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专题——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概述

业 最 有 效 的 经 营 资 产 , 务 报 表 中应 该 包 括 人 力 资 财 源 。 9 5 16 年 , 国会计 学会 对 人力 资 源会 计 理 16— 96 美 论 进 行 了系 统 研究 , 为 需 要对 人 力 资 源 费 用 成 本 认 及 人 力 资 源 效益 进 行 衡 量 与 评 价 , 交 密 歇 根 州 立 并
维普资讯
第 1 6卷
Vo11 .6
第 1期
N O. 1
西 昌 农 业 高 等 专科 学 校 学报
J u a fXih n r utr l olg o r l o c a g Agi l a C l e n c u e
20 0 2年 3 月
信 息 的 外 部 使 用 者 的 工 具 所 具 有 的 现 实 和 潜 在 的
二 、 力资 源 会 计 的 研 究 现 状 人
1 人 力资 源会 计 的 两种 模 式
对 人 力 资 源 会 计 的研 究 目前 西 方 比 较 成 熟 的 隶 属 于 管 理 会 计 的人 力 资 源 成 本 会 计 和 人 力 资源 价 值 会计 两种 模 式 。前 者 主要 从 管理 意义 上 将企 业 对 人 力 资 源 花 费 的支 出单 独 计 量 并 提 供 相 应 的 信 息 , 者 则 完 全 按 照 管 理 会 计 的 方 法 , 经 过 财 务 后 不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0 8- 1 9 2 0 ) 1 0 6 - 3 1 0 - 6 ( 0 20 - 0 0 0 4 l .
论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山东航空公司“以人抵债”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根 据资产 定义的要点 ,逐个 分 析 人力 资源 是否 可 以资 本化 : ( 一)人力资源是 [以为企业带来未来 I 『 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 动能力 ,而非劳动者本身 ,而劳动者的这种 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带来未来受益的, 这一 点毋庸置疑。 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企业所 提供 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 【 关键词】 理的预计与确定 ,所以人力资源不是资产。 人 力资源 ;会计 ;以人抵债 我们认为 ,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 陛” “ 并非 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定为资产的必要条件 , 人 力资源会计的概 述 人 力 资源 或称 人力 资产 是 企 业拥 有 或 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 那 控制的各种有劳动能力的人员 , 即将企业中 先准确的确定 ,但我们仍将其视作资产 , 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 , 而视为企业的一项最 么对人力资源为何就不能同等对待呢?在本 重要 的资源或资产。 人力资源会计这~ 念 案例 中, 嘲 转让的 1名飞行员代表的是一种劳 6 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郝曼森于 l6 4年首次 动能力 , 9 而这种劳动能力是一种可以为企业 虽然这种未 提出, 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指对组织的人力 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 , 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种 会计 来的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准确的预 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企业的一项 程序和方法。 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 计与确定 , 域, 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渗透形 目无形资产 ,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 )人力 资 源是 可 以用 货 币加 以计量 二 成的新型会计理论。 这 我国现阶段 ,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会 的。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 币加以计量的 , 计的问题 , 在理论上、 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 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如招聘 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最终被人们所认识、 费、培训费、保险费 、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 这就使得 接受 ,还需要一个过程 。也就是说,需要随 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 搐 着经济体制的转换 、 观念的更新 、 机制的引 以货币来相又 观的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 同样对于 1名飞行员的各项支出也 6 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逐步实施人 为可能。 力 资源 会计 。 是可以同货币计量的。 ( ) 力资源 是企 业 可 以实 际控制 的 。 三 人 正 因如 此 , 在本 案例 中 , 一些 处理 值 有 马克思在 《 资本论》中早有论述 ,马克思认 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 为资本 家用货 币从 市场上雇佣了劳动者之 后, 在事实上获得了对未来劳动者一段时间 二 ,人力资源会计 的确认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探讨

将 成 为 2 世纪 的会 计主 流 , 对相 关 难题提 出 了独到 看 法 , 1 并 包括 : 质 资 本 家和 人 力资 本 家将成 为 一 种 共 物 同投 资 的关 系 ; 以未来 价值 折 现 法并 分等 级确 认 劳动 者权 益 : 于企 业投 资 应按 比例 增加 人 力 资产 ; 力 应 对 人 资产 应该 予 以摊销 以及 正 确 看待 人 力资 本 家的 工资和 投机 问题 等 等 。
l oe q i l b c a r r e u t wi e b y l
h i r n fa c n i i t s e t r n r g o w r o t e ma n te d o c u t e 21 tc nu y.a d b n s fr a d s me o g n n h i
b i e nt rd s; t i r a e h e u n a s t i he iht f pr p rin fr h e n e p s y d f r g a e e o nce s t h ma s e s n t lg o o o to s o t e tr re i iv sx e t h e h ma a s t e a rie a d p o l m u h a ¥ lle d p c lto s o h e h ma n e ln n ;t u n e s b mo tz d r b e s n s sc s a a' sa s e u a n ft u n i n i c pi ls e c re t r ae a t it b o r cl te td,ec. a s y t
