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远”之探析

合集下载

浅论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论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论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095 虞婷09173311美是最古老、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范畴一词是指科学理论中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着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和关系。

范畴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概括,它的内容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范畴体系是建立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真、善、美”作为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尽管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但是由于它们与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建立了普遍的关系,所以仍然具有生命力。

我们正是由于它们从美这一核心范畴出发,将设计领域中不同形态的美概括为相应的审美范畴,由此对这些审美形态的特性和相互联系取得一种规律性的了解。

审美是人们诉诸感性直观的活动,不论在艺术领域、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凡是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知的形象性。

形象是事物自身构成的形式特征,所以审美是对形式的观照,“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

”凡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都具有某种形象性,但并非所有的形象都具有审美价值。

美是一种肯定性审美价值,丑则是一种否定性审美价值。

1.形式美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美价值。

形式美的形态特征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多样统一即和谐,它体现了形式结构的秩序化。

作为一种形式美的法则,它恰好与自然规律相吻合。

但是,这种吻合并不是形式美具有审美价值的直接原因,因为审美价值的存在时以主体需要为依据,以人的审美感受为前提的。

多样统一不是一种孤立和凝固的结构原理,它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态,它们作为审美存在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人的心理为什么会与这些形式因素在情感上产生契合和共鸣呢?完形心理学认为,这是由于人的心理结构与外在形式形成异质同构形成的。

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同构,却是完形心理学无法回答的,这才是人为什么能欣赏形式美的关键。

对特定形式产生共鸣,说明人们具有一种形式感,他可以通过对形式因素的感知产生特定的审美经验。

形式感构成了人的审美感受的基础,它是人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

古典美学玄远范畴探略

古典美学玄远范畴探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古典美学“玄远”范畴探略郭守运(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广东佛山528225)摘要:玄远,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最早可上溯至老庄哲学。

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嵇康等人的诗文创作典型地表现出玄远意境的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士人对玄远境界的一致追求;陶渊明的诗歌则代表了玄远意境的最高峰,并深刻影响着中晚唐时期诗人的审美理想和诗歌创作风貌。

从老庄哲学的核心命题出发,通过对“玄远”内涵演变过程的梳理,能够探究“玄远”范畴对古代文人的审美意义和人生意义,及其在古典美学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玄远;范畴;自由;自然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6-0030-04“远”是一个具有空间、时间和哲思维度的审美范畴。

“孤帆远影碧空尽”是空间之远的审美描绘,“相去日已远”是时间之远的心灵写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则是哲思之远的理论总纲,亦即“玄远”。

“玄远”既是“远”范畴的一个上位范畴、核心子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真实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哲学中书写生命赞歌,在诗文中潜思体性的“文哲统一”传统。

一、玄远的审美发源玄远的美学品格,最早可溯源至老子的道学思想。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万物始于道,从无到有,以至万物,是一个“玄之又玄”的过程。

《老子》第五十一章详细阐述了这种过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美学》审美范畴

《美学》审美范畴
第五章 审美范畴
第一节 审美范畴的性质
一、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美学的基本概念,体现着最基 本的审美意义。 • 2、审美范畴的特性: • (1)审美体验反思的产物,超越性概念。 • (2)原始范畴为原型。 • (3)对生存意义的揭示。
• 3.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代表了一类审美意象,因此 也是审美形态。 • (2)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的区别:审美范 畴侧重审美意义类型,而审美形态侧重审 美的形式类型。
• 5.审美特征: • (1)表现人的价值 的毁灭。 • (2)体现历史的必 然性。 • (3)引起悲痛。
第三节 否定性审美范畴
• 一、丑陋
• • • • • 1、丑陋范畴的历史 2、性质:对恶的现实的否定。 3、原型——原始恐惧。 4、丑陋的现实基础——恶。 5、丑陋的审美意义:对现实的负面审美评 价——憎恶。
6、丑陋的审美特征:
• (1)混乱、反常的形式。 • (2)恶性刺激,反感。
• 二.荒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肯定性审美范畴
• 一、优美
• • • • 1、性质:和谐自由的生存理想。 2、原型——原始和谐范畴(自然与女性)。 3、现实基础——和善。 4、审美意义:对和谐世界的追求。(人与 人、人与自然)
5、作为审美形态的特 征:
• • (1)柔和、秀雅、和 谐的形式。 (2)产生可爱、可亲 近感。 (3)轻松、迷恋、欣 赏、心旷神怡的美感体 验。

• 二.崇高
• • • • • 1、崇高范畴的历史演变。 2、性质:对人类伟大力量的自我肯定。 3、原型——原始崇拜范畴。 4、现实基础——伟大的人格。 5、审美意义:对平庸生存的拒绝,对理想 人生的追求。

