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使臣在朝鲜留下的诗文 被韩国奉为国宝了

合集下载

《皇华集》的文学价值

《皇华集》的文学价值

作者简 介 :王 克平 (9 8 ) 15 一 ,男 ,山东肥城人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 :明朝与朝鲜 文化 交流。
. --— —
1 4 ・— 4 - ・ —
第 2期
王克平 :《 皇华集》 的文学价值 在歌颂当时的明朝皇帝 。明朝使 臣还从另一侧 面,
朝鲜诗赋外交传统 的建立 ,更使得 双方聚会 、欢
期间 2 4次 使 行 的 唱和作 品被 结 为 2 3辑 《 华 皇
2 描述朝鲜方面对 明使 的款待。朝鲜出于事大 . 之诚 ,对 明朝 使 臣总是 十分礼遇。倪谦 的 《 平壤 府》描写 了朝鲜对 明朝使 臣的接待情况 :鼓 乐齐
集》 ,由朝鲜政府刊行。 ( ) 内容 丰富 一 明朝使 臣出使 朝鲜 ,沿途 写下 了许 多纪行 作
大 成
由于 地 缘、历 史、文 化 等 原 因 ,朝 鲜 半 岛 “ 从古 朝 鲜 时候 开 始 ,已经 接 受汉 字 和 中 国文 学 的 形式来 创作 他们 自己的文艺 作 品” ,即 “ … 汉文 学” ,这使明朝使臣与朝鲜文士的诗赋 唱和成为可 能和必然 。从 明景泰元年 (40年 )到明崇祯六 15 年 (6 3 ) 13 年 ,明朝多选派擅长文学 的文臣出使朝 鲜。在朝鲜 ,明朝使 臣与朝鲜文士诗文唱和 , 其唱 和作品被朝鲜方 面分别结 集 ,均 称为 《 皇华集 》 。 其 中 ,明正 德 元 年 (56年 ) 徐 穆 出使 朝 鲜 ,只 10
及深厚友 谊 .为探讨 中朝文学关 系、文学交流提 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关键 词 :《 皇华集》 ;诗赋 唱和 ;唱和文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10 16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 2—87 (0 1 2— 14— 6 5 2 2 1 )0 04 0

中国文化总是“被韩国”?看看这些韩国古籍你就笑了

中国文化总是“被韩国”?看看这些韩国古籍你就笑了

中国文化总是“被韩国”?看看这些韩国古籍你就笑了《东国通鉴》,1485年,是从檀君朝鲜到高丽末期的史书。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韩国学者曾称,西游文化源自韩国、中国神话源自韩国、李白是韩国人等等,但是这些韩国古籍怎么回事?全是汉字啊!出海许可证。

济州人如要出航,均须得到济州牧使的许可,船主、艄公以及乘客的名字要记录在案。

韩国古代的官方文书也是用汉字书写。

济州大学校博物馆藏。

《东国舆地胜览》,1487年,朝鲜代表性的地理书。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目前,这些韩国古籍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经国大典》,朝鲜王朝的基本政典,成书于1485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这本书的编撰是朝鲜前期的重要业绩之一,以国王为顶点的权力集团统治体系最终确立。

《二伦行实》,1518年刊行,内容包括兄弟图、宗族图、朋友图、师生图等,以中国人物构成。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五伦行实图》,1797年,灌输儒家理念。

这一页讲述的是“董永至孝”的故事。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四佳集》,1705年,朝鲜世祖到成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臣兼学者徐居正的诗文集。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朝鲜赋》,1531年,董越撰,对朝鲜的山川、风俗、民情、物产等方面进行记录。

韩国高丽大学校图书馆藏。

《老乞大》,16世纪,朝鲜半岛广泛流行的中文教材。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乞大”是契丹的音译,后来沿用指称中国人,“老”作为前缀表示尊敬。

《光国志庆录》,1744年出版,朝鲜宣祖时期“宗系辩诬”结束后,1587年臣僚将和答诗篇整理结集。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朝鲜半岛与越南关系