o  ̄ l pnos ao tte rl a tpo l s u h a e ma r la d h ma a i lt f m a i r iin b u e v rb m ,sc s t t i u n cpt is o o h en e h ea n as r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探讨

、
我 国 实行 人 力 资 源 会 计 的 必 要 性
业 主体性会计 目标模式。会计 目标从投资权益型向主体权益 型的转移 , 由于企业所有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 是 投资权益 型 会计 目标建立在实物经济基础上 ,其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 的 主导 因素是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本 ,而物质资本则是 由投资者 出资形成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 , 对企业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 的 不是物质资产 , 而是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 。 知识资产和人力资
人力资源会 计 , 将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 , 不再把企业 中的人仅
仅看做是需支付工资的成本项 目, 而将之视为一种生产资源 , 从而正确区分投资与耗费,使企业确定的经营成果 配 比更 加
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③人力资源持续 服务
假设 ,即假设人的劳动能力可 以长时期为企业使用并发挥效 用 , 就是说 , 也 假设企业 的人才资源不会外流或 自动消失 。在 这一假设基础上 ,企业可 以采用一定的核算方法来摊销人力 资源的投资成本 ,正确计算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及人力
效益 。以这一假设为前提 , 企业才不惜重金 引进 和培养人才 , 做 出人 力资源开发 、 利用 的经 营决策。② 人 力资源资本 化假 设, 即假设 人力资源可转化为人 力资产 , 其成本和价值同实物 资产一样可计量。 在这一假设基础上 , 企业可 以计算人力资产 的取得成本 、 使用维护 成本 , 进行价值量考核 , 并 以实现企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 , 一个经济主体是否具有 生命力 , 关键 是 看其是否拥有掌握 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具有较强创造 能力的高 智力人才 , 拥有 了高智力和现代化科学知识 的人才 , 就拥有 也 了丰富的智慧资源 , 通过智慧资源的作用 , 自然资源进行 开 对 发和利用 , 创造 出高新技术和超常效 益。 知识与智力资源来 源 于人力资源 , 可见 , 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 的最有价值 的资 源。 人力资源 的开发 、 利用和管理 , 人力资源 的成本 、 价值 的确 认、 计量 和记 录 , 收益和权益 的分配等 , 当今会 计领域 的新 是 课题 ,这要求会计必须紧紧 围绕知识经济社会 的智力资本这 个中心 , 研究和构建人 力资源会计理论结构 , 建立和完善人力 资源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 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 满足社会 经
人力资源会计探讨——对高校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探讨

人作 为载体 的 ,正如 土地使 用权 依据 于 土地 ,计算 机软 件需 要存储 在磁 盘 中 ,但这 并不 改 变它们 本身 不具 有实 物形 态的特 性 。再次 , 人 力 资源 能 够从 高 校 中分 离 或 者 划分 出来 ,单独 用于 调配 或 转 让 等 ,且在持 有过 程 中为高 校带 来未来 经 济利 益的情 况不 确定 ,不 属 于 以固定 或可确 定 的金额 收取 的资产 ,故属 于非 货币 性资产 ,同时 由于 未来 经济效 益 的不确 定 性 ,以及提 供效 益期 限的不 确定 性 ,使 人力 资源 自身价 值具 有很 大 的不确定 性 。基 于 以上 原 因 ,本 文认 为 应该 把人 力资源 纳入 无形 资产 范畴 ,并 可 以比照 无形 资产 的确认 与 计量 方法进 行会 计的核 算 。
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对高校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探讨
一 叶慧良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 要 ]高校人 力资 源会计 作 为一 门新 兴 的会计 学分 支 , 目 摘 前还 处 于研 究与探 讨 中 ,它以 高校 的人 力资源 为核 算对 象 ,计 量 、 核算 与报 告人 力 资源各 方 面的信 息 , 旨在 为管 理者 与利 益相 关者作
出正确 的 人 力 资 源决 策提 供 指 引 ,它 必将 为 促 进我 国 高校 的人 力
资 源管理发 挥 巨大的积 极作 用。 本文通 过对 必要性
随着 市 场 经济 的迅 速 发展 ,改 革 开 放 的不 断 深入 ,我 国的 各 项体 制改 革也在 陆续 展开 。现 在高校 已经 由计 划 经济 时代 的人才分
容 、现状 、 建立 的必要 性 、计量核 算 的 内容 与 方法及 应 用前景 等的 配制 度变 为引入 市场 竞争 淘汰 机制 ,人 才竞 争越 来越 激烈 ,教 师的 探 讨 ,初 步建 立 高校 人 力资 源会计 模 式 ,不 仅 可以 为高校 更有 效地 流动 性大 大加强 ,客 观土 要 求加强 对人 力资源 的管 理与 利用 但 长 开发 、利 用与 管理人 力 资源提 供理 论依 据 ,对 于其 它行业 组织 建立 期 以来 , 国 高校 的 会计 管 理 却没 有将 人 力 资源 确 认 为资产 加 以管 我
浅析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理论与方法

( 6-)男, 师范大学财务 1 4 , 华中 9
・2 ・ 1
第 2 3卷第 4期 2 1 4月 00年
高等函授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l f ge orso dneE uainPi spyadS ca S i cs o ra o hr r pne c dct Chl oh o i ce e Hi C e o o n l n
VO I3 No4 l - 2 Ap i 2 1 rl 0 0
可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 为企业拥 有或 控制 ;3 由过 () ()
2 力资源会计 的 建立是 国家宏观 调控 的 需要 。市 入
费用化, 必然使各期盈亏报告不实。 导致决策失误。同时,
当企业大量裁员时 , 尚未摊销 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应作 为 人力资源流动的损 失 , 计入 当期费用 , 但现行会计 并不 能 反映 出这种损失 , 于经 营者进行正确决策 。 不利
实上 , 单从会计核算原则 考虑 , 现行会计 对人力 资源的处
理也有诸 多不 妥。一方 面 , 将人 力 资源 投资 计入 当期费
用, 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企业在人 力资源投资上的 投资支 出 , 收益 往往超过 一个会 计期 间以上 , 于资本 其 属 支出 , 应先予以资本化 , 然后再分期摊销 , 而现行会计却是 将其全部作为 当期费用 人账 ; 另一方 面 , 人力资源支 出 将
3 . 人力资源会 计 的建 立是企 业提 高效益 的需要 。市
一
、
我 国建立 人力 资源会 计 的必要 性
场经济条件下 , 谁先 争取 到高 素质人 才 , 就会在市场 经 谁 济中立 于不败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 , 企业 为了获得更好的
人力资源会计表内确认与表外披露

