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悟出的领导力
挥泪斩马谡读后感600字

挥泪斩马谡:战略决策与领导力的教训《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故事之一,讲述了诸葛亮在领导蜀汉时期,因为对马谡的重用和失误处置,导致了蜀汉军队的重大损失和战略目标的失败。
这个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主题,涉及了战略决策、领导力、情感与理智的权衡等方面,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反思。
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决策中的困境。
诸葛亮在选择将领时,虽然深知马谡的能力和忠诚,却没有充分考虑到他的经验和能力是否适合担任先锋要职。
这种决策的失误不仅导致了军队的失败,也暴露了领导者在权衡利弊和选择最优方案时所需要的深思熟虑和审慎决策。
马谡的悲剧性命运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才管理的深思。
虽然马谡有一定的才华和忠诚,但他的经验和能力并不足以胜任他所担任的职务。
这提示我们,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其优点,更要充分了解其局限性和短处,以便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挥泪斩马谡》还体现了领导者在面对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时的挣扎。
尽管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尽管他的失误是由一时的大意所导致,但诸葛亮仍然痛下杀手,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了惩罚。
这体现了领导者在面对问题时,需要具备冷静、客观的态度和勇气去承担责任。
这个故事也传递了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即对员工的激励和惩罚应当公正、公平、透明。
诸葛亮在处理马谡的问题上,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他不仅对马谡进行了惩罚,也对其余的蜀汉军队进行了安抚和激励。
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也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团结。
总的来说,《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领导者在做出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同时,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了解其局限性和短处;此外,领导者在面对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时需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勇气去承担责任;最后,对员工的激励和惩罚应当公正、公平、透明。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企业和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诸葛亮的失败看领导者的定位

从诸葛亮的失败看领导者的定位作者:楼彧来源:《廉政瞭望》2009年第03期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然而,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集团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
从某种意义上说,蜀汉的霸业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诸葛亮之败,败在错位。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明确领导者的定位。
用人用人之道,是领导才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最理想的境界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比如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
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为其献计:“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诸葛亮采纳马谡的计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
马谡还曾献计离间魏帝与司马懿,为蜀汉暂时除却一心腹大患。
但马谡精于战略,拙于战术,刘备就向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
然而,诸葛对刘备的话不以为然。
建兴六年出军祁山,令马谡为先锋,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街亭之败,不仅使蜀汉遭到重创,断送了首次北伐,也断送了一名良好的参谋人才。
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能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
而且事后他还反省,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
”他反思的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失当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授权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工作勤勤恳恳,“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
其精神可嘉,其法则不足取。
西汉时期,陈平任左丞相。
文帝刘恒一日问他,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
”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
”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给领导干部的深刻启示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给领导干部的深刻启示作者:王宏梅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1期作者简介:王宏梅(1979—)女,辽宁昌图人,中共西丰县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领导科学。
【摘要】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以史为鉴、善于以史资政,从中提升领导能力。
领导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处理好情与理、人与事、言与行的矛盾,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领导效能,获得彪炳史册的政绩。
【关键词】历史;领导干部;启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岗位和职责决定了他们处在各种纷繁复杂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既是群众关注评判的焦点人物,又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人物。
无论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还是推进事业发展的要求,他们都必须审慎处理好各种矛盾,才能取得最佳的领导效能,实现领导目的,获得彪炳史册的政绩。
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以史为鉴、善于以史资政,从中提升领导能力。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给了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以深刻的启示:就是“团队纪律高于一切”。
启示之一:“理”大于“情”诸葛亮在斩马谡过程中的第一回哭,反应的是情与理的矛盾。
就是马谡在被斩首前向诸葛亮泣求,在杀了自己之后,还望能够照顾他的儿子。
诸葛亮听后不禁热泪滚滚为之哭泣。
诸葛亮为什么会哭?因为一方面是马谡丢了街亭战略要地,罪责重大,且马谡在领兵去守街亭之前曾以自己全家性命担保立下军令状,现在败回,理当斩之。
