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悲剧顺境结尾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
张爱凤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07()12
【摘要】在影视戏剧艺术中,悲剧被美学家认为是最能够表现崇高美的高级戏剧。

西方一向尊崇悲剧艺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权威性的悲剧理论。

如果以《诗学》中的理论来评价中国古代戏曲,那么中国古代就无悲剧而言,因为中国古代悲剧大多具有“团圆”的尾巴。

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形成的哲学的、文化的、伦理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旨在客观地认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形式。

【总页数】2页(P76-77)
【关键词】中国古典悲剧;团圆;中和之美;文化阐释
【作者】张爱凤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浅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兼论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问题 [J], 方建斌
2.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解析 [J], 王亭亭
3.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解读 [J], 李平;金玉生
4.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解析 [J], 王亭亭
5.略析“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成因及其弊端——中国古典悲剧结构管窥 [J], 吴道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典悲剧结局及其文化生态论析

中国古典悲剧结局及其文化生态论析

作者: 马文莹;刘金亮
作者机构: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文化生态;得失长短
摘要:中国古典戏剧大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即往往以美战胜丑、正义战胜邪恶终结全剧;即使结局是以主人公失败结束,也会给它构思一个虚幻的形式作为最后的补偿。

这种大团圆结局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密切相关。

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教化、中和尚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虽有一些局限,但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悲剧的审美效果,并为民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命运观

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命运观

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命运观
古典悲剧让我们看到命运无法抗拒。

悲剧中多数英雄都是不可思议的矛盾之躯,无法抗拒
命运的重压。

他们多次大胆反抗,但最后总是没有好结果。

在中国传统悲剧中,可以看到这种讽刺人生的命运观。

一方面,对冤错的命运观影响着无辜的英雄们。

例如,《祝福》中的秦梦瑶从小就受到不
公平的待遇,她多年无家可归,却一直以温顺的态度和无私的精神来报答周围的一切关爱,从苦难中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它只是她无法抗拒的命运,每个人都在一种固定的境地中生活。

另一方面,英雄们不得不面对自己无法抗拒的外加因素。

例如,在《大宅门》中,主人公陈琳是一个宝贵的真命天子,但不久就死在九幽十番的苦难中。

正是这些外加因素迫使了陈琳去死,如果她能够抗抗,那么这个可怜的男孩就会有几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在中国传统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讽刺性的命运观。

无论对冤错还是己所不欲,英雄们最终被迫受命之苦,这无法抗拒的重压实在无法改变。

浅谈关汉卿杂剧大团圆结局讲解

浅谈关汉卿杂剧大团圆结局讲解

┊┊┊┊┊┊┊┊┊┊┊┊┊装┊┊┊┊┊订┊┊┊┊┊线┊┊┊┊┊┊┊┊┊┊┊┊┊前言: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而大团圆结局是我国古典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大量的出现在我国的戏曲小说中。

对于戏曲小说中的“大团圆”现象,其形成有着其深刻的原因。

上至中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中尚圆思想的体现,中国“和”文化的影响等都对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关汉卿的大团圆戏剧分析关汉卿这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长期处于社会黑暗带来的压抑之中,他不仅愤世嫉俗,更充满了战斗精神。

如人所说,他往往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压迫、受污辱的女性身上。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的《元剧之文章》中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而论及其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都是其著名的作品,其塑造的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王瑞兰、谭记儿、燕燕等大批性格鲜明的微贱女流,虽命运悲凉,却正直、善良、聪慧,颇具反抗精神,让人怜惜不已又难以忘怀。

无沦主人公遭受多么大的痛苦和挫折,最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一:借助明君、清官、伸冤昭雪,如关汉卿的《鲁斋郎》、《蝴蝶梦》;第二是借助鬼魂、转化为异类、梦境,以补现实之缺憾,如《窦娥冤》;第三是男主人公科举及第、奉旨完婚,例如《拜月亭》。

这些戏剧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之前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最后总是给人希望与憧憬。

所渭“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因者终于亨”[1],便是这种情节构建模式的精辟概括“大团圆”戏剧的结局模式。

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结构话语,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所有华夏民族社会心理的共同体现。