雇 佣 : 来 开机 器 , 人 雇佣 经 理 来管 理 作 . 同时 也 就 赋予 了人 力 资 源 对企 业 所拥 有 的资 产 的一 种 控 制 权 , 这种 控 制 权 就 形 成 了 “ 内部
要; 可靠性——信息的反映是真实 、 呵稽 核且 公允 无偏 向。 由此可
见, 各项会计要素的定义 , 对经济业务 的表 内确认有着决定性 的影
标 准为 : 一主 体含 有 未来 经 济利 益 的资 源在 其 F常 的主 要业 务 中 某 1
会计只注重物质资源 , 忽视人力资源的缺憾 引起广泛关注 , 会计理
论界探 寻将人力资源纳入到会计系统之路 。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 形 成了人 力资源成 本会计 、 人力 资源价值会计 的等理论成果 , 但是 , 该的理论在实践 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推广 ,人 力资源会计
前 沿 lR T IE . LN F ON
人力资源会计表 内确认与表外披露
江 苏丹 阳 市委 党校 刘 晔
舒尔茨捉Ⅲ经济 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人 力资源的理论后 ,传统 来经济利益或未来是否呵提供劳务。 当未来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的劳 务已向企业提供则是 费用 , 而尚未向企业提供则是资产。 费用确认
少 , 应 确认 为 费 用 或损 失 。 则 人力 资 源 的 表 内确 认 所 要解 决 的 首 要 问题 , 即为 人力 资 源进 入企 业 后 , 是按 资 产还 是按 费用 进 行确 认 。 ( )共 同财 产效 应 ” 定人 力 资源 不 能 确认 为 资 产 共 同 财 二 “ 决
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运用中的理论研究

— —
然登鳆 投蛰获 取的收益 因 此作为 计量都 摄告人 尢资掉 价值 的学
科 ^力资 源会计 的研究 将成 为倍受关 注 疆域。 我国^ c 世纪 k2) { I o年代 目 ^^ 力资薄会 计理论 .提 出了很多新 的人力 资源会 计摸 J 式. 对^ 力资 源会计 理论 的发 展做 出 了贡 献 . 由于 自产生 5 恒 O多
一
人 力膏泺 成本备计 。 该理论是 以人 力赍源 酡支出为 基础 ^ 力赍潭 的历史 成本数 据为依据 来计 量人 力赍产韵 价值 撮舞 不同
韵成 直数为 基础 , 以分 为 以下两 种计量 方法 : 是原 始成 本涪 。 可 一 人土赉 产的原 始成本 是指为 了获得 和 发^ 资源所 必须付 出的 代价 它避常 皮包括在 ^员 的幅募 、 拔、 置、 选 录 安置 、 定龄职工的人力资产价值。Z表示职工
退休前 平均 工 资, 表 示适 用于该 取二 的 收益 现章 . 代表 退慷 r T 年齿 。 夸
— —
在处理任 何事情 对主观 上都存 在着积 极或 消极 、育作为 或不咋 为
的倾向 , 这种 自主仨 导致 了企业对 于人 力资源 控制梗 韵不 宝全性
定 性 ,并 且贴琥 率难 选 定企 业未来 收益 与^ 力资源投 安在整 个 企 业投赍 中所 占的比重不 一定存 在线托 关系的变化 凡 卉责产具 有苇确定 因素导 致摊甘 固难:在 企业中 。 与袖 质赍 产不同 , 力资潭作 为资产 时具有 4砷不 确定 因素 . ^ 这些 不确 定性 是 由于人 的特性 所引起 的。首 先 , 人力责 产具有 主观能动 性。人们
代 表贴现 率 , . 表 第 c f t 期的企 业呆 来净 收益 . 为 人刀 资潭 投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理论专题——人力资源会计1.引言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文献综述1.3. 概念界定2.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分析2.1. 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2.2. 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2.3. 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及意义3.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问题3.1. 理论上的缺陷3.2. 实践上的困境4.人力资源会计的成因分析4.1. 现有会计制度的障碍4.2. 管理者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忽视4.3. 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的滞后性5.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对策和措施5.1. 加强理论研究5.2. 建立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制度5.3. 企业完善用人机制5.4. 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人力资源会计的权威性5.5. 通过以“点”带“面”,开展试点工作5.6. 填补人力资本价值核算上的空白5.7. 大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5.8.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5.9. 建立人力资源评估机构6.结语1.引言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加强,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美国会计理论界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的分支学科。
但到目前为止,它仍然处于理论研讨阶段,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理论体系和可供操作的实践方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引进人力资源会计,开始对该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但也只限于对该学科的介绍或转述,至今还没有一本该学科的专著。
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开展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统计工作,但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仍没有完整的概念,更缺乏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整体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及实证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是丰富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且丰富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
1.2. 文献综述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建立与实施,完成了从传统财务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的变革与飞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作为知识与创新载体的人力资源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经济要素,而人力资源会计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主流。
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快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以促进其实践推广。
现在,笔者认为以下讨论的五个问题,有助于人们了解人力资源会计,这门会计领域的新学科。
