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练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此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反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2)》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2)》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2)》主要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进行整理和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对于他们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的运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1)(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1.能够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能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分类。
3.能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能够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三、教学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应用问题。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复习上一课的内容——“立方体”。
由学生来回答以下问题。
1.立方体的定义是什么?2.立方体有哪些特征?其中哪些是相等的?3.如何计算立方体的体积?步骤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1.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并通过对比立方体的不同之处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参数,包括相邻两个面之间的夹角、边长等。
2.根据学生提供的物体或图片,进行分类练习,让学生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步骤三: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讲解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这些公式是用来计算体积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乘积。
2.通过不同情境下的实例来演示这些公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体积的计算方法。
步骤四:实际问题练习1.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高度为8厘米、长度为15厘米、宽度为10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等等。
2.学生通过分析和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这门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概念,同时能够解决涉及到体积的实际问题。
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情境。
这一课程需要更多的演示、问题与实践练习,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深层次原则和应用场景。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3)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运用相关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立体图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观察和操作,小组讨论和实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图片,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2)》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2)》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2)》。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熟练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对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任务驱动法: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具,如PPT等。
3.学生活动: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想一想,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和示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尺寸,让学生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需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和调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1)》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1)》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1)》,主要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整理和练习。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整理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内容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计算方法等。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第二课时是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形状。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模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像,并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关系。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和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矩形的面积公式、立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练习》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练习》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练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填空练习。
1.长方体有()个顶点,有()条棱,有()个面。
2.7.9升=()升()毫升
58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升
2.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种保温瓶能装水2019()
一个梨的体积是500()
一个仓库的容积积是2()
一张课桌的体积大约400( )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5.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7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学生先独立在练习纸上完成以上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6.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7.把3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8.一个练功房铺设了1600块长50厘米,宽10厘米,厚3厘米的木地板,这个练功房的面积有()平方米。
9.至少要()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如果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那么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完成以上题目,交流时重点讲评第8、9题,注重思考方法的交流。
针对学生出现问题补充:把5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二、选择。
1.我们在画长方体时一般只画出三个面,这是因为长方体()。
A只有三个面 B只能看到三个面 C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A.3倍B.6倍 C.9倍D.27倍
3.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较()
A.一样大B.表面积大C.不好比较大小 D.体积大
4.在下面的图形中能围成正方体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选择,然后交流想法,教师及时评价。
三、判断。
1.所有的长方体都有六个面。
()
2.长方体的表面中不可能有正方形。
()
3.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4.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
5.一个厚度为2毫米的木箱的体积与容积完全相等。
()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判断,交流时请学生说明判断理由。
四、解决实际问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练习》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练习》教学设计
1.做一个长方体的浴缸,长8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
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如果每平方分米玻璃4元钱,至少需要多少钱买玻璃?
2.一个房间的长6米,宽3.5米,高3米,门窗面积是8平方米。
现在要把这个房间的四壁和顶面粉刷水泥,粉刷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水泥4千克,一共要水泥多少千克?
3.一块正方体的石头,棱长是5分米,每立方米的石头大约重2.7千克,这块石头重有多少千克?
4.有一块棱长是80厘米的正方体的铁块,现在要把它熔铸成横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5.用一根长36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在框架外面全部糊上白纸,需要白纸多少平方厘米?
6.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正方体,所有棱长的和是100厘米,它的高是7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在一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中,放入一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这时水深为20厘米,如果把这块铁块从缸中取出,缸中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8.把一根长为4.8米,宽1.4米,高0.8米的木料锯成体积相等的2份,它的表面积最多增加多少平方米?最少呢?
9.有一块面积是36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板,在每个角分别剪去一个小正方形后,正好把它折成一无盖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补充:一个侧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所有棱长的和是96厘米,它的长是12厘米,这个长方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重点讲评后三题,针对学生存在困难的地方详细讲解。
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数学期末复习,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遗忘的知识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版块。
通过分单元复习、分类复习对于中下等生这种复习方式特别有效,对他们来说是
对知识漏洞的一个补充,使其对知识掌握得更加完整。
课前思考:
老师补充的这些内容,一类是学生在单元练习中出现错误比较多的内容,另一类是典型的、有针对性的习题。
在复习这些题目时,要更多地关注学习困难生的掌握情况,加强个别辅导力度,让这些学生通过复习有所收获!
课后反思:
通过前一节课对第二单元的系统复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这一节课是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并通过练习,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及时进行相关的教学。
通过学生的练习,我发现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改写;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少数学习困难生来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真的是很难。
面对这些学生,我们还是要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先让他们达成最基本的一些教学目标是目前最迫在眉睫的事。
课后反思:
面临期末考试,复习正在紧张进行着。
一天下来我总在反思我的复习课的教学是否有效果。
通过反思我认为数学总复习应该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
但这种复习方式对优等生却存在着很大问题,已经掌握得非常好,再复习不仅耗时,而且还容易出错。
针对此情况注重开放题的训练。
这些开放题的大体意图在于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体验数学的乐趣。
课后反思:
从课堂独立完成情况看,整体上掌握不错,但还存在部分问题:
一,单位变化,是先换算再计算还是先计算再换算,部分学生对这两种方法混淆;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二,部分学生在计算中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单位的变化;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
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三,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有些困难,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养成画图分析的习惯;四,部分概念题比较抽象,部分学习困难生理解上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