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美学”关心研究,“美”关心生命

合集下载

蒋勋:敢于不随波逐流

蒋勋:敢于不随波逐流

蒋勋:敢于不随波逐流·美是活出好看的自己·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在内地,传统知识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大概是从2001年的《百家讲坛》开始。

但在台湾,二十几年前就出了蒋勋。

陈丹青说,能听到蒋勋的一场讲演、一堂课是很难得的。

爱听蒋勋讲美学、讲艺术的不只是大学生和文化人,有一段日子林青霞的母亲病重,她夜夜失眠,每周五都专程坐飞机去听蒋勋讲《红楼梦》。

“我不想把文学、艺术弄得那么伟大,但有时候有那么一个安慰的时刻,对她的心情很重要。

我觉得美是一种救赎,在人生的关口有时一句诗或一张画就可以让我过关。

”谈及这位大明星学生,蒋勋很淡然。

冬季下午,北京蓝色港湾的酒吧街异常安静,只有单向街书店的二楼人气沸腾。

“讲师”蒋勋走进了不大的咖啡馆,一身黑衣,但脖子上挂着的橙配绿围巾和玉件却很醒目。

在人群中,他安安静静地就成了焦点。

蒋勋讲的都是大题目:孤独、传统、儒家文化。

但他丢出那些压得死人的大话之前,会铺垫出许多细细碎碎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情绪……所以那些大话也变得真挚,有说服力。

蒋勋写过《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他说写给“大家”,就是要讲一些15岁的孩子也能看懂的东西。

这些孩子不喜欢听大道理,他们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

而且即便是供奉在经典里的道理,也不是不可挑战的,他认为要能跟经典对话,“能够进去以后再出来”。

在《百家讲坛》里,经典或许教会了我们一些职场技能、一些社会成功学,但在蒋勋的经典讲解中,更多的是对现代人心的呼应。

几天后,记者在时尚廊再次见到了蒋勋。

蒋勋仍是穿着那身黑衣,胸前的玉件温润自在。

记者不由得想起陈丹青在蒋勋新书发布会上说过的话:“对于现在的一些文化名人,我是不太相信的,因为我见过真正的文人是什么样子的。

”敢于不随波逐流文丨蒋勋 1.身体≠罪恶我在法国的时候,对在街上碰到一个人说:“我觉得你身材很好,希望可以画你。

他说真的可以么?很高兴。

可是在台湾我从来不敢这样讲,因为别人一定以为我是性骚扰,华人对自己的身体很恐惧。

蒋勋经典语录

蒋勋经典语录

蒋勋经典语录导读:蒋勋经典语录1、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如果尊重消失,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

——蒋勋品味四讲2、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不会是紧紧抓着腐鼠不放的鸱鴞,要大胆飞出去,飞去广阔的世界。

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3、我们或者沮丧,或者无奈,或者毫无缘由热泪盈眶,只是因为刹那间心里什么久未开启的地方忽然被触动了。

我们刹那间懂了什么,却说不清楚。

我们同时看到了生与死,看到了盛旺与凋零,看到了繁华与幻灭,看到了洪荒与劫毁,看到了终始与因果,如此就在眼前——蒋勋此时众生4、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

当艺术变成一种功课,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其实是看不见美的。

我喜欢东方古老的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

——蒋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5、少年时的狂热浪漫一过,我们大约都有一种觉悟,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凡人,英雄的慷慨悲歌实在离我们太遥远。

如果我们有沧桑,我们的沧桑也只是生活中琐细的一点点辛酸吧?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悲怆或剧痛。

——蒋勋忘言书6、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

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

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7、这些似乎熟悉又不熟悉的风景。

熟悉,是因为萍水相逢,我与风景,不过都在流浪途中。

不熟悉,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告别,那车窗外不断飞逝而去的风景与岁月,我何曾留住任何一点一滴。

