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来看孩子

合集下载

“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一直不知道它的出处。

偶然间,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孩子逛商场。

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

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

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

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那么害怕。

我想,如果这位妈妈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不知道孩子怕什么;如果这位妈妈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不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眼里的世界如此的不同。

老师与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在有意无意地伤害学生的自尊,结果导致学生厌学、出走、心理畸形,甚至严重影响学生的一生。

记得初为班主任的那一年,凡事争强好胜。

学校要举行运动会,规定每班检阅队伍必须为六路纵队整排,我班当时42人,除去举班牌的同学,需要淘汰五名学生。

为了走好队列,我带着学生紧锣密鼓地操练着,到了运动会前一天,我发觉有一个学生虽有较大进步,但是始终不能与全班协调,就像乐曲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为了能在这次检阅中稳操胜券,我决定把他列入淘汰名单。

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他时,我清清楚楚看见他无邪的笑容消失了,明亮的眼眸黯然失色,然后低着头跑了。

我感觉心里很不舒服,经过了解我才知道他以前一直没“资格”参加类似活动,为了能参加这次检阅,他在课外不知练了多少遍!我的心揪痛了,想来其他被淘汰的孩子的心里也都很受伤。

我及时地找回了他们五个,帮他们设计了在检阅队伍和打牌同学之间举着五环标志,并悄悄告诉他们,是为了不让其他同学嫉妒才以淘汰为理由让他们离开检阅队伍,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练的最认真,所以要奖励他们最重要的任务。

听了我的话,他们脸上满是惊喜,还掺杂着一种拥有秘密的幸福。

在生活中,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作所为总是和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于是我们埋怨、指责学生。

其实,距离产生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蹲下来”,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蹲下来”看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是对学生最起码的爱!(安庄镇寨子小学肖明昌邮编271604 QQ1376017641)。

蹲 下 来 看 孩 子

蹲 下 来 看 孩 子

蹲下来看孩子江西省瑞金市第五中学宋海明于永正老师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

”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就是要与学生以心换心,心灵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双向型的,需要与学生同架心灵的桥梁。

而心灵沟通的核心,是教师必须对学生尊重和信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既需要心理接触,也需要心理相容。

“蹲下来看孩子”就是我们教师卸下在孩子面前的“高大”形象,用心去看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在孩子纯净的眼眸中,世界是一首诗,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奇。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只有通过调查了解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和学生达到心理接触,把话讲到点子上;同时,学生只有理解了老师的话,并且有了认同感,才能对老师的要求产生自觉性和责任心。

另外,教师的人格力量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灵沟通。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班主任不能以身作则,言行不一,言而无信,学生就会失去信任和理解,就会给心灵沟通造成障碍。

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一缕阳光,一片绿叶,一只小鸟都会引起孩子的遐想,他们会发现、会思考、会探索、会创新。

幼小的身体里漫溢着无穷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对生活充满智慧和热情。

因为尊重,我们发现;因为发现,我们鼓励。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

细小的创造行为因为得到及时的发现与鼓励才能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点点滴滴地萌芽。

创新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爱探索、爱创新。

作为老师“蹲下来”会使我们放下权威,俯下身来,会使我们永远是孩子中的一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拿出理解和尊重,同他们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用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倾听和发现,带着由衷的微笑,融入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心扉,捕捉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鼓励孩子探索,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与他们同心协力,携手攀登跋涉,开掘知识的汩汩清泉,获得创新的乐趣。

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有一 篇文 章写 道 :“ 一位 母亲 很 喜欢 带着 5岁 的女 儿 逛 商 店 ,可 是 女 儿却 总是 不 愿 意 去 。母 亲 觉得 很 奇 怪 ,商 店 里琳 琅 满 目五颜 六 色 的东 西那 么多 .小 孩 子为 什 么不喜 欢 呢? 直 到有 一 次 ,孩 子 的鞋 带 开 了 ,母 亲蹲 下 身 子 为孩 子 系鞋 带 .突然 发 现 了一 种 从未 见 过 的 可怕 的景象 :眼前 晃动 着 的全是 腿 和胳 膊 。 于 是 ,她 抱 起 孩 子 。快 步 走 出商 店 。从 此 ,

