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山海经的研究

合集下载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真正使《山海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后老一辈学者们运用人类学等新的学术理论为《山海经》的神话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七八十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结合考古材料尤其是汉画像石进行《山海经》的神话研究越来越成为热点,考古材料文化解释的不确定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综述;考古《山海经》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涉及神话、地理、历史、方物、民族、民俗、天文、历法、宗教诸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

但以前《山海经》因其内容怪诞不经,多被当作“虚妄之言”。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因他对其可信性表示了明确怀疑,这对《山海经》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的地位产生了根本影响,自汉刘秀整理作《上〈山海经〉表》、晋郭璞首次为注后,一千年间问津者寥寥,直到明清时才再次有学者进行校注释义。

其后如蒙文通、王国维、胡厚宣、顾颉刚诸先生的研究则开始使学界重新定位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

至于《山海经》的研究方向,如郦道元、自隋唐至宋各史志、清毕沅等都视其为地理书,一直也有很多学者热衷于其地理考证。

但是尽管《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不可否认,其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仍存在局限性,而且或多或少地回避了地理描述中夹杂的大量神怪内容。

真正使《山海经》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却是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以及人类学、神话学等现代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山海经》中的大量神怪内容不再遭到史学家的诟病反而成为当代学者所从事的“中国神话”或“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基石。

一、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山海经》神话研究关于20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1994年出版的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包含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古代典籍《山海经》,正是神话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中沈雁冰先生可谓是奠定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他反对把《山海经》当作实用的地理书,也反对把《山海经》看作“小说”:“他们不知道这特种的东西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比埃尔《山海经》神话学视角解读

比埃尔《山海经》神话学视角解读
这种本土文化的多样性,比埃尔认为在神谱中 体现得最为明显(尽管她认为中国古代神话中没有 固定的神谱 ),比 如 书 中 就 有 两 位 受 到 人 们 喜 爱 的 神,即天神颛顼以及更重要的俊。比埃尔同时也注 意到了这两位神癨虽然在《山海经》中频频露面,但 他们在其它经典中地位相对较低。另一位在书中提 的不多,但有意义,尤其在关键的结合点上,即黄帝。 还有就是无所不在的神话人物禹。必须指出,比起 国内学 者,如 朱 大 可 [2]、刘 宗 迪④[3]等,比 埃 尔 对 上 古中国神系的了解并不多,也不细致,更无体系。她 的敏锐之处在于从本来就很简短零星的叙述中观察 到了重要神癨的历史性变化,这一点是可贵的。
这段叙述中,比埃尔将这些重要神话按照神话 学的常规标准进行了分类。如创世神话、破坏神话、 灾难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比 埃尔对于神癨们在神圣建国神话中的作用,除了看 护人民和国家,还有确定自己的选民。这一描述从 思想到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一神教思想的 影响,尤其 是 选 民 (chosenpeople)一 词 的 使 用。 这 种描述可能在英语世界中很容易被接受,但对上古 华夏这一神话产生的真实语境和国度来说,却显得 有些格格不入。
绪论部分,比埃尔主要关注九个方面的内容:从 宇宙学到神话地理、地方的命名、神话样态、神怪的 作用和象征意义、祭祀仪式、神圣环境、文化他者、科
学与科学方法、医药与人类生存条件等。本文从中 选取了最能体现比埃尔神话学视角的一些思考进行 评介,即以下 三 个 方 面:《山 海 经 》体 现 出 的 神 话 模 式、营造的神圣环境以及所谓的“文化他者”。
比埃尔对《山海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她的研 究型译 著 《山 海 经》(TheClassicofMountainsand Seas)中,包括书前面 50余页的绪论和书后 75页的 注释。绪论部分有比埃尔对此书内容、结构、西译历 史和对自己翻译出发点和所采用方法的说明,占最 大篇幅的是 比 埃 尔 对 《山 海 经 》神 话 学 内 容 和 特 点 的概括和思考。书后的注释不同于简单的词义或专 词的解释,比埃尔在借鉴了不同注释者成果的基础 上糅合了自己的概括和理解,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颇具匠心。

