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临渭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是一个著名的葡萄种植区。
葡萄产业对于临渭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临渭区的葡萄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首先,临渭区的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临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临渭区的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数万亩。
葡萄园的扩张不仅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也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次,临渭区的葡萄品种越来越多样化。
随着葡萄产业的发展,临渭区的种植户开始尝试种植不同的葡萄品种。
除了传统的藤本葡萄品种外,他们还开始种植新兴的无籽葡萄、多汁葡萄等。
这些新品种不仅具有更好的口感和品质,还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这些多样化的品种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为临渭区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临渭区的葡萄产业开始向加工业链延伸。
在过去,临渭区的葡萄主要以鲜食为主,存在产销不畅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临渭区开始注重葡萄的深加工,推出了葡萄干、果酱等系列产品,延长了葡萄的销售期限,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临渭区还引进了一些葡萄酒厂,开始生产高品质的葡萄酒。
这些加工业链的延伸为临渭区葡萄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临渭区的葡萄产业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临渭区政府注重葡萄产业的发展,成立了一些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服务。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葡萄产业的投入,提供了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临渭区的葡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使得临渭区的葡萄产业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渭区的葡萄产业会进一步壮大,成为临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6.021.2品种结构临渭区葡萄主栽品种为红地球,面积1.33万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80%;京亚、维多利亚、夏黑等早熟品种面积1200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7%;巨峰、户太8号等中熟品种面2200hm2,约全区葡萄总面积的13%。
1.3品牌和质量认证临渭区注册有“渭乐天”、“秦浓”、“慧照”、“淘宝”等10多个自有品牌,以及公用品牌“临渭葡萄”。
2015年,“临渭葡萄”被农业部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专题综述亩,其中水地4.9万亩、坝地3.6万亩、梯田51.7万亩(含宽幅梯田)、坡耕地92.8万亩,发展大樱桃产业有充足的土地。
其次是技术。
陕西大樱桃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苗木培育、整形修剪、花果管理、防冻防虫等方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除了农业院校专家、主产区农技干部,还成长起一批农民技术员,聘用这些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服务,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可解决绥德发展大樱桃产业对技术的需求。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杨英于印联刘珠珠祝燕王录俊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西距陕西省会西安市50km,交通便利。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
年均温13.6℃,无霜期217天,年降雨量560mm,年日照时长2277小时。
雨季集中在7—10月,发展葡萄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被誉为“关中吐鲁番”。
临渭区最早于1998年引进红地球葡萄,并成功推广适宜红地球的“Y”型架以及越冬管理技术,使红地球葡萄面积迅速扩大。
随后,巨峰、户太八号、克伦生、维多利亚、金手指等优良品种相继在临渭区落户,辖区内80%以上的镇、村都栽植了葡萄。
2010年,临渭区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荣誉。
2011年,临渭区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授予“海峡两岸葡萄科技示范基地”荣誉,被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渭南综合示范基地”。
发展“五高”设施农业 促进经济发展——渭南市临渭区葡萄产业园区的发展调查

藏 、物流商贸于一体 的三大功能区。
同时,起 动以下吉为主 ,沿双官路、
份产 业 园规 化起动 以来 ,投 资 1 亿 及个人 ,在产业园规划 区投资优质葡 式 ,将涉及 的农户承包土地 以每亩年 . 1