他的许多悲剧都酣畅淋漓地揭示了元代社会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这样的形式: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也是恶势力先占据上风,而后以团圆局面收场。

而他的《窦娥冤》则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结构和命运观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结构和命运观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结构和命运观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悲剧作品是经久不衰的经典。

悲剧作品在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通过精妙的故事结构和深刻的命运观,展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本文将分析古代文学中的悲剧结构和命运观,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一、悲剧结构的主要特点古代悲剧作品的结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引子:引子是悲剧作品的开端,通过引子,读者能够了解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背景。

引子通常设置一系列事件或对话来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情节,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2.发展:故事会在引子之后进入发展阶段,主要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命运都会在这一阶段得到更加深入的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人物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他们的命运也逐渐显现出悲剧性的走向。

3.转折:转折是悲剧作品中最关键的部分,通常是主要人物面临重大抉择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

这一部分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同时也揭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4.高潮和结局:高潮是悲剧作品的最高点,主要人物在高潮中面临命运的最终考验。

无论是选择还是命运,都会在高潮中得到最终的展现。

结局则是悲剧作品的结束,通常以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为主。

5.对立和矛盾:悲剧作品中的对立和矛盾是故事进展的重要推动力。

无论是内心矛盾还是外部对立,都能够让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二、古代文学中的命运观古代文学中的命运观关注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以及人类在命运中的抗争和挣扎。

以下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命运观:1.命运是不可抗拒的:许多古代悲剧作品中都体现了人类无法改变命运的主题。

主要人物无论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逃离命运的束缚,他们被命运所摆弄,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2.命运和人的选择:古代文学中也有一些作品强调人的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主要人物在面临抉择时,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改变命运的走向。

然而,这种选择往往是被命运限制的,他们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3.命运的公正与无情:古代文学中的命运观常常揭示了命运的公正与无情。

中国古典悲剧_大团圆_结局的价值

中国古典悲剧_大团圆_结局的价值

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团圆”,而恰恰是将 多少惊魂摄魄的悲剧体验和内在的“后悲剧冲
悲剧的意义推向了另一个层面。《娇红记》中,宦 突”,因为“心理活动的本身无限度地高于单纯的
门小姐娇娘,面对帅府的逼婚,父亲的威逼利诱, 肉体活动”,“悲剧的主要兴趣不在于我们所见到
以身殉情;申纯为了不负前约,也绝食而死,“历 的狡猾和忠诚之间的斗争,爱国、仇恨和骄傲刚
四、再生式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写张倩 女与王文举系被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 途经张家,欲叙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 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 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而魂灵离体,追赶 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 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倩女魂魄与病体合一,遂 欢宴成婚。剧中,一方面,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 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另一方面,现实中 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煎熬。离开 躯体的倩女之魂,寄寓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 心态;至于她在家中的病躯的幽怨悱恻,正体现 出礼教禁锢下广大女性的百般无奈。因而,这种 “再生”,更显可悲。其它,像《牡丹亭》中,闺阁小 姐杜丽娘的死而复生,也是以“再生”结尾的悲 剧。“这种‘再生式’的结局处理,单从表面看,好 像有一种正剧的结构艺术,但若从全剧来看,仍 不失为一种中国式的悲剧结局。因为它是主人 翁经历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悲剧冲突、被毁灭后的 憧憬,有艺术与现实的必然性。这是‘凤尾型’结 局处理中最富有现实性的一种,也是容易引起人 们怀疑的”②。
因此,这种“凤尾式”处理,绝非是画蛇添足,狗尾
(下转 67 页)
中国古典悲剧的这种看似“大团圆”结尾的 “凤尾式”处理,有着特殊的审美意义和文化背
景,并非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皆大欢喜”。其一, 人们在谈论中国古典戏剧的结局处理时,常常用 “大团圆”来概括,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到:“全 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

再论中国古典悲剧“欢乐的尾巴”

