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炎症标志物
凝血四项,C反应蛋白,脑钠肽联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凝血四项,C反应蛋白,脑钠肽联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凝血四项、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联合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1-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将患者根据脑梗死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9例)三组;另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研究者进行凝血四项、CRP、BNP及Hcy检测,比较各组检测结果。
结果:研究组APTT、PT、TT、FIB、CRP、BNP及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明显;联合检测的指标更优,AUC为0.878, 95%CI为0.823-1.000,特异度为0.921,敏感度为0.856,P<0.000。
结论:凝血四项、CRP、BNP及Hcy的检测结果可用于区分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群,且对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指标联合应用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上效能较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凝血四项;C反应蛋白;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血流供应中断后引发的部分脑组织坏死,病因通常为脑部供血动脉血管因硬化或者血栓的形成造成闭塞,一旦发生,病情危及,如果救治不及时,致残率及病死率均极高[1-2]。
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则为尽早溶栓,最佳的溶栓时间为发病后的3小时内,因此早期诊断,尽快治疗为疾病的治疗原则[3]。
多项研究表明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及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等均与脑梗死的发病及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因此探究实验室指标在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对于早期诊断脑梗具有重要意义[4-6]。
单独指标的预测缺乏足有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因此将指标联合起来有望寻找到一种更为准确的预测方法来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
本研究针对凝血四项、CRP、BNP及Hcy联合检测在临床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究,现报道如下。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
8—1。
2 3纤维蛋白原(FIB):2—4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得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与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得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得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得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
8-1、2 PT:凝血酶原时间就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Ⅴ、Ⅶ、Ⅹ得缺陷或抑制物得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得用量,就是监测口服抗凝剂得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得缺陷或就是否存在它们相应得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与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就是否缺乏,由于APTT得高度敏感性与肝素得作用途径主要就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INR:0.8-1。
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
8-1。
2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82•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March2021,Vol.33,No.3表3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比较分组时间TL-6(r)g/L)hs-CRP(mg/L)TNF-a(ng/L)ET-l(ng/L)对照组(11=44)治疗前1&75±1.62 4.37±0.41 1.81±0.1657.68±5.34治疗后10.41±0.93A 2.2牡0.19A 1.25±0.11A51.49±4.83a左西孟旦组(n=44)治疗前18.77±1.58 4.35±0.43 1.80±0.1457.72±5.38治疗后7.16±0.69" 1.28±0.10"0.86±0.07"41.37±3.92"注:与对照组比较,*&10.7914,均P V0.05;与治疗前比较,▲G5.702,均P<0.05左西孟旦具有Ca»增敏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肌丝对Ca»的敏感性,而且不会增加细胞内Ca»浓度,更不会增加细胞内腺昔-3', 5,-环化一磷酸浓度,开放血管平滑肌细胞ATP敏感性K+通道,还可以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预防心肌缺血和重塑等叫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血容量不稳,根据患者自身临床特点和血压状态进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研究证实,左室功能障碍与血清脑钠肽含量密切相关叫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清BNP水平均有降低,但左西孟旦组降低更为明显,这提示左西孟旦可明显降低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HRV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左西孟旦不仅可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且可显著改善心率变异和自主神经紊乱。
