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易误诊误治的耳鼻咽喉科疑难病症剖析曹济航[关键饲]误诊误治

合集下载

耳鼻喉误诊病例

耳鼻喉误诊病例

病例2 ,男,15岁,因右耳鸣、耳闷一天就诊,一周前有上感病史,外耳道畅,鼓膜完整标志清,查纯音测听示右耳250、500、1000Hz气导听阈为40,40, 30dBHL,余频率基本正常,在低频区气骨导差为10dB左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两天后患者复诊诉右耳听力下降明显,测听发现其250~2000HZ听阈均有40~70dB 的听力损失,随按突聋处理,幸其听力恢复尚可,否则又是一起纠纷。

教训:低频区受环境噪声干扰较大,测试时常可有一定的气骨导差出现,但并不会达到传导性聋的标准,若传导性聋无法肯定可另查鼓室图以明确诊断,少数突聋患者可先有低频听力受损,很快累及中高频,对这部分病人要注意听力学随诊。

病人女性,26岁,病史也是有上感史,耳闷2天,也是低频听力下降明显,象是分泌性中耳炎,但按分泌性中耳炎作个咽鼓管吹张症状没一点好,当时就用音叉做了个骨导偏向试验,发现偏向健耳,才按感音神经性聋治疗。

第二天病人眩晕和高频听力下降的典型突聋症状才出来。

鼓室图是不错的鉴别。

音叉检查Weber试验的鉴别会更简单和直接一些。

实际上有的测听师没有做好常规掩蔽或病人不能很好配合,电测听检查结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时音叉检查的Weber试验就是不错的检验法。

患者女性,58岁,因双侧鼻塞,头痛来诊.检查:患者精神尚可,双鼻腔黏膜肿胀,呈灰白色,表面光滑,鼻道内无新生物,也无其它阳性体症.行鼻窦CT检查:无明显异常.逐以慢性鼻炎收住院,并给予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中发现黏膜对1%地麻液收敛不敏感,而且出血不多(与其它手术相比),故术后将切除的部分鼻甲送病理,结果为慢性炎症.术后半月以后患者复诊,发现右颌面部(眼以下)肿胀,疼痛不明显,触之局部发热,鼻腔黏膜依然肿胀,无分泌物,双下鼻甲创面修复尚可.故按炎症给予抗生素治疗.但炎症来自何处,当时也无法解释.大约近2个月时,患者又来复诊,上述病情不见好转,即考虑患者的病情不是一般的炎症,就请其到上级医院诊治一下.几天后,患者家属来院索要病理片子进一步检查.半月后其家属来院告之,经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3个月后来诊,患者鼻塞及右颌面部肿胀明显,无其它表现. 教训:幸运的是当时就给患者作了病理检查,否则,又是一场纠纷本科的误诊,我觉得最常见的莫过于小儿气管异物了.原因有:1患儿自诉不清.2看护人看护不周或有意隐瞒病史.3初诊于非本科时接诊大夫异物意识不足.4查体听诊不细.5观察不细6影像检查阴性异物放松警惕.经验有:1异物史可疑者统统收住院行支气管镜检.2术中未见异物而临床仍有症状者莫轻言排除,一定要多留几日观察,必要时再查一次.3术中有肉芽者可以异物钳夹持副肾素小棉球收缩后再查,异物史长者往往可见异物被掩于肉芽下.4吸不动的脓栓往往是被环或管状异物包含着的,可试夹.5大的声门下异物可表现为单纯喉痛,可伴可不伴呼气行呼吸困难或呼气间歇,这种病人往往以"哮喘"收住儿内,却是最危险的.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病人,我实习时间的,声嘶伴颈淋巴结肿大的,老师们都认为是喉肿瘤转移,喉镜查了又查,舌头拽了又拽,没见肿块,正准备定为黏膜下型,一个进修生写病历:"老先生张嘴,我看你下牙还剩哪几颗."好家伙!舌下肿块患者,男,48岁。

