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创新案例 育人先育心 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 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人生的道路上,教育是我们学习、成长的灯塔,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引路人。
育人和树德,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和提升人的道德素养。
在当今社会,如何落实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的理念,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重要的教育命题。
育人,先要育其心。
育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修养其性格和品质。
人的心灵是教育最深层的地方,也是人生最根本的部分。
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得到了塑造,其它的都会慢慢得到完善。
所以,育人的工作,首先就是要育其心,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感、价值观等内在的品质。
如何育人先育心?首先要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等成长环境,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家长和教师要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对待生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
情感是人的感情体验,是人的心灵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批判能力。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很多,如何正确看待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才能不受外在环境的诱惑和冲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树人,先要树其德。
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行、道德素养,提升他们的品格和修养。
人的德行,是对人格的要求,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德行,要求教育者要从日常行为做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人格修养。
如何树人先树德?首先要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班主任工作创新案例 育人先育心 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在小学教学的各项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它担负着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重任。
由于现今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面对的教育现象也由简单变复杂,很多老师都感叹:现在的小学生真难教。
是的,做老师难,做合格的班主任更难。
时代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方法、内容也应该有所变转变,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的老的教育方法,已有很多不适应了。
不是感到力不从心,就是觉得吃力不讨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看到这句话,我思绪万千,曾经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案例介绍:2007—2008学年度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我发现本班的小雪同学总是低着头,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
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
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
甚至连组词以及简单的加法也是做得错误百出。
每次测验,语文、数学都只有二、三十分。
下课也不和同学一起玩,有时傻傻的站在那里看别人玩,有时躲在班级角落默不作声。
经过了解知道她是从一年级起,学习成绩就很差,不做作业,还经常逃课、旷课,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提高看来是无望了。
只要她遵守纪律,不逃学,上课不影响别人,就行了。
我听了,不觉从心底泛起一股凉意。
就这样的成绩将来走出校门,面对这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她该如何生存哪!我觉得这孩子脑子不笨,心地又善良,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能放弃她!为了搞清楚她的家庭情况,我进行了第一次家访。
来到她家,正碰上她在做饭。
原来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她托付给奶奶照料,因为奶奶年纪大了,因此,许多家务活都压在她柔弱稚嫩的肩膀上。
我心里一阵感动。
但是与她奶奶的交谈更让人心寒。
因为她成绩太差,家里打算让她念完小学,就让她回家干活!我劝了两句,但是奶奶的一句话让我傻了眼,“她的成绩那样差,进了初中也学不了什么,再说女孩子家长大总要嫁人的,有没有文化不一样过,小学里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行了。
育人先育心 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与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心灵。
只有在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孩子们的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全面和健康。
“育人先育心”,强调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灵品质。
心灵是人的精神、思维和情感的总和,是一个人内在力量的源泉。
一个具有良好心灵品质的人,会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善良和正直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追求真理和价值的精神。
只有培养孩子们的心灵品质,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孩子们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要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树人先树德”,意味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教育的核心。
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孩子们,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德育教育不仅是一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整体素质的培养。
教师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尊重他人、守信用、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等。
只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他们才能做到自律、自强,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告诉我们,任何的教育都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更需要有情感和道德的支撑。
只有真正实现了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用心立德树人 创新教书育人8篇

用心立德树人创新教书育人8篇第1篇示例:用心立德树人创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用心立德,一方面是指教师要用心去感受学生的需求,用心去关注学生的成长,用心去培养学生的品德,用心去引导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要用心学习,用心感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实践。
用心立德,意味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学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立德,一直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永恒的话题。
在中国,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始终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思想就强调“立身以立德,立身以自强不息”,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品德,以实现自我、社会和天命的和谐统一。
立德树人中的“立德”二字,意味着塑造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格。
近年来,新时代的教育领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格局,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更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教育部提出了“四个敬畏”、“四个到位”的教育要求,强调教师要敬畏学生、敬畏教育、敬畏教学、敬畏专业,到位立德育人、到位游戏教育、到位创新教学、到位改革创新。
