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要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要

第1-2单元知识要点检测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其生活距今约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北京人:距今约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使用粗糙的石器,使用火,过着的生活。

3、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年,位于流域。

已使用石器,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4、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年,位于流域。

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住房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渔。

5.相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

6.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的主体。

因此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7.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

8. 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被称为。

9.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在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继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代替了。

10.商部落的首领,领兵打败了,建立了商朝,建都。

后来,商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史称。

11.周部落首领率兵在牧野打败了,建立。

12.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破镐京,杀死。

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

13、西周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

14.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

15.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

16.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他任用为相,提出口号,并在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17.晋楚之争中,在泌之战打败晋国,跃升为霸主的是。

18.由晋分裂成、、,加上原有的、、、,并称为。

19.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攻破,称为。

20.春秋时期,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第7课: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以东京为都城(今河南开封)。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军事:控制军权。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禁军定期换防;将地方精锐士兵选入禁军,拱卫京师。

②政治:强化君权。

在中央:削弱相权,将宰相的权利分解为行政、军事、财政、三个互不统属的平行机构,从而强化中央集权。

在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互相牵制,加强中央集权。

③经济:中央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财政收归中央。

④文化: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大力发展科举制。

科举制发展的表现:①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科举入仕成为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

②宋代实行将试卷姓名,籍贯密封的“糊名法”。

③为防止考官舞弊,考生必须通过殿试,由皇帝决定录取。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利: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弊: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开支庞大,以及军队作战指挥不畅,战斗力地下等弊端,导致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北宋汉族960年赵匡胤汴京(今河南开封)西夏党项族1038年元昊兴庆(今宁夏银川)金女真族1115年完颜阿骨打会宁后迁都燕京南宋汉族1127年赵构临安(今浙江杭州)★少数民族发展共同点:学习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发展自己,强大自身。

三、各政权间的关系(1)“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北与宋辽关系(“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宰相:寇准主张反抗;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和议,“澶渊之盟”)①内容:双方撤军,_各守疆界_;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②影响:弊: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利:双方互市不绝,促进边境贸易(榷场)。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学期第二单元要点复习(YLLS)PPT课件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学期第二单元要点复习(YLLS)PPT课件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C
与宋的重大事件
民族 建国 政权 时间
民族
杰出 首领
都城
辽 西夏
10世纪 初
契丹族
11世纪 前期 党项族
耶律阿 保机
元昊
上京 兴庆

12世纪 女真族 初期
阿骨打 中都
与宋的 重大事件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
郾城大捷 宋金议和
和约 宋辽澶渊之盟 宋夏和约
▪ 2、宋朝时的“瓦舍”指的是: ▪ A、农村的娱乐场所 B、城市的娱乐场所 ▪ C、农村的集会场所 D、城市的集会场所
▪ 3、宋朝地主靠 ▪ A、剥削自耕农为生 ▪ C、剥削佃农为生
B、剥削半自耕农为生 D、剥削工匠为生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史料分析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中的“苏湖”是指什么地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
都城
辽 916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

赵匡胤
汴京(今开封)
西夏 1038 党项
元昊
兴庆 (今银川)
金 1115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中都(今北京)
南宋 1127 汉
赵构
临安(今杭州)
知识检验
▪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
C 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下列各政权,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 ①北宋 ② 辽 ③金 ④西夏 ⑤元朝
宋金和议
时间 1005
1044
1141
内容 双方撤军, 宋送岁币
夏称臣, 宋送岁币
南宋对金称臣; 割让土地;
向金送岁币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宋元)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盛世下的危机(明清)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宋元)一、北宋1、建立:960年,后周武将赵匡胤(宋太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定都东京(汴京)979年,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并没有实现全国统一)2、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1背景:针对唐末以后频繁改朝换代和地方割据混战的积弊。

宰相赵普提出军权钱的措施(2)措施:①(军事)控制军权。

削弱大将兵权,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禁军定期换防;将各地州镇士兵的精锐选入禁军。

(强干弱枝,拱卫京师)②(政治)强化君权。

中央: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财政三个互不统属的平行机构。

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③(经济)集中财权。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各地赋税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全部交给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3)影响:积极: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带来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开支庞大,以及军队作战指挥不畅、战斗力低下等弊端,导致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3、重文轻武(偃武兴文)(1)措施:①专派文臣担任知州,管理地方;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③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④以不杀大臣、士人、谏官为“祖宗家法”;(2)积极影响:提高了官僚集团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二、宋辽1、辽的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定都上京。

2、宋辽之战(1)宋辽战争中,北宋经常失败,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2)1004年,辽进攻北宋,北宋宰相寇准,和皇帝宋真宗,坚决反抗,北宋胜利。

(3)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4)影响:消极: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积极: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

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持一百余年和平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景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时代特征总结:第一单元 :开放与革新(隋唐)第二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宋元)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巩固、盛世下得危机(明清)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宋元)一、北宋1、建立:960年,后周武将赵匡胤(宋太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定都东京(汴京)979年,统一了中原与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得分裂局面。

(并没有实现全国统一)2、加强中央集权得举措:(1背景:针对唐末以后频繁改朝换代与地方割据混战得积弊。

宰相赵普提出军权钱得措施(2)措施:①(军事)控制军权。

削弱大将兵权,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禁军定期换防;将各地州镇士兵得精锐选入禁军。