考 考
( 者 单位 作
江 苏张 家港 塘桥 中心 小
学)
三 、学会 欣 赏 。激 发情 感交 融
社 会心 理学 中的 “ 阿伦 森效 应 ”告诉 我们 .人 们 总
是 喜欢 不断 增加 褒奖 ,并 且不 断 减少 批评 。任 何人 做 事 都 希望 得到 别人 的赞 赏 ,所 以 ,班 主 任不 要吝 惜对 任 何
即 使是 必 须带 孩 子 去商 店 的 时候 .她也 是 把 孩子 扛在 肩上 。 ” 真是一 位 细心 的母亲 !
不 时 地 看 向窗 外 。我 隐 隐 触 摸 到他 们 内心 的 喜 悦 ,是 雨 让 他们 如 此 快 乐 。 回想 自己小 时 候 也 最喜 欢 雨 天 ,每 次 都是 被 母 亲 骂 着 才 心 不 甘 情不 愿 地 回 了 家 。等 他 们安 静 下 来 ,我 不 紧不 慢地 说 :“ 师带 大家 去看 雨 ,但是 我 老 们 要换 种 形 式 ,只能 在 走廊 ,用 你 的 眼 睛去 看 。用 耳 朵去 听 .用 心 去感 受 。说一 说 你 眼 中 的雨 是什 么样 的 。 ”孩 子们 立刻 变得 神采 飞 扬 .欢 快 地 走 出教 室 ,来 到走 廊 。顿 时 ,走 廊 里充 满 了 “ 叽叽 喳 喳 ”声 ,犹 如轻 轻 落 下 的 雨丝 ,那 么动 听 。 只见 他 们 有 的用 手 去 触 摸 雨水 .有 的弯 腰欣 赏花 上 的 雨 滴 ,还 有 几 个 大 胆 的还伸 出舌头 去尝 雨水 的 味道 。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工作不到两周,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关于孩子。

慢慢地掌握了一些与孩子交流的技巧。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蹲下来,看孩子”。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同样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会让孩子有不一样的感受,更会让所谓“大人”的我们,看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与孩子交流时,如果我们蹲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孩子会与我们更亲近,因为他们会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友好。

当我们站着跟孩子交流时,由于身高的差距,孩子会有一种压抑感、恐惧感。

试想一下,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站在讲台上训斥犯了错误的我们时,我们很自然会有种畏惧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犯了错误,还因为高高在上的老师与我们之间有一种身高上的差距,很自然地,我们就会感觉到老师传递给我们的那种严厉。

这也正是老师选择站在讲台上训斥犯错误的学生的原因。

当我们与孩子之间存在身高差距时,不管我们的表情多友善,孩子即使感觉到我们想与其亲近之意,这种感觉中也会带有一丝畏惧与严肃。

对于我们大人来说,蹲下来,不仅仅是为了能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更是为了能以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心理。

妈妈带着孩子逛街,妈妈欣赏玲琅满目的商品的同时,孩子却穿梭于形形色色的腿之间,想想这应该是多么恐怖啊.作为大人,我们习惯了用我们的思维去认识这个世界,理所当然地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放在孩子的眼中。

当我们蹲下来,换一个角度去看的时候,也许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才会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有另一番风景存在。

作为老师,不管是外教还是助教,都要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尽量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以便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接纳老师,视老师为伙伴,更好地与老师交流。

作为家长,更应该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看孩子眼中的世界。

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眼中的事物。

让我们一起蹲下来吧。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读《蹲下来看学生》有感李秀瑛自踏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有十余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数不胜数。