从耳鼻咽喉科误诊病例谈临床思维

从耳鼻咽喉科误诊病例谈临床思维

从耳鼻咽喉科误诊病例谈临床思维
刘振华;袁洪福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00(013)002
【摘要】临床误诊误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医师的思维方法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诊断的正确琚否。

通过数例耳咽喉科典型病例分析,发现导致思维错误的原因有:仅认同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种思维倾向掩盖另一种思维倾向,形成思维定势;主观臆断,不依据客观实际病情做诊断;迷信仪器设备等。

【总页数】1页(P88)
【作者】刘振华;袁洪福
【作者单位】解放军266医院;文登市口岸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0.4
【相关文献】
1.老年人耳鼻咽喉科误诊病例分析 [J], 俞金富
2.从误诊病例谈临床诊断思维 [J], 张传勇
3.从多例骨科腰腿疼痛的典型误诊病例探讨全科医学的临床思维 [J], 王勇;李杨健
4.耳鼻咽喉科见习教学中临床科研思维培养与实践 [J], 吴旋;王仙仁;庄惠文;熊观霞
5.耳鼻咽喉科见习教学中临床科研思维培养与实践 [J], 吴旋;王仙仁;庄惠文;熊观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鼻喉科疾病术后病症的辨治

耳鼻喉科疾病术后病症的辨治

耳鼻喉科疾病术后病症的辨治
徐静;曹济航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在耳鼻喉科临床中,有些疾病是单用中药所不能解决的,而需借助手术治疗。

常见的有胆脂瘤型中耳炎,顽固性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或血管瘤,上顿窦癌,鼻中隔偏曲,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扁桃体炎,喉部良性或恶性肿瘤等症。

这些疾病
不但术中需要有精细的操作技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对于术后偶然发生的各种
病症,也应当有恰当的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总页数】2页(P155-156)
【作者】徐静;曹济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210029;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1
【相关文献】
1.经方辨治卵管结扎术后病症 [J], 王忠民;刘茜
2.小柴胡汤加减辨治耳鼻喉科疾病临证心得 [J], 陶洁
3.《医家赤帜益辨全书》辨治耳鼻喉科疾病初探 [J], 欧家霖;邓琤琤;洪静
4.杨希闵《盱客医谭》辨治五官病症特色探骊 [J], 曾冰沁;宋济;谢强
5.杨毅教授辨治肺系病症经验浅析 [J], 朱静宜;宋远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鼻喉疾病误诊64例浅析

耳鼻喉疾病误诊64例浅析
耳鼻喉疾病误诊4例浅析
摘要:目的:耳鼻喉疾病误诊64例浅析。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我院耳鼻喉科收治误诊为其他疾病的鼻窦炎患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24~34岁,平均29岁;病程2周至3年,平均1.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本组64例患者首诊均误诊,在神经内科误诊7例(10.9%),在耳鼻喉科误诊22例(34.4%),在急诊误诊29例(45.3%),在其他专科误诊6例(9.4%)。结论:鼻窦炎常因患者检查不配合而未能全面、系统的进行检查,对病情缺乏全面的分析,即做出相应的诊断,对久治不愈的患者也未能进一步的查找原因,从而导致误诊误治。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鼻内镜或头颅CT检查,扩展诊断思路,以免误诊误治。
2.结果
首诊时主诉,鼻塞60例,流涕6例,头痛30例,睡觉打鼾19例,发热8例,恶心、呕吐9例,头晕不适感7例,听力下降及耳部不适感8例,记忆力下降1例,注意力不集中3例,反复咳嗽咳痰45例,牙痛4例,面部胀痛感1例,内眦部肿胀伴疼痛1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急诊及我院耳鼻喉科收治误诊为其他疾病的鼻窦炎患者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24-34岁,平均29岁;病程2周至3年,平均1.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定的《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2012年,昆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诊断依据主要是: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嗅觉障碍、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及易烦躁等行为异常、张口呼吸、打鼾等症状[2];鼻甲充血肿大、鼻腔或中鼻道有黏脓性分泌物、伴有腺样体或扁桃体增生肥大等体征;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下鼻甲表面有黏脓性分泌物,也可以见到源于中鼻道的息肉;鼻窦CT检查可见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密度增高。本组64例鼻窦炎患者给予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二代头孢菌素或克拉霉素)、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内舒拿或雷诺考特)、黏液溶解促排剂(切诺)、鼻腔冲洗、鼻渊通窍颗粒等治疗。