《山海经》插画设计在衍生品中的应用

《山海经》插画设计在衍生品中的应用
图文叙事是这时期的插画采用的方法,明代胡文焕插画采用图画和文字配合的方式,没有背景,左边文字右边图画,一神兽一图画的方式。蒋应镐则带有故事情节的形式,在一幅图中相互依存,形成一副插画作品。近代多以前者为参考,成或因绘制异兽用线粗旷、形象夸张。
到近现代,很多人开始描绘山海经中神兽形象。其中最出名的是程丝语绘制的。作者是以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出发,对记载的异兽形象进行了创作,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海经画集。
对比分析法:对比《山海经》古今异兽图画,总结对比异兽艺术形象在古代、现代造型形象特点。
设计实践:将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运用到毕业设计中,结合实践验证理论的说理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更有意义和价值。
2 《山海经》中神兽形象起源及特点
毕业设计利用《山海经》中记载描绘的神兽外形转化为抽象几何插画设计的风格,并将其运用到合适的衍生品中使商品与插画艺术相结合。
关键词: 插画 山海经 神兽设计 衍生品 商品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
1 诸论 1
1.1研究意义和目的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1
1.3.2 研究方法
主要是对异兽形象进行几何抽象化的设计,以现代设计的山海经绘本对比分析,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用到了如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优秀文献和书籍,整理分析《山海经》中妖怪的文字、图片,总结中国传统妖怪艺术形象的造型形象特点及其中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通过文字描述、图片描述认识异兽形象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异兽形象特征,从中吸取经验。
前 言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古籍,有各种各样神兽的描写,书中的很多故事以及神兽的外形描写都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同时《山海经》也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记载的地理、历史、文化、都有一定参考,成为我选题的依据。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

20 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内容纲要】 20 世纪以来,《山海经》研究队伍不断扩大,门派特点逐渐光亮且形成合力,不但在《山海经》的性质、篇目、作者和成书年代、《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方面获取一些打破,而且在《山海经》科学价值、《山海经》经文破译等新论题方面也获取重要成就。

【要点词】 20 世纪 / 《山海经》 / 研究 / 回顾【正文】《山海经》堪称天下奇书。

它是一部拥有独到风格的中华古代典籍,今后书内容波及之广泛,文化聚积之深邃,历代学者研究成就之丰富,以及此刻《山海经》影响之不断扩大等方面进行察看,能够说,把《山海经》称之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之瑰玉是当之无愧的。

一 20 年纪以来,从事《山海经》研究的学者逐渐增添,成就迭出。

据不完好统计,本世纪(截止各正式学刊公布论题含有“山海经”或其篇目名的学术论文就有 172 篇,其中外国学者 6 篇。

至于论题未直接注明书名而波及《山海经》研究的则更多。

专着的推出标志住《山海经》研究的深入。

1980 年和 1985 年,袁珂《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先后由上海古籍初版社初版, 90年代初版的《山海经》研究专着则有徐显之《山海经探原》(武汉初版社1991 年初版)和扶永发《神州的发现》(云南人民初版社 1992 年初版)。

《山海经校注》包括《山海经山经柬释》和《山海经海经新释》两部份,后附“《山海经》叙录”,全录汉刘歆(秀)《上〈山海经〉表》、晋敦璞《注〈山海经〉叙》、旧本《山海经》目录和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另附“所据版本及诸家旧经书目”与“引用书目”,书后还有《山海经》索引,由张明华编。

袁珂《山海经校注》的主体部分是《山经柬释》和《海经新释》,后者完成于 1963 年,“重视对神话传说部分的说明,搜罗丰富,征引详博,很有发明,其他部分也作了诠解和校勘” (注:《〈山海经〉校注》初版说明,上海古籍初版社 1980 年版。