朝鲜半岛与越南关系

朝鲜半岛与越南关系使节团在中国的会面通过水手和漂流民而形成的交流是少数且非官方的,相比较而言,两国的外交使团在中国的会面则更为频繁。

1500年朝鲜的正朝使金永贞与副使安处良记录下了“与安南国使臣三人一同班列于殿上”等朝鲜使臣与安南使臣共同出席官方行事的事例。

此外,偶尔也有积极表明兴趣并尝试互相交流的朝鲜使臣。

1528年开始,朝鲜使臣详细地向朝鲜朝廷汇报了安南的莫登庸假借禅让篡夺黎朝帝位的过程及中国方面的对应方式。

1612年、1614年、1615年,出使中国的许筠1569~1618向朝鲜介绍了及第明朝的宾贡科并参与管理活动的安南人。

1785年朝鲜的谢恩正使朴明源1725~1790与副使尹承烈通过状启的别单向朝鲜朝廷报告了安南的肉桂与藿香的相关信息。

此外,越南使臣所作的关于中国通州驿楼的三篇诗文也由使臣介绍到朝鲜,并在金正国1485~1541与张维1587~1638的文集中有所记述。

1578年,作为朝鲜的贺至使书状官出使明朝的李廷馨1549~1607亦与越南使臣阮荘等于玉河馆门写下诗文并传入朝鲜国内。

两国使臣间更积极的交流在于直接的对诗交流,如1458年朝鲜使臣徐居正1420~1488与安南使臣梁鹄、15世纪下半叶朝鲜使臣曹伸与安南使臣黎时举、1481年朝鲜使臣洪贵达1438~1504与安南使臣阮文质及阮伟、1488年朝鲜使臣黄㻶1464~1526与匿名的安南使臣、1496年朝鲜使臣申从濩1456~1497与安南使臣武佐、1518年朝鲜使臣金安国1478~1543与匿名的安南使臣、1519年朝鲜使臣金世弼1473~1533与匿名的安南使臣、1598年朝鲜使臣李睟光1563~1628与安南使臣冯克宽1528~1613、1691年朝鲜使臣闵黯与匿名的安南使臣等。

尤其是李睟光与冯克寛的交流在两国使节团中较为典型。

另外,从朝鲜的各种燕行录中亦可看出朝鲜使臣们对越南的兴趣。

1766年访问北京的朝鲜使臣洪大容1731~1783记录道“安南国每六年中朝贡两回”,1777年的朝鲜副使李押除了朝贡回数也介绍了越南的文化、风物等。

浅议《使朝鲜录》的文学作品

浅议《使朝鲜录》的文学作品

浅议《使朝鲜录》的文学作品作者:林琳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摘要]《使朝鲜录》作者龚用卿(1500~1563年),字鸣治,号云冈,福建怀安东门(今福州市洪山镇东门村)人。

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皇子生”,与户科给事中吴希孟充正副使,颁诏于朝鲜国。

他出使朝鲜所作的《使朝鲜录》,记录了出使的礼制、地理和文学作品,对研究明代嘉靖时期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和两国交流史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龚用卿《使朝鲜录》交流史[中图分类号]K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13-01中国和朝鲜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十分深远,表现在诸如政治、文化及风俗习惯上。

明代中朝两国的交流更加密切,朝鲜以明朝为宗主国,两国一开始就保持了友好的交往,受中国的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开展了中朝交往历史上有名的“诗赋外交”,龚用卿的《使朝鲜录》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使朝鲜录》中的文学作品记载的是他出使的有感而发、与朝鲜友人的唱和之词,以及为朝鲜友人所作诸文,反映了龚用卿出使情况及中朝两国的文学交流。

这里以《谒孔子庙记》和《谒宣圣庙坐明伦堂示生》为例,展示龚用卿出使朝鲜期间,目睹儒家文化在朝鲜发展的情况。

《谒孔子庙记》与《谒宣圣庙坐明伦堂示诸生》两篇一为记,一为诗,一长一短相得益彰,表达了龚用卿对朝鲜学习儒家文化的赞颂,同时反映出了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表达了自古以来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友好关系。

