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合集下载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

2016/10崇高的美学概念文/张钰【摘要】崇高的美学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在哲学辩论之中是相当重要的辩论主题。

公元1世纪的朗吉努斯的《论崇高》这本书对于18世纪的作家们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在《论崇高》之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慷慨而激昂的感情、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以及辞格的藻饰,然后用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进行了阐述。

英国的博克则是西方美学史上将崇高和美进行严格区分的人,在英国还有另外的一些美学家并不承认崇高体验中的恐惧与痛苦所能够产生的作用。

为了能够对崇高的美学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文中从朗吉努斯出发,就欧洲哲学家与美学家们对于崇高的美学概念的论述进行了阐述,对这些巨人们的思想进行阐述,然我们可以更好地对崇高的美学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相信崇高的美学概念将会一直是美学与哲学范畴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崇高;美学;哲学崇高的美学概念,起源于古希腊,这是非常重要的哲学辩论的主题。

在18世纪与20世纪末的欧洲,都曾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因素。

《论崇高》通常被看作是朗吉努斯所著,这本书对18世纪的作家们影响巨大。

实质上,朗基努斯将崇高的定义区别于通过美丽的事物和运用浩瀚气势的手段去唤起人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并激发敬畏品质的“美”的艺术。

因为美可能是琐碎的、有轮廓的、清晰的和日常的,而崇高则是巨大的、不规则的、模糊的和超出人力范围的。

“崇高”这个词出现在18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中,如约翰·丹尼斯的《诗歌评论的基础》和约瑟夫·阿狄生的一篇众所周知的文章《想象中的快乐》。

它很快被应用到视觉艺术之中,其中,老乔纳森·理查森在一篇关于批评艺术和绘画的文章中说恐怖时期画家们更适合写作“它(崇高)给予我们想法去考虑我们自身的安全”。

这一概念,常用在作家写崇高内容的文章之中,在埃德蒙·伯克的《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中得到全面的阐述。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121221114姓名:陈道梅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它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

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

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大学美育:优美与崇高

大学美育:优美与崇高

20
博克认为,人有两种情欲:自我保存的情欲 和社交的情欲。其中自我保存的情欲起源于 恐惧和痛苦。如果我们与使我们感觉恐惧和 痛苦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之并不威胁 到我们的安全,这时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 怕,而是惊叹和赞赏。这种感觉就是崇高感。 它实际上来自于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是痛感 向快感的转变,是克服了痛感之后所取得的 审美快感。
42
(3)从审美感受看:壮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 种单纯昂扬振奋之情,而崇高则常常伴随着 恐怖和痛感,或者一种宗教的神秘意味。
பைடு நூலகம்
43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与崇高与优美相内似,中国传统美学中存在 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也就是“壮 美”与“优美”的提法。
44
与景残今更 波竟兰歇寒 何虚月宵那 ,无舟。蝉 雨 人设。酒堪 暮语催都凄 霖 说。此醒, 霭凝发门切 铃 。便去何冷 沉噎。帐, 纵经处落多沉。执饮对 情楚念手无长 有年?清 自天去相绪亭柳 千,杨秋 种应柳节古阔去看,晚永 风是岸!伤。,泪留, 情良、 离 千眼恋骤 ,辰晓 别 里。处雨 更好风 , 烟 、初
美学范畴
优美与崇高
1
范畴的界定:
1.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和 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 种逻辑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 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列基本范畴, 如物理学中的速度、质量、重量;政治经济 学中的商品、价值、货币;天文学中的天体、 星系等等。
2
2.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不 断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 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了概念 和范畴。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9章优美与崇高一、名词解释1.优美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

”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

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

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

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

“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浅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赵美珊
【期刊名称】《世纪之星—交流版》
【年(卷),期】2021()28
【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优美和崇高都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也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因此,分析和把握优美与崇高,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南美的领域中,他们建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体现了人类存在体验的不同方面。

