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碱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
常见的碱的教案

常见的碱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碱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常见碱的命名和常见化学方程式。
3. 了解碱的应用领域与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碱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常见碱的命名和常见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碱的应用领域与作用。
四、教学准备:教材、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幻灯片、化学试剂、碱性物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引导学生复习酸和碱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相互作用。
2. 提出问题:碱是什么?常见的碱有哪些?第二步:讲解碱的定义和性质1.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碱的定义:碱是能够溶于水产生氢氧根离子( -OH) 的化合物。
2. 解释碱的性质:呈碱性溶液,能中和酸,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第三步:介绍常见碱的命名和化学方程式1. 列举常见碱的名称: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钙(Ca(OH)2)等。
2. 根据离解式,讲解碱的化学方程式:碱 + 水→盐 + 水。
第四步:实验演示1.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酚酞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解释碱的中和性质。
2.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盐酸溶液中,测定pH值的变化,展示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五步:讲解碱的应用领域与作用1. 介绍碱的应用领域:肥皂制造、清洁剂、中和酸性土壤等。
2. 解释碱的作用:中和酸的效果、清洁和去污能力。
第六步:课堂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讨论。
2. 批改练习题,解答学生提问。
六、教学总结:1.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概括碱的定义和性质。
3. 强调常见碱的命名和化学方程式。
4. 总结碱的应用领域与作用。
七、作业布置:1. 回答课堂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总结碱的应用案例,并写下感想。
以上便是常见的碱的教案,通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碱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课堂互动和练习题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增强对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崇明县实验中学 俞 蔚
一、教学目标:
1. 用验证和探究实验的方法,学习碱的化学性质,让学生们比较探究和验证实验的
区别。
2. 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学会写有关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重点:
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
三、难点: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四、教学流程:
2005年3月
点评: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包含了三个维度,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三个维度有所侧重。
教学目标体现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基本理念。
2、在教学环节上,学生在学习酸的基础上,回忆和梳理已学过的一些碱的知识,同时把酸和碱的性质进行类比,假设碱可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并启发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在这几个环节的操作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
3、本节课如果教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将更加精彩。
碱的化学性质实验初中教案

碱的化学性质实验初中教案年级:九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碱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酸的反应、与盐的反应、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碱的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等。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溶液、盐酸、硫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之间的反应。
2. 提问: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将学习碱的哪些性质?二、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碱与酸的反应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实验二:碱与盐的反应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实验三: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碱的化学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2. 学生举例说明碱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碱的化学性质。
2.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碱的化学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碱的化学性质,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精品教案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1.加深对指示剂遇酸、碱颜色变化的认识。
2.实验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求知欲,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其合作能力。
【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胶头滴管、火柴、白色点滴板。
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pH试纸、生锈的铁钉。
合作探究探究点酸、碱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1.酸的水溶液和碱的水溶液在反应前各有什么离子?反应后又有哪些微粒?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探究实验【实验活动1】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实验操作】在两个白色点滴板上分别滴入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向一白色点滴板上的酸碱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白色点滴板上的酸碱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的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活动2】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操作】取两个生锈的铁钉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约2mL 稀盐酸,观察现象。
当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锈去掉变得光亮时,将其中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取出,洗净。
继续观察另一支试管中的现象,过一段时间将铁钉取出,洗净。
比较两支铁钉。
【实验现象】①铁锈慢慢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②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③后取出的铁钉变小。
【实验结论】(1)6HCl +Fe 2O 3===2FeCl 3+3H 2O (2)2HCl +Fe===FeCl 2+H 2↑【实验活动4】中和反应【实验活动5】课堂讨论(1)实验活动2中,将铁钉放入试管时应如何操作?(将铁钉放入试管时,先将试管横放,把铁钉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
) (2)实验活动5中,可以验证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反应。
初中化学碱类及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碱类及性质教案
主题:碱类及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碱类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碱类的常见性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碱类的定义和分类;
2. 碱的性质(碱的酸碱指示剂、碱的电离性、碱的润湿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碱类的定义和特点;
2. 碱的性质中的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2. 实验展示;
3. 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碱性溶液蓝色石蕊试液的变化,引出碱类的概念。
2. 理论学习:讲解碱类的定义和分类,介绍碱的性质,如润湿性、电离性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实验,如用酚酞指示剂测试碱性溶液,让学生观察碱液的特点。
4. 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讨论碱类的应用场景和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对碱类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回顾:对碱类的定义和性质进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总结碱类的性质,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释。
七、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碱及其性质》说课稿

