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诗词赏析: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意思

诗词赏析: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意思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意思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意思,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
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
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⑸“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
燕兵:此处指金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一说娖为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⑹“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
汉:代指宋。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⑺髭(zī)须:胡子。
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⑻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白苎新袍入嫩凉。”原文、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原文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
范廓之(范开)是辛弃疾的学生,他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为表达对他的送别之情和祝愿之意而写下此词。
古诗词[宋]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宋]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a8e006f8c75fbfc67db298.png)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4.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B.“春蚕食叶响回廊”,生动贴切地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C.词人以“桃花浪”比喻春闱,用“桂子香”比喻秋闱,写词人期盼廓之先通过春闱,再通过秋闱。
D.下阕最后两句与一般送别诗词情感不同,表达了对廓之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福。
1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答案】14.C15.(1)虚实相生。
“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天气、被送者的衣着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2)比喻。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代: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译文及注释译文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
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
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廓之:当即编次《稼轩词甲集》之范开,辛弃疾的门人。
其生平事迹不详。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即乡试,也叫秋闱;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
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
白苎(zhù)新袍: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贡院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
’”按: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
嫩凉:微凉,初凉。
“春蚕”句:典出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原意指行军时禁止士兵喧哗让他们含着竹片,这里指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材...《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材料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题目(1)请举一例简要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5分)(2)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1)(5分) 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2分);"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意象豪迈:"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豪迈之感;(2分);②意境开阔:北海、太阳、路茫茫等组成了开阔的意境;(2分)③气概刚健: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
【古诗文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及答案
阅读
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参考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

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辛弃疾创作的送别词,既抒发了离别时候的情绪,也表达了心中美好的祝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这是一首送别词。
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
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
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
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鉴赏: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
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
升的太阳。
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佩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春蚕食叶”“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
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
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2.“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
”《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
”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
3.“折桂”:“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诜传》“累近雍州刺史。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
借喻高中状元。
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
祝愿他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