长期以来,学者们多关注的是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却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从优美和崇高的基本特征、区别与联系、历史探讨方面浅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总页数】2页(P0083-0084)
【作者】赵美珊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浅析现代美学中的“优美”与“崇高”
2.论康德美学思想“优美”与“崇高”
3.行走于“优美”与“崇高”之间——小议康德之《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4.优美与崇高──中国和古希腊神话的美学形态辨异
5.论崇高与优美美学范畴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摘要:优美的美感经验,在感觉上是一种无功利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是一种和谐、契合关系,而不是一种抵触或矛盾关系;在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意识与无意识之关系上,优美感作为纯粹的感性活动,却是合乎理性的;在心理反应上是一种顺应反应,即我们的心理活动没有与对象之间的对抗和矛盾,而是很快乐的接受对象,并在情感上与对象之间亲和、亲密;在美感经验的呈现形式上,则是“合规律性”的形式,即既不违反自然形式,也不违反人的基本感性形式。

关键词:优美崇高崇高和优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如有句六言诗云“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

前者给我们无限的力量,后者给我们的却是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

前者叫崇高,后者叫优美。

优美、崇高的本质及美学特点优美、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分别对应着阴阳两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论是形态或色彩,质地或境界,优美与崇高都以各自的特征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⒈优美的本质及美学特点一般来说,娇柔小巧事物的美属于秀美,即优美。

例如依依的杨柳,娇嫩的花草,柔和的春风,还有一般的青山绿水,小桥人家。

娇柔的声音是优美的,如鸟类的声音,昆虫的声音,潺潺流水声。

社会生活中的优美,侧重于内容的和谐,既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在结果上,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产生出来的浑然合一、交融无间的一种境界。

人情友善、和睦共处的社会关系,安居乐业、国富民安的社会环境,缠绵悱恻、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以及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家庭氛围,甚至顽皮活泼、天真无邪的童真生活等等,都算得上是社会生活中的优美。

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

在我国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

所谓“阴柔”,“秀婉”,“柔性美”即优美。

清代桐城派文艺理论家姚鼐在谈到阴柔美时,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No.10 崇高美学【美学原理】

No.10 崇高美学【美学原理】

性质,是人通过“暗换”赋予
了自然界的。这说明康德的崇 高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中国哲学中关于崇高的思考
孔 子: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 唯尧则之
孟 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庄 子: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可见,中国古代“大”, 就是美的一种形态——崇高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 1、什么是崇高?
• 崇高是指物质形 式和精神品质二 者兼有的伟大、 出众的现象,是 内容突破形式表 现出来的一种不 和谐的冲突美, 是一种带有庄严、 圣洁、伟岸色彩 的神圣美。
• 崇高(sublime)的审美 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 和基督教文化。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三)崇高是一种神人相通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中,神不是与人相隔的彼岸存在,神的
力量体现在现实存在中,而世俗世界中的人只要修养成为充 实伟岸的理想人格,也就进入了神圣世界。
(1)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中的天人合 一,不仅表现为主体和客观的融合,也是此岸与彼岸的同一。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现实世界的民族,中国的宗教世界都不 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绝对永恒的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相对 立的延伸与放大,土生土长的道教的仙界有着现实的伦理与 秩序,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了“我心即我佛”的禅宗,因此,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神的力量一定要体现于现实存在中。这 样,高大骏极的四岳就是神灵之光的体现。
大自然的崇高景象不少具有奇与丑的 特征,不仅自然现象如此,大凡气象雄浑 具有崇高品格的艺术作品也都含有怪诞的 因素,或在题材上、或在造型上、或在意 蕴上,如罗丹的巴尔扎克塑像、如《拉奥 孔》雕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咼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4姓名:陈道梅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它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

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

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弓I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

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

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

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陶伯华的《美学前沿》一书中,他论及崇高时,也提到这一过程;从神的崇高到人的崇高;从神性到人性,崇高是人向无限奋进的超越高度,在无限超越中显现出人的崇高。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最先提出了美学范畴一一崇高。

《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

”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

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

”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

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不可以得到证明。

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活动中。

人与自然能够形成多种联系。

如功利关系。

从物的角度看,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活动,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美人生的存在物。

也就是说“自然性与人性”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紧密的与和谐的沟通。

自然成为文化符号,高山体现着人文精神,瀚海变为充满生命的审美对象。

面对自然物的形式上的激荡、奔突、喧嚣、磅礴、粗砺,审美主体在心理上首先激发的是复杂的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受控的)。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冲突对立。

但是当着人类在人生实践中积累起足够的经验,认识到这类自然存在只是一种危险的象征,而不会构成现实的威胁时,人生实践就能够上升为以审美实践的方式对待这种自然物。

这意味着人类以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对自然物的“占有”,也是人类的更高层次的自由人生的表现。