)。

《山经柬释》完成于 80 年代。

深入《山海经》研究,探索美洲文明起源

深入《山海经》研究,探索美洲文明起源
收稿 日期:0 6 0 - 5 2 0 — 9 1
作者简介: 张敏( 4')男, 1 8-。 北京人。92 9 18 年春本科毕业 于首都 师范大学。 现为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秘 书长 , 学决策》 《 科 杂志编 审、 华夏
文化研 究中 心研究员。 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 并多班获奖。 国内外学刊发表 了5 篇 学术论文。 在 0多 编著或参与编著 了《 中外关
系史辞典》《 华统一史》《 说 美洲 图 、传奇与人生》《 、中 、图 腾》《 、台商创业 大上海》《 、中国总经理工作手册》 等十几部 著作 。 近年 来主要研 究 台湾文史、 中外关系史及文化人类学。并 已 被录入 英国剑桥 《 世界名人辞典 》 美国传记研究所《 和 世界 英杰 50 人 传》 00 。
群群的 白 种强盗屠杀我们 的同胞 , 掠夺我们的土地 , 我们 的文化 , 消灭 使得我们在 自己的土地上成 为濒临绝 种的稀
有 民族了。
因此, 哥伦布所代表的不是什么大发现 , 大航海 , 及大探险的故事 , 而是一个大侵略、 大奴役、 及大屠杀的血泪
史 。可惜 , 的历史竟是任由这批 白种强盗们解 释 , 以往 是非黑 白都被他 们颠倒了 , 世人不察 , 也都跟着盲 目地讲什么
4使新 、 . 旧两个世界在人员 、 化、 文 经济 、 社会和动植物 品种 上 , 开始进行互惠的有 益交 流 ; 5新 、 . 旧两 个大陆的拥抱 , 产生 了新 的种族即欧洲人 和印地安人的混血儿 , 产生了一批伟 大 的人物 如华盛顿 、 并 杰佛逊等 。
如果上述决议草案获得通过 , , 那么 则联大所有会员 国在 18- 19 年的 1 年 问 , 举办纪念活 动 , 92 92 0 均需 而联大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

