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评论
“失街亭,谁之过”又辩

“失街亭,谁之过”又辩街亭失守,常见的原因分析有三:一、罪在马谡。
他仗着“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几条空洞的兵法,公然违背孔明“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命令,遭致惨败。
二、责在诸葛亮。
“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诸葛亮的自责可作明证。
三、错在北伐战略。
蜀汉、曹魏双方兵力悬殊,诸葛亮意欲动用奇谋取胜对方,但这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合。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希望服从自己的意愿,通过重用马谡,来证明其识人之才,以锻炼马谡,为蜀汉政权储备将领,但这付出的代价之惨令多少文武将才扼腕长叹!是是非非,一言难尽,先让我们来回顾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一个细节――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旁,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这是临终之前的刘备在承认自己“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的情况下,且“以目遍视”之后告诫诸葛亮的一句话,其郑重其事及信用价值自不待言,他对国家继承人的问题之重视可见一斑。
刘备临终之言字字烙印在孔明心中,这可以从马谡被斩之后诸葛亮的自悔之词得之:“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以“复兴汉室”为己任。
千百年来,他一直以“匡扶好皇帝,治国平天下”的“忠臣贤相”的光辉形象活在人们心中,逆刘备而用马谡之说显然不能成立。
诸葛亮任用马谡戍守街亭当另有隐情。
蜀汉后期,诸葛亮年事已高,作为深受先主重托的国相,他要考虑的问题繁多而复杂。
宫廷稳定、接班人马、征讨曹魏等一系列问题经常令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这些都成为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道路上的绊脚石。
其中,接班人问题一直困扰着日理万机的诸葛亮。
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其为人品性、学识才情,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奇才的旷世国相,不会一无所察。
《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

《三国演义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三国演义马谡拒谏失街亭》是一段让人触动心灵的故事,它讲述了马谡因为固执而失去战机的悲剧。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一个人的思想局限性对命运的影响。
故事中,刘备偷袭关羽失利,急需增援,而马谡一直认为关羽的城池牢固,并不需要他的援助。
关于增援的问题,马谡一直置之不理,再三忽视法正的劝告。
直到法正因重病无法说话,马谡才担心真正的问题。
马谡的固执和思想的狭隘造成了他失去了援兵的机会,让他悔不当初。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的例子。
我们常常在决策中遇到两个瓶颈:一是过于固执己见,不肯接纳其他人的不同意见;二是过于自我中心,视野狭隘,无法看到远处的事物。
文章中夸奖了法正一直为刘备设身处地地着想,时刻为刘备考虑。
他用周密的计划拯救刘备。
然而,马谡却执迷于自己的固执和狭隘的眼光,没有真正站在刘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另外,马谡只看到了眼前的关羽城池牢固,而没有换位思考背后的原因,误以为关羽不需要援兵。
这是因为他将自己限制在了狭隘的思维框架里。
这使得他无法意识到刘备即将面临的危机,固执己见。
从马谡的错误中,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毕竟不可能做到无所不能。
以及,同心协力才能成功。
而团队合作的前提就是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
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我们要谦虚,不要拒绝别人的意见,也不要忽视别人的看法。
马谡的错误还揭示了思想狭隘对命运的影响。
马谡由于思想的局限性,误判了形势,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
在现实中,许多人由于狭隘而无法看到全面的问题,无法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实,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小组的意见就足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故事中,马谡的遭遇其实也是一种悲剧,他因为自己的固执和思想的狭隘,错失了援兵的重要机会。
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深思自己的言行。
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具备更加睿智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心态,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和见识。
失街亭赏析