这些要求,其实都体现了用心立德树人的理念,都旨在引导教育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和育人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用心立德,树人呢?首先要注重塑造教师的德行风采。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榜样和激励。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品德,去影响引导学生,展现真正的师范人设、健康人生和道德风范。
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夯实学科和课程教学理论基础。
只有树立良好师德、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持之以恒地磨练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以师为范,教书育人。
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也是教育事业的受益者。
育人先育心 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这是一项永恒的教育任务和责任。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行的人。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理念。
一方面,育人先育心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困扰着许多青少年。
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怀和支持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只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支撑学生健康的成长,育人先育心的理念正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健康的成长。
树人先树德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以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培养。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才纷纷际际,技术能力是硬实力,但能否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爱心和正直的公民,关键在于道德修养和品行养成。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引导他们懂得尊重、爱心、诚信等美德,让他们成为有良好品行的人才。
树人先树德的理念正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的理念有许多可行的途径。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来贯彻这一理念。
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德育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慈善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的改革,可以更好地实现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的目标。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日常教育管理来贯彻这一理念。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学校可以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认可和奖励,激励他们树立良好的品行。
通过日常教育管理的改革,可以更好地实现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的目标。
立德树人成功育人案例

立德树人成功育人案例班主任立德树人案例第1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工作多年来,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作为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打交道,会遇到形形的事情,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在工作中,我十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遇事沉着冷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事情,正确处理问题,这对维护班级纪律,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使班集体舆论的进一步形成,教育犯有错误的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班还有一个学生叫郑。
纪律差,行为习惯差;他上课常用小动作招惹其他的同学,他经常欺负同学,有时候上课拽女同学的头发、无缘无故骂人,有很多的同学都不愿与他为邻;研究成绩差,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连他自己都辨认不出自己写的什么字。
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甚至与老师也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研究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
这让我非常头疼。
通过与家长联系,我了解到他父母因为在外地打工,不能平时很少回家,他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只注重对他的物质保证,让他吃饱、穿暖,对于他的教育却几乎为零。
在这个环境下,我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研究习惯太差,从小就没有人管理,养成了散漫的性格,加上他很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因而,有此前那样的表现。
不过,我相只要努力、找到了症结所在,一切便会迎刃而解,包括这样的孩子也不例外,毕竟他只是个孩子。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
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玩一边与他交流。
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学会与他人相处,努力研究,做一名好学生。
在路上遇到他,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研究有一点进步时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赖他。
育人先育心 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
这是一句简短而深刻的箴言,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它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首先注重培养他们的内心世界,注重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育人先育心,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素质。
心智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能力也是心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情感智慧,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他们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关系,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创造能力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只有具备创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创新的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造。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是一条面向未来的教育之路。
唯有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品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时刻铭记这句箴言,努力培养学生的心智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的人,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贡献。
育人先育心 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念和使命。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孩子的心灵成长和品德培养。
正如一位知名思想家所说:“教育应该是培养品格的活动,而不是填鸭子一样向学生灌输知识”。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育人先育心,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孩子的心灵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健康成熟的内心才能支撑起一个完整人格的形成。
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让他们的内心充满正能量和乐观向上的力量。