再论中国古典悲剧“欢乐的尾巴”
因 古 典 悲剧 的“ 乐 的 尾 巴” 现 出 了 中 国 传统 哲 学 和 具 有 普 世 性 的 悲 欢 体
种反 映, 人们在 创作 中也 同样试 图用一个较好 的结果 来消解现 实本身 的悲剧性。 娇红记》 《 就是这样 : 娇娘 、 申纯二人在现世 的 生活 中无法得到 圆满 的结局 , 于是作者 为 了弥补这个缺憾 而虚 拟 出一个仙境来 圆二人 的旧梦 , 但是这样简单 的否定似乎也不 妥 当, 正如赵 凯先生在《 悲剧 与人类意识》 中所说 的那样 :男女 “ 主人公 以死殉情 , 双成仙后 , 双 却难 以排 遣人 间的万种愁 怀。 ” 这样 的安排在审美结果上可能会“ 更添加 悲剧氛 围和色彩” 。 这样 的安排 , 一方面使看似 圆满的结果 因离开人世 而留下 了一 个 巨大的缺 憾 , 另一方面则 正是 中国古代诗歌 创作 中“ 以乐景
的 因素 , 即特 殊 的偶像 崇 拜 形 式 。
解、 弥合 、 相恋 , 到最终被拆散 而双双殉情 。至此而言 , 戏剧行
动 已经 完 成 , 结构 相 当 完整 , 灭 的形 成 给读 者 、 众 带 来 恐 且 毁 观
这 里的“ 偶像” 是指现 实或超 自然的一切超越 常人 、 常态的
释 中国古典 悲剧 的这 一特 殊现象。那 么 , 一些学者借 以得 出, 中国无古典悲剧, 乃至 中国人心理结构 中没有悲剧精神的支撑 便显得很 不稳固 了。 除此以外 , 笔者 以为 , 在分析古典 悲剧这 条“ 巴” , 有一点不应 当被 忽视 , 尾 时 还 甚至可 以说是 更为重要
最末尾加上 了一个“ 同穴” 死 的情节。笔者认 为, 这一颇具 中国
特 色 的 “ 巴” 尾 不但 不 妨碍 中国 古典 悲剧 成 其 为 悲剧 , 且 是 当 而 之 无 愧 的 中国 经典 悲剧 , 华 夏 民族 悲 剧 意 识 的 重要 体 现 。 是

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作者: 赵莲娜
作者机构: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24页
主题词: 悲剧;大团圆;审美理想
摘要:大团圆结局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因而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并长期流传,从而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

舞台上对坏人的鞭笞,就是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对受难者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

而好人的胜利,则是中国人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以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悲剧顺境结尾及其美感效果张亚晖我国古典悲剧一般以顺境结尾,与西方悲剧逆境结尾大相径庭。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第十三章中说:“悲剧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

(1)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

他还规定:“一,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到祸;二,也不应由一个坏人由祸转到福……;三,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从福转到祸”。

(2)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说:悲剧的结局“永远是人心中最珍贵希望的破灭,毕生幸福的丧失。

”(3)而我国古典悲剧则讲究“有团圆之趣”(4)往往有一条光明的尾巴,极富民族特色。

正因为我国古典悲剧的顺境结尾,便构成了我国悲剧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拟从我国古典悲剧顺境结尾的分类,源流和美感效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利于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一、顺境结尾的分类我国古典悲剧顺境结尾不是笼统的“团圆”,根据其内容可归为以下五种:第一种,象征式。

这种类型常见于爱情悲剧。

其艺术上韵味无穷,舞台画面美丽,唱词抒情,以歌颂为主。

较为典型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梁祝先后殉情而死。

生前愿望难实现,死后化作蝶双飞,歌颂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

舞台上百花竞放,彩蝶双飞,其境其情十分动人,具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再如《娇红记》,申纯和王娇一对情侣,为追求自由婚姻,与封建伦理和贵族豪门进行斗争,迫于当时封建势力的强大,恋人双双殉情。

作者歌颂了他们从一而终,以至于投身不悔的精神,以他们死后“合塚”作结。

他们的坟上长满了花草,月儿照着墓顶上的棠梨,一双鸳鸯向天上飞去,离开污浊的人世而“仙圆”。

“谐仙偶结凤俦,把玉锁金枷,一齐脱手”(5)的反抗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象征式的结尾中得以体现。