呼吸道异物误诊误治病例分析

呼吸道异物误诊误治病例分析

呼吸道异物误诊误治病例分析
许心茂;翟明伟
【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正> 我院1984~1997年诊治的小儿呼吸道异物中误诊误治46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46例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3岁以内者38例,占82.61%,4~6岁8例,占17.39%。

误诊持续时间4天~7个月,平均21天。

异物种类:花生米、
【总页数】1页(P112-112)
【作者】许心茂;翟明伟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呼吸道异物误诊误治28例分析 [J], 孙敏;孙晓艳;陈雪霁
2.呼吸道异物误诊误治原因探讨 [J], 李德炳;徐仲明;奚玲
3.小儿呼吸道异物误诊误治分析 [J], 刘雄光
4.气管和食管异物误诊误治病例分析 [J], 孙克敏;肖立峰;李云川;李超仁;李芳;庞康;尹风兰;林卫东;张长富;张世杰;梁润旋;高明华;欧阳显镇;李晓燕;杨恩英;张燕;王宝山
5.儿童呼吸道异物误诊误治304例临床分析与防治 [J], 康全清;郑国玺;张向红;汪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鼻喉疾病误诊12例浅析

耳鼻喉疾病误诊12例浅析
部 外伤史 者 , 特别 是影像 学检查 证实 颞骨 有骨 折 者 , 宜 考 虑脑脊 液 的可能 , 送 生化检 验 , 不 难鉴 别 。 2 鼻 内脑膜 脑膨 出被 误诊 为鼻腔 、 筛 窦囊肿
浅析 : 萎缩 性 鼻 炎 为 常 见 病 , 此 患 者 症 状 也 可 解 释, 但 当发 现鼻 黏膜有 糜烂 溃疡 时 , 需 考虑 是否 为结 核 等特 异性疾 病 , 活检是 必要 的 。此例证 实 为淋 巴瘤 , 也
下垂 的孔 道 已 自行 封 闭 , 下 垂人 鼻腔 的脑 膜 亦 已机 化
之故 。
视, 本应首先考虑鼻咽肿瘤问题 , 唯由于同时存在右侧 面部 隐痛及麻 木感 , 这是 上颌 窦病 变 的常见 症状 , 再 加
x线 片报告 为 上颌 窦 病 变 , 故 似 也 符 合 临 床 诊 断 。启 示: 遇 两可 之 时 , 宜两 方 面考 虑 , 作 间接 鼻 咽镜 和 ( 或) 纤 维鼻 咽镜 直接 检查 。 5 上 颌窦癌 被 误诊 为鼻 咽癌
“ 囊肿 ” 送病 理检 验 , 结 果报 告 为 脑 膜脑 膨 出。术 后 鼻 顶无漏 出液 , 伤 口愈合 佳 , 通气好 , 出 院。术 后 1个 月 随访 , 鼻腔 通畅 、 无肿物。 浅析 : 鼻 内脑 膜脑 膨 出为罕见 鼻病 , 当年 靠 观察 外
形及 x线检 查诊 断较 难 , 今应用 C T和 ( 或) 磁 共 振 成
囊肿 。作右 鼻侧切 开术 , 将 鼻 内光 滑 的囊性 肿块 上 端 ,
相 当于瞳孔 水平处 结扎 后 切 除 。“ 囊肿” 内有 液 体 , 将
病变 入 院 。上 颌 窦碘 油 造 影 显示 : 左 上 颌 窦 周 壁 软 组
织增 生 , 以 内上部 和顶 部 为著 , 表 面 不规 则 , 窦 中央 尚 有造 影 剂 , 右 例 上颌 窦 底 有 充盈 缺 损 。 眼科 会 诊 曾作