《失街亭》赏析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人们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诸葛亮、马谡叹息一番。
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十分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
同时,它也是诸葛亮——一个智慧超群的常胜英雄,一生中遇到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文中人物角色多、形象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矛盾复杂,使得本文内容有趣味性,有刺激性,有吸引力。
在情节处理方面,作者把结构处理得井然有序,情节把握还是较容易的。
本文分为三个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斩马谡。
在形象塑造方面,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直接与间接描写,以及衬托、对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特点鲜明。
(一)守街亭蜀方欲挥师北伐,直取长安。
魏方派司马懿、张郃领兵,出关伐蜀,欲取汉中。
诸葛亮料定司马懿“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街亭的得失如此重要,守将的选择便成了关键问题。
因为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一步。
守好街亭,事关蜀方北伐的全局。
当诸葛亮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主动请缨。
这时,作者特意安排了诸葛亮与马谡的一番对话。
首先,诸葛亮“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强调了街亭直接关系到北伐成败和蜀军安危,十分重要,并指出街亭“守之极难”。
而马谡却不以为然,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然后,诸葛亮郑重提醒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马谡却不把强敌放在眼里,声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最后,诸葛亮以“军中无戏言”来告诫马谡,马谡却仍然头脑发胀,以“愿立军令状”来担保必胜。
这番对话,既表现了诸葛亮处事谨慎、考虑周详的性格,又通过请缨时马谡言语上的仓促,欠考虑,对敌军满不在乎的表现,突出了马谡骄傲自大、轻敌疏狂的形象,为之后他的失败埋下伏笔。
《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失街亭,谁之过。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
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
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
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况且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事实上,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
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
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
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
殊不知“只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如今日之倪光南,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白手起家,在技术方面,为创建高品质的联想电脑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因缺乏现代化管理目光,他也只能急流勇退。
而“联想”现今总裁杨元庆虽非科技界精英,却对管理经营颇有自己的见地。
在科技领域,倪光南稳操胜券,而在经济领域,杨元庆却棋高一着。
两人之因此进行职位的更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要与所处的进展领域相一致,试想一下,叫世界文豪莎士比亚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工作,估计他永远发现不了镭。
反之,让居里夫人坐在阁楼里构思着四大悲剧,到头来,怕是两手空空了。
可见,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
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
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王虎上将”或者早逝,或者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
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
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著名故事,讲述了蜀国参军马谡因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马谡的性格缺陷,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失街亭》中,有一些经典语句,它们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战争的残酷。
马谡在失守街亭后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这句话展现了马谡的自负和自信,但也揭示了他的局限性。
虽然他熟读兵书,但却缺乏实战的经验和冷静的头脑,这导致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时,无法灵活应对。
这也提醒我们,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当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后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这句话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
街亭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它的失守却对整个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取得成功。
马谡在被处斩前说:“虽死乎不愧丞相。
”这句话展现了马谡的忠诚和责任感。
他虽然犯了错误,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以死谢罪。
这也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担当和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
《失街亭》中的经典语句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和战争的残酷。
通过这些语句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性格缺陷对人的影响。
马谡虽然有着出色的才干和谋略,但却过于自信和自负。
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地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陷。
这种性格缺陷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命运,也影响了整个蜀国的命运。
通过这个故事,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性格缺陷,学会谦虚、谨慎、理智地面对问题。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战争中,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利益和矛盾而产生争斗和杀戮。
马谡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局,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陷和蜀国的败局。
这种行为不仅暴露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个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失败的价值。
三国演义纸上谈兵失街厅读后感

三国演义纸上谈兵失街厅读后感先说这马谡吧,那就是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家伙。
就好比现在那些光会背理论,一到实际操作就抓瞎的人。
他在诸葛亮面前那是一套一套的,什么兵法战术,讲得头头是道,把诸葛亮都给忽悠得有点信他了。
可他就忘了,战场这玩意儿可不是在书房里画画作战图那么简单。
你看他到了街亭,那操作简直绝了。
放着好好的大道不守,非要跑到山上去扎营。
他可能心里想着:“我这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啊。
”完全不考虑水源这一关键因素。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做菜,把锅碗瓢盆都准备好了,却忘了买菜一样滑稽。
结果呢,张郃的大军一围,把他的水源一断,马谡的军队立马就慌了神。
那些士兵们估计心里都在骂:“这指挥官脑子进水了吧。
”没水喝,没饭吃,这仗还怎么打?只能是兵败如山倒啊。
好好的街亭就这么被弄丢了。
这一丢可不得了,就像在诸葛亮的北伐大计这个精密的机器里扔了一颗大石头,把整个计划搅得乱七八糟。
诸葛亮那么精心布局,结果被马谡这么一搞,前功尽弃。
就好像你辛辛苦苦盖了一栋大楼,都快封顶了,结果一个不靠谱的工人把地基给弄塌了。
从马谡身上,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做事可不能光凭嘴上功夫。
理论学得再多,要是不结合实际情况,那就是白搭。
这就像我们学习一样,考试考得好是一回事,真到了社会上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能像马谡似的,觉得自己看了几本兵书就天下无敌了,真正的能力得在实践中打磨。
而且啊,做人还得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要是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马谡要是知道自己没有独当一面的本事,老老实实听诸葛亮的安排,说不定街亭就守住了,诸葛亮的北伐说不定就成功了呢。
这失街亭的故事啊,就像一个大大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脚踏实地,可别做马谡那样的“空谈家”。
《失街亭》

《失街亭》《失街亭》《失街亭》1点击浏览该文件《失街亭》2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
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
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
但是,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著称的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街亭“干系甚重”,对手“非等闲之辈”,却为什么又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
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
赤壁大战之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也经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了军令状之后,也就“留这人情”,让他带兵拦守了,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天天。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挡守华容,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捉;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
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之后,才“深恨已之不明”,流泪斩了马谡。
可是,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7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敬爱的周总理在这一方面可作我们的楷模。
他在处理葛洲坝水电站设计方案时,就是这样的。
1971年,周总理经过调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当机立断决定:主体工程暂停,修改设计方案。
他严肃地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
”(1984年2月28日《报刊文摘》)当周总理得知工程的各级指挥长官是各级“军区司令”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撤换了,接着调集精通业务的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
方案几经专家的推敲修改,终于战胜了1981年百年不遇的洪灾(1981年6月《文汇·中国的新长城》)。
《失街亭》课文赏析

