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希腊三贤知识点总结

希腊三贤知识点总结

希腊三贤知识点总结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传世。

在《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是一个虚拟人物,他在对话中扮演了哲学家的角色,通过对话的形式向其他人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

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他认为真理是可以通过对话和讨论来发现的。

苏格拉底在对话中经常使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思考,他对问题的追问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是他哲学方法的特点。

苏格拉底强调了个人思考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信念,不断探索真理。

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辩证法: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可以通过对话和讨论来发现,他的哲学方法是通过提问和追问来引导对方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对方问题的答案。

2. 自省:苏格拉底强调了个人思考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信念,不断追求真理。

3. 人的德行: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追求德行和美德,他认为只有具备德行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和满足。

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8/427年-公元前348/347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同时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理想国》、《理想国》等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理念所构成的,真理和美好都是由理念所构成的。

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而真理和美好只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和“影子”、“物质”和“形式”等对立的概念。

柏拉图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形而上学:柏拉图认为真理和美好都是由理念所构成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而真理和美好只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

2. 伦理学:柏拉图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好,通过修炼自己的灵魂,实现自己的内在美好,达到真正的幸福。

简述苏格拉底的内容

简述苏格拉底的内容

简述苏格拉底的内容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思想和方法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生活在公元前469年至399年之间,是柏拉图(Plato)的老师。

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是关于人类智慧和道德的探讨。

他认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而无知是人类的根本问题。

苏格拉底强调自知之道,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来寻找真理。

他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真理的种子,只需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式来激发。

苏格拉底以他的对话方法而闻名,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

他经常与他人进行对话,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对方思考并揭示他们的无知。

苏格拉底并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希望通过对话的过程让人们发现他们自己的无知,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苏格拉底的对话通常以他提出的特定问题开始,然后他会通过追问和引导对方的回答来揭示问题的复杂性和对方思维的局限性。

他经常强调对于一个问题的真正了解是通过逻辑思考和自我反省来获得的。

苏格拉底的对话并不是为了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鼓励人们思考和质疑现有的观点。

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许多人认为他的对话方法是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挑战。

最终,苏格拉底被控犯有亵渎罪和腐蚀年轻人的罪名,并被判处死刑。

然而,他的思想和方法在后来的哲学家中继续发展,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是一位对知识、智慧和道德进行深入思考的哲学家。

他通过对话和追问的方法鼓励人们自我反省和质疑,以寻找真理和提高自己的智慧。

他的思想和方法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激励着后来的哲学家继续探索人类的智慧和道德问题。

人物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

人物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

人物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一、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探索真理的对话之道人物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对话为基础的哲学思考方法。

苏格拉底的思想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不断追问、怀疑和探索真理,致力于引导人们思考并寻求智慧与美德之道。

1.1 纯粹美德与知识苏格拉底的主要关注点是追求纯粹美德和知识。

他相信所有邪恶行为都源于无知,只有通过获取正确的知识才能消除恶,并实现心灵净化与道德提升。

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重新定义了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关系:真正具备智慧的人将自动做出正确而善良的选择。

1.2 反思自省与深入对话苏格拉底认为自省和深入对话是获得智慧和确定真理最有效的方法。

他尽其所能挑战并让他人质疑自身观点,呼吁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内心的信仰和价值观。

苏格拉底经常采用假设性问题,进一步剖析问题的本质,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认知,更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意义。

1.3 知识无涯与谦逊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是无止境的。

他自称是“知之不多”,并承认自己对于真理的追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苏格拉底教诲他人不要获得那些不能带来真正智慧和美德提升的肤浅知识。

这种谦虚态度让他成为一个公认的哲学家典范。

二、尼采视角下的苏格拉底智慧:探寻力量与反思困局2.1 苏格拉底式审问与权力关系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以其激进而颠覆性的哲学著述而闻名,他对苏格拉底也持有特殊观点。