常见病理误诊

常见病理误诊

最易误诊的病纪小龙最易误诊的病(1) 提要误诊知多少误治何时了找出陷阱皆知晓预防最重要对医生来说,增加难得的宝贵经验,尽可能避免失误。

对患者来说,多一分警惕和提醒,不要让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

当医生就会有失误。

当一名好医生就要尽可能少失误。

在每天的医疗实践中,随时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诊治失误。

从大量的失误病例中将最易失误的教训总结分析,警钟常鸣,以期把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自始至终贯穿着与疾病作斗争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史。

医学就在这漫长的认识和斗争过程中发展成现在的较完整体系,它分为临床及基础医学两部分。

病理学则成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同时又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吸收解剖、组胚、生化、微生物等基础知识来解释人体各部分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而作出肯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任何疾病的有效治疗来源于正确诊断,目前在医院的所有诊断手段中首推病理诊断准确率高。

病理知识是通过理论与实践两者的有机结合而获得的。

病理检查,是以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和细胞变化为基础。

与其他诊断手段如B 超、常规放射、CT、MRI及同位素相比,目前世界各国医学界公认最可信赖、重复性最强、准确性最高的仍然是病理诊断,因为病理诊断报告的不是影象学的描述,而是明确的疾病名称,临床医师主要根据病理报告决定治疗原则、估计预后以及解释临床症状和明确死亡原因。

病理诊断的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它在所有诊断手段中的核心作用,因此病理诊断的质量不仅对相关科室甚至对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构成极大的影响。

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病理学,它是一门最接近疾病本质的学科。

病理学诊断是直接通过肉眼和显微镜来观察机体组织、细胞形态变化,“眼见为实”地发现和了解病情,因此,病理学诊断一直被认为是准确率高于其他检查手段的“金标准”。

既然是“金标准”就要求我们的病理医生有足够高的诊断水平。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少见和疑难的病例。

即使是很多久经沙场的老病理医生也会有漏诊和误诊的情况。

曹济航从脏腑辨证论治耳鸣经验探析

曹济航从脏腑辨证论治耳鸣经验探析

曹济航从脏腑辨证论治耳鸣经验探析顾文哲【摘要】曹济航主任医师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善于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耳鼻咽喉科各种疑难杂症,对治疗耳鸣耳聋颇有心得。

认为耳鸣病因与心、肝、脾、肾、肺等脏腑有关,治疗时应注意症因合参,辨明脏腑,结合临床表现,辨证用药。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耳鸣;脏腑辨证;中医药疗法【作者】顾文哲【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6.144.5耳鸣是一个耳神经学症状,是指在无任何外界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所产生的声音的感觉,即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响。

耳鸣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听觉神经系统和非听系中枢、自主神经系统、边缘系统等均与耳鸣有关,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亦有较大影响。

《杂病源流犀烛》谓:“耳鸣者,聋之渐也。

”长期耳鸣可致听力下降。

江苏省中医院曹济航主任医师曾师从干祖望教授,从事耳鼻喉科工作35年,在临床和科研上成绩斐然,其对耳鸣耳聋治疗有独到见解。

曹师对耳鸣耳聋常采用脏腑辨证法,效果明确,现将其诊治耳鸣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心藏神,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主,《类经·五癃津液别》云:“心总五藏六府,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

”根据Jastreboff等[1]提出的耳鸣神经心理模式,耳鸣与人的心理情绪有很大关系,耳鸣患者常有神经衰弱病史或焦虑征。

曹师认为若心火上炎,扰乱心神,则耳闷心烦,口舌生疮,耳鸣重听,甚而暴聋。

其发病多比较急,多有心烦的表现,舌红、苔薄黄,脉弦。

临床上一般喜欢用连翘、灯芯、黄连、莲子心等清心火,青龙齿、珍珠母等重镇矿物药宁心安神。

另一方面,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耳窍失荣,可见耳鸣、听力下降伴有心悸、乏力、眩晕、失眠多梦等。