《失街亭》课文赏析一、情节安排《失街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层次分明。
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是马谡盲目自信,违背诸葛亮命令,执意在山上扎营,导致街亭失守;另一方面是诸葛亮识人用人不当,导致街亭失守。
双方冲突步步升级,情节发展层次分明,最终以失街亭、斩马谡、自责反思等情节达到高潮。
整个故事结构严谨,情节紧凑,波澜壮阔,引人入胜。
二、人物塑造在《失街亭》中,人物形象鲜明,塑造得栩栩如生。
马谡的形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他自以为是,轻视敌人,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执意在山上扎营,最终导致街亭失守。
他的性格特点在故事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感其盲目自信的危害。
此外,诸葛亮也塑造得十分成功。
他识人用人不当,对马谡的才能和性格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街亭失守。
他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复杂,既有智慧的一面,也有用人不当的失误。
三、语言特色《失街亭》的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准,极具表现力。
作者在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时,语言贴切传神,让读者深感其情。
在描绘战争场面时,语言生动逼真,让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自然,极具魅力。
四、主题思想《失街亭》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富。
一方面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指出用人不当将给事业带来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突出了战略思想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在战争中正确的战略决策对战局胜败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作者通过诸葛亮痛斩马谡和自责反思等情节的描写,表达了战争中"法纪如山、赏罚必信"的信条和重视法纪的思想。
整篇文章主题思想丰富多样,让人深受启迪。
总之,《失街亭》以其精妙的情节安排、鲜明的人物塑造、生动逼真的语言特色和深刻丰富的主题思想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不是一个好领导
从领导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孔明不是一个好领导,其在战时的领导决策失误不但导致街亭被丢,还导致马谡被斩,这是其一生中的败笔。
一. 刚愎自用
在选拔北伐先锋人选的问题上,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了他性格当中刚愎自用的一面。
刘备临终前,或许是由于知道马氏兄弟与诸葛亮的亲密关系,因此曾特别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然而在刘备去世以后,“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可见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告诫当回事。
而诸葛亮的一意孤行,将魏延、吴壹等宿将弃之不用“违众拔谡”的举动,造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推卸责任
此次北伐不但无功而返,还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一方面上表自贬:“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亮还需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这次由他全权指挥的北伐战役失败的责任,于是其后果终于也只能是“孔明挥泪斩马苏”,诸葛亮则贬为右将军,但是却依然“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马谡做了他的替罪羊。
一面表明了他自承有罪,另一面不顾蒋琬等人的一再劝阻,甚至对劝阻他杀马谡的丞相参军李邈进行处罚,
坚持要杀、惟恐杀不成的态度。
因为他要让马谡来承担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要是马谡是因为畏罪潜逃而被处死,显然在北伐失败的问题上,诸葛亮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要更大一些,这一来对他自己所做的处罚就会显得轻了很多。
诸葛亮斩马谡痛哭失声,我就不相信他不是在哭自己一时疏忽,毁了一个人!可以把所有的错都堆在马谡的头上,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完美形象。
三.用人不当
马谡虽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兵法理论给马谡的“把握”只限于理论层面而非实战层面,客观地说,马谡应属于“有意愿没能力”的部属,孔明不应该给马谡这样艰巨的任务。
孔明在马谡率兵前“再三叮嘱”,并在街亭失守后孔明也想起了先帝的教诲:“不能将重任托付于马谡。
”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既然孔明十分担心马谡会轻敌失去街亭,又何必偏偏派遣他去镇守街亭呢?这不是十分矛盾的举措吗?
所以,失街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孔明用人不当。
四,用人多疑
中国有一句老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马谡,孔明是“疑人而用,用人而疑”。
诸葛亮并不绝对相信马谡的能力。
当他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也许他并没有想到“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于是他想劝阻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况地无城郭险阻,敌非等闲之辈,守之极难。
接着又立下军令状,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激将法,但从根本上,诸葛亮是不绝对信任马谡的。
试想,如果这时
是赵云应承,诸葛亮会这么罗嗦这么一再交待吗?肯定不会。
这是第一个错误:疑人而用;用了马谡,诸葛亮并不放心,又叫王平给他当副将,唤高翔守列柳城,劝魏延去街亭之后屯紥,这都明明白白的说明诸葛亮并不信任马谡。
被用却不被信任。
所以马谡不会听王平的建议的,你不信任人我我偏要这样做,做出成绩给你们看,然而马谡失败了。
这是第一个错误:用人又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
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五.赏罚不明
孔明不该斩马谡。
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五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
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
而且副将王平难逃其咎诸葛亮和马谡的责任已明,但是还有一人也难辞其咎,那就是王平,王平虽然在马谡作出将人马驻扎在山上的错误决定后,曾好言相劝,但是最后妥协,独引一小部分人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为诸葛亮派到马谡身边的人,他明知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既不据理抗争,又不及时向诸葛亮禀报,反而任由马谡按错误之法扎营,自己独自戍边,这是失职。
王平在马战败之后,用计挽回了一些损失,诸葛亮认为其有功,提拔其为参军。
所以说诸葛亮赏罚不明。
“失街亭”的主要责任不在马谡,而在孔明,孔明因不了解部属的“能力”水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街亭失守,失守之后有推卸责任,故诸葛亮不是个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