相较于传统观念中以苏格拉底审问智慧为崇高行为,尼采坚持这种审问实际上是权力游戏中的一种策略。

他认为苏格拉底对社会和权力的挑战导致了他被定罪并处以死刑。

2.2 反哲学与力量哲学尼采进一步批判道理论的基石,质疑哲学思考本身。

他将苏格拉底式的质询视为削弱人类力量的方式,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消解了个体发现新真理和展示独立性的能力。

尼采主张接纳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重视肉体、感知和情感,并呼吁通过追求意志力量来超越问题和困境。

古希腊三贤的师承关系

古希腊三贤的师承关系

不要专注于
对身外之物的追求, 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 追求真理和智慧, 成为道德完善的、 真正的人 。
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 “雅典人啊! 我尊敬你们, 热爱你们。 我要教诲和
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 ,, 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
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 你们不要老
想着人身和财产, 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 金钱不能买到美德, 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
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是真实历史。
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
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
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
出身贫寒, 但崇尚知识, 多方求学, 逐渐成为具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 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 “善” 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这些思想对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孔子与柏拉图对于“道德教育”都是很推崇的,他们都认为 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要重视对道德的教育。
他的其他早、 中期的
对话也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 阐述各种哲学思想。 此外, 和苏格拉底同时的诗人阿
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将苏格拉底描写为一个智者,以诡辩和谎言欺骗青年。但一 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是真实历史。
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 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 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

古希腊三贤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三贤的教育思想

(三)高等教育 • 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 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 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 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 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 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 • 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 要研究哲学等。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 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20岁,即 公元前336年登王位。13岁拜亚里士多德为 师“生我身者是父母,生我智慧者是亚里 士多德”) • 创办吕克昂学园 • 著作有《政治学》、《形而上学》、《论 灵魂》、《尼可马可伦理学》
第三讲 古希腊三贤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 —公元前399年)
他阿 更波 聪罗 明神 的谕 人: 了“ 。没 ”有 比
“我常常思 考正确和谬 误这样的问 题,并且力 求在行动中 坚持正义, 避免谬误。 我一生是这 样做的。”
(一)美德可教
1.知识的普适性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具有普遍性与绝对性;他 强调理性的作用,认为人应当依靠内心世界 即“灵魂的眼睛”去了解事物,发现真理, 而不能依靠人的感官,否则,他的“灵魂会 完全变瞎了”。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一)体育 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展开政治活动、 参加战争的基本条件。 对儿童的训练不宜过度,一定要与他们 的身体状况相适应,以免损害儿童的体 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体操练习
(二)德育 人类最高目的是达到所追求的善或至善。 对应于理性的灵魂和非理性的灵魂,德行 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智方面的美德,是以 知识和智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教育 和训练实现的;另一种是道德方面的美德, 是以制约情感和欲望的习惯表现出来的, 是习惯的结果。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苏格拉底,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他的思想是由弟子们的作品传于后世的。

苏格拉底哲学的研究价值在于苏格拉底哲学内容本身。

他的哲学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他主张研究的重点是人本身和社会,开创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一、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灵苏格拉底根本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只能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做出相对主义的结论的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他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3、真理据亚里士多德记载,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苏格拉底,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他的思想是由弟子们的作品传于后世的。