曹师常选用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当归等养心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易误诊误治的耳鼻咽喉科疑难病症剖析曹济航〔关键饲〕误诊误治;疑难病症;剖析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常遇见一些易造成误诊误治的疑难病症。

如能详细询问病史,做好各项相关检查,多掌握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多数疾病是能够得到正确的诊断。

只有明确诊断,才能作出正确的治疗与处理。

下面就临床工作中遇见的几种易造成误诊误治的疑难病症剖析如下:一. 耳廓复发性多软骨炎易误诊为化脓性耳软骨膜炎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简称RP)是结缔组织病中的一个类型。

RP是少见病,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曾於1981年综合报告10例(2)。

该病具有反复作及潜在的炎性破坏病变,可累及软骨、心血管系统、眼、耳等器官。

在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是耳廓软骨炎,其次为鼻软骨炎、喉、气管及支气管树软骨病变、内耳的软骨病变。

笔者曾收治4例耳廓软骨炎,现将典型病例报告如下:病例1,李×,女34岁,工人,住院号:109527,因左耳廓阵发性疼痛伴红肿、发热於1999年9月23日住院治疗。

否认耳廓外伤、全身感染等诱因。

诉自幼体弱、对多种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等)过敏。

92年因右耳廓突发性红肿、坏死、萎缩,在他院作全耳廓切除。

94年7月左耳廓又复出现红肿、疼痛、渗出、皮肤紫黑入我科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而痊愈。

检查:T37.4℃,BP95/70mmHg,心肺正常。

左耳垂皮肤紫黑色,耳廓红肿、触痛、外耳道微肿,一周后整个耳廓红赤、耳垂紫黑色扩展至耳甲腔,并形成紫血泡,破溃后有淡黄粘稠液体渗出。

实验室检查:胸透:(-),EKG:(-),血常规:PLT40eg/L,WBC2.17~3.210eg/L,Lym32%,MID 0.3%,GRA 69%,ESR40mm/h,肝、肾功能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抗核抗体:正常,蛋白电泳正常,HCA-B 27(阴性),抗“O”<500u。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强的松60mg晨8时服。

中医认为患者发病急,舌苔黄腻,脉细弦,属湿热蕴结,故用中药清热、凉血、活血剂(生地、赤芍、丹皮、玄参、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六一散)。

十天后左耳廓红肿明显减轻,皮肤由紫黑转红,渗出消除,半月后耳廓皮肤恢复正常,脱痂,无萎缩。

中药改为益气活血剂(黄芪、赤芍、川芎、当归、丹参、焦山楂、桃仁、红花、干地龙、六一散等。

10月9日痊愈出院。

病例2,张××,男,62岁,工人,住院号:105620。

因左耳廓反复肿胀疼痛,发热四月余,於99年5月18日入院。

患者於99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廓红肿、微痒、轻度疼痛、无渗液。

同年3月出现腰骶部疼痛,否认药物过敏史及家族遗传史。

检查:T37.3~37.9℃,BP135/90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不大。

左耳廓弥漫性充血肿胀,轻压痛,无渗出,左外耳道红肿狭窄。

实验室检查:胸透正常,EKG正常,肝肾功能正常。

血常规波动在:WBC3.18~11.610eg/L,GRA83~89%,Lym10~15%、ESR65mm/h,抗“O”<500,类风湿因子正常,抗核抗体:正常,HCA-B 27(阴性),免疫球蛋白正常,C3 32.03,C4 40.75(偏高)。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10mg、脉络宁20ml静滴,口服罗红霉素等抗生素。

中医认为患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质淡、脉弦,证属热毒壅滞,治则清热解毒,祛风胜湿,取方四妙勇安汤合仙方活命饮化裁(玄参、银花、当归、生草、生黄芪、红花、没药、菊花、茯苓、白藓皮等),外敷玄明粉。