审美范畴探概

审美范畴探概

态度
想 象 等分
,
割 的解 析
I 属性 t 如构 造 心 理 学 的 感 觉 过 程 的 r
,
性质
, ,


明 晰性 和 持 续 时 间 ) 说

机能
,
心 理 学的知 觉 完 形 说
奥 尔德 里 奇 的 视 觉 幻 想 说
精 神 分 析 学 派 的潜 意 识
,
集 体 无意 识说
行 为 主 义 的精 神 兴 奋 与审美 经 验 之 问 的 因 果 关 爪 说

构 成 意 象说

珍 是 对 审美 感 觉 差 别 阂 值

,
情 感 婆 级 及 推 动 感 觉 向 想 象 推 移 与对 象 变 换 较 为 深
,
入 而 又 是初 始 的探索 布 洛 的审美 距 离 说 觉

,
立 普斯 等 的审 美 趣 味 移 情 说
,
罗 丹 的审 美 趣 味 应 体 现 时 代 精 神 说
,
并在 唯 心 先验 哲学范 围 内
,
使 其 含 糊 调 和 地统 一
畴;
,
努力 把 审美 由美 的感 觉 经 验 和 纯 理 性 的思辨 提 升 为 主 观 审美 判 断 范

可 是 由 于 把 主 观 自由 绝对 化
缺 乏 历 史 考虑 和 美 的创 造实践 观 点 费 歇 尔的三 级 感 觉 和 三级情 感

黑 格 尔的感 觉 与理 智并 用
,
才 能感 到美

,
别林斯 草 的 理 智与情 感 融 洽 一 致才 会有 正 确 的 审 关 判 断 等 说 法
,
、 、 、 、

第四章审美范畴

第四章审美范畴

第四章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指概括地表述美的呈现形态的基本概念。

以下基本概念在中西美学中具有特色和深远意义,应该理解和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与喜剧性、丑、荒诞。

第一节审美的基本范畴一、优美1、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优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表现于各个领域。

在不同的领域它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形式。

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是自然领域中的优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它以形式的优胜显现于具体的现象形态之中。

优美的自然景物体现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一致。

优美所具有的和谐自由的形式特征符合人的心理常态。

因此,它引起的美感属于顺受形式。

它的具体心理状态是亲切、舒适、愉悦。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突出地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行为是社会美的主要对象。

美的人或美的举动行为应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浅议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议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议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浅议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人们在谈到一种产品形态时常说,“这种产品很好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这种造型很美观,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这些议论实际上已经不单纯是对产品物质特性的认识,而是把产品特性与人联系在一起,说明产品对人具有的意义。

它所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

价值是衡量客体对于主体具有多大效用的一中尺度。

审美是人们诉讼感性直观的活动,不论在艺术领域、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凡是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知的形象性。

与实践活动不同,审美具有超越直接功利性的特点,不以追求某种实用目的为动机,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生理的、物质的或功利的需要。

审美判断是人们对于对象作出的审美评价。

审美活动是一种感受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过程。

美是最古老、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

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

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重大区别表现在:首先,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

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

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

其次,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

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第二章 审美范畴论

第二章 审美范畴论

美的本源:技术作为人的劳动形态
技术美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 产品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
作为人的劳动的物化,在产品中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
技术美的意义
对技术美进行研究的重大意义 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对称和比例
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和概括。一般的审美形式是与它所反映的物象的具体内容融 合在一起的。艺术正是从审美形式的独特眼光去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 移情说和完形心理学对形式因素和情感表现的不同解释。
形式美的表现性,其主要特征在于形式因素自身的性格特征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 韵律最初出现在诗歌领域,作为空间关系的韵律则表现为运动形式的节奏性变化,它可以是 渐进的、回旋的、放射的或均匀对称的,由此造成一种情感运动的轨迹。
对产品和环境技术美的强调,为工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人文导向
美在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挥其审美教育的职能
第三节 功能美
对产品美和功能目的性的关系的几种看法
功能美的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对功能美的关照是人们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感性和精神占有
第四节 艺术美 艺术的概念十分宽泛,人们可以把历史上出于完全不同目的制作的东西称为艺术品,当一件 物品的实用功能已经消失,它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便可以把它 放到艺术博物馆中供人们观摩和欣赏。
1、纯粹艺术的类型 不同艺术形象的特点:工艺品、建筑 雕塑 舞蹈 绘画 音乐

