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共44页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产生在黄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产生在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基本属于同时期的文明。
自夏、周开始到清末工业文明的到来,期间三千年,两种文明为什么冲突不断?为什么不能互相取代?为什么相对落后的游牧文明长期处于进攻态势,而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却处于防御态势?冲突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解疑的冲动为探究提供了动力。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以汉族为主体的古华夏人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皇帝故里就在河南的新政;后来又占据了长江中下游。
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他们生活的地方是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因而华夏人较早进入城廓农耕社会,诞生了农耕文明。
以定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经济特征是自足,经济上的自足可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特征是静定和保守,“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
积累深厚,兼容性强,是一种内容广泛的文化集成。
而东部的大海,让人望而生畏;北部草原上的苦寒、西部的漫漫黄沙、西南的高原和南部崇山峻岭,都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也不利于人类的繁衍。
尽管如此,与农耕文明同步,还是在中国“天苍苍、野茫茫”的北部草原上,出现了游牧文明。
逐草而居、流动是游牧文明的特征游牧民族的经济特征一是单调,需要贸易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是不稳定,遇到天灾马上面临生存危机。
经济上的不足不能稳定解决生存问题,更不能解决发展问题。
动和进攻成为其精神特征。
其文化以流动进取、崇尚竞争、内部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为其特征。
文化的广度和厚度,都与农耕文明不可同日而语。
(一)地称中国,人称华夏。
汉族人说,我们这地方很好,我们很满意、很自信、很自傲。
周朝时华夏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叫中国,天地之中,把中国之外轻蔑地统称为化外之地;自称华夏,是因为衣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而把四周那些放马的、打猎打鱼的部落傲慢地称为'四夷'——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元代农耕游牧文化的交融

畜牧业:蒙古族的主要经 济活动,以牛羊为主
饮食文化:以奶制品和肉 类为主,如奶茶、奶豆腐、 手抓肉等
服饰文化:以皮毛制品为 主,如蒙古袍、皮帽、皮 靴等
音乐舞蹈:以长调、呼麦、 马头琴等为代表,舞蹈以 骑马舞、顶碗舞等为代表
宗教信仰:以萨满教和藏 传佛教为主,崇拜自然神 灵和祖先神灵
游牧文化对元代社会的影响
元代经济发展的推动
手工业发展:元代手工业技 术提高,产品种类丰富
商业发展:元代商业繁荣, 贸易往来频繁
城市发展:元代城市规模扩 大,人口增加
农业发展:元代农业技术进 步,粮食产量提高
交通发展:元代交通便利, 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
融合
元代民族关系的演变
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元 朝
实行民族等级制度,蒙古 族为最高等级
如《草原舞》等作品。
3
元代农耕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农耕文化对游牧 文化的影响:农 耕文化带来了稳 定的生活,促进 了游牧文化的发 展。
游牧文化对农耕 文化的影响:游 牧文化带来了丰 富的畜牧产品和 独特的生活方式, 丰富了农耕文化 的内涵。
交流与融合:元 代时期,农耕文 化与游牧文化相 互交流,相互融 合,形成了独特 的元代文化。
民权益
鼓励农业生产: 政府提供优惠 政策,鼓励农 民扩大生产规
模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元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以 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农业的发展:引进新品种, 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产量
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陶 瓷、冶金等手工业得到发
展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农 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料,手 工业为农业提供工具和日
用品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浅析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中华历史上冲突千年的原因

浅析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中华历史上冲突千年的原因作者:吕昭宇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06期在中华民族的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是重要特征,民族间的融合是主流,但冲突多是伴随融合而进行的,本文拟对二者冲突的原因做一简单探析。
一、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的碰撞由来已久在国家形态初步奠定的夏商周时期,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与明确的疆域界限尚未确立,但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农耕民族中,已逐步形成了“四夷”观念,即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以夷(尸)、狄、戎、蛮等字,作为对四方民族的称谓。
《诗经》中已经有二者对抗的明确记载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xiǎn yǔn)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1]之语,猃狁为秦汉时匈奴的先民,周时专门驻守军队防范猃狁进攻,这说明游牧民族的入侵已经给农耕民族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周幽王在位期间,国都为猃狁所破,被迫迁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完成了大一统,从此,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完备,国家实力强盛,所控制的疆域也逐渐扩大,游牧文明在民族更替以及同汉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到更新,实力也大为增强。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也愈发激烈起来,有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唐太宗击溃突厥、明太祖八征蒙古等汉族帝王的不世之功,也有宋金夏三足鼎立的“新三国时代”,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新王朝,创造丰功业绩。
二、农耕文明难以消弭的千年隐患与农业生产难以逾越的自然界限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国家的发展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东面与西南分别是太平洋与青藏高原两大天然屏障,在传统社会基本上杜绝了外敌入侵的可能,南部的诸多国家,由于开发较晚,文化落后,常常是中原王朝的附庸,很少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而中国的北部,东起白山黑水的东北平原到蒙古高原,西至天山两麓的广袤地带,分布着大量的天然草场,在此环境下孕育出的民众,能征惯战;滋养下的战马,膘肥体壮,他们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历代王朝皆将北方之敌视为心腹大患,雄略圣主都试图消除这一隐患,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隐患长期困扰着中原王朝,难以根除。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恩怨情仇就从未断绝,不仅东方存在着胡汉之争,西方的文明也有农牧之间的纠葛。
毕竟没有哪一个文明能够独立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不断交流、冲突这样循环往复的关系转变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着,给我们留下了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部历史。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而游牧文明,是指以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生活的文明。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从先秦时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两宋时期的辽夏金,从入主中原的蒙元政权到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执掌江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都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齐谱写的协奏曲。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写道: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瞭望,你会发觉史家们所津津乐道二十四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另外一个形态存在着的,这就是每当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到十字街口难以为继时,游牧民族的嗒嗒马蹄便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
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