6月28日双眼出现水肿,眼科会诊为过敏性结膜炎,腰骶部疼痛,风湿科会诊考虑为结缔组织病,符合复发性耳软骨炎诊断。

改服中药七星剑汤(麻黄、双花、蒲公英、紫地丁、半枝莲、干地龙、蝉衣、丹皮、赤芍、碧玉散)以清热疏风,经治疗一个半月病情基本控制,左耳廓萎缩至2/3,红肿消退而於7月9日出院。

讨论复发性多软骨炎(RP)是结缔组织病(胶原性疾病)中的一个类型。

易侵犯特种感觉器官的软骨。

RP是一系统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及潜在的炎性破坏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实验室已证明有免疫学介质参与。

(1)病因及发病机制:胶原是结缔组织中的有机成分,当胶原分布异常、合成障碍或其本身的退行性变均可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软骨细胞能合成Ⅱ型抗原。

Glynn认为,细胞或病毒与软骨中的硫酸软骨素、蛋白相结合可形成某种抗原物质,该物质诱发自身抗体,当抗体再作用于软骨细胞和基质时,使其破坏,加上补体的参与,软骨细胞即释放微粒体酶,促使软骨基质进一步破坏。

胶原Ⅱ型抗体阳性时,说明RP病处於急性发作期或早期,是疾病的起始,而不是炎症的结果。

内源性的软骨细胞酶是重要的破坏软骨基质的酶。

用细胞和血清学免疫引起RP的发生获得成功,免疫荧光法显示病变局部有IgG及C 3沉积,出现耳廓软骨溶解,并伴肾小球肾炎。

(1)病理:(1)早期RP病变特点为软骨组织周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

软骨连接处灶性糖蛋白减少,后期则发生软骨变性坏死、溶解、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

发病特点:RP无性别及家族性发病倾向,以40~60岁为多见。

其临床过程常为突然发作或病情突然加重(3)。

本组两例在无明显诱因下突发性耳廓肿痛、发热。

病例1反复发作3次,右耳廓因坏死萎缩而作切除。

例2在突发耳廓肿痛的同时,出现过敏性结膜炎、腰骶关节炎,符合RP复发性多病灶侵犯的特点。

两例病人血沉均增高。

白血球偏低,病例1有多种药物过敏史,说明免疫功能低下是RP的重要诱因。

病例2发病初期白血球明显升高,达11.6810eg/L,GRA 89%,符合急性发作期特点。

本病须与外伤、乳突炎等引起的软骨膜炎、外耳道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麻风病等鉴别。

治疗:一、西医治疗:1.氨苯砜:抑制补体结合和淋巴细胞转化及抑制溶菌酶参与的软骨退行性变,该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平均剂量75mg/日,其剂量范围25~200mg/日,初始小剂量试用,以后渐加量,因有蓄积作用,服药6日需停药一日,持续6个月左右。

2.糖皮质激素:抑制病变的急性发作。

初始剂量泼尼松30~60mg/日,重症者可达80~200mg/日,症状好转后减为5~25mg/日,维持用药时间3周至6月,平均4个月,上述两药或合用,急性期症状缓解后,用氨苯砜维持。

3.免疫抑制剂:上述两药对一些病情严重者,可加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巯嘌呤或环孢素A。

但上述药物均可引起白血球下降,胃肠道刺激反应等症。

病例1加服硫唑嘌呤出现恶心呕吐而中止服药。

二、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RP与肝(胆)脾(胃)经有关。

胃经湿热、循肝胆经上行於耳,热腐肉败。

平素脾胃虚弱者,痰湿内生,属痰湿之体,加之风邪外犯,挟痰湿上窜耳廓,痰浊凝滞而为肿,痰浊属阴邪,其性凝滞,故结而为肿,肤色大变。

证属热毒壅盛兼痰湿。

治则清热利湿。

方取龙胆泻肝汤或五味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或四妙勇安汤加减,热毒盛者加强清热泻火之品,如黄连、石膏等,痰湿重者加大贝母、苍术等;风邪壅盛者加祛风之品如蝉衣、干地龙、荆芥等。

