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

合集下载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1
审美范畴的几种研究思路
1、审美范畴作为美的本质的不同表现形态。 2、审美范畴作为文化大风格。比如:希腊的文 化大风格形成了“美”(beauty)这个范畴;希 伯莱的文化大风格形成了“崇高”(sublime) 这个范畴;儒家的文化大风格形成了“中和” 或“沉郁”(忧)这个范畴;道家的文化风格 形成了“玄妙”或“飘逸”(游)这个范畴。 3、审美范畴即情感范畴(M. Dufrenne)。
11
8
崇高理论的三个阶段
•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集中出现在三个 阶段: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Longinus)是 古典阶段的代表;18世纪,崇高成为一个广泛 讨论的美学范畴,并成为促使现代美学诞生的 一个重要因素,崇高理论的现代阶段以爱迪生 (Joseph Addison,1672-1719)、博克和康德 的理论最为著名;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沉寂 之后,崇高于20世纪末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成为后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利奥塔 (Jean-Franç Lyotard,1924-1998)的理论堪 ois 称崇高理论的后现代阶段的代表。
2
杜夫海纳关于审美范畴的构想1
• 审美范畴是先验情感范畴。 •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它的情感基调,必须把握作 品的情感基调才能理解艺术作品。 • 作品的情感基调与作者的情感气质类似,因此 我们可以用“欢快”来说莫扎特的音乐和莫扎 特本人。这就表明,在莫扎特和莫扎特的音乐 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是情感性的, 而且是先验的。这种先验的情感范畴决定了莫 扎特成为莫扎特,决定了莫扎特的音乐成为莫 扎特的音乐。同时,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情感范 畴比如说“欢快”才能进入莫扎特及其音乐的 审美世界。
什么是审美范畴
• 审美范畴(aesthetic category),也译作美学范畴。 所谓范畴,指的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 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 基本范畴,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范畴; 商品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是政治经 济学的范畴;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 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美 (或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是美学范畴。

审美范畴 优美 壮美

审美范畴 优美 壮美

艺术领域
在术领域中的优美,是经过艺术家选择、加 工的产物。艺术作品中的优美比现实中的优美更 集中更高级。 艺术作品的优美包括内容、题材方面,再主要 的是偏重于形式方面,如作品的文体、语言及风 格等等。
音乐艺术:
小提琴《梁祝》 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 舞蹈《孔雀舞》 《担鲜藕》
《米罗的维纳斯》
公元前450年 高 155cm 大理石 罗马 国立博物馆 米隆 公元前492年 希腊古典时期
典雅
一: 概念
优美,体现的是上流社会与文人学士的审 美理想,因此,典雅的对象均为人工创造物。
二:特征
从对象来看,凡是使人感到典雅的对象具有 高贵、精致、清新、脱俗、飘逸,并具有很深的 文化意蕴。
《维纳斯的诞生》 约1485 年 172.5x278.5布蛋
审美范畴
指在美学中用来概括审美对象各种审 美属性的基本概念。根据不同的美感经验 特征,可大体划分为:优美、崇高、喜剧、 荒诞、审美的丑、意境等。

研究审美范畴是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现 实生活中各审美范畴所概括反映的客观对 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互相联系,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不断相互渗透和转化。
优美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念
优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与崇高相对 的,是美的最普遍的现象形态。也称作柔美、秀 美.
二:特征
优美的主要特征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它的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互相谐调、一致。 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均衡、对称、韵律、 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等。 从美感上,能给人以平静、轻松、愉快、舒 畅和心旷神怡等感情。
公元前2世纪 大理石 巴黎 卢浮宫
《蒙娜丽莎》
1503 – 1506 77x53cm 布 油彩 莱奥纳多· 芬奇 达·

4.2中国传统审美范畴

4.2中国传统审美范畴
——(清)姚鼐:《复鲁絜非书》
三、气韵

气韵要求艺术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 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 造成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它 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是自然与艺术的统 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
郭若虚(宋)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 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 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 ——《图画见闻先,气韵超 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 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
——《艺苑卮言》
张旭:《肚痛帖》
四、虚实
虚实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反映 出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即 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着丰富而生动的 审美意味,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 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 虚实的关系可归结为: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史伯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中和之美:北京故宫
中和之美:苏州园林
二、刚柔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它们被用来描述美的分类与艺术风格,与崇 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但并 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它作为美学范畴时,既表现两个具有对立统 一关系的审美对象,又表现同一审美对象中 对立而又统一的不同审美属性,甚至还被用 来描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以实为虚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笪重光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 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 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画筌》
五、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由于它包蕴着 “意象”、“形神”、“情景”等诸多范畴的基本 思想,因而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成为中国 美学独特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意境通过具体物象的描绘,展现出富于意蕴的艺术 形象,以有限的象伸展于无限之象,从而超越了具 体、有限的物象与形象,进入了无限的时空与大我, 获得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切感悟。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在设计美学中,审美范畴是指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各个方面或维度。