也曾为“润物细无声”“绿叶抚花”“春蚕吐丝”“蜡炬燃泪”等教育者高格调、高品味的道德修养而深受震撼;也曾以其为座佑铭,励志做一个全心投入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良师;也曾为此博览教育刊物,学习新思想、新理念,但都没今天读于永正大师《蹲下来看学生》这篇文章感触深。

《蹲下来看学生》讲述了,于大师在偶听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十分配服说者对教育教学的至深感悟。

然后列举了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班主任工作、东西方教育观念对比等事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老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蹲下来看学生。

只有这样,再见了学生流鼻涕,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学生只穿了一天的衣服就脏了,不会斥之为“邋遢”;见了男孩子把毛毛虫放在女孩子的脖子里,就不会大发雷霆,斥之为“顽劣”;见了把春风画成绿色、黄色,不会斥之为瞎胡闹,违背自然规律……他们是孩子,我们的确应该蹲下来看学生。

是的,我们老师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只有我们蹲下来,才会接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体谅学生,理解学生。

有一次,课间十分钟,学生满楼道追逐打闹,笑声阵阵,人影穿梭。

我全然不顾学校考核扣分,静观其变。

直到上课铃打了,学生才跑向教室,一边跑还一边打闹。

坐到座位上还异常兴奋,嘻笑着擦拭满脸汗水。

我望着他们笑了笑,建议他们下课到宽阔平坦的操场上玩,有塑胶,就是跌一跤,也不会摔疼。

我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因为老师理解他们,支持他们玩。

其实学生不是不懂遵守纪律,也不是和老师当对头,是他们根本就管不住自己。

玩闹是孩子的天性。

顺其自然,引导塑造,更适合学生的成长。

其实,不光是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所有的大人都应该蹲下来看孩子。

话说到此,我油然想起了前几天听到的这段对话:马老师领着一位一年级学生,一边往科教楼走,一边问学生:“你怎么迟到了?你们班都带上去了。

蹲下身来看孩子

蹲下身来看孩子

蹲下身来看孩子蹲下身来看孩子,这句话对于老师并不陌生,也时常挂在嘴边。

我们也时常看见一些大人们见到小孩子主动地蹲下身来,以求高度的对等,与孩子平等地交流与说话。

但是作为教师不可能时刻与孩子保持平等的高度,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不可能永远都蹲下身来。

或者即使蹲下身来,也不一定就能真正发现孩子的心理。

可见,对于孩子真正的蹲下应当是心理的认同,应当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应当是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我们的一些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蹲下身来看孩子的内涵,蹲下来也许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姿态,一种造作。

他们对于孩子的谈话也许口气温和,但却不能想孩子之所想,思孩子之所思,从而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

对于一些学生,老师正因为没有这种心理的认同,从而产生误解。

一些很简单的课文学生竟然不解其意;一道道简单的数学题,孩子也会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孩子也许不以为然,屡教屡犯……这些问题,老师认为都怪孩子自己,怪孩子上课不努力,没有认真听讲;怪孩子不懂事理,不理解老师的辛苦,不能控制自己……其实孩子们的问题也许有孩子们的原因,智力、生活、家庭等等,再简单的问题也许他们也觉得困难,有时犯错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自己的利益,寻求别人的理解。

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抱怨,我们需要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角度审视问题存在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探索合理的教育方式。

蹲下身子看孩子,需要一种包容的心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个性张扬。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方式以及年龄特点有所不同,他们的行为不可能完全向着我们大人预设的方向发展。

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理解,需要包容,更需要立足他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展开教育。

