秋,十分精彩。
作者将每一个人物最本质的外形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同时体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林黛玉进贾府》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赏析《林黛玉进贾府》赏析《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回目是“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在这一回里,曹雪芹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件事为中心,通过林黛玉的目见耳闻,神思意会给我们展现了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形象。
下面我们主要就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作一些简要的分析,概括起来,小说对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
林黛玉进贾府并不是一下子就见到一大群人,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让每人先后出场的。
当黛玉到了正房大院,刚进房,首先见到的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这当然是贾母了。
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自然第一个见到的应该是她。
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指点:“这是你大舅母。
——这是二舅母。
——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这样,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了。
因为邢、王二夫人后来还要写到,而李纨在这里不是重要人物,就不必在此多加笔墨,作者是有意把她放在第四回的开头来作介绍的。
按照封建家规,媳妇们经常要在婆婆面前侍候起居,所以在见到贾母,连带出这三个人来,又是合情合理的。
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就出场了。
“三春”的出场,描叙了她们的衣着形态、神情举止以及一些日常叙谈,这除了是介绍三人的一般情况外,同时还是有意造成一种“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以等待下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的出场。
正是在这种气氛下,忽听得后院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和前面“三春”的到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她出来后,整个场面就为她所占据了,气氛也比前大大不同,一直很悲伤的贾母,现在开始笑了。
这一方面是符合她的性格和能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她在书中的地位,作者才对她给予较多的笔墨加以描写。
可以说,王熙凤的出场是这次会见中的第一个高潮。
《红楼梦》第三回赏析:宝黛初见,生命最美的时刻

《红楼梦》第三回赏析:宝黛初见,生命最美的时刻《红楼梦》第三回的精华,当是黛玉初入贾府,以她的视角去观看这个钟鸣鼎食之家以及宝黛的初会。
通过作者的描绘可知,黛玉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和荣国府类似的高宅深院,其父已没有先世的世袭爵位,从科第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
公侯之门的豪奢生活黛玉显然并不熟悉,贾府仆妇的吃穿用度,给黛玉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尊,以免被人耻笑。
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黛玉日后的生活中一直没被抹去。
生命的最初,是没有比较的。
断桥边的一枝梅花,寂寞开放,但并不会羡慕“花开时节动京城”、万人追捧的牡丹,水中的游鱼,悠游自在地生活着,也并不会真想跃入龙门。
人类社会却清晰划分出等级贵贱,在上者俯视乃至奴役在下者,操纵、决定着后者的命运。
于是,冷酷的客观现实在人类心理中也筑起了高墙。
生命不得已按照权威的要求调适自己,不能逾越规矩。
对那个时代的女性而言,要求尤为严苛,公开正式的场合,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也许就会被他人冷眼相看。
因此,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他人冰冷的眼光确实会构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年幼的黛玉,已开始为自己构筑脆弱的心理防线。
当然,生命中也还有血缘亲情,贾母见到外孙女时,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慈祥外祖母的形象跃然纸上。
亲人的关爱,是对生命苦难最重要的抚慰。
贾母充当着黛玉的保护人,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呵护着黛玉的生命成长。
在黛玉和众人的聊天中,又说起了那个时隐时现的癞头和尚,提起在三岁的时候,癞头和尚跑到林家,要化黛玉出家。
父母不从,癞头和尚便说“既舍不得,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
这里给了我们一个疑问,既然在之前神话的设计中,癞头和尚明知黛玉为还泪而来,为何还要劝其出家。
从佛教文化来看,红尘如火宅,世界苦难重重,超越红尘是唯一的解脱之道,菩萨是要普渡众生的,因此有义务为迷茫中的众生指明一个方向。
浓妆淡抹总相宜-《林黛玉进贾府》赏析