审美范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设计作品的美感,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学上令人满意的设计。

首先,审美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形式美。

形式美关注的是设计作品的外在形态和结构,包括线条、形状、比例、对称与平衡等。

一个作品是否具有流畅的线条、合理的形状以及和谐的比例,这些因素都对形式美有着重要影响。

形式美与设计的整体风格和表达息息相关,通过形式美能够传递出设计作品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色彩美是审美范畴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色彩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感受和体验。

色彩美可以包括色彩的明暗、对比、饱和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设计师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材质美也是设计美学中不可忽视的审美范畴之一、材质美指的是设计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或表面的质感和触感。

不同的材质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质感和情感,例如丝绸、陶瓷、金属等。

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质来增强作品的观赏效果和表达力。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审美范畴外,还有其他一些次要但同样重要的维度。

例如,空间美关注的是设计作品在空间中的布局和结构,包括比例、尺寸、层次等。

空间美可以通过创造出平衡、和谐和节奏感的空间来增强设计作品的美感。

另外,功能美关注的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设计作品如果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提供便利和舒适性,也能够在审美上获得更高的评价。

在设计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范畴是时代美。

设计作品的时代美指的是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所赋予的审美特征。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都有各自的审美标准和风格,设计师通过融入时代元素和反映当下社会文化来传达出更具时代感的设计美。

总结起来,审美范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感知和评价设计作品。

形式美、色彩美、材质美、空间美、功能美和时代美都是设计美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通过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和创造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是18世纪英国思想家博克。他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4)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中国的审美范畴

中国的审美范畴

中国的审美范畴中国的审美范畴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发展,其独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审美是一种使人们感受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中国的审美范畴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绘画、音乐、戏剧、文学、建筑、园林、服饰和饮食等。

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特点。

在绘画方面,中国的审美追求常常注重表现意境和诗意,尤其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韵律美。

中国画师们常常以自然山水、花鸟和人物为题材,力求通过笔墨的点滴表达来传递内心的情感世界。

音乐方面,中国的审美偏好传统乐器和音调的和谐。

传统的中国音乐通常以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为特点,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在戏剧方面,中国的审美追求常常注重与社会和个人经历的情感共鸣。

传统的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并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文学方面,中国的审美常常注重作品表达的哲思和情感内涵。

古代诗词对于写意表达、婉约表达和象征表达的追求,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园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美和自然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以和谐、平衡和精致为特点,力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的服饰和饮食同样反映了中国的审美观念。

传统的服饰注重装饰和线条的美感,而饮食则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佳,尽显中国独特的美食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的审美范畴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领域,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有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审美的主要范畴

审美的主要范畴

审美的主要范畴
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范畴,从视觉艺术到音乐、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

在人类的审美体验中,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和理解美,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赏析。

视觉艺术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一种审美体验。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们会被其色彩、构图、线条所吸引。

一幅优秀的画作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领域。

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会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甚至能够引发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文学作品则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一篇好的文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引发共鸣和思考。

建筑是另一个重要的审美领域。

一座建筑的设计和结构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形态、比例、材料等都会对人类的审美产生影响。

同时,建筑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它不仅要满足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还要考虑人类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审美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范畴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

例如服装设计、食物味道和摄影等,它们也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一件漂亮的衣服,还是一道美味的食物,都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和满足。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它凭借着我们的感官和思维,帮助我们理
解和欣赏美的存在。

通过不同的审美范畴,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读一本书,还是在一座优美的建筑中漫步,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并从中得到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欣赏美,让美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讲 审美范畴