(强干弱枝,拱卫京师)② (政治)强化君权。

中央: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财政三个互不统属得平行机构。

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③(经济)集中财权。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各地赋税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全部交给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得经济基础)(3) 影响:积极:有利于维护统一与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带来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开支庞大,以及军队作战指挥不畅、战斗力低下等弊端,导致积贫积弱得严重后果。

3、重文轻武 (偃武兴文)(1) 措施:①专派文臣担任知州,管理地方;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③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④以不杀大臣、士人、谏官为“祖宗家法”;(2)积极影响:提高了官僚集团得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二、宋辽1、辽得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定都上京。

2、宋辽之战(1)宋辽战争中,北宋经常失败,采取“守内虚外”得政策(2)1004年,辽进攻北宋,北宋宰相寇准,与皇帝宋真宗,坚决反抗,北宋胜利。

(3)1005年,宋辽与议(澶渊之盟):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4)影响:消极: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积极:澶渊之盟毕竟就是宋辽实力均衡得产物。

此后,南北贯通, 互市不绝,持一百余年与平局面, 双方得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景象。

北师大版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知识点特定社会阶段内,不同阶级之间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司法、军事等不同手段的调整而进行的大规模利益分配变化,下面是整理的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想要获取更多详细知识点请点击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西周的更迭知识点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存时常进行战争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氏族。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生产力逐步得到提高,并且保留了生产力中核心要素:战俘不杀,留作奴隶;有了以国家形式的专门社会管理机构;创造了文明的转门部门和专门人才;同时,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想要获取更多详细知识点请点击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知识点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想要获取更多详细知识点请点击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点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背景: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第一、二单元复习41页PPT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第一、二单元复习41页PPT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第一、二单 元复习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Ⅱ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Ⅱ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Ⅱ)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Ⅱ)一、单项选择题: 1 、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 A 、行中书省 B 、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2 、以下哪项是成吉思汗的业绩() A .建立蒙古政权 B .消亡南宋和一致全国 C.正式定国号为元 D.接踵消亡西夏与金 3 、我国四大发明中,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全世界航行和发现美洲大陆供给了重要条件的是()A.指南针 B .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造纸术 4 、我国古代“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容颜”的科技成就是()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③毕 ? N发明活字印刷术④李春设计赵州桥A. 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5、名句“生看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到现在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出自哪位词人() A.辛弃疾 B .苏轼 C.李清照 D.王安石 6 、1958 年,关汉卿被确以为世界文假名人,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磨难遭受和斗争精神。

他的代表作是() A. 《窦娥冤》 B .《资治通鉴》 C.《救风尘》 D.《念怒娇 ?赤壁怀古》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量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一致的封建政权是:() A 秦代 B 隋朝 C 元朝 D 清代 8 .元朝完成一致全国使命的是:() A 、成吉思汗 B 、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9 .x 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A 唐代 B 元朝 C 明朝 D 清代10.右图人物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11 .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出生了四个强盛的少量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

此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领土空前辽阔的一致多民族国家的少量民族是()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蒙古族 12 .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一定尊敬历史史实,以下情节与历史史实不切合的是A .秦代时有人讨论儒家诗书被处死 B .在唐都长安随处可见回族商人C.北宋时,商人在四川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D.清雍正帝率军机要员私访江南 13 .以下有关元朝民族关系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元朝建立前蒙古族处于分裂状态,并遇到女真贵族的压迫 B 、元朝的一致场面,对民族交融供给了有益条件 C、回族的形成,是元朝民族交融的重要案例 D、元朝人分四等的政策带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性质 14 .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是在:()A. 两汉期间B. 隋朝初年C. 唐代初年D. 宋元期间 15 .指南针、《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等科技成就都 A. 服务于人们的平常生活 B. 属于医学研究领域 C. 反响了明朝的科技水平 D. 促进北宋商业发展 16 .晓明同学要研究元朝时中央政府与台湾间的关系,他采用的资料最好是()A.郑成功在历史上的贡献 B. 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 C. 三省和六部的管理职能 D. 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与职能 17. 在元朝,广大公众广泛使用的衣被原料是() A. 丝 B. 麻 C. 绢 D. 棉布 18 .元朝文艺中最为光彩醒目的是:()A. 散文B. 杂剧C. 唐诗D. 宋词19.“此天地间必不行无之书,亦学者必不行不读之书也”,这本书是指:()A. 《史记》B. 《资治通鉴》C . 《汉书》D. 《元书》 20 .右图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复习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7——8课)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使用犁进行耕作。 意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战国时期各国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 意义:进一步推动东社会向建立在个体农耕基础 上的地主经济转型。
3、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时间:公元前356年 推行县制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承认土地私有 主要内容 奖励生产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 影响: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 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 的基础。
商鞅变法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 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 是失败了?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 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 到。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 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 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 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
第8课
早期的中华文化
一、甲骨文
1、“甲骨文”的含义: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兽骨的卜辞用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字。2、“甲骨文”的意义
(1)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政治、经济情况 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 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家:(1)孔子的思想主要包含“仁” 和 “礼”两部分;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出当政者“为 政以德”。
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2)“有 教无类”;(3)采取“因 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论语》:其弟子们根据他 的言论整理而成。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三、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父子在岷江 流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第9课
创始人)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思想主张:否认“天命”的绝对权威,提出“道法自 然”,提倡“无为而治”,警告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道德经》。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 要 思 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墨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影响:各家互相辩驳,互相影响,有力促进 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 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 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秦朝时期受压制:为加强思想控制, 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享“独尊”:汉武帝采纳董 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