——蒋勋无关岁月8、“他知道自己一清如水,所以不在意世俗里沸沸扬扬的传闻。

有人性上小小的缺陷,也有人性上小小的欲望。

他们在完成他们自己,同时又很真性情。

蒋勋 约翰济慈

蒋勋  约翰济慈

蒋勋美的启蒙者──母亲1947年出生在历史古都西安的蒋勋,似乎血液中便流着一种传统的古风,他即使学的是西洋艺术,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永远流露对儒家思想的执着。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

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母亲今天心情好,能讲个故事来听。

”蒋勋的母亲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独生女,她曾经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听着仿如大观园的家族故事,也历经改朝换代、战乱逃亡的颠沛流离的岁月。

这些在母亲刻意渲染之下,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趣的中国古老传说,也是蒋勋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

而大龙峒庙口看的歌仔戏,也是奠定他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

美的转移──从戏剧到史学、哲学虽如愿以偿地进入向往已久的戏剧领域,但天不从人愿,蒋勋失望了,因为当时国内戏剧研究的环境,使他怀抱的美学理念完全落空,只好忍痛放弃。

原本想转往美术系或哲学系,因家人反对而改读历史系。

这样的抉择,果然对日后的知识训练,有重大的影响。

“以往我对文艺的爱好是主观的。

但在有了史学的训练之后,我开始把文学艺术,摆回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来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时期那种浪漫的主观。

”从此的蒋勋在史学上,开阔了视野,也以纯粹个人的主观感性艺术,走向知性客观的艺术史研究。

虽然在知识的焦点有了这么大的转移,但他仍难忘情于哲学的探求,尤其在大一的时候,受到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的洗礼,承受过多的生命质疑,所以他不时到哲学系旁听。

后来竟成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师的入室弟子,在毓老师的活的见证,及不同于一般的史实观点,他有了新的顿悟:艺术比政治更能跳脱狭隘的观点,他说:“明朝亡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都走上艺术的路,像石涛、八大山人,因为艺术可以相对地具有超越于政治之上的价值观。

﹍﹍当前朝的仇恨消失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真正为这个民族做了事。

他们在艺术上营造了崭新的事决空间,为当时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理解的线索。

”于是蒋勋选择了通往先民的喜乐苦悲之艺术研究。

蒋勋

蒋勋
• 美是不可取代的,如果你都跟別人一样,那 就不是美。 • 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 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 • 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 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 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
• 孟子说人性本善,认识性善的发扬;另一 个非常大的荀子学派,则说人性是恶的, 因为性恶,才需要很多的教养和禁忌去限 制。 • 最好的语言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 言的暧昧。 • 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的喧哗、对事件中的 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 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 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 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 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语言孤独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 我到动物园玩,炎热的夏天让鹦鹉也热晕了,站 在那边不动,我突然觉得很有意思。鹦鹉羽色鲜 艳,非常抢眼,而它又会学人说话,它如果学了 「我爱你」,是学会了声音还是学会了内容?而 我们说话都有内容吗?抑或不过是发音而已? 你或许也有这样的经验,和朋友聊天失神时,你 看到朋友嘴巴一直动,听不到他的声音,可是又 不会影响你继续对话。
思维孤独
孤独是思考的开始
•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 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 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 在,我们没办法让杂志消失,但可以让它 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 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 晰,非常冷静。
• 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 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 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 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 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到巨大的虚无感, 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必须 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 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 因。(蒋勋《孤独六讲》)

著名作家蒋勋的语录

著名作家蒋勋的语录

著名作家蒋勋的语录导读:经典语录著名作家蒋勋的语录1、真情,往往是最孤独的。

2、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

3、清醒地活下来,并省视自己的堕落。

4、对圆的渴望,是因为太多太多的残缺。

5、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

6、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7、美,不会使人自大骄傲,真正的美,使人谦逊。

8、你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执著,到最后是一场空。

9、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与死别,并无第三种结局。

10、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11、面对遗憾时的从容,也许是发生美非常重要的时刻。

12、甜味如果是纯粹幸福的陶醉,酸味似乎多了一点忧愁。

13、全力以赴的专注,使生命凝肃成一种美,一种像雕塑的美。

14、孤独没有什么不好。

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15、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16、若是民众无法思考,社会的繁荣强大都是假的,都将毁于一旦。