浓妆淡抹总相宜-《林黛玉进贾府》赏析【浓妆淡抹总相宜】-《林黛玉进贾府》赏析肖像描写是文学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绘形传神、颇具创意。
这主要表现在曹雪芹选择了非常好的观察点和描写角度。
自黛玉弃舟登岸开始,所展现的人物,景观都是通过黛玉的眼神来加以表现的。
原因之一,就是林黛玉“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一切都遵从母亲生前的叮嘱。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人物形象自然就跃然纸上。
中学课本所选《林黛玉进贾府》一回,是众多人物亮相登场的重头戏。
作者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或工笔雕琢,或虚笔写意,浓妆淡抹,各具佳妙,使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下面,就从外貌描写入手加以赏析:一、黛玉眼中的贾府“三姐妹”:迎春、探春、惜春“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沉默温柔,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
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这三姊妹,穿戴没有什么差别,“皆是一样妆束”。
不一样的是长相神韵。
由于惜春此时年龄尚小,“身未长足”所以一笔带过,重点描写了迎春和探春。
二人都貌美,都“养在深闺”,都“一样妆束”,但作者却写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就身材来说,一个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一个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
一个丰满一些,一个苗条一些。
从中可以看出,迎春更多的是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而探春则苗条可爱而又带着惊人的爽利。
再看长相与神态。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主要是写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而写探春则用“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一外貌是常人所无的。
中国文学中写美人的目光往往是“秋波流转”、“美目盼兮”,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而探春的“顾盼神飞”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英气,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
一个“飞”字,写出了他目光的敏锐、灵动,真是夺人魂魄。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赏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赏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赏析是什么?黛玉进贾府,是一部巨集篇钜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黛玉下凡还泪,其美丽的悲剧一生之开端;通过繁复的对黛玉进府过程的描写,贾府繁紊礼节,奢侈排场的弊端也一览无余。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在这一章即有重笔描写,两次搂入怀中呜咽哭泣、将黛玉住处安置于身旁,可见贾母和黛玉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而随着贾母出场的邢夫人、王夫人、李纨、黛玉的三位姊妹:迎春、探春、惜春等,这些都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在这一章都有具体的外貌情节描写。
更为传神的是黛玉的嫂子:王熙风的出场,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集王熙风性格、外貌的综合描写,一句“转悲为喜”让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伪善等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黛玉与宝玉的相会,则是本章中的最重要一个情节。
黛玉体弱之病,癞头和尚所言“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宝黛相见,作者用这种畿语似的表述,告诉读着他们之间注定了是以悲剧结尾,真可谓,宝黛相见,相见不如不见!他们第一次见面,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相互之间即彼此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
宝黛之间的三世情缘,今生则要在尘世*** 同用精神相互支援,可惜精神不是现实,现实中,宝玉为黛玉而摔玉,黛玉为宝玉而哭,宝黛的悲剧,第一次见面,就已开始,宝黛相见,实在是不如不见!本章中,对黛玉的外貌也是着重描写,作者用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描写,作者告诉我们,黛玉的外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此章的理解,我知道楼主大概是用这个写作业,我不赞同从网路上下载文章去敷衍作业,写这些呢,只是给楼主一个启发,或者说是提醒,其实像写红楼梦这样的名著赏析,如果认真去读,你的感悟会源源不断。
红楼梦 林黛玉进贾府 人物赏析

人 物 形 象 赏 析
•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 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 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 就是了。”贾母对王熙凤戏谑的介绍, 说明了王熙凤(A、B、C ) • A、性格泼辣 • B、深得贾母喜爱 • C、在贾府中具有特殊地位 • D、心肠狠毒,狡黠刁钻
见 黛 玉
•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 回,仍送至贾母的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 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 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 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这段文字是王熙凤言谈的精彩片断,充分 表现了她的 善于逢迎 的性格特点,有一 箭四雕的功效,请你谈谈对“一箭四雕幻 灯片 29” 的理解。
谨慎、自尊、 细心、多虑
语言动作描写
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 聪明识礼,
刚念了《四书》 ———
认得几个字
细心,敏感、 谦恭得体、随 机应变
看贾政、吃晚饭——
坐?
行事谨慎、知书达理、 举止得体、聪明懂事
貌美多情、体弱多病、 自尊细心、知书达理、 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 谨慎的少女形象。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芹圃、芹溪。祖先是汉人,后入旗籍, 成了皇家的“包衣”奴才。从他曾祖开 始相袭做了六十年江宁织造。曾祖曹玺 的妻子曾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 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姑母都入选为王妃。 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江宁织造 署。因此,康熙时代,曹家是非常显赫 的贵族世家。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 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困潦倒,卖画度日, 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是促成 《红楼梦》创作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