元 ,完成 了下吉以东 、南七 以西沿双 萄生产及加工办厂或建立交易市场达 租金6 0 ( 0 元 包括籽 种 、化肥 、人工
官路两边分布 ,纵深 10 米 的核心区 到一定规模的,除享受 中、省、市有 和机耕 等费 用在 内的青苗 补偿 每亩 00
“ 核心 区”落户 ,带头种植红提葡萄
6 协会命名为 “ 中国葡萄之乡” ;被 中 地方政府为 了加快 园区建设 ,从农业 2 亩 ,他们不但是产业园 区的技术能
国果菜专家委员会命名为 “ 中国果菜 技部门选派 了懂农业技术、会市场管 手 ,而且是连片种植的管理骨干,个
无公 害十 强 区 ” ;被 陕西 省 果业 局 认 理 的干部和科技人员 ,组成 “ 临渭区 人年收入均在l万元左右 ,实现了他 0
定为 “ 陕西葡萄第一区”;临渭 区渭 渭北葡萄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负责园 们的人生价值 。 北 葡 萄产业 园被 陕西 省政府命 名 为 区生产管理 、技术指导 、品种研发 、 “ 陕西省 ( 下吉 ) 现代农业 园区”。
一
3依靠地方金 融机 构信贷扶持 , . 评级授 信 ,随 用随 贷 ,持 工商质检等工作 ;同时 ,成立 了由政 推 出了 “
渭 南 市临 渭 区葡 萄产 业 园 区的发展 调 查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作者:暂无来源:《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16年第1期杨英于印联刘珠珠祝燕王录俊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西距陕西省会西安市50km,交通便利;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均温13.6℃,无霜期217天,年降雨量560mm,年日照时长2277小时;雨季集中在7—10月:发展葡萄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被誉为“关中吐鲁番”。
临渭区最早于1998年引进红地球葡萄,并成功推广适宜红地球的“Y”型架以及越冬管理技术,使红地球葡萄面积迅速扩大。
随后,巨峰、户太八号、克伦生、维多利亚、金手指等优良品种相继在临渭区落户,辖区内80%以上的镇、村都栽植了葡萄。
2010年,临渭区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荣誉。
2011年,临渭区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授予“海峡两岸葡萄科技示范基地”荣誉,被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渭南综合示范基地”。
1产业现状1.1种植规模和效益截至2015年底,临渭区葡萄种植面积1.67万hm2(占全省葡萄总面积的30%,占全市的55%),年产量35万t(见表1),产值21亿元,均价6元/kg,形成以下邽、官底、吝店为主的晚熟葡萄基地,以固市、交斜为主的中熟葡萄基地,以官道、孝义为主的早熟葡萄基地。
2014年“临渭葡萄”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投入使用。
1.2品种结构临渭区葡萄主栽品种为红地球,面积1.33万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80%;京亚、维多利亚、夏黑等早熟品种面积1200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7%;巨峰、户太8号等中熟品种面积2200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13%。
1.3品牌和质量认证临渭区注册有“渭乐天”、“秦浓”、“慧照”、“淘宝”等10多个自有葡萄品牌,以及公用品牌“临渭葡萄”。
陕西渭南临渭区红提葡萄施肥调查与建议

陕西渭南临渭区红提葡萄施肥调查与建议背景陕西渭南临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葡萄生产优势,全区现有葡萄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其中红提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成为该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葡萄生长过程中,正确的施肥管理不仅能提高葡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能保护土壤和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本文将对临渭区红提葡萄的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并提供一些合理的施肥建议。
调查与分析结果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临渭区5个种葡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有80%的农户会进行多次施肥,其中大多数会在春季早期施一次基肥,夏季中期至晚期进行2-3次追肥。
•有60%的农户使用有机肥进行施肥,剩下的则使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的混合肥料。
•有40%的农户对葡萄的营养需求了解不足。
•有一些农户施肥量过大,导致土壤中的N、P、K等养分浓度过高,会给葡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根系增长受到限制等。
•除肥料种类选择外,施肥时间和量也是影响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总体来说,在调查的农户中,存在着施肥不够科学合理的现象。
建议建议一:基肥期和追肥期的施肥在基肥期,应首选有机肥料,例如生猪粪、牛粪、秸秆腐熟堆肥等,尽量避免使用单一化肥,例如过量的氮肥,会对葡萄的品质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追肥期,应根据葡萄的营养需求和生育期综合考虑,选择合适肥料和适当施肥量。
夏季追肥重点应在钾肥上,以提高果实品质和增加抗逆性。
建议二:根据葡萄产地土壤与养分状况合理选择肥料不同土壤的基质和养分状态会影响葡萄生长和成熟。
