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备课资料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简介《失街亭》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寓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2. 人物分析3. 主题探讨4. 写作技巧分析5. 课后练习与拓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3. 课文主题的探讨。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用语的理解。
2. 写作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 实践法: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分析课文人物的表格4. 写作技巧案例库5. 课后练习题目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逐段解析文本内容,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3. 人物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分享看法。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5. 写作技巧分析: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6. 课后练习与拓展: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提高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和练习中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课后练习和拓展活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技巧应用:评估学生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不断优化教学。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扩大阅读面。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解读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的主题思想;(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3)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和文化内涵;3. 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古代战争策略和地理环境;2. 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3. 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失街亭》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有关《失街亭》的背景知识、人物分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古代战争策略、地理环境等。
5. 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6. 拓展延伸:讲解与《失街亭》相关的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9.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失街亭》为例,讲解古代战争策略和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3. 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失街亭》的相关内容;(2)了解《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分析并评价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和马谡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的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人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3)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2)分析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和马谡的性格特点;(3)体会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对《失街亭》中古代军事术语的理解;(2)对诸葛亮用人策略的深入分析;(3)对马谡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原文;(2)要求学生掌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用人策略;(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4. 深入解读:(1)分析马谡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悲剧原因;(2)引导学生从马谡身上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人才。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失街亭》原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
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
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
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
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诸葛亮:智勇双全、严谨认真、善于用人。
2.分析马谡: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轻敌冒进。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认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分析课文描写手法1.诸葛亮的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2.马谡的人物描写:对比描写、讽刺手法。
三、分析课文表达技巧1.诸葛亮的语言表达:严谨、简练。
2.马谡的语言表达:狂妄、自大。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二、分析课文主题思想1.诸葛亮:忠诚、敬业、为国家利益着想。
2.马谡:狂妄、自大、不顾国家利益。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2.拓展练习:让学生以诸葛亮或马谡的视角,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课文的现实意义1.诸葛亮:敬业精神、忠诚为国家。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教师将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失街亭》。
通过对文章的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失街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文章梗概在本章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对《失街亭》的文章梗概进行梳理,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字词解析2.2.1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2.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文中的难懂句式和词义,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2.3 内容分析2.3.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解读和分享。
第三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感悟作者情感在本章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2 价值观引导3.2.1 教师通过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拓展与提高4.1 相关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与《失街亭》相关的文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2 能力提升4.2.1 学生通过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2.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堂小结在本章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2 学生反思5.2.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5.2.2 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点评和指导,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建议。
高二语文《失街亭》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语文《失街亭》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失街亭》二. 学习目标:1.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三. 学习方法: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四. 作者作品: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
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逐平妖传》等。
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基础上,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写成。
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前人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
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五. 街亭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战略地位: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
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
故诸葛亮未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
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
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
三是西略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
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2.教学难点:诸葛亮与马谡的性格对比,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马谡的了解,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3.分析人物形象(1)诸葛亮:智慧、谨慎、忠诚、敬业、悲壮1.分析诸葛亮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派马谡守街亭、临别时的叮嘱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马谡:轻敌、自大、狂妄、悲剧1.分析马谡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拒绝王平的建议、轻敌冒进等。
2.引导学生思考马谡悲剧的原因,如:性格缺陷、诸葛亮用人不当等。
4.分析课文主旨(1)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中,理解课文主旨: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2)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或马谡的人物分析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价值和品质追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加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失街亭》中体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谈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备课资料—
1.古今街亭
专家们一致认为:街亭在甘肃庄浪县东南50公里的陇城乡与张家川龙山乡交接处--陇城镇。
西汉时,陇城镇并建有两个县:街泉县和略阳县。
以后两县统一,统称略阳县。
有关史料记述道:“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略阳有街泉亭,即故县。
三国建兴六年,诸葛武侯出祁山,使马谡与张邻战于街亭,败绩";“街亭,古地名,亦称街泉亭。
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公元二二八年,诸葛亮出师祁山,先锋马谡为魏将张邻战败于此"。
如此看来,街亭就在庄浪东南、泰安东北的陇城镇。
……如今的陇城镇,街亭古迹已很难寻觅,过去的泉亭,只剩下来而没有亭了。
前些年在距此西北5里的薛李川,出土了一张铸有“蜀"宇的弩机。
而当年马谡屯兵的南山,拔地200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客万人,形似农家麦苹堆,当地人称麦积崖山,仍郁郁葱葱地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战事的见证。
这一带还曾出土三股叉、弩机、扎马钉、箭簇等三国兵器;在地下5米深处,曾挖出人骨坟坑,这一切似乎是作为历史的见证物,向今人叙述马谡失街亭的教训。
(王家祜等《汉晋夕阳--三国旅游寻踪》第92、94页)
2、马谡两事
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南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
"谡曰:“……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曾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
参军马谩曰:“……某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曾瓤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允否?"孔明问是何计。
马谡曰:"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
"孔明从之……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九十一回)注:马谡之:“攻心计"、“反间计"皆生奇效。
可见马谡其人可为良谋难作良将。
3.前人评点
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所矣。
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
未失者且忧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弃,安定不得不损,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饷不得不收。
武候之临表涕泣,恋后主也。
武侯之临刑涕泣,念先帝也。
其出师之初,一则曰先帝,再则曰先帝;其悔败之余,亦一则曰先帝,再则曰先帝。
不独斩马谡,为卑先帝以斩之;即自贬三等,亦奉先帝以贬之耳。
(毛宗岗评改本《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回前总评) 原文: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
①马谩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②夹批:
①谡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今则“置之死地而竟死矣"。
②困守穷山以待外应,岂亦兵书中有此策
邪?