17、山河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而我们匆匆忙忙,都还在路上。

18、救赎的意义,並不在神的慈悲饶恕,而是人类自己彼此学会靠近。

19、你根本说不清楚什么叫爱,什么叫恨的时候就是人生中的“纠缠”。

20、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21、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人生中去印证。

22、我仍愿深爱着你们,爱着这每一天以不同的美丽来使我受苦的人世。

23、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其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

24、人世间一定有委屈和忧伤,可是通过诗句,委屈和忧伤是可以转换的。

25、我们都活在血泊中,各种不同形式的血泊,厮杀的血泊,或爱的血泊。

26、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27、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

28、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教训,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吧。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蒋勋作品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语录,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一起来挑选一下蒋勋作品里面的经典语录吧!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1) 全力以赴的专注,使生命凝肃成一种美,一种像雕塑的美。

--蒋勋《此时众生》2) “无名天地之始”的时刻,我在那时,已注定了要和你相遇。

在不可计量的时间的毁灭中,经验爱,经验相聚与分离,经验成、住,也经验坏、空。

--蒋勋《欲爱书》3) (我)来到这样遥远的地方,好像是要知道多么思念你,又多么需要孤独。

也许没有一种爱能代替孤独的意义。

--蒋勋《欲爱书》4) 不自美才是真的美 --蒋勋《忘言书》5) 池边三株虬曲盘结的樱花树,绯红的樱花斗寒怒放,开成一片花海,花瓣飘落,夹着细雪,漫天飞舞迷离,仿佛梦境。

--蒋勋《此时众生》6) 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人生中去印证。

--蒋勋《捨得·捨不得》7) 我们在挑战毁灭。

在分开的时间里,你将经历的改变和我将经历的改变,都无法预知。

所以,我们什么都无法预言和承诺。

--蒋勋《欲爱书》8) 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蒋勋9)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

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

--蒋勋《天地有大美》10) 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

--蒋勋《忘言书》11) “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12) 人的一生,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大事好记,真要打‘结’,几个‘结’也就够了。

上古人类结绳记事,或许只记攸关生命的大事,那个“结”,可能是三十万年前一次山崩地裂的地壳变异的记忆,幸存者环顾灰飞烟灭尸横遍野的大地,惊魂甫定,拿起绳子,慎重地打了一个“结”。

那个“结”,是不能忘记的事件。

那个“结”,就是历史。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知乎: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

个人感受如下: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

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

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

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

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

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

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

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

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

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

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

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豆瓣:我在好多好多场合都推荐过《蒋勋细说红楼梦》,在微博上也反复推荐,今天也想再推荐一次。

我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它。

蒋勋在最开头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在高雄这边开讲《红楼梦》,然后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他不想开的原因是这是一本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读的书,那时候功课搞得一塌糊涂,家里面有一段时间是禁止读《红楼梦》的,他就晚上躲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红楼梦》,所以《红楼梦》对他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记忆,是他度过青少年时期很私密的记忆。

蒋勋艺术美学出版对大众审美的引导

蒋勋艺术美学出版对大众审美的引导

蒋勋艺术美学出版对大众审美的引导刘 倩摘要:近年来,随着《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等图书的热销,蒋勋的艺术美学图书使得曲高和寡的艺术美学得以走进大众视野。

蒋勋的艺术美学图书诠释了全新的当代东方美学,具有朴素之美、表达之美、内容之美和意蕴之美,成为引导大众迈入美学门槛的领路人。

其对于大众审美的引导价值在于艺术审美大众化、传播方式娱乐化、审美趋向感性化,为大众了解、应用美学提供了渠道。

关键词:蒋勋;艺术美学;美学传播;审美价值;艺术美学出版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112-03提起蒋勋,在大众认知里,他是畅销书作者,犹如行走的文化符号,将美的哲思以大众极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被媒体称为当代中国乃至亚洲“讲美第一人”。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先后与蒋勋合作,出版了《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说宋词》《蒋勋说唐诗》等艺术美学图书,均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好评。

