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1. 数的认识
- 认识数字0-1000以内的整数。

- 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 比较数字的大小。

2. 加减法运算
- 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

-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计量单位
- 认识长度、重量、容积等计量单位。

- 掌握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 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数
-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

- 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

5. 几何图形
-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 分辨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

- 进行几何图形的分类和组合。

6. 数据统计
- 能够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

- 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 读取和分析统计图表。

7. 算式的列竖式
- 掌握加法、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 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8. 乘法运算
- 认识乘法的概念和符号。

- 掌握乘法口诀表。

- 进行乘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9. 除法运算
- 认识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 掌握除法口算的方法。

- 进行除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以上为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要点,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和复习这些内容,以便提高数学水平。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时分秒钟面上有三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和秒针。

其中,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每两个数之间是一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时针走过一个大格需要1小时,分针走过一个大格需要5分钟或1分钟(一个小格),秒针走过一个大格需要5秒钟或1秒钟(一个小格)。

时针走过一个大格,分针需要走1圈(60分钟),而时针走过一圈,分针需要走12圈。

分针走过一个小格,秒针需要走1圈(60秒钟),而分针走过一圈,需要走30个小格或半个小时。

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需要1小时,分针需要5分钟,秒针需要5秒钟。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和9点整。

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2,60秒=1分,30秒=半分=1÷2分。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XXX,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最小的五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或几个,都不读。

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或连续的两个,都只读一个。

比较数的大小: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最后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五入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6.在解题时,需要注意中间的连续退位减法。

例如,当从百位退1到十位时,需要借给个位,这时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因此,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与计算1. 整数的认识-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学习整数的比较大小2. 四则运算- 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初步知识- 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3. 应用题- 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简单数学问题- 理解题目中的数学关系- 学习列式计算的基本方法二、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 学习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2. 立体图形- 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如球、立方体、圆柱)- 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学习计算简单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三、度量衡1. 长度单位- 学习使用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重量单位- 学习使用千克、克等重量单位- 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单位- 学习小时、分钟、秒等时间单位 -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四、数据处理1. 统计- 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 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解读数据图表中的信息2. 概率- 初步了解可能性的概念- 通过简单实验理解概率的基本原理五、解决问题1. 策略选择- 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 综合应用-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辑和格式化。

您可以添加具体的例题、解题步骤、图形插图等,以丰富文档内容。

确保文档的格式规范,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以及适当的列表和表格来组织信息。

这样,您的文档将既专业又易于阅读和理解。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30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数字的认识:认识0-1000的数,能读、写、比大小。

2. 数的组成:认识整数中的十位和个位,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

3. 数的大小比较: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比较。

4. 加法的认识:认识加法符号“+”,理解加法是数的增加运算。

5. 加法计算: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计算,掌握加法口诀表。

6. 减法的认识:认识减法符号“-”,理解减法是数的减少运算。

7. 减法计算:能够进行10以内的减法计算,掌握减法口诀表。

8. 数量的加减:通过加法和减法计算数量的变化。

9. 数字排列: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如升序、降序等。

10. 简单的长量和时间单位:认识厘米、米、千克、秒等基本的长量和时间单位。

11. 重量的比较:认识“重”、“轻”等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比较。

12. 剪影问题:能够通过剪影判断物体的形状。

13. 形状的认识: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方、三角形等。

14. 形状的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够判断物体的形状是否相同。

15. 几何体的认识:认识常见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16. 几何体的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够判断几何体的大小和形状。

17. 时间的认识:认识一天的24小时,能够根据时间进行简单的运算。

18. 金钱的认识:认识元、角、分等货币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2024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2024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知识点三:认识分米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定义: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
毫米(mm)作单位。如数学书厚6(毫米)
⑴把10厘米的长度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分米(dm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注意:测量时,物体的左边与0刻度对齐,物体的右边对准刻度几 ,物体的 长度就是几。
估算方法:要根据问题和生活实际,适当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可 以把每个三
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看成与它接近的 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 例如:403+571=( )把403看作400,571看作570。 易错点:选择估算方法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都从个位算起。
例如:裙子145元,上衣287,求总价。
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
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方法2: 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 再 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方法1: 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 加 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 :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易错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忘记加进位数或退位数。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
2、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 )毫米。

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1厘米=10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
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 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进率是100
1 米=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如:3吨=3000千克5000千克=5吨
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1 吨=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 1000克=1千克
1、笔算加、减法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估算的方法:
结合实际,把题目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的数,再通过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3、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两次相加的和是不是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验算: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9、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周长÷4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 )。

7、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8、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如:2时=( )分
因为1时=60分,2时有2个60分,2×60=120,所以2时=(120)分。

例如:180秒=( )分
因为60秒=1分,180秒里面有3个60秒,所以180秒=(3)分。

例如:1分35秒=( )秒
因为1分=60秒,60+35=95,所以1分35秒=(95)秒。

9、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例如:小明晚上7:30开始写作业,8:40写完作业,小明完成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8:40-7:30=1小时10分
1、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题目转化成一位数乘一位数,直接用乘法口诀来算,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多位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

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因数中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与一位数相乘。

如:48×9≈ 可以这样想:因为48接近50,50×9=450,所以48×9≈450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1) 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 几分之几: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3) 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 ……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2、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如:
3
181<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如:5254>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如:
858382=+ 10
4105109=— 4、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如:1-43414441==—
1、 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

(1) 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

(如: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 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无法确定。

(如:下星期一会下雨。


2、 事件发生与否有三种情况。

(1) 一定(如:正方体一定有6个面。


(2) 可能(如:明天可能是晴天。


(3) 不可能(如:地球不可能绕着月球转。


3、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如:盒子里有10个红球,3个白球,红球与白球的数量不相等,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
到白球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白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第9单元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在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楚实际问题与事物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1、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数。

例如:用数字卡片组数、排队、站不同位置照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问题。

2、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数。

例如:衣服和早餐的搭配、行走路线的选择、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
比赛场次等问题。

方法点拨
要想解决问题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画图等方法,做到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例如:用1、2、3这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时,要学会有序地思考。

我们可以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把这些三位数记录下来;也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确定
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等等。

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4个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共通了()此电话。

可以画图如下:
即3+2+1=6(次)
A B C D
路线的选择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A B C 3×2=6(条)
从A经过B到C共有6条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