树人先树德,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心浮躁的现象愈发凸显,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做一个有爱心、责任心和担当的人,学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学会承担责任、勇于担当,学会坚守诚信、尊重公平。
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孩子们拥有的品格与品质。
在实践中,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贯彻这一理念。
我们要注重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与情感表达能力。
我们要用爱心呵护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我们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我们要教育孩子们不仅要有知识、技能,更要有品格、修养,不仅要有学术成就,更要有人格魅力。
我们要注重道德教育,塑造孩子们的品德风采和道德情操。
我们要让道德成为孩子们成长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力、对自己有信心的人。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肩负着培养未来一代的责任,要联手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小学教学的各项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它担负着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重任。
由于现今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面对的教育现象也由简单变复杂,很多老师都感叹:现在的小学生真难教。
是的,做老师难,做合格的班主任更难。
时代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方法、内容也应该有所变转变,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的老的教育方法,已有很多不适应了。
不是感到力不从心,就是觉得吃力不讨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看到这句话,我思绪万千,曾经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案例介绍:
2007—2008学年度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我发现本班的小雪同学总是低着头,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
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
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
甚至连组词以及简单的加法也是做得错误百出。
每次测验,语文、数学都只有二、三十分。
下课也不和同学一起玩,有时傻傻的站在那里看别人玩,有时躲在班级角落默不作声。
经过了解知道她是从一年级起,学习成绩就很差,不做作业,还经常逃课、旷课,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提高看来是无望了。
只要她遵守纪律,不逃学,上课不影响别人,就行了。
我听了,不觉从心底泛起一股凉意。
就这样的成绩将来走出校门,面对这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她该如何生存哪!我觉得这孩子脑子不笨,心地又善良,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能放弃她!为了搞清楚她的家庭情况,我进行了第一次家访。
来到她家,正碰上她在做饭。
原来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她托付给奶奶照料,因为奶奶年纪大了,因此,许多家务活都压在她柔弱稚嫩的肩膀上。
我心里一阵感动。
但是与她奶奶的交谈更让人心寒。
因为她成绩太差,家里打算让她念完小学,就让她回家干活!我劝了两句,但是奶奶的一句话让我傻了眼,“她的成绩那样差,进了初中也学不了什么,再说女孩子家长大总要嫁人的,有没有文化不一样过,小学里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行了。
还不如早点在家帮忙干活,早点挣钱。
”
听了这些话,我的心情分外沉重,难道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样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学校,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吗?回到学校,我立即找她谈话,可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哎,承受长期学习落后的打击,总是徘徊在无人关注的角落让她产生了严重的自闭心理。
每每看到她“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她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她感觉到集体的温暖,一定要让她感受到大家对她的关爱,一定要让她重拾搞好学习
的信心和勇气。
案例分析:
根据案例可以知道,孩子在家没人管,奶奶年纪大,教育思想落后,父母都在外务工,实在没有办法把孩子接到身边,但是又不得不上班挣钱,给孩子的关爱不够,对孩子的管教疏忽,导致孩子成绩一直很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所以不愿与同学接触,不愿与老师交流,致使孩子越来越自闭。
针对情况,实施教育措施: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我抓住一切机会走近她、亲近她,敞开心扉,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关爱她。
经常找她谈心,向她说明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不容易,应该多多体谅父母,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有出息,引导她用感恩、享受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碰到她没有必需的学习用品时,我就及时买给她。
课余时间,我常到她家帮她做家务,帮她补习功课,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发现她有困难,我都会及时帮忙解决,就这样“动之于情,晓之于理”。
渐渐的我发现我们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她和我的话越来越多。
更可喜的是,她的家庭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而且字迹越来越工整,作业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这一切,我心里由衷的高兴。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
对于那些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她们,使她们增强自信心。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
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她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
于是我组织几名同学来帮助她,跟她一起玩,跟她一起做作业。
让她感受到同学对她的信任和友谊。
感受到同学给她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又感受到无穷的快乐!一段时间后,小雪逐渐开始和同学一起玩,脸上也有了灿烂的笑容。
三、协同科任老师,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激励孩子进步的有效“法宝”。
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其实小雪身上的闪光点还是挺多的,11岁的孩子,每天放学又要做作业,又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我们抓住这些表扬她、鼓励她。
学习上的一点小进步,我们也没有忽视。
在语文课上的一次听写词语中,她居然写对了60%,连我都觉得无比的吃惊、高兴。
我非常兴奋,对她大加褒奖,并说:“看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看,这些词语你写对了这么多,你一定昨晚复习了吧!你看比有些平时学习优秀的同学都好呢!只要努力,你一定不会比其他同学差的,你说对吗?”她轻轻地点了点头。
尽管她把头埋得很低,但是我还是发现了她眼中多了一些自信和欣喜。
有了这次的经验,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
鼓励”的方针。
她的成绩也稳步上升。
与此同时,她的数学成绩在科任老师的帮助下,也有了起色。
这样一直坚持到2008年升级考试,她终于以语文76分,数学70分的好成绩顺利地升入六年级!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学困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学困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加予引导肯定,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使她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
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她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
爱心与赏识,转变了小雪同学,也给我这个班主任带来了无限的欣慰与快乐!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做一个好班主任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心,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