蹲下身子看孩子,需要一种教育的智慧。

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启迪,教育的事业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感染另一颗心灵。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
Hale Waihona Puke • 我们要真正关爱孩子,就必须蹲下来看孩 子——也就是说,要学会从孩子的心里来理 解孩子,而不是从大人“成熟”的角度来 指责孩子。
• 老师要走近学生。走近学生,即了解学生, 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要 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蹲下。蹲下 来,见了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 讲卫生”;见了学生只穿了一天就脏了的 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见了男孩 子把毛毛虫放在女孩子的衣领里,就不会 斥之为“顽劣”
• 很显然,孩子眼里的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 界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 的认知规律。我们只有贴近儿童,拉近与 儿童的心理距离,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站在普通成年人的 角度去看儿童,只能像观赏“小人国”的 游戏一样,难以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中 去;
• 同样,儿童从他们的视角看教师,也像面 对大人国的巨人一样,除了尊敬,可能更 多地充满了畏惧,因此会采取敬而远之的 态度。这种心理上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妨 碍着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使得教育难 以融入学生的心灵。
• 有个大人因为认为街上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就 认定充满好奇心的儿童一定会喜欢的,所以每次 去逛街总会牵着孩子同去。可是,孩子并没有她 想象的那般快乐、欣喜,甚至有些厌烦和抗拒, 大人百思不解。直到一天,她蹲下身子为孩子系 松掉的鞋带,被来往人群的衣服、挎包弄到身子、 脸颊时,满心不快地抬起头,这才发现孩子眼中 的真实世界是:无数移动的或粗或细的大腿和来 回摆动的胳膊,不时擦肩而过的挎包、衣服……在 孩子面前形成了一堵有点不透风的人墙。至此, 她终于明白孩子不乐意逛街的原因。

蹲下身来,以童心看幼儿

蹲下身来,以童心看幼儿

蹲下身来,以童心看孩子童心是什么?明代后期杰出的哲学家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一、蹲下身来,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湛蓝的天空,蓝的令你心静。

孩子的世界是碧波荡漾的海洋,透彻的令你心醉。

孩子的世界是洁白无暇的云朵,皎柔得令你心颤。

天空的湛蓝,大海的清澈,构成了一道璀璨多姿的风景线,这就是孩子的世界,象挂着雾珠的尖尖荷,罩着一层朦胧的面纱。

只有当你蹲下来与他们在一起时,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二、案例描述1、调皮大王的“苦恼”一天早上,我们班的调皮大王于丁丁又被小朋友告状了。

只见月月跑过来说:“老师,丁丁真坏,他把娃娃的衣服弄坏了。

”“老师,丁丁他打我。

”“老师,丁丁不让我玩。

”我一看,原来丁丁正拉着亮亮的手,不让她串项链珠呢。

于是我轻轻地走到丁丁身边,蹲下身来说:“丁丁,发生什么事了,能告诉老师吗?”他眨眨眼睛,不说话。

“是不是因为有其它的小朋友在啊?那你悄悄的告诉老师好吗?”他眼睛看着我,小声的说:“老师,小朋友都不喜欢我。

我想和他们一起玩。

”原来是这样啊,我微笑着说:“那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见他不说话,我又说道:“老师有办法让小朋友都喜欢你的哦。

你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啊?”这时,他腼腆的说:“老师,我想知道的。

你有什么好办法啊?”我故意卖个关子“丁丁真的想知道吗?”“我真的想知道。

”“那丁丁耳朵过来,老师悄悄的告诉你。

”他开心的把耳朵凑过来。

“老师,这样可以吗?”我点点头,“当然可以,相信老师。

”丁丁走一步,回头看看我,走一步,再回头看看我,我微笑着给他做出加油的手势。

他轻轻地走到亮亮旁边,拉着亮亮的手小声地说:“亮亮,对不起,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吗?”亮亮甜甜地说:“可以的。

”丁丁看着我,开心地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几个微课中,我觉得《蹲下身来看孩子》这个观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与人的交往有一个最合适的空间,这个空间要求人与人交往时有一个合适的距离。

一个和蔼的神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视,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使他(她)感到你这个教育者很亲近,值得信任,容易沟通,愿意交往,从而与他们的“心”更近。

“心”近了,孩子才会向你倾诉。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


蹲下身子看孩子,需要一种包容的心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个性张扬。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方式以及年龄特点有所不同,他们的行为不可能完全向着我们大人预设的方向发展。

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理解,需要包容,更需要立足他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展开教育。

蹲下身子看孩子,给予孩子适合的教育,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