另一方面,诸葛亮与马谡虽为上下级,但“情同兄弟”,从一个“情”字上说,杀他也是不忍心的。
所以这一哭,这是诸葛亮当时面对“情与理”这对矛盾心理斗争的一个展现,在这矛盾面前,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诸葛亮是以“理”战胜了“情”,这一哭,对于我们领导者是有着深刻启示的。
在现实社会中,情与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说是统一的,我们常说“合情合理”、“情理之中”,但是,有时候情与理相矛盾的事还是很多的,合乎情而悖于理的时候常有,合乎理而悖于情的时候也常有。
领导管理技能-案例1、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权变思想

案例1、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权变思想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体现领导权变的思想和案例,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
其中,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演空城计的故事就是一个经典的反面案例。
三国时代,魏文帝太和三年(22)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布阵于渭水沿岸的祁山,从西边进攻魏国。
魏文帝曹丕为了抵御蜀国大军,把大本营迁到长安,同时起用名将司马懿作为统率,率兵迎战。
司马懿足智多谋,是当时唯一能够与诸葛亮一比高低的将领。
诸葛亮打听到由他来担任统率,就派手下大将马谡,率兵前往固守处于粮道关口的街亭。
马谡精通兵法,才华横溢,他所献的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所采纳,深得诸葛亮的赞赏和信任。
马谡到了街亭之后,不顾诸葛亮在出发前的一再叮嘱,必须在当道下寨,而是按照熟读的兵书,擅作主张,将营盘设置在山顶上。
按照兵书上所讲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占领高处,可以从高处轻易地观察到敌人的行动,并且由上往下,可以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击败敌军。
司马懿率领大军,向街亭进发。
可听说蜀军已经严阵以待,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诸葛亮的谋略。
但当他看见蜀军在山顶上安营扎寨时,却大笑起来,立即派兵包围了蜀军下寨的小山,切断了蜀军的水源。
马谡的军队由于被切断了水源,又看到被魏军重重包围,于是军心大乱,终于在三天时间内,土崩瓦解。
蜀军痛失街亭,演出了一幕让世人不胜惋惜、发人深省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由于马谡军事失误丧失街亭战略要地,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不得不调整战略,准备撤退。
就在诸葛亮分拨已定,先引5000兵去西城三县搬运粮草,身边只留有2500人之际,忽然报说司马懿率15万大军往西城蜂拥而来,处在这个弹丸之地的2500人马,听到这个消息后尽皆失色,皆感死期将至。
但是诸葛亮却号令四门大开,旌旗藏匿,只叫几个老人四处打扫卫生。
自己鹤氅纶巾,引二童登上城楼,“焚香操琴”,神情自如,悠然自得。
司马懿见状之后,以为城里埋伏着重兵,诸葛亮城上弹琴是诱兵之计。
诸葛亮与其领导力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也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代表。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活在人们心中,成为彪炳史册的千古名臣。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明阴阳、晓八卦、懂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一个介于人神之间近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成为智慧的化身。
然而,他个性人格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在管理决策中的一些失误,最终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遗憾,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争议与批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诸葛亮高起点起步,刚参加工作就步入金领阶层,职业发展平步青云,让许多人望尘莫及。
这是因为诸葛亮具备了一位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位十分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其次他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不仅胆识过人,也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责任心强,有很好的职业操守;第四,他信念坚定,坚持“匡扶汉室”的目标毫不动摇;第五,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第六,办事谨慎,风险意识强;第七,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八,清正廉洁,处事公平公正;第九,勤于思考,日理万机还亲自参与科技创新,拥有连弩、木牛流马、八陈图等多项发明专利。
第十,最关键的是,他始终明白老板的需要是什么,而且能想办法帮他办好,这是极为不简单的。
当然诸葛亮的业绩也是十分优秀的。
在他出山前,刘备一直都是打败仗,居无定所,寄人篱下。
诸葛亮上任后,协助刘备东和孙吴,北拒曹魏,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治理川蜀内政,发展农业经济,六出祁山(史料记载是四出祁山),七擒孟获,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蜀汉基业和三分天下之势,诸葛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但有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导致蜀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把蜀国衰亡的责任全部算到诸葛亮头上,我觉得这是不妥的。
《三国演义》失街亭中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失街亭中的管理学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
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
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的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孔明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今天那些因成功而趾高气扬的管理人员敲敲警钟,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
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
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行动才导致失败的。
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行的结果就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
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是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
所以,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
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中再三强调了孔明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作副将。
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本次任务,就这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差甚远。
从诸葛亮的失败看领导者定位

