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的创设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摘要:当前,我国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第三个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将持续深化并取得实效,这对课堂教学提效增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
为此,基于教学实践,从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实验情境、实践情境、趣味情境和多学科融合情境几个方面概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新课改;小学科学2022 年是新课改实施第三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完成,还是“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都标志着我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新篇章。
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创设具有意义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教学场景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教学效率得以改善、效果得以提升的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的课程理念,倡导通过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动机;通过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促进积极思维;通过创设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经历科学探究和技术工程实践过程;通过互动,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互动体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进而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小学生受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限制,在理解一些科学知识上存在困难。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拉近与教师和学习的心理距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式学习

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式学习作者:张小荣来源:《江西教育C》2021年第01期探究式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探索问题,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探究式学习必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必须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一种常态。
一、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进行实验原理讲解,或者先进行理论知识的铺垫,他们认为让学生有了知识储备后再动手操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实验操作被无形的枷锁束缚,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教师希望学生做的,都是循规蹈矩的,缺少实验的灵感和创新的精神。
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可以解开无形枷锁的束缚,让学生愉快地动手实验,愉快地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
“做中学”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種学习方式。
要想学生做得好,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做什么”的问题,科学教材中可供动手操作的实验很多,每一个实验都让学生动手不太现实。
科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取舍,选择最能体现动手操作价值的实验,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修改和优化。
二是“怎么做”的问题,确定好了“做什么”以后,“怎么做”也很重要。
“做中学”的关键是“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带着问题去学,这样的“做”才更有目的性,这样的“学”才更有成效性。
二、在学习中充分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思考简称“学中思”。
如果在探究中没有思考,只有动手操作,那科学课就会变得和手工课一样。
因此,科学教师要学会发现问题,动手操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在实验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师千万不能把科学课堂变成少数学生的个人表演秀,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思考,一起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大班教案之科学探索与环境教育项目

大班教案之科学探索与环境教育项目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环境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力推广和关注。
而今,大班教案之科学探索与环境教育项目应运而生。
首先,大班教案的科学探索性质为环境教育项目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
在大班教案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索的实践之中。
他们可以自由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实践性的环境教育项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其次,大班教案之科学探索与环境教育项目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项目中,学生们既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又可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通过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和深入探索,学生们不仅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此外,大班教案之科学探索与环境教育项目的实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这样的项目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神奇,从而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减轻学习压力。
与此同时,通过户外活动和实践探索,学生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压能力。
这种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的来说,大班教案之科学探索与环境教育项目的开展,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项目,学生们可以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升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培养环境责任感和环境友好行为,从而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能够关注环境教育,积极推广大班教案之科学探索与环境教育项目,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科学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计 ,能激 起学 生 的求 知欲 望 ,教 师 即可抓 生 就很 快能得 出磁 铁能 吸铁 的性 质 。磁 铁 住时机 ,引导学 生探究蒸 发现象 。 能隔 着物体 吸铁 的性质 ,是课 文的难 点 ,
又如 《 怎样溶得快 》一课 ,一开始, 如何攻 破这一 教学 难点 ,是值得 教 师考虑 教师在 事先 准备好 的一只盛 有水 的玻璃 杯 的问题 。在教 学过 程 中,教师 可事先 在衣
写一 个大大 的 “ ”字 ,过一会 儿 “ ” 水 水
铁去 吸这些 物体 ,看看 哪些物 体被 磁铁 吸
字 “ 失 ” 时 ,就 直 奔 课 文 的 中心 消
问学 生 “ 到 哪里 去 了 ? 水 ”这 一 问题 的设 物体是 用什 么做 的 ,教 师这样 一点拨 ,学
一
个宽松 的环境 、和谐 愉悦 的氛 围 。我 就
小学科学课 堂 中如何 创设 问题情 境 ,培养
二 、在重 点或难点处 创设情境
把 问题 情境设置在 知识 的重点或 难点
处 ,寓难 点 于趣味 中 ,能 吸引学 生对 知识
学 生的科学探 究能力 谈几点 自己 的做 法 。
一
、
在课 的开头创设 情境
● ● ● 。 ・
・ 教 学方式方 法探 究 . ・
} 譬 | 。尊f 嚣磐枣 麟嚣黟每 囊 簦 黪《 磬 器≯ 毫l拶黪 謇 叠 茹 謦 ・ 毋学 誊|薅 筝 誊 誊 舅瓣§ 豢 ≯爱 德 静#《
新课 程标 准中指 出 “ 科学 学 习要 以探 点近 的一端 ,结果 力气小 的几 次都轻 而易 究为核 心” 。要做 到这一 点 ,我 觉得 科学 举 地取 得 了胜利 。这样 的结果 ,很显 然 出 教 师必须 在科 学课上 尽力 给学生 开放探 究 乎 学生 的意料 ,激 发 了学 生研究 杠杆 的兴 的时空 。培养 学生 的探究 能力 ,必须要 有 趣 。
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渗透研究