中国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治国之本,儒术为尊,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诸多的封号,宣圣(汉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为褒成宣公,此后诗文中多称为宣圣)即指孔子,《谒宣圣庙坐明伦堂示诸生》,是龚用卿拜谒汉城的孔子庙时所作:“丹殿巍峨敞碧林,石桥斜倚绿池深。

春风气挹庭堦静,化日晴笼桧柏阴。

登州,亲切而神往的落帆第一州——读《落帆山东第一州——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登州》

登州,亲切而神往的落帆第一州——读《落帆山东第一州——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登州》
活不 易 , 也给 予 了无 私 的赞 助 。书 中专 章 叙 述 吴 大斌 和登 州官 员 与朝 鲜 使 臣的诗 歌 唱 和 , 揭 示 了 他们 在 两 国文 化 交 流 的重 要 位 置 , 是 此 书 的一 大 亮点 。
高丽 、 朝鲜 的使 臣来到 登州 , 用诗文 描述 这个
地方 。登州 , 是 他们远 涉重 洋 , 历 经 千辛 万苦 踏上 中国大 陆的第 一 一 站, 他 们在 这里认 识 了中 国 , 结 识
了 中国 人 民 , 并 与 中 国人 民结 下 了深 厚 的 友 情 。 他们 在这 里赞 美过 登 州 的 山水 , 歌 颂 过 登 州 的人 民, 表达 了他们 对 登州 悠 久 的历 史 以及 绚 丽 的景 观 的迷恋 。书 中还描绘 了他 们与 中 国人 民结下 的
深厚 友谊 , 并互 相 赠 送诗 歌 的场 景 。作 为一 个 韩
蓬 莱 阁等巧夺 天 工 的神 奇 而 精美 的历 史 古 建 筑 。
追 寻我们 祖先 的足迹 , 还 原他们 笔 下描绘 的景 观 , 不仅 仅是 追忆 一段 日渐 逝 去 的历 史画 面 , 也 是探
李崇 f ■、 权近 、 李詹 、 洪 翼汉 、 郑道传 、 金 尚宪 等人 。
这些 耳熟 能详 的韩 国历 史 人物 在 书 中得 以重 现 , 也拉 近 了我与 登州 的情感距 离。
官拜 朝 鲜左 议 政 ( 第一副首相 ) 的 南 以雄 曾在 蹬 州赋 诗 : “ 水 国寒花 晚 , 樽 前 别 恨 新 。悲 歌 将 落
日, 俱是望乡人” 等都 曾被登州 当地人 “ 交 口称 诵, 刻悬 蓬 莱 阁” 。不 知 现 在 的蓬 莱 阁是 否 还 能 见到 当年朝鲜 使 臣的这些 手笔 。