第20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0No.32019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May 2019‘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郭摇恒(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收稿日期] 2019⁃01⁃31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山海经“海外传播发展史研究”(18SA01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郭 恒(1972 ),女,安徽淮南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㊁神话学㊂[摘 要] 美国学者石听泉2002年出版了英文译著‘中国奇物神话 〈山海经〉中的精怪“,在为数不多的‘山海经“英译本里有自己的特色,且比较系统㊁成熟,值得深入发掘㊂文章就石听泉译著中体现的对‘山海经“的神话学思考进行了评介㊂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山海经“中 精怪”的理解;二是 巫”和‘山海经“关系的探寻;三是‘山海经“中展现的传统中国宇宙观㊂同时对国外学者的批评作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发表时间相近㊁主旨接近的比埃尔‘山海经“译本,对石听泉的研究进行了评价㊂目前,国内关于石听泉的这一节译本的介绍尚未见到,此文旨在为神话学㊁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㊂[关键词] ‘山海经“;石听泉;英译本;神话学;精怪[中图分类号]I206/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190302908一㊁‘山海经“英译概况及石听泉其人其译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东周至秦汉之间①,是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保存了上古时代民族㊁宗教㊁地理㊁医药㊁生物㊁矿产等多方面的丰富资料,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㊂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山海经“的英文全译本已有三个㊂②而‘山海经“的节译本虽早在1888年即有发现,但都极其零星㊂③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相对正式的节译本,包括美国学者约翰㊃威廉㊃史福勒尔(John William Schiffeler)翻译的英文版‘山海经传奇“(The Legendary Creatures of the Shan Hai Jing ),1978年由台湾Hwa Kang Press 出版㊂④而较晚近的,2002年美国学者石听泉(Richard E.Strassberg,1948 )的节译本 ‘中国奇物神话 <山海经>中的精怪“⑤(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则更为系统和成熟,旨在通过插图版奇异动植物及神祇的介绍,向国外英文读者介绍这本神话学典籍㊂它在‘山海经“诸英译版本里比较有特色,融汇了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其中核心是对于‘山海经“的神话学视角解析⑥,值得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㊂节译本作者石听泉教授,曾经执教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与文化系㊂其研究兴趣包括游记㊁神话㊁说梦㊁插图小说和中国传统园林㊂⑦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见到国内对于石听泉这一‘山海经“节译本的介绍和评析⑧,希望籍此文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和神话学研究提供借鉴㊂石译本对奇异生物有关的原文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和解释㊂依据的版本是郝懿行1809年的‘山海经笺书“,其中也包括郭璞的注释㊂还参考. All Rights Reserved.30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了其他人的注释,中外古今都有,包括毕沅㊁王绂㊁吴任臣㊁王崇庆以及近人袁珂㊁弗拉卡索(RiccardoFracasso)㊁马修(Remi