“蒋勋讲美”作为一种文化热点现象,在美学界、文学界、出版界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但图书畅销的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学术界有学者认为蒋勋的美学没有理性分析只讲感性领悟[1],另一方面,文学界却认为蒋勋是大众走进美学世界的领路人[2]。

缘何会出现两种相悖的反馈?本文从蒋勋艺术美学图书的审美价值出发,研究其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价值。

一、蒋勋艺术美学图书的审美价值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及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被称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3]。

人只有满足了较低层级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层级的需求。

实践证明,该理论也适用于大众阅读的精神需求。

在大众阅读的图书消费需求金字塔中,从低到高的层次分别是:必需品,如教材、《新华字典》等图书;大众消费品,如美妆、家居、菜谱等图书;文学读物,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等;而位于金字塔顶层的才是哲学、艺术及学术专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认为是“美的布道者”的台湾作家蒋勋,近日在大陆修订出版了自己30年前的著作《美的沉思》。

这本蒋勋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第一版发行以来,至今经过几度再版印刷。

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蒋勋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他将一本个人审美的阅读笔记,蜕变为一个民族长久的“美的记忆”。

在大陆修订版出版之际,蒋勋通过邮件接受了该书编辑的访问。

问:您在作品里曾经说过,多年后领悟到,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您为什么认为审美上的自由是高于一切的自由?
蒋勋:人的生存,有不同阶段的自由向往,或追求经济上的自由,或追求政治上的自由,或追求思想上的自由。

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吗?我长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向往庄子的逍遥,北溟的鱼,可以一夕间化为飞鹏。

肉身沉重,或许飞不起来,但是心灵可以,困顿、艰难、受苦、耻辱,苏轼下放黄州,写《赤壁赋》,他仍然看见了“山间明月”,他也听到了“江上清风”,耳目之间,光明洁净,那便是审美的自由吧。

问:《美的沉思》引言中您提到,这本书是依靠着中国艺术史的数据,试图初步建立起中国美学的几个基本观念。

可以给读者概括一下,这几个基本观念是什么吗?
蒋勋:《美的沉思》原来是1978年前后在我台湾大学授课的笔记,刚从巴黎读完书回台湾,受欧洲方法训练,回头看自己的传统,有一些感触,有一些心得,跟学生切磋,都还不成系统。

当时只是觉得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像一条大河,有独特的脉络领域,能够与欧洲美术比较,可能有更深的领悟。

例如,“水墨”一千年的传统,为何是“水”,为何是“墨”?与欧洲的“油”、“彩”有何差别?“水”使“墨”散开,“油”使“彩”凝聚,因此中国水墨美学的极致是八大,西方却是梵谷,八大的悲伤里仍然空明灵透,梵谷的痛苦里浓烈纠结。

再例如,欧洲的艺术史,“建筑”是重要的核心,中国美术的核心却可能是“书法”。

《美的沉思》是很个人的思维心得,并不关心结论,而是希望有一个思考的起点,思考民族美学的传成与异变。

问:《美的沉思》1986年就在台湾出版了,经过多次再版印刷,在台湾读者中有着广大反响,2003年在台湾做了修订版。

2005年,大陆文汇出版社曾引进过。

时隔多年,大陆再次引进该书,您觉得在当下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下,希望大陆读者从《美的沉思》中获得些什么?
蒋勋:《美的沉思》是个人审美的阅读笔记,看一张画,凝视一只宋瓷的杯子,阅读南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心中有震动,随手记下来,不敢期望给他人什么,只是自己默默的感谢吧。

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审美,尊重他人的审美情怀,尊重不同民族的审美,万物并育,天地有大美,或许才是一个社会长久深厚的福气吧。

问: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被称为美学的经典之作,《美的沉思》被冠以“台湾版《美的历程》”,对此您怎么看?您怎么看两本书的异同?
蒋勋:《美的历程》对我影响很大,我也曾数次在新加坡和北京访问李泽厚先生。