本文介绍二病例,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卓著,不但缩短了病程,减少了病人因单纯使用西药带来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蒋明,朱立平,林孝义,主编:风湿病学(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1271-1281.2.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综合,复发性多软骨炎(10例综合报告).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1,16(1),14-15.3.李龙云,康之畸,蒋明等,复发性多软骨炎7例及文献复习.中华内科杂志,1985,24 ,292-295.二.克隆病并发顽固性口咽腔溃疡一例报告克隆病(Crohn Disease ,CD)又称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病变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也可累及胃肠外的组织器官,如口腔及咽部溃疡、炎症性眼病等。

我科於04年4月收治一例克隆病并发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黄××,男,48岁,干部。

因反复发作性咽部溃痛一年,加重一月;肛周疼痛、便血两周,拟诊为口腔溃疡,肛周脓肿於2004年4月14日收耳鼻喉科治疗。

一年前,因“冠心病”在外院行“心脏导管介入”治疗,术后口咽部溃痛,经用多种维生素等治疗效果不显,溃疡迁延不愈。

另,一年来经常出现脐周疼痛,两周前出现肛周疼痛伴便血。

4月15日开始发热(38.30C),关节酸痛。

4月17日行电子肠镜检查,见肠腔节段性、多发性溃疡。

4月19日,饮水后出现上腹及脐周剧痛,伴恶心呕吐,并解出咖啡色血便200~300ml。

4月22日,手背处出现红色丘疹,其顶部有针尖大小脓点。

即请肛肠科、消化科、风湿科、皮肤科大会诊,初步诊断为“克隆氏病”,转消化科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高血压病”5年,“糖尿病”、“冠心病”1年。

有“青霉素”、“磺胺类”药过敏史。

检查:神萎,表情痛苦,消瘦,营养不良,心肺听诊(—),腹平软,脐周轻压痛。

专科检查:口咽黏膜充血,扁桃体充血、I度,无溃疡,唇、颊黏膜、软腭、悬雍垂、舌尖、舌背、会厌等处有大小不一的散在性溃疡,表面覆以淡黄色伪膜,周缘充血。

实验室检查: EKG(—),血常规:WBC.13 .28×109/L, N 79.4%, HB112g/L,白蛋白32.6, 球蛋白34.20(白:球倒置), ALT<46u, IgA、IgG 正常, IgM3.0g/L (↓), C3 0.7g/L(↓),C4 0.2g/L, 抗“O”58.20Iu/L, 类风湿因子<20Iu/L , HIV(一),C反应蛋白14.20mG/L(↑),ESR80.0mm/h.,咽拭子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大便隐血(+)。

胃镜检查:食管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

结肠镜检查:结肠散在性多枚类园型溃疡,火山口样,不规则样深浅不一的溃疡,被覆污秽坏死组织,组织僵,蠕动差。

病理报告:降结肠、乙状结肠炎症性肠病。

治疗:高德抗感染,维佳林、氨基酸、脂肪乳、人体白蛋白等支持疗法,地塞米松、强的松、艾迪莎消炎消肿,泰胃美、洛塞克抑制胃酸分泌,速宁、云南白药止血等处理。

经系统治疗后,口咽部溃疡逐渐好转,无腹痛、肛门疼痛及便血,全身情况改善,於04年6月8日出院。

讨论克隆病(Crohn Disease ,CD)又称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近年倾向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遗传倾向。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1〕。

病变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远端小肠、结肠、回盲部、肛周最多见。

也可累及胃肠外的组织器官,如关节炎、虹膜炎、肝病等。

发病多在青中年,男稍多于女。

主要临床表现为脐周腹痛,腹泻,肛周疼痛。

肠外症状主要为低热、营养障碍、贫血、关节炎、口腔及咽部溃疡、炎症性眼病、全身性血管炎、部分性肠梗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