原文:平曰“……莱引兵冲杀十余次,①皆不能入。
……因见街亭并无伏路军,以此心疑,登高望之。
②只见魏延、高翔被魏兵围住,某即杀入重围,救出二将,扰同参军并在一处。
某恐失却阳平关,因此急来固守,非某之不竦也。
"
夹批:①十余次在此补出。
②此句亦是补出。
③将上项事诉说一连,凡载之未详者,皆于王平口中补出。
(同上书,毛宗岗行间夹批)
4.今人鉴赏
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
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一次,当他听完马谡的临终嘱托与哭声之后,联想起--A.往日的深厚情谊,感情发生变化,鼻子一酸,便流出了眼泪,但正在"叱左右推出斩之"的紧张气氛中,便急忙抹去眼泪,“挥泪"二字用得极准确。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
"“流涕"比“挥泪"悲衷程度又深一层。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
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敌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谭惟翰陈钟梁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第三册第195页)
围绕街亭的争夺厮杀,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
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的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叠嶂。
马谡夺荒而逃,张邻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
中间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
张邻拔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
但“赶到五十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
“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
"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
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
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断,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壁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吴功正《(失街亭)写作艺术鉴赏》,(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三册351页)
5.诸葛亮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
在《三国演义》中,对导致蜀汉首次北伐曹魏失败的街亭之失,虽然诸葛亮在上奏蜀后主的表章中说自己授任无方,“咎皆在臣”,“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主动承担责任;但书中又写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街亭之失,系因马谡违诸葛亮节度,舍水上山屯兵,若马谡听话,照诸葛亮吩咐去做,街亭本不该失。
失街亭后,诸葛亮又对马谡说:“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然后挥泪杀之。
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街亭之失,错在马谡,不在诸葛亮。
其实,在失街亭问题上,诸葛亮犯了两个大错误,即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
街亭之失,责任确在诸葛亮。
据《三国志·马谡传》,刘备在白帝城临终之时,曾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以马谡为参军,委以重任。
这一点《三国演义》已有揭示。
但在首出祁山北伐,委谁为先锋问题上,蜀汉决策层曾有过争论,诸葛亮违众意用马谡。
对此,《三国演义》隐而不言。
据《马谡传》,当时蜀军中宿将魏延、吴懿最有威信,论者皆认为应以此二人为先锋,诸葛亮却不听众人之言,一意孤行,命马谡统大军在前。
故诸葛亮错用马谡,是导致街亭之失的重要原因。
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杀之,并抚其遗孤。
此举既表现了诸葛亮执法之严,又表现了诸葛亮情义之重,历来被传为美谈,遗至今。
其实马谡本不该杀。
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为诸葛亮所器重,二人谈兵论道,常子昼达夜。
以诸葛亮之聪明,如此看待马谡,可知马谡非等闲之辈。
诸葛亮南征时,问计于马谡,马谡针对南中险远,蛮夷反复的特点,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
战略,进攻心之论,终服孟获,可证马谡确谋略不凡。
如此人才杀之可惜,此其一。
蜀汉偏居一方,在人才问题上,与曹魏相比处于劣势,诸葛亮受刘备马谡不可大用之戒,却不得不用,除表明诸葛亮对马谡的偏爱,又说明在谋略方面,诸葛亮手下之人确无人能超过马谡。
在蜀中缺俊才的情况下,诸葛亮更不该杀马谡,此其二。
身为宰相,对百官应量才使用。
马谡属智谋之士,做高级幕僚可尽其才,任先锋统兵未必胜任。
诸葛亮用人失当,杀马谡足以塞其责,却使蜀中失一谋士。
当然,诸葛亮杀马谡也有他的苦衷。
当初刘备告戒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北伐众意以魏延、吴懿为先锋,诸葛亮反用马谡。
所以,马谡的街亭之失导致整个北伐行动失败,使诸葛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杀掉马谡不失为诸葛亮了摆脱窘境的一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