第四讲 审美范畴

为了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 特别提出,悲剧的情节应该是“亲属间的仇杀”:
如果是仇敌杀害仇敌,这个行动和企图,都不能引 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只是被杀害的痛苦有些使人难受罢 了;如果双方是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也不行;只有当 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 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实行杀害或企图杀害, 或作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们所追求的。
悲剧一般都取材于历史上的仇杀故事。像索福克勒 斯《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安提戈涅》 中克瑞翁处死外甥女,然后又导致儿子自杀;欧里庇得 斯的《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为了惩罚负心的丈夫伊阿宋, 竟亲手杀掉自己的一双儿女,等。任何人观看到这样的 情节,都会感动不已,惊心动魄,不仅引起“怜悯”, 而且一定会“恐惧”。
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
彩陶瓶上描绘的 安提戈涅 电影剧照
黑格尔以他的悲剧理论对《安提戈涅》做出了新的解释:
他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的结果, 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根源。根据这条原则,黑格尔提出了他 的著名的悲剧理论,即: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 调解。在《安提戈涅》里,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就是安提戈 涅和国王克瑞翁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亲属爱,克瑞翁代表维 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理想就各自的立场都是正确的,具 有普遍意义。然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方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 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安提戈涅为了实现亲属爱必然破坏王法, 克瑞翁为了维护王法必然剥夺死者应得的葬礼。因此,这两种 理想都是片面的。“悲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人物遭受痛 苦或毁灭。……他个人虽遭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 毁灭。”安提戈涅死去了,克瑞翁也家破人亡,孤零零地守着 王位,但他们所代表的理想——亲属爱和王法以后仍然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柔
•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 一对重要范畴。 • 与崇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 但并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气韵
• “气”:哲学的宇宙生命本源之“气”、艺 术本体之“气” • “韵”:音乐和谐之“韵”、一切艺术内在 情趣意味之“韵” • 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 本精神,也反映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 • 表现: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蘊无限情 趣的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意 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 审美范畴 是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美学思想形成 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与时代的 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民族心理密切联系在 一起。
• 西方传统美学: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 性 • 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刚柔、虚实、气韵、 意境
优美与崇高
• • • •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 麻雀抗拒猎狗的 例子反驳康德的 这个观点。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 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 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 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 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 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杏花 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的 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 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崇高的审美特征: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 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 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 “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 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 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 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的 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中,把崇 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 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 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 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 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 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 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康德
•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堂。建 造这座建筑历 时120年,多名 重要建筑师与 艺术家参与设 计,其中以伯 拉孟特和米开 朗基罗最为著 名。
“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 平和与安静。”“在拉 斐尔的任何画幅之前, 必得要在静谧的和谐中 去寻求它的美。”(傅 雷)
拉 斐 尔 : 《 美 丽 的 女 园 丁 》
•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 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 悦之情。“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 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 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勃兰兑 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
美大 )江 东 去 ” ( 阳 刚 之

• 而在西方艺术方面,朱光潜先生用米开朗琪罗和 达· 芬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他们分别是刚性美和 柔性美的极端代表。米开朗琪罗的两尊雕塑作品 《摩西》和《大卫》中塑造了摩西和大卫这两位远 古时代希伯来民族的英雄和领袖。“你看他的《摩 西》!有比他的目光更列的火焰么?有比他的须髯 更硬的钢丝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 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罢?”而达· 芬 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 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
审美范畴
•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 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 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审美特性和审美 感受)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 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 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 的概括和反映。”
虚实
• 通过有限的艺术 形象含蕴着丰富 而生动的审美意味,给人以无穷的情思遐想, 从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 • 例:书法中的“计白当墨”;绘画中的“画 留三分白,气韵自然生”;戏曲舞台上的虚 拟动作;园林、建筑中的空间布置的美。
意境
• 包蕴“意象”、“形神”、“情景” • 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成为中国美学 独特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 渗透于中国各艺术门类,包括诗、词、曲赋、 戏剧、小说、绘画、音乐、园林等各方面。 • 王国维对意境理论作了总结性的概括。他认 为,意境源于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交融化 合。
米开朗琪罗《大卫》 (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在 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统一的 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
米开朗琪罗 《摩西》 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 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 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 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 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 (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 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 神借着摩西写下《十诫》给他 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 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黑格尔(1770~1831)
•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 东西时,或者感到恐 怖,或者惊奇,或者 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 类的尊严产生自豪, 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 渺小、衰弱而丧魂落 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 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 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 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 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 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 在于使人狂喜。…….” 朱光 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 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 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 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 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电 视 剧 《 红 楼 梦 》 中 林 黛 玉 造 型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美”类似的 范畴:
阳刚之美 骏马西风冀北 阴柔之美 杏花春雨江南
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豪放派)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 板,唱“大江东 去”。 (婉约派)柳郎中词, 只好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唱“杨 柳岸晓风残月”。
•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 姚鼐列举的刚性美的 对象有:雷霆闪电、 崇山峻岭、对于人来 说如凭空远眺、万千 将士勇猛杀敌等等; 而柔性美的对象有: 云、霞、清风、烟雾、 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 溪水等等。
姚鼐 (1732-1815) 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
• 朱光潜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 性美和柔性美的区别。比如,“走进 一个院子里,你抬头看见一只老鹰站 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瞪着雄赳 赳的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 有一只娇滴滴的黄莺,…?”“鹰和 松式的美”是刚性美,和“莺和柳式 的美”是柔性美。葬花的林黛玉就是 “莺和柳式的美”。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 腊文化。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于建筑 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 式。
拉 斐 尔 : 《 西 斯 廷 圣 母 》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山
•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 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 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崇高”对象的特征 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 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 严而产生的快感。
•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 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 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 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 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 力,想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 到愉快和向往。 •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 值得注意的。丑本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 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就会显得 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 范畴受到高度重视。
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 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 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 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自然界中 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 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 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 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 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 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 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 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 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 魄。” ——《论剧体诗》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 《论崇高》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 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 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 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 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 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 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