(1)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张文贤、杨薇臻、杨继瑞和王小波认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同时杨有红、王仲兵、陈静宇、魏力伟、权锡鉴和刘静认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的一部分。
傅建设和孙玉甫认为, 要将人力资源会计更名为人力资产会计,并明确区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产的概念。
还有,刘凤霞和章道云认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以后的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傅建设、孙玉甫、刘凤霞和章道云的观点比较少的出现。
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的方向可以是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明确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
(2)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刘仲文、董芳、黄利昆和安红梅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人力资源会计的具体目标。
但是,刘仲文是从企业的管理者、所有者和企业外部有关人员,这四个方面来论述的;董芳、黄利昆是从企业的管理者、所有者、员工,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利害关系人,这四个方面来论述的;而安红梅是从国家、企业的管理者、所有者和员工,这四个方面来论述的。
张文贤、乔爱东、李珍、李彦铮和刘湘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人力资源会计的具体目标。
但是,张文贤是从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企业外部各方,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乔爱东、李珍、李彦铮和刘湘是从企业的管理者、所有者,以及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还有,张文贤、董芳、乔爱东、李珍、李彦铮和王真还论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总目标。
只有王真是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
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的方向可以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由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具体目标由分成对国家,企业管理者、所有者和员工,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群众,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3)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葛家澍、杜兴强、闫萍、韩梅、姚薇琦、傅嘉和余菲菲都提到了以下三类计量方法,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
但是,葛家澍和杜兴强没有提到机会成本法;但是,另外提到了未来薪酬贴现法和随即报酬计价法。
闫萍还另外提到了标准成本法。
另外,刘仲文、谢文龙、闫萍、韩梅、姚薇琦、傅嘉、孙绍文、余菲菲和张文贤都提到了以下两类计量方法,货币性计量方法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
但是,刘仲文、谢文龙和韩梅只提到了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而没有涉及非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
接着,刘仲文、谢文龙、闫萍、韩梅、廖晓云、姚薇琦、傅嘉、孙绍文、余菲菲和张文贤都进一步的将货币性计量方法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细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大致相同的地方是,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主要可以细分为,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随机报酬法、非购入商誉法、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经济价值法、未来收益折现法、内部竞价法、未来工资报酬资本化法和商誉法。
另外,非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主要可以细分为,绩效评估法。
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点。
分别是,刘仲文和谢文龙认为,主要的计量方法还有新的随机报酬模型;闫萍认为,非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还有模糊计量法;韩梅认为,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还有未来超额利润折现法;姚薇琦和傅嘉认为,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还有指数法,而非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也还有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上的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衡量;孙绍文认为,还有的计量方法是未来净资产折现法;余菲菲认为,非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还有的计量方法是技能详细记载法。
张文贤认为,货币性计量方法按其开展计量工作的基础可分为以下四种,以工资报酬为基础;以收益为基础(以成本(投入)为基础和以完全价值为基础。
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分为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库法、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统计法、人力资源价值的主观评议法和人力资源价值的客观议法。
另外,还有几位作者的观点与大多数作者观点不一样的地方。
分别如下,葛家澍和杜兴强还得出了另一种人力资源计量方法——人力资源估价,这种方法又能细分为基本价值的估价、模糊计量、财务、非财务业绩的综合评价和市场价值的确定,这四种方法。
戴新民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分为,个体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和集合人力资源计量;集合人力资源计量又可以细分为,整体集合人力资源的计量模型和局部集合人力资源计量模型。
潘学模认为,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增量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与存量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和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