其实质就是“人性与人的尊严在粗野的自然面前所得到的实现和确认”,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胜利”。

换言之,“经过审美活动,人自身也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冲突及和谐之中构成了特定的人生境界。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生存意义的某一本质方面,即生存是伟大、高尚的,它拒绝平庸和堕落。

崇高所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体验。

在此,世界不再是平常的,而是让人振奋的、给人以力量的;人生也不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充满向往和激情。

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它具有这样一些美学特征:所谓博大, 是指崇高表现为这样一种精神:无私无畏,胸怀宽广,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乐系于天下,使人的日常行为溢出个体生存本能而具有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性特质,能产生功在当代,利被天下,惠及后世的价值。

这种博大胸襟,必然在行为上以符合事物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前提,无论是深远高迈之举,还是琐细平凡之为,都有着与进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追求吻合一致的合理性,此其正义性的一面。

所谓正义性,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去从选择明确而坚定,非者抑之,是者扬之,恶者弃之,善者从之,就是“义”。

义所当为,虽死必为;义所不当为,虽死不为,这就是崇高应有的正义性。

大禹治水,三十而未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肺腑之声;为了免除子孙的苦难,无数先烈“愿把牢底坐穿”,等等, 都是博大之举、正义之为。

正是这种博大与正义,使人类对自己充满了永恒的乐观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大性与正义性恰恰是崇高的神髓,是走向崇高不可或缺的内在基质。

崇高强烈地显示出主体在对立冲突中的坚定性与刚强性。

人类生存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现实,创造宜人环境的冲突抗争的艰巨过程,崇高的事物尤其与严酷斗争的艰难曲折结下了生死结,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对立冲突伴随过程的始终。

社会生活中凡是有崇高品质的伟大人物,大都具有不为社会落后腐朽势力所屈服的坚毅性格和斗争精神,在任何险恶事件和严重冲突面前,始终表现出处变不惊、临难不苟、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精神。

远古先民借神话幻想表达着征服自然的企望与努力,相传鲧曾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幸招祸,被压杀于羽山,陈尸三年居然不腐,不仅死不瞑目,其腹中竟跳出禹来,承其未遂之志,继续治水。

崇高的这种坚定性和刚强性,在艺术中得到充分表现。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将普罗米修斯塑造成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伟大之神,被誉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再如斯巴达克斯、浮士德、巴威尔、保尔?柯察金、江姐等都是通过矛盾对立中的尖锐冲突和严酷斗争来塑造的,显示出力量的巨大,道德的高尚。

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归真我。

5、崇高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柏克认为“一切虚无的观念都是崇高的”,比如虚空、黑暗、孤独和沉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个绝佳的“孤独” “沉寂”给人崇高感的例子。

“千山”、“万径”的大概念让“孤舟”、“独钓”显得更加渺小和孤寂。

而孤独与环境抗衡的无畏精神足以与“千山”、“万径”的大概念相提并论,从而构成意境上的均衡。

国画创作中经常会看到有此类手法出现。

其实这是一个大与小,“崇高与美”的综合应用。

《江雪》,在人的意象里,“孤舟”是天地间可爱的点缀,因为这个点缀苍茫空旷的天地间也多了意味深长的韵味。

如果没有大背景做衬托,只给“孤舟”一个镜头特写,不过一个江边舟头蓑衣钓叟而已。

二者缺一,这意境都已落了下乘。

在构思中,高岸的我们给以渺小的、强大的对以纤弱的、广阔的对以狭小的、沉重对以轻松的……把两者都加以强调,会给人以视觉和意识上的震撼。

另外,“无限”给人崇高感。

大、小、多、少等等到了“无限”,都能让人惊异,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元素的重复和空间的延展,这在空间构成上的应用比较广泛。

像欧洲哥特式建筑,古老教堂的繁复内饰,以及中国故宫的重重院落都加强了这种“无限”,让人心中充满敬畏。

而无限的另一个表现手法是残缺与留白,米开朗基罗的《妇人素描草稿》,未完成的人体局部画面“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缺憾美”。

就像残疾人同学维纳斯的雕像一样,把表现的重点展示给观者的同时给人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类此的平面广告形式,如首饰服装类广告等,只突出表现模特佩戴有产品的局部特征,其它部位大刀阔斧地略去。

国画中讲究“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在平面构成中有效,即使在立体构成甚或文学作品中也是很给力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