例如,钙化淤泥土和杨泥土在施肥时应注意添加钙、磷等肥料,以增加土壤肥力。
而酸性土壤中的铝离子含量较高,不适合施用氮肥,此时可选择施用有机肥等。
建议三:合理控制施肥量应根据土壤中营养元素和葡萄生长所需进行合理施肥。
在反复施肥过程中,也应合理控制施肥量,以防止土壤中养分过量,影响葡萄的健康生长。
例如,在合适的适期进行施肥,可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肥料,为葡萄生长和品质的提高提供充足的养分。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与建议

烟台果树2020-2(总150)专题论坛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与建议秦焕荣1王金锋2王录俊邛祝燕I('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渭南714000;2渭南葡萄研究所,渭南714000)1渭南市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当地政府始终坚持把葡萄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一项主导产峻抓,通过广泛调研考察、建设葡萄产业园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葡萄产业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超过1.73万hm:,年总产量超35万t,总产值超25亿元。
主栽葡萄品种为红地球、夏黑、阳光玫瑰、户太八号、克伦生、紫甜无核、新郁等,也弓I进了一批优良品种,扩大了早、中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延长了供应期日。
据调查统计,2004年至今,70%的果农667nr产值为1万~1.5万元,30%的果农667m2产值为1.5万~2万元,搭建避雨棚的葡萄售价最高达到10元/kg, 667nF产值最高超过3万元讥葡萄已成为该区果业的第一大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2存在问题2.1品种结构不合理主栽品种太单一,晚熟品种几乎全部是红地球,约占70%,成熟期过于集中,中熟品种约20%,早熟品种不足10%,形成早熟少、中熟不足、晚熟过多的不合理品种结构。
2.2葡萄设施促早栽培刚起步,酉曙技术不完善该区现有的1.73万hm2葡萄,主要是露地和简易避雨栽培(简易避雨栽培约1.3万hm2),大棚及日光温室栽培刚起步,全区设施大棚栽培总面积不足667hnF",适合该区气候特征的竝栽培的配套际还有待旳验、示范、研究和总结。
2.3葡萄产业处于数量效益型阶段,未转入质量效益型多年来,由于全国葡萄销售市场较畅,葡萄销售供不应求,大部分果农片面追求单产,667m2产量平均在2500kg以上,个别户甚至达到4000-5000kg,但随着葡萄栽植面积的剧增,容易造成葡萄供过于求。
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以质量品质为中心,提早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进而向品牌效益转化叫2.4葡萄良种苗木繁育慢,优质嫁接苗栽植数量少多年来,该区果农栽植的大多为打插苗,优质抗性嫁接苗栽植较少,特别是渭北盐碱地面积大,加之戦品种红地越寒瞇,适宜高盐碱土壤的砧木和抗寒砧木还处于试验阶段,抗性砧木嫁接苗繁育面积小,大部分栽植抒插苗,个别栽删接苗的,多卜地购入,不严格检疫,带有危险病虫,对今后葡萄产业愛展有一定的风险。
渭南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落叶果树 2024,56(1):95-96Deciduous Fruits ·生产服务· DOI : 10.13855/ki.lygs.2024.01.028 渭南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田由,王晖,寇娟(渭南市临渭区果业发展中心,陕西渭南714000)收稿日期:2023-08-03作者简介:田由(1973-),女,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E -mail:wnwh001@ 阳光玫瑰葡萄原产于日本,近年来在中国各葡萄产区均有种植。
阳光玫瑰葡萄含有特殊的玫瑰香味,果肉含糖量较高、鲜脆多汁、鲜食品质极优,号称葡萄中的“爱马仕”,成为高端消费的象征。
然而渭南果农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尚未完全表现出品种应有的高糖、有香味、耐贮运等品质特征,是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广大种植户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 生产上与销售上存在误区近年来,渭南客商收购的阳光玫瑰葡萄为大粒大穗型,粒重达到18g 以上,每穗留果接近100粒,穗重1800g 左右,对果品本身的品种特性关注度相对较小,误导了种植户的种植方向。
每年大约有40%新从业者进入果品收购行业,对阳光玫瑰葡萄品质认知不足,以大粒大穗的阳光玫瑰葡萄为收购标准的客商并未获得较好的效益。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大粒大穗的阳光玫瑰葡萄其食用价值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预期,出现了少消费、拒消费的行为,影响了阳光玫瑰葡萄的美誉度,降低了市场需求,影响果商的经济效益和收购的热情。
种植户受传统生产观念以及客商收购大粒大穗果品市场行情的影响,果农片面追求产量(666.7m 2产量多达4000kg 以上),忽视果品内在品质,进行大穗大粒生产竞赛,攀比阳光玫瑰葡萄外在的美,忽视内在的食用价值。
即便年年倡导优质生产,果农依旧担心优果不优价,使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在低水平上进行。
1.2 阳光玫瑰葡萄技术推广中的问题1.2.1农资经销商服务理念和能力不足 农资经销商目前是阳光玫瑰技术推广的有生力量,他们采用全程托管或半托管的方式,从农药化肥的购买到田间土肥水的管理以及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农艺管理进行全程指导。