广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元代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姓名任津辉教育层次自考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指导教师张俊杰目录一性格与地域特征带来的文化冲突 (2)二音乐歌曲的审美观念不同 (5)三蒙汉文化融合的魅力 (8)参考文献: (10)元代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10级汉语言文学本科(4)班任津辉【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谈元代人性格与地域特征带来的文化冲突及音乐歌曲的审美观念的不同和蒙汉文化融合的魁力三个方面,说不对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文化;互相;冲突;融合冯天瑜、杨华在《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中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是世界工业化到来之前的主要矛盾。
自唐末五代始,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再度相继崛起,对中原农耕世界发动规模日益巨大的撞击。
”在这民族的大撞击中,首先是文化上的冲突和整合。
在13世纪的中国,这种文化冲突与整合的标志就是从中国朔方崛起了一个剽悍的民族——蒙古族,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国。
蒙古帝国的建立有着很大的意义,蒙古人利用他们的铁骑很快踏碎了北方一个个分裂王朝,统一了北方。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挥师南下,于1279年灭掉了南宋,终于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全国规模的统一,建成了我国历史上领土最辽阔的朝代,“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①元朝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给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一定的保障。
“元代是一个政治现实严峻的时代,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被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游牧民族所征服,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信念受到空前的挑战,国破家亡的巨大痛苦,使汉族产生了汉代以来最为深沉的郁闷。
元代又是一个活力抒发的时代,蒙古铁骑以草原游牧民族勇猛的性格席卷南下,给汉唐以来渐趋衰老的帝国文化输入进取的因子。
于是,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处于一种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多重交融的状态。
30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2020/5/22
28
浑仪
2020/5/22
29
浑象
2020/5/22
天体仪,古称“浑象”, 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 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 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 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 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 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 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 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 置的天体仪(如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 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 公斤。
2020/5/22
8
金国采纳汉人的科举制,
重视经学、诸子学和史学,在文学 创作方面则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 轼。
凡此种种,都使得金国对汉文化的 整合达到了较高水平。
2020/5/22
9
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政权也深献中,就有
《孝经》、《论语》、《孟子》的西
夏文版本,并附有西夏学者的注释。
马可·波罗
2020/5/22
17
科学技术的交流:
波斯人札马鲁丁精通历法,被元廷召入。他编制了回回 历——《万年历》,在北京建了观象台,制造了7种 创制于阿拉伯的天文仪。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学的精华,他所 创制的《授时历》就参考了回回历。
2020/5/22
18
随着蒙古大军的西征,中国的科学技术如四大发明也 传至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大陆。
2020/5/22
26
漏壶:也叫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 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
来计算时间。
2020/5/22
27
圭表 :
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 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由“圭”和“表”两 个部件组成。直立于 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 和石柱,叫做表;正 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 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叫做圭。
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两个重要的民族群体。
他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下,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古代社会中,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有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草原游牧民族以养殖为生,他们掌握着丰富的驯养技术和生产经验。
而中原农耕文明则擅长农业生产和农田开垦。
两者之间的交流使得草原游牧民族能够借鉴中原农耕文明的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模式,有助于提高草原游牧民族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其次,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两者之间有着强烈的互补性。
草原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生产的肉类、奶制品和皮毛等产品在中原地区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
中原农耕文明则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手工制作品。
这种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两个群体的融合和发展。
另外,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还体现在文化和艺术领域。
草原游牧民族以奇特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闻名于世。
他们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而中原农耕文明则以优美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著称。
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
此外,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草原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和部落为单位,注重个人英勇和集体荣誉。
中原农耕文明则以国家为中心,注重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这两种社会结构在交流融合中互相借鉴,对社会和政治的演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两者之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民族多元交流和融合的生动体现。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盗文明的历史冲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盗文明的历史冲突
除恶务尽
16分钟前
一、秦国:生存模式选择了农耕文明
二、东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第一次较量
三、南北朝:五胡乱华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四、元朝:游牧文明第一次主导世界
五、明朝:农耕文明第一次与海盗文明的较量
六、清朝:游牧文明的复辟,第二次主导中国
七、海盗文明的工业化国家----英国
八、鸦片战争:海盗文明第一次主导世界
九、民国:农耕文明与海盗文明的媾和
十、游牧文明的工业化国家----苏联
十一、新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合作
十二、冷战:游牧文明与海盗文明瓜分世界
十三、改革开放:农耕文明与海盗文明的合作
十四、农耕文明的工业化国家----中国
十五、新时代:农耕文明第一次主导世界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