第四讲 审美范畴

第四讲 审美范畴

为了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 特别提出,悲剧的情节应该是“亲属间的仇杀”:
如果是仇敌杀害仇敌,这个行动和企图,都不能引 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只是被杀害的痛苦有些使人难受罢 了;如果双方是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也不行;只有当 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 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实行杀害或企图杀害, 或作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们所追求的。
悲剧一般都取材于历史上的仇杀故事。像索福克勒 斯《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安提戈涅》 中克瑞翁处死外甥女,然后又导致儿子自杀;欧里庇得 斯的《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为了惩罚负心的丈夫伊阿宋, 竟亲手杀掉自己的一双儿女,等。任何人观看到这样的 情节,都会感动不已,惊心动魄,不仅引起“怜悯”, 而且一定会“恐惧”。
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
彩陶瓶上描绘的 安提戈涅 电影剧照
黑格尔以他的悲剧理论对《安提戈涅》做出了新的解释:
他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的结果, 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根源。根据这条原则,黑格尔提出了他 的著名的悲剧理论,即: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 调解。在《安提戈涅》里,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就是安提戈 涅和国王克瑞翁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亲属爱,克瑞翁代表维 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理想就各自的立场都是正确的,具 有普遍意义。然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方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 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安提戈涅为了实现亲属爱必然破坏王法, 克瑞翁为了维护王法必然剥夺死者应得的葬礼。因此,这两种 理想都是片面的。“悲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人物遭受痛 苦或毁灭。……他个人虽遭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 毁灭。”安提戈涅死去了,克瑞翁也家破人亡,孤零零地守着 王位,但他们所代表的理想——亲属爱和王法以后仍然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1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 No.1 2010年2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Feb.2010审美范畴“远”之探析3仇文芝(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 要】“远”作为审美范畴,来源于道家哲学;作为艺术意境,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得到清晰的表观。

“远”在中国艺术重“虚”尚“神”的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远”不仅对古代的诗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古典诗词之审美意象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道;玄学;远;诗论;审美意象【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0)01-0012-04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远”代表了山水画总体精神氛围,“三远”观念的提出使其成为山水画中独特艺术旨趣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

对山水画中“远”的重视使得古典文学中的“远”相对薄弱,但在古典文学中“远”亦有着一定的地位。

简远、玄远、淡远、悠远、幽远、清远等诗词风格的提出足以说明“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富内涵。

本文试图分析古典文学中“远”的内涵,力图使其由潜在逐渐到清晰明朗。

一、“远”范畴的产生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

……但是,若不顺着他们的思辨地形上学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工夫所到达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工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

”[1]37道家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美学思想和思维特征普遍存在于历代文论、画论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

中国的文学艺术,诸如绘画、小说、诗词、书法、雕塑、音乐等所表观的美学思想,无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家精神。

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初来源。

因此,本文试图从“道”中寻找“远”之端倪。

《道德经》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庄子》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庄子・山木》)、“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外物》)等对“远”的论述,使“远”由最初简单的“距离之远”引申到“道”中的“高”、“深”、“广”、“大”、“渊”,从而表达“道”在宇宙时空中的“无限、无极”境界。

“远”即“道”的化身,由个人之有限体会时空之无限。

《庄子》中“吾游心乎物之初”(《田子方》)、“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故吾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宥》)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方式更注重生命内在的精神。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无功、无名。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融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因此,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成为后世文人所敬仰的最高点。

《庄子》中所形成的“远游”与“逍遥游”使得“远”成为后世的审美观照方式之一。

魏晋时期“远”又通过玄学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玄学是魏晋士人与老、庄学说交流体悟的桥梁,是对道家思想的再一次诠释。

何谓之“玄”?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3[收稿日期]2009-10-18[作者简介]仇文芝(1985—),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苏辙曰:“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范应元曰:“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沈一贯《老子通》中说:“凡物远而不可见者,其色黝然,玄也。

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

可以看出“玄”和“妙”、“远”相类似,都是讲“道”趋向于无限的意思。

魏晋时期,《晋书・王坦之传》中将“远”作为庄子思想的特色,“体远”就是所谓的“体道”,体悟那种超越了有限束缚而飞向无限自由精神状态的超然境界。

庄子“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逍遥游”被玄学士人以“远”命之,用来指导人们摆脱现实的痛苦,超越世俗的羁绊。

“远”既是玄学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目标。

魏晋玄学对“远”的阐释体现在当时流行的人物品藻中。

《世说新语》辑录了大量以“远”品人、以“远”立志的材料,例如“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注《王中郎传》曰,坦之……祖东海太守承,清淡平远”、“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裴令公……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康子绍,清远雅正……咸子瞻,虚夷有远志”、“注《晋阳秋》曰,涛雅素恢达,度量弘远,心存事外”、“李廞是茂曾第五子,清贞有远操”、“酒,正使人人自远”,等等。

