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诗歌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歌鉴赏】元稹《一至七言诗》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元稹《一至七言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元稹《一至七言诗》原文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元稹《一至七言诗》翻译待更新元稹《一至七言诗》赏析《一至七言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词作品。
《一至七言诗》是隋唐时期的一种诗体,一至七言诗是古诗中别具一格的诗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宝塔诗,应该说这个称呼很形象,一首诗从一言开始到七言结束,又因其每句字数依次递增,从而形成了宝塔的样式。
这种宝塔诗一般字面意思浅近,主要是形式新颖可爱,不拘一格。
《一至七言诗》是古诗中别具一格的诗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宝塔诗,应该说这个称呼很形象,一首诗从一言开始到七言结束,又因其每句字数依次递增,从而形成了宝塔的样式。
这种宝塔诗一般字面意思浅近,主要是形式新颖可爱,不拘一格。
这一体例后字数有延至九字,宋以来更延至十字。
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途径兴化亭是所作。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
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
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
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
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
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诗中二、三句借茶的质优,暗喻了白居易品质的优秀;四、五句写诗客和僧家对茶的爱慕,实言好友深受爱慕;元稹以此诗表达了与白居易之间真挚的友情。
元稹(779年-83年),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元稹最出名的十首诗

元稹最出名的十首诗(最新版)目录一、元稹生平简介二、元稹诗歌创作成就三、元稹最出名的十首诗概述四、元稹最出名的十首诗赏析五、结语正文一、元稹生平简介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是唐朝大臣、文学家。
他出自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一说十五世孙)。
元稹年少时便展现出才名,于贞元九年(793 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
二、元稹诗歌创作成就元稹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他们的诗歌风格相近,共同倡导以诗歌为现实政治服务,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元稹的诗歌作品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近人,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元稹最出名的十首诗概述元稹最出名的十首诗包括《离思五首》、《菊花》、《夜泊牛渚怀古》等,这些诗歌题材丰富,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更有离别思念。
这些诗歌不仅表现了元稹的诗歌才华,还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元稹最出名的十首诗赏析(1)《离思五首》:这是元稹最著名的一组爱情诗,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意味着诗人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和巫山的云霭,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别处的云黯然失色,体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厚感情。
(2)《菊花》: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菊花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赞美。
诗中“耐可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的精神。
(3)《夜泊牛渚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夜泊牛渚,回想起古代英雄事迹,对时代变迁、人事代谢产生了无限感慨。
(4)《行宫》:这是一首描写宫殿的诗歌,诗中对宫殿的描绘细腻入微,充满了对皇家权威的敬畏之情。
(5)《赠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即将离别的朋友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6)《咏雪》:这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歌,诗人通过对雪的描绘,展现了冬日雪景的美丽。
(7)《山中》: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色,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元稹《离思》诗歌鉴赏

元稹《离思》诗歌鉴赏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离思》是唐代诗人元稹所著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五首,其中《离思》第四首是一首悼亡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已逝妻子韦氏的深深思念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元稹《离思》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离思》赏析鉴赏作者:元稹曾经。
沧海难为水,除却。
巫山不是云。
取次。
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重点字词解析】①曾经:曾经历过。
曾;副词;经:经历。
⑦除却:除了。
③取次:任意、随便,唐宋诗文中常用。
④缘:因为;君;你,指亡妻韦丛。
【赏析鉴赏】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人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女子丁。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枧,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元稹经典诗文解析

