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导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2.反复诵读并背诵,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自学导航一、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二、走进作家李煜,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世称李后主。

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为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三、前人评价: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

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虞美人》导学案学生版

《虞美人》导学案学生版

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虞美人【备课组】:高一语文【主备人】:钟海英【审核人】:顾美娟【备课时间】:2010-5-23【教学目标】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象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积累】〖关于词〗1、词是韵文文体之一,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极盛于宋。

2、词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所以又被称为曲词、曲子词、乐府、歌曲、乐章、琴趣等;后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被称作诗余;因其句式长短不齐,故也称长短句。

3、由于词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属于某种词调。

每种词调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常见的词牌名有:满江红、摸鱼儿、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扬州慢、声声慢、浣溪沙、苏幕遮、菩萨蛮、念奴娇、虞美人、浪淘沙、如梦令、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4、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词调中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学术语为“片”或“阕”。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5、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关于李煜〗失败的君王: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

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世称其为李后主。

虞美人导学案附答案(原创)

虞美人导学案附答案(原创)

虞美人导学案附答案(原创)研究目标:1.鉴赏XXX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XXX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研究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XXX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研究时数:一课时一、课前预1、字音。

玉砌槛菊()XXX暮蔼憔悴绣闼熟谙雕阑玉砌()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XXX、五代、北宋初年XXX约艳丽XXX、XXX、XXXXXXXXX、XXX、XXX、│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XXXXXXXXX照│XXX前期XXX高唱│XXX、XXX南宋后期│哀感│XXX、XXX2、作者及配景引见XXX(937-978),字,南唐中主XXX第六子,史称。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庭糊口、男女情爱题材狭窄;第二类为降宋后,XXX以亡国的沉痛,赋以自身豪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XXX在中国词史上占据紧张的位置,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人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此的创作向前促进了一大步,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

XXX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搜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XXX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无非是表现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

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XXX开宝八年(975),XXX攻克金陵,XXX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XXX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三年后,XXX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XXX,不久,XXX便被毒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理解诗人对于时光流转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导学内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的短暂存在,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的思考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之情。

【导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在开始分析这首诗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的作者,杜牧。

杜牧是唐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著称,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杜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身处乱世之中的他经历了许多沧桑变故,这也为他的诗创造了丰富的素材和感慨。

第二步:整体理解让我们先通读一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解整首诗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第三步:诗歌分析注:以下内容仅为支持理解,不需要在作文中出现标题。

第一节:描写春花诗中首先描绘了春花的美丽和短暂的存在。

通过生动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春花的绚烂和流逝,进而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思考。

第二节:描写秋月接着,诗人切换到描绘秋月的场景。

秋月同样象征着美好和消逝,通过对秋月的描绘,诗人进一步凸显了时光的无情和美好事物的短暂。

第三节:抒发感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他深深地思考人生的短暂和美好的不可持久,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事物充满了怀念和留恋之情。

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诗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导学反思】通过导学的学习,我们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通过诗歌分析可以看出,杜牧通过描绘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的短暂存在,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并引发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之情。

这样的诗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意义,也使其成为了杜牧的经典之作。

注:此文以课程教学思路为基础,可能在字数限制上稍有超出,但保证文章内容切题、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年级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制作人虞美人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词人的生平,理解个人生活遭遇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把握艺术形象,探究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词人,反复诵读词作,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共同探讨词的意境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深切的情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知人论世李煜:字崇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

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开宝八年(975)南唐都城金陵被宋兵攻破,李煜被押解北上,软禁为囚。

相传七夕之夜,他在寓所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后,赐酒将他毒死。

三、拓展阅读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译文:有多少憾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

梦里的情景,好像又回到从前在皇室上苑游乐一样,车马奔驰,络绎不绝。

而繁花在春风中摇曳,明月在春风中映照,景象多么旖旎啊!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浪淘沙令(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

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四、巩固诊断A层次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深入学习《虞美人》,掌握其词牌特点和基本结构,理解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的历史背景与创作心境。

其次,品味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精妙词句,感受其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表达,领略李煜在词坛上的卓越成就。

再者,通过对《虞美人》的赏析,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最后,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永恒价值。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虞美人》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朝代的著名词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

2.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本指_______、_______等美好的事物。

3.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虞美人》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过去欢乐自由的生活。

B.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忧伤。

C. “雕栏玉砌应犹在”暗示了词人昔日宫廷生活的豪华与奢靡。

D. “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的绵长与深重。

2. 关于《虞美人》的主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表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B. 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C. 体现了词人对国家兴亡、身世浮沉的深沉思考。

D. 反映了词人晚年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三、简答题1. 请分析《虞美人》中词人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比喻手法表现出来的?三、全诗译文《虞美人》全诗译文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年年都有,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过往的多少事,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虞美人导学案1

虞美人导学案1

《虞美人》导学案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2. 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欣赏古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测。

1、了解李煜和时代背景二、整体感知(一)问题:本词的情感核心是哪个字?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产生这种情感原因?(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么样写“愁情”的?提示:从前六句中的三组对比入手。

明确答案:一次对比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短暂无常)—----(永恒不变)实(现实)———虚(回忆)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

二次对比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永恒不变)————(短暂无常)实(现实)————虚(过去)亡国之痛,悲愁满胸。

三次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没变)————(人变)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愁的千古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明确答案:用春水来比喻愁,•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之多;•又像春水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之绵长。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将愁情化为绵延不尽的春水,喷薄而出,不可遏制。

四、赏析李煜的《浪淘沙》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导学案学生版

虞美人导学案学生版

《虞美人》导学案主备者:高一语文科组使用者:高一学生学习目标: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难点:品味李煜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一、走近李煜(知人论世)1、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

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

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2、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二、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节拍和韵脚)1、注意把握节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找出韵脚:韵脚:3、学生齐读课文三、合作探究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

你认为全词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体现在哪里?明确:用意象:来体现。

2、李煜的“愁”有哪些?明确:3、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本文运用的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对比、夸张。

2、表达方式:描写、抒情3、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联想、意境、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可见绝望悲苦之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组别:组号:姓名:
《虞美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4、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爱好,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爱好,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史称李后主。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 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

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

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作题材狭窄,主要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题遗山诗》〔清〕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些后期词作,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2、词的基本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3、写作背景:
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首都今陵(今南京),他被俘北上,囚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三年,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毒死。

《虞美人》写于李后主被俘将死的前夕,是他的代表作。

4、读:读出幽怨、无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唱:唱出悲伤、悔恨
6、词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合作探究:
1、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 具体指什么?
2、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请同学们赏析这一名句。

课堂作业:
回忆并写出与“愁”有关的名言名句。

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