第二种,复仇式。

这种类型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分明,是非清楚。

较常见的是鬼魂复仇。

例如宋元南戏中的《王魁负桂英》敫(jiao)桂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善良妇女,当趋炎附势王魁中状元将桂英遗弃后,桂英愤而上吊自杀,但她死后怀着满腔的怨恨,终于将人面兽心的王魁拉到了地狱。

另一种是由其活着的人复仇,如《赵氏孤儿》,赵盾家三百余口被屠岸贾满门抄斩,只遗下赵氏孤儿,经程婴等人救护才得免一死。

孤儿长大后,程婴告诉其父真情,孤儿终于奋起复仇,杀死屠岸贾以报仇雪恨,这是一种反映政治斗争题材的悲剧。

《清忠谱》也属于此一类,后起东林党人击败奸贼魏党,正义得以伸张。

《窦娥冤》的结尾也是复仇式的。

窦娥死后,其冤魂出现,尽诉冤死之情,父窦天章明察案情,最终为女儿雪冤。

这种结局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能鼓舞人民向反动势力作斗争。

第三种,解脱式。

这种结尾类型思想较复杂,有明显的出世思想,是当时社会问题在政治上找不到答案的结果。

如《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纪死后“仙圆”、“情悔”于月宫,以达到道德的自我完成。

这里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与荒淫无耻的生活是一对矛盾,他们的“悔”不能洗清荒淫生活带来的政治灾难。

这种以团圆来求得思想的解脱,于爱情来说是圆得过去的,于政治上来说却不能肯定。

第四种,调和式。

这种欢乐尾巴多出于政治原因,具有麻痹人的思想的作用。

如《琵琶记》中牛亟相本是反动势力的代表,是悲剧的制造者。

到结尾时他反变成好人,其结果是赵五娘哀而不怨,牛小姐贤慧恭让,蔡伯喈不负爱心,与她们一起过着一妻一妾的“团圆”生活,共享富贵,合家旌表。

作者力图调和两个阶级的矛盾,让人们感到“玉烛调和归圣主”、“圣明世岂相弃”(6)如此,蔡老的荒冢,则在玉烛调和的升平景象中隐没了。

另外,如《雷峰塔》的结尾“佛圆”,由封建卫道者法海去点化被镇压在雷峰塔下的白氏,并且让白氏与青儿都位列仙班,调和了对抗性矛盾。

这种结局与整个剧情无必然关系,与白娘娘的反抗精神也是极不协调的。

第五种,报应式。

这种类型多与迷信思想有关,但也反映了人们的善恶有报思想,有它积极的一面。

这种结尾或在人间旌表好人,或在阴间惩罚坏人。

如《精忠旗》既有阳世报应(存殒恩光)又有阴间报应(阴府讯)。

又如南戏(赵贞女蔡二娘)就属鬼神报应的,“贤德的五娘遭马踹,到后来,五雷轰顶蔡伯喈。

”(7)还有在结尾把造成悲剧的原因归于前世的,如清代蒋士铁的《空谷香》,女主角姚梦兰一生中二十九年历尽艰难困苦,其原因是她前世本是花仙,因开会迟到二十九刻而被罚在人间二十九年,这二十九年是前世的报应,待吃尽苦头,受罚期满方能归仙。

我国悲剧顺境结尾大致可归为以上五种。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体现我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借以反抗黑暗势力的结尾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但某些作品的结局宣扬因果报应,消极遁世的糟粕是不可取的。

二、顺境结尾的根源我国古典悲剧的顺境结尾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是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具的风格。

下面试从哲学、政治、社会、艺术等方面探索一下境结尾的形成根源。

哲学根源《国语。

郑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8)“和”与“同”是春秋时代两个重要哲学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

所谓“和”是被两种以上不同事物调和统一起来。

“同”是简单地把相同事物合二为一。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事物的形成规律,古人称这种规律叫“中和”。

关于“中和”的含义,《礼记。

中庸》解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矣,万物育矣”。

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感情从内心发出之后,要合乎节度,也就是说,情感的外发要适当,不得过激,这种理性精神既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本”,也是伦理道德、美学、艺术之“达道”。

“和,故万物皆化”。

(9)“和,故百物不失”(10)由此而说,悲剧的顺境结局是两种对立物相克相济形成的,是在矛盾的斗争中获得统一的结果。

所谓“反情以和其表,比类以成其行”;“小大相成,始终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径”(11)指出了事物的相反相成,在悲剧中则以苦生乐以喜衬悲。