《碱及其性质》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碱及其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碱及其性质》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承接前面第一节酸及其性质,又将延续后面盐的性质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包括碱的定义、常见的碱及其化学性质。
本节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认识了酸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比学习进一步认识碱。
同时能够完善学生一类一类去认识物质的方法。
本节内容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原来枯燥的概念性文字,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过渡: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再说一说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学习物质性质的基础和方法。
在学习方法方面,通过探究学习常见的酸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记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吸水性。
2.通过实验探究碱的性质,学会根据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3.通过探究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根据实验归纳碱的性质。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五、说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在教学中我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常见的碱 碱的化学性质教案与反思

第3课时常见的碱碱的化学性质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前进学校史爱东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并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酸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并合理利用;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教学难点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情境导入瓶“吞”鸡蛋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向集气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将剥了蛋壳的熟鸡蛋小头朝下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不要漏(如图)。
鸡蛋被慢慢地“吞”进瓶子中。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几种常见的碱提出问题1.在学习和生产、生活中了解的碱有哪几种?它们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呢?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讨论交流学生交流、讨论碱的相关知识。
【实验活动1】【实验活动2】【实验操作】取一小药匙氢氧化钙,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然后放入小烧杯中,加入约30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然后放置,使上层液体澄清。
取出澄清的溶液,向其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归纳总结 (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拓展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课堂讨论(1)氢氧化钠潮解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吸水溶解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2)氢氧化钠固体能不能做所有气体的干燥剂?(不能做酸性气体的干燥剂。
)(3)除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外,常见的碱还有哪些?(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
初中化学常见的碱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的碱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碱的性质和常见种类;2. 掌握碱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3. 能够正确使用指示剂检测酸碱性。
教学重点:1. 碱的定义和性质;2. 碱的常见种类;3. 指示剂的类型和使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碱的酸中和反应;2. 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学科教学大纲》;2. 实验器材:试管、酚酞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碱的概念,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碱,并讨论其常见的应用和性质。
二、讲解碱的性质和常见种类(15分钟)1. 碱是指在水中产生氢氧化物离子的化合物,具有苦味和腐蚀性。
2. 常见的碱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等,并介绍它们的化学式和性质。
三、探究碱与酸的中和反应(10分钟)1. 结合实验,观察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并观察生成的盐和水。
2. 引导学生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化学方程式。
四、学习使用指示剂检测酸碱性(10分钟)1. 介绍酚酞、溴蓝和酚酞等常见指示剂,在试验中演示它们检测酸碱性的方法和原理。
2. 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体会指示剂的变色反应。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碱的性质和常见种类;2. 引导学生思考碱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与酸的作用进行对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碱的性质和常见种类,掌握碱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能够正确使用指示剂检测酸碱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探索碱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让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3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第3课时)
碱的性质探究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要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教材采用了探究式的写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由于学生刚学过稀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稀酸的通性并据此类推碱的性质,实验探究之后再进行简单归纳和小结。
对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补充实验,由于准备比较费时,学生个人实验难度大,且观察起来现象很明显,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
通过实验来落实知识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2)理解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3)掌握碱的通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碱的通性的学习,理解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感受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碱的四条通性。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四、教学用品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铜溶液、氯化铁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仪器:试管、广口瓶(或锥形瓶)、双空橡皮塞、小气球、胶头滴管。
媒体和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