苏格拉底哲学的研究价值在于苏格拉底哲学内容本身。

他的哲学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他主张研究的重点是人本身和社会,开创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一、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灵苏格拉底根本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只能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做出相对主义的结论的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他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3、真理据亚里士多德记载,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理念说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础和 核心。他认为理念是独立而客观实在的本 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人们日常感觉到 的具体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真实的;只 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 变的,唯一真实的“绝对存在”。
所谓理念是指概念、普遍真理和法则、 原理。理念先于宇宙而存在,并主宰宇宙 间的万事万物,是真理和至善的源泉,现 象只是理念的摹本而已。柏拉图认为世界 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的,理念世 界是真实的、永恒的,现象世界是不真实、 不稳定的,人们所要认识的是由理念组成 的世界。现象世界(自然界)只是理念世 界的影象,理念世界是真理的化身,是宇 宙精神。
据此,他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先是体格教育,然后是情感教育,最后是 理智训练。
2、和谐教育
亚氏根据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和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和 谐教育思想:
0-7岁(家庭教育):体格训练,以游戏活动、 听故事为主;
7-14岁(初级学校):情感教育,学习内
容有读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培养;
也称“产婆术”、精神助产术,受其母亲 为人接生的启发,自称是“知识的产婆”。 认为人的头脑中已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 在于启发学生把知识发掘出来。这一方法分 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它以学生为主体,促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适用于低龄 儿童,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 推理能力。实际上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 对后世影响极大。
英国著名学者马修·阿诺德曾感叹,“苏格 拉底喝下毒芹酒,死去了,但是每个人的心里 不都装着一个苏格拉底吗?那就是自由地思想、 客观公允地检查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惯的能力; 那位充满智慧的可敬之人毕其一生,不就是为 我们树立了自由思想的榜样吗?这不就是他产 生无可比拟的影响之秘密所在吗?在当下时刻, 有谁能够引导人们、唤起这种内心的力量并运 用这个力量,而且他本人也能不断调动和运用 这股力量,那么他就会像苏格拉底在那个时代 一样地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在于其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主张研究的重点是人本身和社会,
开创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

虽然这是
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

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
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指出客观真理就是存有的,追求真理无法外求而要返
求于己,研究自我。

苏格拉底哲学的重大意义是他就是第一次真正在哲学意义上辨认出了
自我。

阐明了人无法真正重新认识自我就无法较好的重新认识世界这一深刻内涵。

因此,
古罗马时期知名思想家西塞罗说道:“苏格拉底就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了人
间。

”“重新认识你自己”就是德尔菲太阳神庙门楣上的一句铭言。

苏格拉底把它做为自
己哲学的左右铭。

“重新认识人自己”对苏格拉底来说存有两重含义:一就是他指出,人
无法徒劳的回去研究自然,把握住自然就是神的职责,人的智慧在神面前就是毫无价值的,人就可以重新认识人自己。

二、在苏格拉底认为,重新认识人自己就是重新认识心灵的内
在原则(德性),即为重新认识人自己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理性,也即为我晓得什么、我
须要什么、我能够搞什么。

“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对自己合适,能够分辨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
且由于自己懂得的事情,就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从繁荣昌盛;不做自己不懂得的事情
就不至于犯错误,从而避免祸患。

苏格拉底的认识论实际上就是压低理性,并宣称他的非常大能量,因此,“重新认识
你自己”在欧洲思想史上存有关键的意义。

(二)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城邦,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人们都钱财无节制的个人民主
自由和个人享用,导致社会公德缺位,世风日下,道德败坏。

于是,苏格拉底已经开始对
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期望扩建城邦公德,挽回日益衰败的城邦制度。

倡导人必须具有幸福
的道德(德性),“神把德性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并使人人都具备德性,但是说道人人都
存有德性,并非指现实的具有,而潜在的具有。

……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重新认识自己的
德性,就可以并使之同时实现出。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谈》)所以德性的同时实现
离不开科学知识。

于是他进一步明确提出“美德即为科学知识”。

具体内容的说道,即为
美德就是关于仁义的概念的科学知识。

在苏格拉底看来任何具体的行为本身并不构成美德,因为同一行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
可能会有不同的首先含义。

但是美德本身不会因每一种具体善行的相对性而失去它的普遍
性意义。

相反一种善行中所以是善行,是因为它分有美德的概念。

只有这种关于一般的善
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

这样就使美德具有客观规定性,从而否定了智者的相对主义。


判一种行为是否是善,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无意中做出的善行称不上有美德。

由于一切善的东西都是对人有益的,一切恶的东西都是有害的,而人不会自己害自己,所以无人有意作恶,做恶都是出于无知。

所以又得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