“远”、“远志”、“远操”、“玄远”、“清远”、“清淡平远”、“旷远”、“幽然深远”、“弘远”、“远意”、“通远”、“体玄识远”等词语所表达出的超然物外、不为世事所累、恬淡逍遥的意趣,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恰当地描绘出了当时士大夫们注重人格精神的潇洒飘逸、追求自我心灵的快适和愉悦,倾慕于“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的高情远致,“远”表达了当时人们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世事束缚,奔向自由的心境。

这种自由精神的最终归宿,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即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

道家用“远”表达最初对宇宙时空的感受,乃是因为“一切事物的原点都是深远、幽远、和迷远的……世界、宇宙的原点是不可究诘的”[2]124。

魏晋玄学对道家的继承发展了“远”之内涵,但依然离不开对时空的感受。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整个存在的根本规定”[2]118,那么作为人类生活衍生而出的艺术自然脱离不开对时空的感受。

广阔的空间感,无限的时间感,与有限短促的生命相比,自然会引发人们无限之思。

“远”通过时空之距离,使诗人在尘世束缚中获得了诗意的生活,在审美中逐渐形成了重虚尚神的传统。

至此,“远”之观念成熟,逐渐渗透于中国艺术中。

“艺术中远的境界极致是要遁入空、虚、无、玄、道之中,在无限之中展现和有限的根本距离”[3]305。

二、“远”对古代诗论的影响“大家古文所以过人者,厚也,秀也,远也,肆也”[4]478,“远”在诗文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人在审美人生世界的时候看重“虚”,“远”即是“艺术家精心构筑的第二时空———虚灵时空”[3]305。

在这种时空中,艺术家通过审美意象建构出一种形而上的具有超越意识的审美境界,它通过想象把欣赏者引人一个融宇宙、人生、历史于一体的审美的无限时空,在此,可以远离世事、净化生命、安顿生命、品味超越个人的天地之大美,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达到类似终极关怀那样的精神至高点。

也因此,诗中多表现出超脱玄妙的人生态度,透彻了悟的心境与淡泊空灵的意趣,从而形成备受推崇的冲淡、空灵、淡远、清俊、遥深的审美风格。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苗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等诗句中所形成的后世景仰的冲淡风格蕴含着深邃闲远之境。

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千塔主人》)、“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等诗句中所形成的备受欣赏的空灵意境蕴含着宁静淡远之审美偏好。

“远”与“冲淡”之关联早在道家中就已存在。

“冲淡”二字在《老子》中均有体现,《老子》曰“道31第1期仇文芝:审美范畴“远”之探析 冲,而用之或不盈”,“大盈若冲”,“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冲”和“淡”都是“道”的特点,合而言之即“冲淡”。

“远”也曾用于表达“道”,可见,“冲淡”之中蕴含着“远”。

郭绍虞《诗品集解》云:“惠风者春风也,其为风,冲和淡荡,似即似离,在可觉与不可觉之间”,若以诗境对之,则是悠缓的、淡远的、隐微的、不易觉察的,即冲淡,只有情思高远、形神萧散者才能体会其中之美。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在苒在衣。

阅音修堕,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来阐释“冲淡”。

“遇之匪深”即是“浅”,是平淡浅近;“即之愈希”即是“深”,是悠远深邃。

它似淡而实浓,似浅而实深,淡泊中有至味,因而要求诗人在通晓天地之妙理、超越世俗的虚静中达到才高意远,于笔墨之外达到一种高情远韵,于诗歌之中自然呈现出一种淡泊超脱的情味、一种冲淡悠远的意趣、一种意蕴深远的境界。

空灵是指诗歌艺术创作中所达到的一种超逸灵活、不着迹象、通脱幽远的至高境界。

远的空间距离是空灵的前提,“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自成境界”[5]106。

空灵之“空”,即诗境所呈现出的“空旷”的意境之美。

“空”即为“无”,清空深邃,博大广阔。

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生动的审美境界,并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再创作空间。

宁静淡远的审美情趣是空灵诗境的必然结果。

所谓空灵,乃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超脱,力求超越以功利为目的的世俗生活,解脱人们在尘世中疲惫压抑的灵魂,构筑一个精神上逍遥无待的境界,从而能使人们在这一境界中得到生命的沉醉、生命的安顿和生命的升华。

也正是因为崇尚这样的精神境界,诗歌之味才会在“咸酸之外”,诗家之境界才会“如蓝田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6]108。

不仅冲淡和空灵蕴含着“远”之意境,及至王士祯的神韵说也以清远为主要内容。

王士祯给神韵说标举了四个字:典、远、谐、则。

“远”即神韵说的核心,即以淡墨写意,而不必正面刻画,使人读后自会悠然意远。

他在《池北偶谈》卷十八引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

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洁、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员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