Mathieu)㊁郑小杰㊁比埃尔(Anne Birrell)等㊂节译本的插图依据晚明1597年王崇庆编辑再版的木刻珍本‘山海经释义“,包括蒋应镐绘制的76副木版画㊂呈现了350多个形象(包括神㊁鬼㊁英雄㊁异域人和其他怪物)⑨石听泉对‘山海经“的英译历史和这本书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同时给出了不同计量单位的换算,中国各朝代起止年份以及专词缩写等㊂这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介绍(第1⁃79页);二是正文(第83⁃228页)呈现了这76幅图,然后是相关章节的翻译和简短的评述;最后是注释(第229⁃252页)㊂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石译本中对‘山海经“背后神话学因素的关照,而非译文中运用的翻译策略与语际转换技巧层面的探讨㊂因此会摭取与此主题相关的内容,而有意地忽略对语际翻译方面的探讨㊂主要就以下几点展开讨论:(一)比较视域下石听泉对‘山海经“中 怪”的深入理解;(二) 巫”和‘山海经“关系的探寻;(三)‘山海经“中的传统中国宇宙观㊂二㊁ 怪”与古代中国早期信仰:比较视域下石听泉对 怪”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献中,‘山海经“记载了大量奇异的神㊁人与动植物㊂对这些奇特生物的理解以及相关翻译就很关键㊂石听泉对关键词进行了说明,他把目前这卷书命名为 bestiary”(动物寓言或动物神话)㊂他试图通过使用这个词和其它前现代文化中普遍相似的情况建立起某种联系,其它古老文化中也存在着出于引导大众,满足好奇心或娱乐目的而收集的一些活的畸形生物㊂同时他也指出‘山海经“中的这些精怪(奇异生物)〇11和欧洲中世纪晚期的那些动物是不一样的㊂ 这些奇异生物几乎从不会作为神学上区分善恶的工具,而得到讽喻性的理解㊂相反,它们被看做是遍布大地上的真实的实体㊂作为天地间生态体的一部分,它们和人类生活在一起,难以记清,需要后者了解如何辨认它们,从而采取适当的策略和它们共同生存㊂”〇12其实石听泉的目的,对当代英语语言的读者而言,是能获取关于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世界观㊂他认为后人了解更多的是早期中国幸存下来的哲学和历史书籍,这些书籍大多数保存的是智识阶层㊁官员和统治者提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而‘山海经“与之不同,它保存的视角更具备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特点,无论哪个阶层㊂〇13石听泉令人感动之处,在于他对‘山海经“内描述的奇特居民”的敬意,你能感觉到他对中国古代人㊁物共处一个世界的深刻理解,对这些奇特生物背后文化特殊性的尊重㊂那么到底如何来理解‘山海经“里的精怪呢?石听泉先归纳了怪字的解释㊂他指出在最古老的汉字字典‘说文解字“中, 怪”只是被简单解释成 异”,或 不吉利的反常”,反映了汉代政治当时谶纬的风气㊂在早期文本中, 怪”更广泛地用来表示非正常的㊁超人的现象和对这些事物典型的敬畏之情㊂把 怪”字和传统中国世界观联系起来,石听泉认为:这恰恰是传统中国世界观的特点,诸如此类的生物被看做是自然环境有生命的一部分,而非超自然的或来自另一个世界㊂尽管难以辨认㊁经常变化,只要他们愿意,他们还会在人前现身,为了某种有益于人或者给人造成负面影响的目的㊂在这一制式化的宇宙中,高级神祇,如同政府官员一样,被假定负责祭祀和祈求,只要是在正确的仪式条件下㊂同时魔鬼在巫术㊁咒语和灵媒的帮助下会被祛除㊂这种文化会获取一些有益的动物来帮助人们将那些逝去的灵魂带入另一个世界或者踏上通往天堂的精神之旅㊂〇14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石听泉眼中的神话动物或者说精怪,毫无贬义,也不像其他文化下那样,被附会成某种具有特殊隐喻意义的动物㊂精怪,或者说奇异生物,在传统中国信仰体系下,是和其它生物平等地共处于同一个时空的特殊生物,而且多半含有某些令人敬畏的因素㊂这种理解比较恰当地诠释了早期中国信仰和文化的特点,可以说切中肯綮㊂作为 古今语怪之祖”(明代胡应麟语)的‘山海经“里,记录了各式各样的 怪物”,对此国内有几种看法:一种最为人接受的可能就是 想象的产物”㊂常金仓认为,书中的怪物是古人对远方民族荒唐想像习惯下的产物㊂ ‘山海经“中绝大多数的志怪神话并非史前文化的 遗存’,而是在战国时代根据特定社会需求对前赋文化做出的新综合㊂”〇15一种是附会解释说,如刘宗迪认为这些所谓的怪物不过是人们以自己熟悉的生物为底本来解释一些比较少有的动物而已㊂他.