这可能是因为左西孟旦可减少体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减少儿茶酚胺类释放的缘故。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欧阳学文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日期:1108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 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②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④治疗肺梗塞 2.0—4.0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⑥人工瓣膜手术 3.0—4.0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基础:血管内皮广泛损伤。
病理过程:慢性DIC的病理过程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FIB(血浆纤维蛋白原)↓、 AT(抗凝血酶)↓ 监测目的:D-二聚体持续增高提示终止妊娠。
脱水
皮肤弹性减弱
皮疹压之不退、前囟饱满、颈项 强直、惊厥状态、神经系统阳性 体征、胆汁样呕吐
其他
建议选择实验 室检查 重复评估时间
尿液检查、血常规、CRP、血培养、 全血检查、血培养、CRP、尿液 腰椎穿刺(特别1岁以内)、X线胸片 检查、腰椎穿刺和X线胸片、水 (体温>39℃+血WBC20×109/L) 电解质和血气分析 3h 1h
章哲等 CRP指导抗生素治疗新生儿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临床医学2006年1月第26卷第1期
超敏CRP的临床应用:心血管炎症
心血管炎 症疾病的 标志物 1 mg/L 3 mg/L 10 mg/L >100 mg/L
低度风险 中度风险
高度风险
存在常规炎症,治疗后一周内再次测量
美国心脏协会(AHA)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 中心(CDC)
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
CRP比WBC在诊断 细菌感染能力方面 要高。
单小鸥等. C反应蛋白在预测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16(3):295~298
常规C反应蛋白
CRP作为一般感染的检测指标:
严重细菌感染
CRP >50mg/L
一般细菌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
CRP 20-50mg/L
血浆纤维蛋白原:< 1.5 g/L 或 > 4.0 g/L,或进行性下降
D-二聚体、FDP:进行性增高 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肝病超过5s 纤溶酶原(PLG):含量、活性降低 抗凝血酶(AT):含量、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 FⅧ活性:<50%(肝病必备)
手术病人的CRP值
CRP可作为一项特异感染和手术后并发
症的诊断指标,用于早期诊断、外科手 术指征及疾病预后的监测 ★ 对中、大手术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 7天各作常规检测一次。
评价抗生素治疗效果
根据hsCRP水平的变化来决定抗炎药物的剂量 对抗菌治疗有良好反应的患者,其CRP值下降迅速(24h↓≥50%)。若CRP 值下降缓慢或持续升高,须引起重视。 CRP下降至正常时,中断抗生素治疗 ★ 对抗生素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治疗结束前各作常规检测一 次(严重感染患者在第4天也检测一次)
溶栓治疗评估及血栓复发的监测
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 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 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 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 是停止溶栓的指征。 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溶栓后迅速升高至峰值后,短期内回落且伴有临床症状 明显改善,是溶栓治疗再通的典型表现。
组别 I组(无感染 组) IIa组(CRP 指导组) IIb组(7天 治疗组) P值 例数 44 55 60 孕周(w) 37.1±2.3 37.4±2.2 37.1±2.5 >0.05 出生体重(g) 2912.5±563.4 2851.6±567.0 2978.6±578.2 >0.05 抗生素疗程 ( d) 3 4.7±0.9 9.4±1.7 <0.01 感染复发率 3 0 0 >0.05
Adapted from Ridker PM. Circulation. 2003;107:363-369.
hsCRP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生存率
hsCRP (mg/L) Risk
1.00 <1 mg/L 0.99 1 to 3 mg/L 0.98 Probability
<1 1 to 3 >3
3
低危 中危 高危
Multivariate Relative Risk
1.肝脏发育不全或肝脏功能受损; 2.营养状况不良,特别是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3.少数原发潜在性疾病由此可能,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无任何不适和临 床症状,只在体检查血常规时可见白細胞单项明显增加,在1-2万以上。
临床意义
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
监测感染(术后,产后)
评价抗生素治疗效果
心血管风险评估
炎症两项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肝脏在身体发生急性炎症 时产生和释放的一种急性期反应物,可作为急性炎症标志物。
感染/炎症 ↓ IL-1、IL-6、TNF-α、TGF-β 、 INF-γ ↓ 激素 → 肝脏 ←新陈代谢状态 ↓ CRP
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无相关
间接测量纤维蛋白的 水平,但其变化范围在 病人与健康人之间交 叉较大,因而对其正常 结果的制定受到影响
相关疾病 的活动性
WBC
+
CRP
? -
+ -
+ ?
