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板书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

第12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第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堂导入:、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nt;&nt;&nt;&nt;&nt;&nt;&nt;&nt;&nt;_______________ 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理解汉武帝大一统。
感受汉武帝的雄 风。
投影展示:西汉,东汉朝代更替 示意图 简要介绍东汉的统治情况。
把握两汉兴衰的基本 脉络。 自学
关注学生的自学 能力培养。
雪》 能力 简 要 评 价 汉 出示:毛泽东《沁园春· 提升 武帝 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齐读 畅所欲言:评价汉武 帝。
初步培养学生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评价历史人 物的能力。
小结
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休养生息,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在前人成果的基 础上大展宏图,敢想前人所未想,敢于创新,成就了一代伟业。从中我们看到,创新才能发 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
巩固 课件显示习题 训练 学生完成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板 书 设 计
倾听 感悟 使学生认识到文 景之治与汉武帝 大一统的关系。 观察 畅所欲言: 雄才大略、 善 于 用 人 等。 理解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回答:诸侯国威胁中 央统治 组成智囊小组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解决办法 各抒己见 结论:加强了中央集 权,实现了政治上的 大一统。 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 合作学习、 探 究学习的能力。
大
基础 文景之治 文帝 景帝 大一统 汉武帝
政治:削弱诸侯 国的势力 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鼎 表演历史剧 理解“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回答问题 理解
通过表演培养学 生的表演、 合作和 探究问题的能力。
畅所欲言:分析两种 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回答
培养学生的比较 能力。
意义:西汉进 入鼎盛时 期,也是我 国封建社 会的第一 个鼎盛局 面。 三 东汉的统 治
回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的大一统 多媒体课 重点 教学 件 手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认真倾听、观看 通过这首气势恢 激趣 《汉武大帝》 播放歌曲 弘的歌曲来渲染 导学 的 主 题 歌 — 提问: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历史 回答:汉武帝 —《最后的倾 诉》 人物? 出示歌曲中对汉武帝评价的三句 话。 解释“大一统” 感悟 理解 阅读 分析投影的史资料 使学生学会从史 料中了解史实。 (论从史出) 气氛, 使学生进入 历史情境。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板书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人教版)历史教育(2班)刘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通过大家看PPT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学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找出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并且从问题中分类总结,掌握初步的答题技巧。
情感目标了解秦朝灭亡对汉初统治者的影响。
并且知道汉朝的大一统局面,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
教学难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2、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汉族的起源导入本课,[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成立的时间、开国皇帝、国都;汉高祖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举措;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经过对“光武中兴”的认识,培育学生剖析、概括的能力。
能力方面:经过认识外戚宦官专权的原由和影响,黄巾起义的经过、特色,培育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剖析社会问题的技术。
经过指引学生思虑“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何要推行养精蓄锐政策汉初养精蓄锐政策举措的实行与文景之治场面出现的关系”培育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经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创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代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经过比较秦代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 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论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观点。
经过学生回答光武中兴的背景、举措、成效,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能力。
经过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预知,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的特色,培育剖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术。
思想方面:经过对汉初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的学习,培育学生形成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因此获得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进下,因为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勤劳奋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一致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
经过本课的教课以,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富强的极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一致是实现富强的重要原由。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概,更难得的是他有勇气认可错误。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踊跃作用。
同时反应出人民生产踊跃性的提升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但有绚烂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败、落伍的一面。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5

备注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1、“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3、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学说B、法家学说C、佛家学说D、儒家学说
4、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最大学府,我国西汉时的最高学府是()
A、太学B、儒学C、郡国学D、大学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航
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
和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和,注重发展。
2、文景时期,注重“”,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出现了繁荣景象,史称“”。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后来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
第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案

第12 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
内容有何区别?二、通读教材,编织知识提纲。
(速读全文,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我来告诉大家: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
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3、西汉时期,提倡节俭并能以身作则的皇帝,最突出的是()
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景帝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
A、抨击其它学说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加强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意义: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
A、卫青
B、主父偃
C、王莽
D、董仲舒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汉武帝采取的各项大一统措施。
2. 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所带来的影响。
3. 认识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同时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政治、思想、经济上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先请学生欣赏歌曲《说句心里话》,然后出示“汉武帝像”,教师概述: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雄才大略下,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历史上称之为“大一统”。
由于课文内容较多,我们将分两节课完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约33分钟)1. 讲授第一部分“颁布“推恩令”(3分钟)①教师讲述: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及时解决了王国问题。
(推恩令是主父偃向汉武帝的上书,主要内容是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②学生齐读课文相关内容。
③教师讲述:解决了王国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 讲授第二部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分钟)①教师讲述: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并设立了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和地图册的“西汉王朝疆域图”指出汉朝的范围。
同时结合地图册介绍董仲舒的相关内容。
③学生齐读课文相关内容。
3. 讲授第三部分“经济措施”(约5分钟)①教师讲述: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
前两者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后两者则体现了轻徭薄赋的思想。
②请学生看课文后齐读课文相关内容。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丞相与御史大夫异与地方郡国的主要职责。
并结合地图册上的“郡国图”理解相关内容。
4. 综合探究(5分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对西汉王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示?教师总结: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案