乡村振兴背景下临渭区葡萄产业种植和销售模式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临渭区葡萄产业种植和销售模式分析了解临渭区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
临渭区地处陕西省,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适合葡萄种植的地区之一。
目前,临渭区的葡萄种植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较大、品种较丰富的产业格局,主要品种有夏黑葡萄、玛诺利亚葡萄等。
临渭区的葡萄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产品销售范围辐射到了国内外市场。
分析目前的葡萄种植模式。
在临渭区的葡萄种植中,农民主要采用种植基地的模式,即将土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种植区,由专业的葡萄种植合作社或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农民只需要按照规定的种植技术进行操作,收获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利润。
了解葡萄销售的模式。
目前,临渭区的葡萄销售主要通过批发市场、农产品电商和线下门店进行。
在批发市场方面,农民种植的葡萄通过批发商或中间商流通到全国各地的水果批发市场,然后被零售商购买销售给消费者。
在农产品电商方面,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售自己种植的葡萄,省去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利润空间。
在线下门店方面,一些葡萄种植企业会在城市中开设专卖店或合作门店,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自己的产品。
针对以上情况,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来完善临渭区葡萄产业的种植和销售模式。
建议加强葡萄种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增加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建议加强葡萄种植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收益水平。
建议加强农产品电商的平台建设和推广,提高葡萄的线上销售比例,扩大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建议加强葡萄品牌的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品质形象,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赖度。
乡村振兴背景下,临渭区葡萄产业的种植和销售模式需要从科技支持、合作发展、电商推广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以进一步提升葡萄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园林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杨英于印联刘珠珠祝燕王录俊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西距陕西省会西安市50km,交通便利;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均温13.6℃,无霜期217天,年降雨量560mm,年日照时长2277小时;雨季集中在7—10月:发展葡萄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被誉为“关中吐鲁番”。
临渭区最早于1998年引进红地球葡萄,并成功推广适宜红地球的“Y”型架以及越冬管理技术,使红地球葡萄面积迅速扩大。
随后,巨峰、户太八号、克伦生、维多利亚、金手指等优良品种相继在临渭区落户,辖区内80%以上的镇、村都栽植了葡萄。
2010年,临渭区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荣誉。
2011年,临渭区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授予“海峡两岸葡萄科技示范基地”荣誉,被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渭南综合示范基地”。
1产业现状
1.1种植规模和效益截至2015年底,临渭区葡萄种植面积1.67万hm2(占全省葡萄总面积的30%,占全市的55%),年产量35万t(见表1),产值21亿元,均价6元/kg,形成以下邽、官底、吝店为主的晚熟葡萄基地,以固市、交斜为主的中熟葡萄基地,以官道、孝义为主的早熟葡萄基地。
2014年“临渭葡萄”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投入使用。
1.2品种结构临渭区葡萄主栽品种为红地球,面积1.33万hm2,约占全区葡
萄总面积的80%;京亚、维多利亚、夏黑等早熟品种面积1200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7%;巨峰、户太8号等中熟品种面积2200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13%。
1.3品牌和质量认证临渭区注册有“渭乐天”、“秦浓”、“慧照”、“淘宝”等10多个自有葡萄品牌,以及公用品牌“临渭葡萄”。
2015年,“临渭葡萄”获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全国果品公用品牌50强”。
目前,临渭区已创建区级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园2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2个,绿色食品葡萄1万亩,取得葡萄出口东盟认证。