中韩博物馆杭州联合展文物 韩国国宝级文物亮相

中韩博物馆杭州联合展文物 韩国国宝级文物亮相

史 文化 的根基 在里 面 ,博 物馆要 把 更多 这 方面 的知识 传播 给观 众 。” 浙江省 博
物馆馆 长陈浩说道 。 韩 国国立中 央博物馆 藏的 “ 奉使朝 鲜 唱和 诗卷 ” ,是 明代使 臣倪 谦与 韩 国 文 臣诗 文唱和 的手 迹 ,文 物本 身便 是 髓 国文化 交流 的象征 物 ,在韩 国属于 国 宝 级 文物 ,此次 也首 次来 华展 出 ,吸 引 了
部 外国专著 。 此次名为 “ 漂 海 闻 见一 一1 5世 纪
朝 鲜儒 士崔 溥眼 中的江 南”特 展分 别从 崔溥 与朝鲜 、意外 的中 国之 行 、江 南风 物 、大 明与 朝鲜 的文化 交流 四个方 面展
现。
“ 希 望各 位能 够从 中看 到 1 4 8 8年
崔溥 《 漂海 录 》中生动 的人 物及 其所 生 活 的时代盛 况 ,特别 是感 受下江 南文 化
展览 开启 了 中韩文 化交流 的新 篇章 ,他 希 望今后韩 国 与中 国的文 化交 流传统 更 加源远 流长 。 据悉 .该 展 览将 展至 2 0 1 7年 2月
中国新闻 网记者施佳秀 摄
江阴青阳 邹令人墓 出土 金银首饰等 。
值得一 提的是 。浙 江省博物 馆藏 的 清康 熙 时期绘 制 的 《京杭 道里 图 》,描
艺 展
中韩博物 馆杭州 联合 展文物 韩 国国 级义物 亮相
中 韩 ( 组 两 国 ) 展 2 6 品 家 1 博 1 月 物 馆 1 6 的 日 3 于 0 浙 0 余 江 件 杭
州对外 展 出 ,展览 围绕 朝鲜儒 士崔 溥所
著 《 漂 海 录 》中 的 江 南 文 化 , 在 文 献 基
为 了更 直观地理 解崔溥 的记述 ,此 次展 览展 出嘉 兴 、桐 乡 、常 州 、江 阴等 地明 纂出 土文物 ,如嘉 兴王 店李家 坟明 墓 出土丝 织服 装 ,常 州武 进王洛 家族 、

(论文)明清之际朝鲜王朝的华夷心态(李竞恒)

(论文)明清之际朝鲜王朝的华夷心态(李竞恒)

明清之际朝鲜王朝的华夷心态李竞恒1780年六月,一支朝鲜王国的使团北上到达了鸭绿江边。

使团中的成员朴趾源在日记的开头处这样写道:“曷不称崇祯?将渡江,故讳之也。

曷讳之?江以外清人也,天下皆奉清正朔,故不敢称崇祯也。

曷私称崇祯?皇明中华也,吾初受命之上国也。

崇祯十七年,毅宗烈皇帝殉社稷,明室亡,于今百四十余年。

曷至今称之?清人入主中国,独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犹存于鸭水以东也。

虽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然皆能尊崇祯以存中国也。

”(《热河日记》,朴趾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页1)。

末尾的纪年是“崇祯百五十六年癸卯”。

在这里,作者不无无奈地表示自已在进入清朝领土后必需小心隐匿对“大明”,“中华”怀念炽热感情的原因。

明代最后一位皇帝之死在朝鲜王国的集体记忆中被赋予了一种无比崇高悲壮的伤感与伟大象征意义。

作者表示,并非不梦想“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但是,弱小的朝鲜王国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只能守护着韩半岛梦想着“明室”这一华夷秩序的神圣象征仍存在于韩半岛的三千里江山。

这是明代灭亡一百三十六年后的事,距南明永历帝之死也已有一百一十九年了。

实际上,在整个清朝,自诩为明朝孤臣的朝鲜士人出使北京到达义州渡鸭水之前,往往都会出现一些非常复杂的心态。

不仅仅是朴趾源在渡过鸭水的前夜写出了“江以外清人也”的感慨,此种以鸭水作为明朝与清朝、华夏与夷狄、文明与野蛮的边界心态,在朝鲜使臣中非常普遍。

1711年,闵镇远渡过鸭水的前夜,就将对岸描述为“胡天”、“胡山”,并表示“无处不伤心”。

1778年出使的的蔡济恭,将鸭水称为“胡地才分江一带”。

将要进入野蛮胡人统治的世界,他们的内心普遍感到不安、凄凉,甚至畏惧。

(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中华书局,2014年,第64—77页)作为对明清易代背后的文化,伦理价值判断的华夷想象一直贯穿了整个清代朝鲜入贡使团的记忆。

进入曾经是高度文明的“华夏”而今却“终为羯胡之窟”的中国领土,尤其容易唤起朝鲜使者与文人强烈的情感记忆与伤感体验。

朝天录CT01-pa200312_ye_01[1]

朝天录CT01-pa200312_ye_01[1]