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郭 恒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31 在一篇文章的结尾曾这样总结: ‘山海经“本非妖兽谱,也非志怪书,而是一部古老的科学博物志㊂”〇16这两种看法一虚一实,那么如何看待‘山海经“中的精怪,对于中国学术史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陈连山曾撰文指出,如何评价‘山海经“的神怪内容,是中国传统学术和现代学术的一个分野㊂在传统史学世俗理性眼光的审视下,‘山海经“包含的神怪因素成为致命缺陷〇17”,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从事‘山海经“研究的人很少,甚至在清代‘四库全书“归类上也被归为子部 小说”类㊂西方文化模式中具备超自然的宗教传统,这种传统最终赋予了现代价值体系对‘山海经“中神怪代表的古老的原始地位的肯定,摒弃了传统价值观对于圣贤的崇拜,对于不可知怪异事物的贬斥,从而造成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㊂〇18应该承认‘山海经“最大的看点和最核心的因素就表现在这些精怪身上㊂因此对于精怪的态度和理解决定了学者的研究思路和走向㊂也许正因为没有受到过多儒家思想的影响,石听泉对精怪的理解,首先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尊重,建立在他对于早期中国原始思维了解之上,也得益于现代汉学家的思想影响〇19,从文本和注本的阅读出发,没有鄙视,没有猎奇,也没有过度渲染,客观㊁平实,难能可贵㊂正因为对精怪内容重要性的认识,石听泉才专门以精怪为基础形成了这一节译本㊂他对于精怪之虚实不做穷究,而是关注精怪存在的背后,令他饶有兴致的史前中国神话思维和文化模式,这种思路对于‘山海经“的海外传播有相当的助益㊂三㊁从‘山海经“起源探讨到 巫”的早期职能及历史演变分析 什么人会拥有这些精怪的知识?石听泉认为,神话中记载的古代杰出帝王拥有关于这些奇异生物的知识并在民众中传播㊂这其中就有代表人物大禹,‘左氏春秋“中就记载了禹铸九鼎,刻物以辨的神话故事,历史传统中,禹的九种青铜器皿也变成了政治合法性的象征被传至后世的商周,直到秦时消失㊂传统上认为禹(也有认为是禹和益或伯益合作的)始作‘山海经“及早期的宇宙图志㊂〇20这里石听泉对权威人物的巫师身份相当关注㊂比如大禹的巫师身份,如他提到 禹似乎一直为人尊重,尤其为各种女巫,巫师及其他神秘实践者所尊重,其中有些人还表演一种称之为 禹步”的魔力舞蹈,早在战国时期就常常用来保护旅行者,祛除邪魔㊂〇21那么大禹的类巫师身份及其被赋予的‘山海经“起源说有什么联系?鲁迅曾提出‘山海经“起源于早期中国的巫术,石听泉予以认同,同时他进一步推测:认同‘山海经“的巫书说肯定是代表了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反映了奇异生物背后的万物有灵观和鬼神信仰,这种信仰采用了神话式的表达,风格上通过设计一种重复的模式,对自然界的种种要素加以神话式地命名和列举㊂有些内容可以上溯到商代信仰,有些甚至更早㊂〇22这就牵涉到了巫师和王族及政权的联系问题㊂石听泉指出,今天大多数学者确信,远古时期中国许多本土族群的文化本质上可能就是巫教㊂这种巫不是和国王身份一致,就是和政治权威有密切关系㊂比如,发现的最早写有 巫”字的甲骨就和王室的占卜有关㊂他把巫和萨满看做是相似的,因为从文本中可以发现巫的主要技能就是精神之旅和在出神状态向神祇祈祷〇23㊂石听泉指出,这种巫 萨满传统被东周的文学传统和哲学家㊁历史学家及知识分子所忽视,因为他们在获取贵族支持中与这些巫师们进行过竞争,因此,对巫师的刻画往往是零散的,而且大多暗含了负面的评价㊂〇24但早期巫师的职能在‘山海经“中仍可清晰地见到:巫师的社会组织鲜为人知,和他们直接相关的神圣文本也没有流传下来……巫师们还精于草药㊁占卜㊁解梦㊁出神㊁预兆㊁家谱㊁神话㊁地理㊁天文历算㊁祭祀㊁神圣展演㊁造雨以及其它起死回生的仪式㊂所有这些都能在‘山海经“一书中发现㊂〇25其它古籍中也可以看到巫在当时的重要作用㊂‘国语㊃楚语“中对楚昭王和观义父的一段话说明了巫师的性能和作用,包括巫师在政府中担任的职位㊂他们不仅在官方信仰中起作用,也进入了政治结构中㊂对巫师地位的变化,石听泉作了归纳㊂〇26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使得东周时期,代表巫术文化的政治权威受到新起的政治贵族的压制,后起的新贵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得‘山海经“代表的多样化的口传文化被后来的书面文化代替,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局面㊂巫师阶层也变为新兴统治阶层的附属㊂新的统治阶层可能一方面保留了他们代替的. All Rights Reserved.3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那个阶层的神祇和神圣祖先,一方面也以国家的名誉篡夺了以前统治者祭祀重要自然神的专属权利,而巫师们对此时有抵制㊂石听泉这样总结道:这种大量著述的情况确实可以称得上是 文本革命’,各个不同智识学派的成员以接近或超出巫师技能的传统领域传播各种思想体系㊂”〇27石听泉还从其对神话和怪异的态度,列举了墨㊁法㊁庄㊁儒㊁旬等流派主要典型特点㊂最后总结道: 