元稹经典诗文解析1.山水万重书断绝。
2.朝随而出,暮隐而入。
唐·元稹《莺莺传》。
这两句大意是:一早偷偷地走了,夜里偷偷地来了。
元稹著名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写莺莺和张生互相爱慕,私自结合,后又为张生所抛弃的故事。
作者对出身名门望族的莺莺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给予热情地歌颂。
著名的《西厢记》即取材于这篇传奇。
~两句写莺离去,夜暮时暗暗潜来的情景。
这位饱受封建礼教薰陶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观念戕害的少女,经过内心的痛苦折磨,灵魂终于觉醒,敢于听凭感情的驱使,而与张生结合。
莺莺的行为是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挑战,而她的悲剧也正是虚伪的封建道德造成的。
3.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唐·元稹《遣兴》选拔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使用人才不要超过限度。
4.东西生日月,昼夜如转珠。
见唐·元稹《苦雨》。
这两句大意是:日月东升酉落,昼夜似转珠一样周而复始。
两句乃触物兴感,慨叹光阴迅速地逝去。
可用以表达要珍惜光阴,珍惜人生,适时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6.险心露山岳,流言翻波涛。
《酬刘猛见送》7.怪来醒后旁人泣, 醉里时时错问君。
唐·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怪来:怪不得。
这两句大意是:酒醒之后见旁人在自己身边啜泣,一问才知道自己醉中还时时喊着亡妻的名字,怪不得旁人也感动得流下眼泪。
诗的前两句是:“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意思说:自丧妻后,常陪客人作长日饮,意在借酒浇愁,偶然乘兴也痛饮几盏,喝得醉醺醺。
谁知醉中还未忘掉妻子,旁人也为自己的伤情而啜泣,自己的悲痛更不言而喻。
层层写来,用笔曲深,情真意挚,催人泪下。
写悼念文字,可从中悟出一番道理来。
8.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
唐·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
并食:因生活困难,常三餐并成两餐,或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
这两句大意是:自己在信里说常常并食,已经成了习惯,不觉得清苦;心里惟独挂念着出门在外的丈风餐风宿露,在深山驿路上长期奔波。
元稹的经典诗歌特点赏析

元稹的经典诗歌特点赏析形式主义诗学认为:诗只是有意味的语言艺术形式。
任何一种“内容”只有经过“形式化”才能成为艺术。
形式并不屈从于内容。
我在此整理了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11得乐天书元稹〔唐代〕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这是一首构思奇怪的小诗。
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
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
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
其次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
”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难过?这封信到底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
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到底。
由于,诗人这时已经难过得不能说话了。
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想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兴奋,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难过。
够得上他如此关怀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
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2重赠元稹〔唐代〕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从艺术特色上看,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却有无穷余味,能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由于该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音韵。
3春晓元稹〔唐代〕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
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
”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21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唐代〕从前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元稹抒发平民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
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平民百姓的情感和遭遇,也对时代的弊端和社会的不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元稹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平民命运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思索与追求。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元稹诗歌中抒发的平民情感以及反映的社会现实。
一、对平民命运的关怀元稹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平民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他认为,平民百姓的命运多是困顿和艰辛,他们承受着社会风云变幻所带来的痛苦和压力。
在《遣怀》中,元稹写道:“百年百事到头都是,谁家青春未豁然。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普通人生活的感慨和同情,他深刻地意识到平民百姓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在元稹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对平民命运的关怀所化作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是他诗歌的精髓所在。
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元稹的诗作中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弊端和不公的指责和不满。
在《遣怀》中,元稹写道:“从来不道曲如钩,朝千暮万亦平分。
”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悬殊差距和不公平现象,他对这种现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慨。
在《离思》中,他写道:“几丧亲戚成浮云,都无旧雁把消息。
”这句诗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对这种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揭露,让人们思考和反思。
三、对人类生活的思索与追求除了对平民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外,元稹的诗作中也融入了对人类生活的思索与追求。
在《离思》中,他写道:“人生万事如无物,歌舞宴会散何年。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生命的虚无感的思考,以及对真理和永恒的追求。
在《遣怀》中,他写道:“人生饮酒且何妨,贫贱不知欢笑长。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豁达和对幸福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元稹的诗歌抒发了平民百姓的情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丑陋和不公,同时也表现了对人类生活的思索与追求。
他的诗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生活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都要以少总多。这首诗正具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康里巎书
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岂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以为这首诗是王建所作,并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阎昭典)行 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可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参互并观。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人”。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薑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 作者:
———————————————————————————————— 日期:
元稹诗歌赏析
元稹诗歌赏析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赏析: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