《老子》五十八章中说:“祸今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

(12)这种辩证思想揭示了事物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的道理,悲喜交错也是事物矛盾转化的结果。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悲剧人物、事件的正义一定会得到伸张,善的一定会战胜恶的。

庄子在秋水》篇中说:“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13)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理想艺术,其形象的内涵往往是描写事物的一种意向,表达作者或者观众的意愿,从事物发展趋向看,光明一定战胜黑暗,悲剧故事可能以喜剧形式结尾。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14)孔子在《论语。

八佾篇》中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里指的是情感的理性节制。

我国古典悲剧以顺境结局与这种节哀思想是相吻合的。

悲剧的基调是悲,为了不使悲这种单一情感过于外溢,为了使悲剧气氛不至于过度悲伤而使观众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悲剧作者得要考虑如何达到哀而不伤的效果。

所以嵇康在《声之哀乐论》中说:“古人知情不可姿,欲不可极,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致伤,乐不致淫,斯其大较也”。

(15)我国古典悲剧是合乎这种观点的,尤其在结尾,用小喜的感情来适度冲淡悲剧气氛,给观众以情感上的调剂与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安慰性的小喜在《窦娥冤》中的平狱伸冤,《赵氏孤儿》的复仇雪恨,《精忠旗》的满门旌表,《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奸慰灵中都得以体现。

政治根源毛泽东同志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16)悲剧作为一种文字样式,必然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状况有关连。

我国古代产生悲剧较多的时期“历史上有三次,第一次是南宋到元初,第二次是明天启、崇祯到清康熙的前期,第三次是清末和民国初年”。

(17)第三时期主要是产生近代地方戏,这里且不多谈。

我们看看一、二两个时期: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都是政治上大动荡时期,由于异族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反映到文字上,就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反抗精神的杂剧作品的大量涌现”。

(18)如《窦娥冤》反映了官吏的昏聩,草菅人命,其结尾就反映了人民对政治的要求,他们渴望清官。

政治昏暗,社会动荡,便主要产生悲剧,因为在强大的反动势力下,善良者遭到邪恶者的迫害,正义不能伸张,各种政治势力间的斗争,便产生了许多悲剧性的故事。

如明末冯梦龙的《精忠旗》就描写了民族英雄岳飞与卖国贼秦桧之间的斗争。

明末清初的李玉的《清忠谱》写的是明天启年间,以周顺昌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和以颜佩韦为代表的苏州人民反对阉官魏忠贤擅权的政治斗争故事。

其斗争结果必长英雄之志气,灭小丑之威风,这种顺境结尾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它可以鼓舞斗志,给人以力量。

诚然,“戏剧不仅仅是社会向他的成员们灌输行为规范的一种手段。

它也是表达思想,一种认识过程的手段”。

(19)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不只鼓舞斗志。

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愚民政策,在悲剧文学中,必然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东西。

他们利用人民希望好人得到善报,恶人应得惩罚的心理,借悲剧的顺境结尾以调和阶级矛盾,宣传宗教迷信思想。

利用“大团圆”的形式把观众思想引到另一边去,以使人感到封建制度还是好的,世间还有公道。

天公主持正义,阎王惩罚邪恶。

那所谓“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即使好人受到冤枉,也要使人觉得那只是暂时的,希望人们不要为此而愤怒不平。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批判的“瞒和骗”的文学。

《琵琶记》就是这样,它企图使人们相信牛丞相是好人。

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

“从他们的作品上来看,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要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眼睛。

这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一‘团圆’,正无需我们焦躁”,(20)《雷峰塔》中白娘娘的反抗精神也就因“佛圆”而隐灭。

这种“团圆”调和了两种势力间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为稳定其统治地位的一种迂回战略,即是利用这种“团圆”来削弱人们的斗志。

社会根源产生我国悲剧顺境结尾这种特征的社会根源是复杂的,近代杰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谈到我国悲剧顺境结尾的原因时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观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

(21)用我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来解释我国悲剧结尾的顺境团圆这一特征,是有非常深刻的见解的。

我们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追溯到远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