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渗透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
而小学阶段作为孩子们成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责任感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能够接受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他们将更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积极的环保行动者,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及优势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门课程的特点使得它成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理想载体。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
在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动植物的生长、生态系统的运作、自然资源的利用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其次,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实践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现象和环境问题。
这种实践探究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小学科学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三、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渗透策略1、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实践。
事实上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呢?一、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于探究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创设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科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
尤其是对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要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萌发的创新意识,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出来。
这时我们会惊叹,学生的创新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敢于探究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我拿出3个都装着水的形状大小不同的瓶子,对学生说:“昨天,我到邻居家串门时,邻居家的小孩指着这3个瓶子,问我,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我左看右看,还真拿不准,大家帮我猜一猜,好吗?”话音未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竟也争得面红耳赤,各执己见,“到底哪瓶水最多?”的探究活动就由此开始了。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1. 引言1.1 介绍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并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搭建一个小小的生态瓶,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不同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过程,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在进行生态瓶实验时,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构建生态瓶,添加适量的水和土壤,并种植适合生长的植物和放入适合饲养的小动物。
通过观察和记录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可以发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这项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对生态瓶实验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生态瓶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正文2.1 生态瓶实验的背景生态瓶实验的背景是由美国植物学家戴维·里朗德(David Latimer)于1960年首次提出的。
他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瓶内种植了一颗蕨类植物,并将其放置在阳光下。
经过数十年的观察,他发现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封闭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这一实验引起了人们对封闭生态系统的兴趣,也激发了人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思考和探索。
2.2 生态瓶实验的步骤1. 准备材料:在进行生态瓶实验前,首先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土壤,植物种子,水,小石子,铲子等材料。
2. 搭建生态瓶:将塑料瓶切开并清洗干净,然后在瓶底放入一层小石子,接着倒入一层土壤,再在土壤上撒上植物种子,最后轻轻浇适量的水。
3. 定期观察和保养:将搭建好的生态瓶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定期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保持适量的水分和光线。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潘荟芬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科学课导入阶段引入这节内容时,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设计的要求进行情景设置,其次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本节知识点之中,最后再以具体形象为主体、富有层次性与系统性为特征来吸引同学们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新知探索过程中所产生强烈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小学科学实验”一课时讲授《观察力》、“水与空气接触后产生了什么现象?”这一节内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物质生活以及人生理想理解等方面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在情境创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教学任务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更直观有趣的了解所学知识。
1 情境创设教学概述1.1 情境创设的意义情境创设的意义是指学生对周围环境和所发生事件产生兴趣,引起注意,激发其情感体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生活中常见事物产生兴趣,激发起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
通过教师设计各种情景问题调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能更加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再次就是培养小学生热爱科技以及探究自然现象等能力与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同学间关系友好化发展以及形成和谐民主平等氛围,提高小学科学课学习效率及效果。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洞察能力。
对所教课程了解清楚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准备工作;其次根据自己设计好课前情景导入、课堂提问环节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调动起其积极性与参与度,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入新课题或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的创设
作者:张兴荣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第11期
开展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文将从充分发挥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的特征优势,融合自然因素和劳动实践教学,结合信息技术等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的创设途径。
一、发挥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的特征优势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平台具有五大特点,分别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合作性和生成性等,建设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教师首先应注意充分发挥这五大特点的优势,为学生建立探究式学习活动的有机整体,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其次,教师应意识到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的综合性主要是指该项教学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经验与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实践性是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的基本特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开放性主要是指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不仅局限于教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认识社会,并提升自我。
合作性是提高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质量的主旨,教师要为学生建立科学探究小组,让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生成性是指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之后,会在无意识中生成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和分享意识。
二、融合自然因素和劳动实践教学
创设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必须融合自然因素,让学生了解、探索自然科学知识,为学生创设自然生态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近自然,认识社会和自我,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让学生欣赏自然的美,观看世界各国优美的公园、沙漠、草原、热带雨林、热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带针叶林,鉴赏动物大迁徙的视频,合作探究自然科学知识。
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定关于自然知识和保护生态平衡的话题,像“尼罗河的历史”“维护绿色环境”“季节与气候”“北斗七星和北极星”“银河系”“地球生命”“巨峰葡萄”和“香飘四季的草莓”等,让学生自行探索,并在课堂上分享探究成果和自己获取的知识。
教师也可以予以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启发,例如在让学生探究关于“银河系”的知识体系时,用精美的课件告诉学生银河系是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巨型盘状星系,其直径大约有15万光年,包括太阳系在内。
银河系内含众多星体,它们的光产生横贯夜空、外形很不规则的平面光带,而且,银河系包括1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际气体与尘埃,太空垃圾污染对银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样可以辅助学生了解“银河系”的基本常识,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合作探究“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晴天的晚上观察北斗七星围
绕北极星转动的规律,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做好观察记录,并搜集、整理关于“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天文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将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与劳动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劳动来探究学习,获取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把制作发明和劳动实践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的话题和载体,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三、结合信息技术
创设当代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师应借助网络资源,用信息技术带动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的现代化和生态化,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自然、社会、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来搜集资料,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以实现知识共享。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平台,为学生创设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的特征优势,为学生建立探究式学习活动的有机整体,打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融合自然因素和劳动实践教学,让学生认知自然,学习自然科学,发展劳动技能和思维空间;结合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