从诸葛亮的失败看领导者定位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他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然而,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集团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
诸葛亮是个有得有失的人物,他的“得”在于他的“小我”,是作为个人的诸葛亮,他的“失”在于他的“大我”,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
借用西汉初年的一句话,蜀汉的霸业真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诸葛亮之败,败在错位。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明确领导者的定位。
领导者的定位,就相当于把握着梯子,要确定靠到哪一面墙才是对的,还要让别人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愿意沿着梯子向上,直到“手可摘星辰”。
除了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的眼光外,用好人才,充分授权,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在用人、授权和接班人选择这三个方面做得如何。
用人用人之道,是领导才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过程的重要工作,正确用人必须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比如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
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为其献计:“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诸葛亮采纳马谡的计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南方多年不敢复反。
马谡还曾献计离间魏帝与司马懿,为蜀汉暂时除却一心腹大患。
但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也有言过其实的缺点,刘备向诸葛指出过这点,说马谡“不可大用”。
然而,由于诸葛与马谡有着深厚的个人交情,诸葛不仅对刘备之言不以为然,而且一意孤行,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诸葛亮力排众议,令马谡为先锋,统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马谡失街亭给我们的启示

马谡失街亭给我们的启示
马谡失街亭是一座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古代建筑,它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迹,也是一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古迹。
马谡失街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它是一座精美的建筑,被称为“苏州四大名楼”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是苏州古建筑的精华之一。
马谡失街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珍惜历史,珍惜文化,珍惜古迹。
历史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更好地理解现在,为未来做准备。
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理解世界。
古迹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更好地理解文化,更好地理解古迹。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历史,珍惜文化,珍惜古迹,以此来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历史文化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历史人物,中国许多历史人物,特别是被评书神话的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岳飞、狄仁杰、薛仁贵等等,都是具有重大缺陷的人物,而我们现在往往将这些人物奉若神明,顶礼膜拜。
这往往会让我们忽略掉这些神话人物中的某些致命(主要是对国家或是企业)的智力或者智商缺陷,每每以这样的人物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向标,这就会导致我们治理国家或者经营企业的重大失败。
在这里我不得不还原历史真实面貌,让我们有选择地学习和汲取前人的智慧,治理好国家管理好企业。
诸葛亮一生当中其实有很多缺憾,如果我将其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评论的话,他至少是一个具有很大缺陷的职业经理人。
诸葛亮在其他方面的重大失误我就不一一评论了,我就针对街亭之战的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评论。
街亭之失不是马谡的错,错在诸葛亮,马谡不过是冤枉之人而已,而相比较官渡之战中的那位被曹操明斩的历史上无名的监粮官,作用相差千里。
这点也映衬了诸葛亮并不善于处理善后工作。
曹操是借人头提振士气,诸葛亮是斩人头推脱个人责任。
诸葛亮到底错在哪里?
至少错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建立良好的选人制度和提拔人才体系。
在这里我们看看整个蜀国除了刘备留下的五虎上将之外,蜀国其实根本没有领军的帅才,人才培养、发现和提拔体系完全没有,也许是诸葛亮有意为之。
但至少是没有的。
“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将军”就说的是这件事。
马谡在街亭之战前面,除了跟诸葛亮提了很多治军建议之外,直接领军打仗的事件几乎没有。
将马谡派出锻炼可以先选择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进行锻炼,就像我们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一样,下基层锻炼,让他的能力通过实际锻炼得以提高岂不是更好。
这样的事例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也出现过很多,很多企业老总,在任用人才的时候,往往没有让其从最基本的单元进行锻炼,而直接将其提拔到一个重大的区域进行独立行使大权,结果,导致过度干涉下属(下面的老资格的区域经理和经销商)正常运作,瞎指挥,最后,下面形成互相倾轧,互不信任,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
2、授权不充分。
当然了这个事件要是在美国或者欧洲那种思维情况下,诸葛亮将这么一个重要的区域交给一个自己信任的下属无可厚非,但是,在中国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内,就不太适合了。
中国人性格具有与其他任何地方性格特点不一样的地方。
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其下属都会在其个人英雄主义的引领下,向前走。
在街亭,马谡寸功未立,诸葛亮又在其下安排了一个老将王平来制约马谡自然不会形成上下齐心的统一行动。
日本人强调团队,团队的每个人都是整个公司的智囊和战斗队,即便是每个士兵,更别说是王平了,都对街亭之失担当责任,当然在马谡决策的时候,会受到掣肘,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笑谈了。
因为中国人往往在授权时会有所疑虑,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早就在我国古代兵书上写明,诸葛亮未必不知,也许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诸葛亮才猛然觉得只有马谡能够守住街亭,可怜蜀国无大将!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此时派王平为主将、马谡为参谋更好一些。
或者就派马谡为主将,将其兵力减少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给王平辖制也是不错的行
为。
不要王平和马谡合兵一处,这样马谡守住无水源、无粮源的高山,王平把手第二关,相互依托岂不更好。
因为这个时候,马谡也许不会有恃无恐,将自己“置之死地”了。
因为,这样授权,相反会让马谡形成叛逆心理,王平越是阻挡,越是拿诸葛亮作为令箭,马谡越是自作聪明。
所以,还有一个最差的办法,就是,不将王平派为副将,就将整个权利授予马谡,让他有临时处置的权力。
这样我觉得也好些。
恰恰这就是注定了失去街亭这样的战役失败,街亭之失不在马谡,而在于诸葛亮用人失察,授权不明,授权不够所致。
相比较我们的很多企业在这方面也有过这样的街亭之失,往往都是将区域经理撤职了事,有人问责过是谁派的,有没有足够的授权,有没有相应的管控机制,有没有可以学习的模板???