3大一统的汉朝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大一统场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初步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不单是西汉富强的极点,也是中国封面,它关于一致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用。
学习过程课型新讲课主备人李秀荣执教人审查人备课、19时间上课、25时间二次备课学习过程(二)合作研究(1)西汉成立后,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局势这类场面是前方所学内容思虑)(2)面对这类局势,汉初几代皇帝采纳了哪些举措获得了2.阅读 77-78 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虑:( 1)汉武帝是如何逐渐削弱诸侯国权力的达到如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可在组内议论)(3、)阅读 78-79 页小字,认识东汉的统治。
3、老师精讲的问题:汉武帝为促使和稳固大一统场面采纳了哪些举措意义如(三)拓展创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增强思想统治,在当,记录分数。
作为二次备课的依照。
、谁成立的、国都79达成以下内容___.___,社会比较平定,百姓富饶起来。
历史上称议,命令同意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成立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举措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四)系统总结 1 、知识建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背景、举措、表现举措2、概括:学习封建统治的稳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下手客观原由:景帝后期的经济繁华原由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就是把 ____家学说作为议推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_成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____.明政治期间.固了大一统场面(本节课波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淄川二中初一级部主观原由:汉武帝雄才大概,善用人材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举措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期间,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五)达成同步训练(六)预习14 课教后记:历史导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人教版)历史教育(2班)刘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通过大家看PPT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学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找出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并且从问题中分类总结,掌握初步的答题技巧。
情感目标了解秦朝灭亡对汉初统治者的影响。
并且知道汉朝的大一统局面,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
教学难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2、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汉族的起源导入本课,[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教师讲解]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史记》和《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
学生讨论过后得出结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
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
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板书]2.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教师在黑板上写出]①轻徭薄赋②重视农业③提倡节俭④以德化民[教师讲解]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的。
建汉之初,刘邦就多次组织人讨论秦亡原因。
当时儒生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刘邦觉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陆贾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经验总结出来,成为《新语》十二篇。
刘邦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认识到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狠毒残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副得广大群众走投无路,才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
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
他鼓励士兵回乡生产,后来汉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刘邦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曾多次讲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会太平。
”为发展农业生产,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每年的春天。
他还亲率大臣耕作,生产供祭祀用的粮食。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规定农民种地没有种子,由各县借给他们;文帝一生提倡节俭,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
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衣服、车驾都没有增加。
文帝平常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他修建陵墓时,下令随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在遗诏中说:“给我送葬的车马,不准陈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宽不超过三寸;治丧期要短;在治丧期间,不要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与吃肉。
”汉景帝刘启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皇帝。
他即位后,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帝时期的传统,把文帝开创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称。
[板书]3.“文景之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次,然后复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同学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
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
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
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教师讲解]这则材料说的就是“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
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仓库皆满,府库有馀财外,还有的就是老百姓的骡马拴满了街巷;官吏也很稳定,小吏任职长的,竟做了一辈子。
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职时间长,把官号变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
同学们,汉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描写了汉文景时社会繁荣的景象外,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什么意思呢?即尽管西汉王朝强盛了,但一些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社会问题又出来了。
这时候,再采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的“无为”手段来进行统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现实要求,统治政策必须由“无为”向“有为”转变。
这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第二个问题。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人势力开始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武断乡曲,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现在我要问的是:客观环境要求实行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使诸侯国越分越小。
汉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汉武帝为改变诸侯招集宾客非议中央的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以儒家五经作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教师讲解]汉武帝继位时,诸侯王国的势力虽然已有所削弱,但这些皇子皇孙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有恃无恐,常有不法行为;又有许多趋炎附势之徒为之出谋划策,所以打击削弱诸侯国,解除王国权力,扫除封建中央政权的隐患就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其内容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
这样,既可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又可使这些受封的子弟“联恩尽孝”。
“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的是,“推恩令”没有颁布之前,在诸侯王死后,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地盘,而且是原样大小继承,王国的势力不会被削弱。
推恩令的推行,实际上是一种“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策略。
这样,不仅王国势力缩小,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原来没有继承权的庶子们分到了地盘,变成了中央集权的拥护者。
除此之外,在公元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zhòu)金助祭。
以所献酎金份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的爵位。
这就是所谓的“酎金夺爵”。
以后,又以其他罪名废掉一些侯国。
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下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
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另一个措施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同学们看下面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教师提问]“文艺之科孔子之术”指哪家学说?[学生回答]儒家学说。
[教师讲解]同学们请注意,这里的儒家学说已非孔孟所提倡的儒家学说,而是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我们称之为新儒学。
新儒学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思想的某些成分。
其主要内容是“君权神授”“外儒内法”“三纲五常”“德刑并用”。
这种王道、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一直为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从此,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同时,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教授儒家经典。
兴办太学、培养了封建统治人才,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设立太学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下面,我们看一下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板书]3.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重点强调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进入它的第一个鼎盛期。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根据黑板上列出的“汉武帝大一统”图示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讨论](略)[学生总结]汉武帝时,由于新旧矛盾的交错,迫使西汉中央政府必须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