1.4产业体系建设临渭区有80多个专业合作社从事苗木繁育、生产技术、农用物资、果品销售等系列服务,有28家包装、冷藏、物流、销售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
“企业+农户+基地”等新型经营模式被广泛采用。
1.5主要栽植方式避雨棚、“Y”型架及“三带”整枝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
栽培架式方面,85%的园采用的“Y”型架(其中单干单臂40%,单干双臂60%),并进行“三带”整枝修剪,10%的园采用单篱架,5%的园采用单篱双臂架。
2存在问题
2.1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临渭区葡萄生产以鲜食为主,80%的品种是红地球,而费雷无核、维多利亚、夏黑等早熟品种仅占7%,巨玫瑰、户太八号等中熟品种仅占13%。
主栽品种红地球采收销售集中于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市场压力大,易受连续秋雨影响,导致病果、烂果严重。
相比之下,早中熟品种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熟,此期降雨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着色均匀,
质优价高。
2.2设施栽培面积小临渭区设施葡萄栽培起步晚、面积小,目前全区设施葡萄面积不足670hm2,其中日光温室仅占总面积的4%,塑料大棚占5%,避雨大棚占6%,其余全部为露地栽培(约85%),抵御霜冻、秋季成熟期雨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上市时间过于集中,销售压力大。
2.3标准化有待提高临渭区葡萄产业目前仍处于数量效益型,平均亩产量高达3000kg以上,果品大多处于中低端,市场竞争力差,一旦出现滞销,很难应对。
此外,产业发展方式仍以小户分散种植为主,组织化程度低,多数果农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乱用药、超标使用催熟剂膨大剂现象时有发生,生产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缺乏统一管理,很难进入高端市场。
2.4有机肥施用不足过量施用化肥的习惯,从栽植开始便一直延续,并且非常普遍。
据调查,有些葡萄园以化肥形式施入的钾肥最高超标291.25%。
过量施入的化肥连年累积,导致葡萄园肥害日趋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导致果园土壤盐渍化加重,土壤生产能力逐年下降。
2.5销售渠道过于单一虽有一些品牌,但总体来说临渭区葡萄企业现代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很少主动进行市场宣传,95%的葡萄产品依然采用传统的坐地等客方式销售,销售渠道单一,销售手段落后,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组织体系,极少使用现代市场营销渠道和营销方法,导致品牌知名度低。
3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逐步将早中晚熟品种栽植比例调整到15∶25∶60,重点发展黑蜜、夏黑、矢富罗莎、维多利亚、金手指、巨玫瑰、户太八号、甬优一号等早中熟优质品种,控制红地球面积,适当发展克伦生、魏可等晚熟品种,拉长上
市时间,满足市场需求,均衡市场供应能力。
3.2发展设施栽培加大政府支持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力度,鼓励开展早熟品种(夏黑、黑蜜、矢富罗莎等)日光温室促早栽培,中熟品种(巨峰、巨玫瑰、金手指等)塑料大棚促早与延迟一体化栽培,以及晚熟品种(红地球、魏克等)避雨延迟栽培。
3.3提高果品质量按照“控产、优质、安全、高效”的总体目标,严格执行“临渭葡萄”生产标准,科学合理用药用肥,推广杀虫灯、性诱剂、诱虫板等物理生物防虫技术,推广科学修剪、滴水灌溉、果园机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生产绿色果品。
3.4强化技术服务开展以“临渭葡萄大讲堂”为主的大型周年管理系列技术培训,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采用“六位一体”科技服务模式,通过编印葡萄标准化技术资料、开通农业科技“12396”技术咨询热线电话、定期群发葡萄管理技术要点等手段为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聘请全国知名葡萄专家教授对葡萄专业技术人员、农民种植能手、生产大户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培育部分本土种植“专家”,方便随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
3.5加大财政投入一是设立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葡萄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举办大型葡萄展销会及品牌宣传、葡萄新技术研发培训及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及推广、品种结构调整、技术资料编写印发、绿色有机葡萄认证奖补等;二是积极争取各种涉农项目资金投入葡萄产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葡萄酒、葡萄醋、葡萄果汁等深加工,加大果品升值空间,延长葡萄产业链条。
3.6加强品牌建设树立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加强临渭葡萄品牌建设,完善市场
销售体系,促进市场销售。
首先,可印制带有“临渭葡萄”标识的各种即时贴、胶带等,在产品包装环节做好产品标识;其次,要逐渐组建专业市场营销团队,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以及墙体广告、道路广告、街头灯箱广告等宣传临渭葡萄,扩大临渭葡萄知名度;最后,积极开展各种对外推介活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向外推介临渭葡萄,与各地客商合作,广泛设立直销窗口、连锁店和形象店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