文革初结束,李先生的思维、文笔、情怀,都让我相信,即使在“浩劫”中,仍然存在着这样宽阔、优雅、美丽而自由的心灵。

我在台北故宫上课多年,随前辈庄严先生、那志良先生、谭旦冏先生、李霖灿先生阅读碑帖、书画、铜器、玉石,课余也随他们时常行走于山林烟霞中,我相信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也有同样的向往,关心“人”,“人”才是美的核心价值。

至今,《美的历程》仍是我常拿出来读的书,有时吟诵一两段,觉得像诗,不像论述。

美学好像更多人“研究”了,“论文”更多了,但是我还是怀念《美的历程》这样的作品,像诗,不像论文。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论述书法,今天读起来,也像诗,不像论文。

因为有生命的关心,才能有美,也才会有诗。

我们是不是太受西方学院影响?多了论文,却少了诗。

多了学者,却少了文人。

多了学术研究,却少了人的关心。

问:您对“美的沉思”这四个字怎样理解?为什么您认为“没有美,没有沉思,成就不了文明”?
蒋勋:美是心灵的向往,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

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的灿烂炫丽。

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或许就是文明的开始吧。

问:如果让您本人用一句话来向读者推荐《美的沉思》,您会说什么?
蒋勋:因为美,我们就可以继续前去。

问:多年来,您一直从事跟“美”相关的工作,作品著作也多从“美”的角度切入,作为“美的布道者”,可以跟我们说说是什么因缘让您走上这条向大众传播美的道路的吗?
蒋勋:我的父母是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一代,他们在中日战争、国共内战里幸存了下来,离乡背井,失去一切现世的物质,然而他们教育子女,论语、大学,唐诗、宋词,做人的道理,谆谆教诲。

在举目无亲的地方生活下去,感谢陌生人的帮助,日后也把生活的美好与他人分享。

我总记得战乱后第一个除夕,没有祖宗牌位,父亲用小楷在红纸上恭正写了“历代祖先牌位”,贴在白墙上,插三炷香,我们依序祭拜。

那是我记忆中最庄严的画面,我相信那个除夕,许多离乱中的家庭在做同样的祭拜,因为困顿、流离,更能领悟,美,原来是一种信仰。

问:您经常往返大陆和台湾,在您看来,两地居民对“美”的理解和发现能力有什么不同吗?在您去过的国家中,您认为哪个国家的人民在这方面最接近您的期望?
蒋勋:心脏手术后我很少去大陆了,但总记得上一世纪八零年代在陕西兴平县马午村遇到的一个农民,从防范、警戒,慢慢攀谈起来,邀我进屋,上炕,大粗碗喝水。

我离开他家,旅行袋里塞满他新收获的大蒜。

那个呛辣强烈的气味陪伴我很久,世界许多角落,有许多那样的农民,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他们让我觉得更靠近了“美”。

问:您对于自己“美的领路人”这个尊称怎么看?
蒋勋:美,没有“领路人”。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走到自然终,天宽地阔,月光、水声,松风,潮汐,才是真正的“领路人”。

问:您认为“美”和“美学”完全是两个概念还是有着一定的从属关系?
蒋勋:“美学”关心研究,“美”关心生命。

“美学”做研究,写论文,拿学位,变成职业,也可能远离“生命”。

“美学”像解剖,可以帮助了解人体,但是,若不回到“人”的原点,回不到“生命”的原点,便只是“尸骸”。

问:您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及“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

”那么,您对现在年轻人间隔年旅游或者辞职旅行,是抱持着认可和鼓励的态度吗?
蒋勋:元代周达观到柬埔寨,写出《真腊风土记》,清初郁永河到台湾采硫磺,写作《稗海记游》,这两本书,我都曾经带在身边,去重走他们走过的路。

这个民族,数百年来,太多青年被八股考试绑死了,被教育禁锢了,被职业消磨了青春,需要一种大胆的“出走”。

不是“旅游”,我不常用“旅游”这个词汇,我常用“出走”,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出走,从自己觉得安逸稳定的地方出走,从自己已经没有挑战可能的地方出走。

蒋勋,福建长乐人。

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有《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