1.CRP:细菌性感染阳性率为96%甚至100%;WBC细菌 性感染阳性率仅为60%,尤其在年纪小(6个月以下),老 年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2. 感染的初期,WBC升高时间晚于CRP。
CRP 10-20mg/L
急性发热的诊断
儿童发热临床评估预警分级和诊断建议
症状与体征 皮肤颜色 正常 皮肤、嘴唇和 舌颜色正常 反应正常、清 醒、正常哭声 或微笑 黄色预警(危险因素) 苍白(家长主诉) 对周围环境无正常反应、常刺激方能 清醒、动作减少和无微笑 橙色警戒(中毒症状) 苍白,花纹,仓灰和发绀 对外界事物无反应,病态面容、 各种刺激不能唤醒、虚弱、哭声 尖或持续哭叫
CRP or WBC ?
1. WBC受多种因素影响: Ⅰ.疾病初期应激反应; Ⅱ.伴某些生理条件下,如跑步,运动,妊娠; Ⅲ. 伴某些药物使用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幼儿急疹的早期,白细胞可高达2万且以中性为主,而当病程进 入第二天,白细胞迅速下降至1万以下,甚至减至4千以下。 2. 感染的愈合期,WBC恢复晚于CRP。
病毒性支气管炎
细菌性支气管炎
病毒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 支原体肺炎 粟粒性结核 肺结核 细菌性胸膜炎
下呼吸道感染时的CRP变化
CRP用于感染监控(组织损伤 、手术 、器官移植等)
若无并发症,术后5-7恢复正常 如术后5-7天CRP仍持续高水平, 甚至增高,应怀疑吻合口漏或合并感 染 ,并配合治疗作随访监测 作动态观察,2天后较快下降者,可基 本肯定愈合良好
正常
高
D V T 的 诊 断 流 程
正常
排除DVT 排除DVT
阳性
诊断DVT
DIC的诊断
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 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 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同时有三项以上异常,可作为诊断DIC的依据: 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0
2 3 0
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 洲抗风湿病联盟 (EULAR) 提出了新的 RA 分类标准和 评分系统。该标准对关节 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 滑膜炎持续时间和急性时 相反应物4个部分进行评分, 总得分6分以上可诊断 RA 。
大于等于6周
急性时相反应(0-1) CRP和ESR正常 CRP或ESR升高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评分表 关节受累情况(0-5) 1个大关节 0
2-10个中大关节
1-3个小关节 4-10个小关节 大于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 血清学(0-3)
1
2 3 5
RF和抗CCP抗体均(-)
RF和抗CCP抗体低滴度(+) RF和抗CCP抗体高滴度(+) 滑膜炎的病程 小于6周
常用感染指标WBC、ESR、CRP 比较
骨髓炎病人抗生素治疗后30天内CRP、RBC、ESR变化
常用感染指标WBC、ESR、CRP 比较
WBC
感染时反 应速度 影响因素 鉴别诊断 升高较慢 ,治疗有效后 降低缓慢 年龄、日间变化、妊娠与 分娩、药物等 不易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 其数量的变化不能反映疾 病的活动性 ①WBC正常范围较宽, 一些WBC基数低的患儿, 轻度升高不会超过正常范 围上限; ②部分细菌感染时,患儿 WBC不能相应提高, WBC计数及分类指数变 化不显著
组别 盆腔炎 子宫肌瘤 宫外孕 急性流产
范围 28~204 10~40 11~51 9~48
不同妇科疾病中CRP结果比较
戴隽. C-反应蛋白对妇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 2003,(04)
肺炎时CRP变化
鉴别肺炎和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多源于病毒感染,很少导致CRP浓度显著 升高,减少对非细菌性急性支气管炎作抗生素治疗。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各种血栓类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早期阴性排除诊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外科手术后的血栓监测 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 恶性肿瘤、白血病早期识别、血栓监测 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
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
心血管疾病病情评估(心力衰竭、房颤、旁路手术) 脑梗死鉴别和治疗监测 溶栓治疗评估及血栓复发的监测
DVT和VE的阴性排除
D-二聚体检测最大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DVT和PE。目前临床结合验前概 率(pretest probability, PTP)同时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 和 PE 。 当 PTP 评 估 为 低 、 中 风 险 , D- 二 聚 体 检 测 cutoff 值 为 阴 性 (<0.5mg/L FEU),即可排除DVT和PE,无需再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