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的方向可以是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的四种方法(包括是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以及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包括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和非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
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又可以分为,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随机报酬法、非购入商誉法、经济价值法、商誉法。
另外,非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主要可以细分为,绩效评估法和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统计法。
1.3. 概念界定人力资源会计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基础上,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类专门会计学科,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
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人力资源无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有关人士使用。
2.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分析2.1. 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1.目标创新(1)通过人力资源价值计量解决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难题。
会计的内容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其中计量是最基本的。
计量问题不解决,记录和报告也就无从谈起。
(2)通过人力资源价值计量解决人力资本权益的计量难题。
人力资本开始以职工持股、股票期权、经营者年薪制等形式,逐步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
但人力资源所有者应该享有多大份额的收益权?这就必须确认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的份额。
我们期望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能为企业剩余分配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3)通过人力资源价值计量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机制和信息短缺的难题。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开发,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调动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我们期望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研究,能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策划、控制和合理使用提供可靠信息。
2. 内容创新以人力资源当期价值计量为基本理论,结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现代财务资产理论,通过对企业的广泛调查,构建了人力资源总价值计量模式(人力资源当期群众价值计量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理的逻辑推导,提出了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四种模式,即人力资源当期群体价值模式、人力资源当期个体价值计量模式、人力资源未来群体价值计量模式、人力资源未来个体价值计量模式。
这四个计量模式从不同的角度计量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为满足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和外部相关利益者了解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2.2. 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1)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
为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诸多人力资源的信息,传统会计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应由人力资源会计来解决。
(2)为投资者、债权人的正确决策提供信息。
传统会计报表向投资者、债权人所提供的信息是未包含人力资源信息的,只提供财务资源和物资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而将人力资源成本列为当期损益,且未将人力资源的投入列入资产。
这就造成了投资者、债权人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损益财务变动情况。
(3)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可促进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在企业里形成一种珍惜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职工的活力和热情,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
(4)向政府主管部门和利害关系人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企业不可避免的要负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而人力资源的占有使用情况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
2.3. 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及意义(1)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力资源会计。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大,人才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财富的真正象征和源泉。
因此,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运用会计的方法对其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有关人士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2)是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国家可以掌握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维护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确定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在宏观上优化人力资源的配制。
(3)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人才,加大了人力资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