3、临时处置的预案不当。
诸葛亮在选派王平为副将的时候,给王平多有交代,并不是错,错就错在当区域经理过分刚愎自用的时候,该如何处置?当然了,当时并没有电报或者手提电话这样的即时通信设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但是,诸葛亮之前并不是没有很好的处置这样事件的方法,比如三个、四个锦囊(刘备招亲的时候就被用过)。
这时候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这个错要是放在一般人这里,比如关羽也就罢了。
这么重要的时候怎么可能傻到也没有呢?
现在我们很多的企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下面的区域管理者不信任,又给予挟制,在其下安排好了无间道,首先就给人不信任的感觉,如果我们深入一下想一想,我们能不能也采用锦囊的处置方法,就是预先将操作模板交给区域管理者,让他遇到非常大麻烦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指导。
这样我们作为高层也能有效控制风险。
4、没有选派更强有力的团队给马谡。
这点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到了街亭之战之前,诸葛亮既无良将更无精兵,这不是诸葛亮的错。
但至少也应该把坚定执行制度的兵派下去吧?仅仅两三天,就军心涣散,诸葛亮每年练兵,连心理素质都没练好,难道这样的意志豆腐兵?让一个只会墨守成规的,纸上谈兵的人带队,不是诸葛亮的错又是谁的错?
5、街亭之失没有什么?至少还应该有一个应急预案吧?诸葛亮还是没有?这有违常理?
作为多年运筹帷幄的元帅,没有做好相应的防守,将全部的兵力集中在某个点的成败之上,岂不搞笑?现在莫说,军级以上的防守,即便是连排班这样的防守都有层次,搞不同层级的防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战斗单元的火力配备、人员配备的力量。
搞得自己最后大演《空城计》,其实,并不是诸葛亮多么聪明,而是司马懿这老哥明白,灭你诸葛亮有什么?他就不知道是空城?不过灭了你,这老哥在曹氏集团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连儿子都瞧出来了,司马老哥不明就里,也就装个糊涂,给你个台阶下罢了。
诸葛亮连同后来所有的人都说几个扫地的加上一把琴吓退了曹兵千万,竟然这么多人信?
6、杀一个马谡给自己面子,这就是更大的错了。
我其实非常欣赏马谡的态度,敢回来领赏,不就是欠诸葛亮一刀吗?脖子就在头的下面。
但我不赞赏诸葛亮的处事行为,人家马谡本来就不该但当这样的责任,一个市场部的策划人员,给你当了区域经理,没有经过实战的,也就是动动脑子,耍耍笔杆,你让他去耍刀舞棒,本来就是乱点鸳鸯!
马谡也不是说一无是处,七擒孟获的策划人,就是此君。
不过战术实施是你
老诸罢了。
还有,既然惨败,既然已经回到蜀国,干吗不让马谡受到其他次一级、二级的处罚,好将来有个继续市场策划的机会,甚至也可以从事人才梯队建设、或者下基层锻炼,也去练练刺杀这样的基本功。
成为一个干才也不是不可能的。
本来你的队伍就差人,杀一个少一个,不能将头寄放在此君肩上。
搞个留头察看也好吧。
损失已经是无可挽回了,但是经验却收获了。
总结是第一重要的,关键要深刻,要有针对的措施,要能够形成文字,对自己公司、国家发展有利。
诸葛亮永远只能在蜀国闹闹眼子,隔三差五地挑战一下魏国罢了!统一中原是梦想!因为,作为主管,或者职业经理人,除了应该拓疆掠土之外,还要注意人才梯队的建设和选拔!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都是悲哀的!
汇师经纪,企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