航海朝天錄─朝鮮王朝事大使行的艱辛見證葉泉宏真理大學觀光系副教授一、前言中國自古以來即雄據東亞之濱,在建立天下秩序後,以封貢制度維繫國家內部與周遭諸國的宗藩關係。

1所謂封貢,是指歷史上中國國內少數民族及鄰近各屬國的君長與臣民,對中原中央王朝君主的朝見和貢獻,再由中國加以冊封,來確認其地位的合法性,此過程反映了朝貢者與受朝貢者之間地位不對等的關係。

2就過往的歷史而言,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可分為兩類:(一)中國採取擴張主義時,將朝鮮半島收入版圖,先後設郡縣、都護府、總管府來控制;(二)中國採羈縻主義時,則透過冊封與朝貢制度,在往來的朝覲與貿易中,建立彼此的隸屬關係,這也符合儒家思想的理念。

3在封貢制度運作的過程中,使節的往來執行命令,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明清時代中韓使節往來之頻繁,世所罕見,也可稱之為「使行外交」。

4朝鮮的使臣可分為定期使(包括正朝、聖節、千秋、歲幣、冬至等五種)及臨時使(包括謝恩、進賀、奏請、陳奏、辨誣、陳慰、進香、訃告、參覆、遠接、伴送、館伴、瀋陽、通信、監賑、慰諭、按撫、按覆、整理、頓遞等二十種)兩大類,5名目、人數眾多。

密集的使行往來,也留下數量龐大的使行紀錄,作為研究這段歷史的最佳史料。

就中國方面而言,現今所知最早的使行記錄,是唐朝貞觀十五年(641)出使高句麗的陳大德,所撰寫的《奉使高麗記》一卷,可惜已殘缺不全。

6其次為北宋徐競所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業已成為研究高麗政治社會的經典之作。

7筆者在拙著《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1368-1488》書中,曾提及明代出使朝鮮的中國使臣,有九位在回國後撰寫使行紀錄傳世。

8近年來筆者在資料蒐羅上,又有新的斬獲,茲將所得如數列舉於下1趙炎才、魏開方,〈中國傳統宗藩制度基本特徵述論〉,雲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頁91。

2韋東超,〈中國古代朝貢初論〉,收入董恩林、趙國華主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論集─熊鐵基先生七十華誕紀念》,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武昌,2002年4月),頁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使臣在朝鲜留下的诗文被韩国奉为国宝了
明朝使臣在朝鲜留下的诗文被韩国奉为国宝了
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436
原标题:明朝使臣在朝鲜留下的诗文被韩国奉为国宝了!
图为“奉使朝鲜唱和诗卷”(韩联社)
海外网8月23日电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文物厅今天(23日)发布公告称,决定将第1404号文物“奉使朝鲜
唱和诗卷”指定为国宝。

明代使臣倪
谦(韩国人物古典研究所)
报道说,这份诗卷是明朝使臣倪谦与朝鲜王朝(世宗时期)文臣诗文唱和的手迹,全长16米,现收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它既是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象征物,也对书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奉使朝鲜唱和诗卷”(韩国文物厅)
据了解,景泰元年(1450年),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登基后不久,即派倪谦出使朝鲜。

倪谦是翰林侍读学士,也是位很有名的诗人,他在出使期间,与朝鲜王朝集贤殿(学问研究机构)的学者成三问、申叔舟、郑麟趾等都有交谊。

而“奉使朝鲜唱和诗卷”里,就收录了倪谦跟这几位朝鲜文人的37篇诗文酬唱。

报道还说,“奉使朝鲜唱和诗卷”原本是装订成册,到了清朝,又被制作成16米长的卷轴,并于1958年流入朝鲜半岛,被得以珍藏。

据了解,明朝与朝鲜王朝保持着长久的友好外交关系。

明朝视朝鲜为最亲近的藩属国,朝鲜则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

朝鲜经常定期或不定期派使臣到明朝朝贡、谢恩、问安、祝贺、请旨、报告突发事件等等;明朝方面有时也要派遣使臣到朝鲜去颁诏或进行政治斡旋。

(编译/海外网刘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