所有这些学派,以及包括左传之类历史著作的作者都积极地有选择地将神祇和帝人格化,把他们发展成模范的政治统治者㊂”〇28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阶层,即以阴阳 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新型阶层 方士”㊂书面保留知识的形式带来仪式知识掌握的可能,这样巫的特权就不得不下降 巫被隔出政治体系,受到限制,成为主流文化的边缘㊂除此之外更加普遍的是后来道教和佛教的出现,如道教中天师派吸收了巫的神秘仪式,直接挑战巫的地方权威,方士作用逐渐微弱㊂〇29无疑巫师的身影和职能在‘山海经“一书中无所不在,那么巫师在此书的形成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就涉及到关于‘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讨论㊂石听泉指出了巫师曾编撰过此书,但还有其他人编撰㊂不可否认,巫师们在竞争阶段为了对抗以文本为基础的流派,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书面著作来保存其知识或强化他们的口头权威,书中有些篇章是由他们写的㊂更可能的是更广泛的专家包括神秘哲学家,后来被称作术数家的,还有其它的民间学者编撰此书作为参考㊂贵族个人㊁王朝图书馆也有从书面和口传中收集资料㊂后来,为了满足政府行政部门和赞助者的出于实际的需要,即要了解更多外部世界,此书陆续增扩㊂很明显,‘山海经“成书有年,内容多样,目的不一㊂〇30综上可见,石听泉在广泛借鉴参考了其他中国本土学者和国外汉学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巫师在‘山海经“中体现的分析,对巫的身份㊁职能及其历史演变作了一次相对系统的梳理㊂这其中大多是对已有研究和定论的介绍,除了零星可见的富于启迪性的思考外,很少深入的专门性的阐释㊂石听泉的目的之一就是向英语世界的一般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精怪世界,就这点而言,他已做得足够多了,早已超出了一般读者的需求㊂当然对于专门领域的学者而言,似乎的确没有什么能进一步启发他们的特别的创见和思考㊂四㊁从早期多样世界观到经典华夏中心观:‘山海经“古老宇宙志解读 ‘山海经“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和文化统一的需要,以及基于这种需要对古老宇宙志的再现㊂正如上个专题所讨论的,巫的作用被削弱后,对书面文本的新依赖成为权威之基础,‘山海经“作为中国保存最早的宇宙志,反映了这一最后的趋向:围绕着由四个方向的边界和海洋环绕的中央地带来组织㊂〇31体现了统治者对世界多样化信息的组织,为中央的统一的中国建立更加系统的整体结构㊂宇宙志因此被证实在引导帮助帝国的扩张有特别的用处,因为他们已经制定了策略:即如何面对以及如何成功地吸纳异域他者㊂对后来的读者而言,也从观念上显示了一种有力的策略:即操纵统治文化的力量,从内部和它的外部关系上同时进行㊂〇32石听泉指出早期的中国人通过系统的空间化策略,战胜对他者的恐惧,从整体上促进国家和文化的统一㊂比如战国期间的官方和民间图书馆都拥有各种各样用字或者图来表现的宇宙图志㊂他们采用的命名和描绘奇异生物的叙述毫无疑问地反映了早期中国关于中央的文化原型㊁差异和更多的对于未知的恐惧㊂这种倾向在西方也有,从古希腊开始,就曾经创造进化计划,把这些差异投射向更早的文明较低的年代或技术不发达的 原始”民族㊂不过中国人试图通过一种范畴,即一直被称之为 系统化地努力空间化所有他者的范畴”来达到他们的类似目的:即把事实和想象构筑在诸如‘山海经“之类的著作中,从而把众多奇人异兽分布在一个广大的神圣的地理空间,居住在神圣时间的永恒当下中㊂尽管也会包括历史事件和宗谱序列,这种命名实质上超越了线性的暂时时间,隶属于一种可重复的韵律,这一韵律存在于自然过程㊁神话和仪式中㊂关于世界新知识的书籍继续发展,并集中起来㊂主要封建邦国使用的典籍在范围㊁细节和组织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整体性的视野,这种视野映射出他们达成的同质的政治灵感,以及国家的再统一意识㊂〇33石听泉总结了一些学者关于楚地作家写作‘山.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郭 恒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33 海经“的论点,认为此书反映了楚地的世界观㊂认为楚国一方面和中原文化有共同点,另一方面,随着领土的扩大,有对非汉邦国(non⁃Chinese States)文化和信仰的吸收,肯定楚地是促成此书的关键㊂并以同在楚地产生的典籍‘老子“和‘庄子“为例来佐证:〇34楚国在其领土面积最大的春秋时期,相当成功地吸收了周边非汉邦国的信仰和艺术风格,并逐渐合流,因此在‘老子“和‘庄子“之类的文本中就特别地提到其它具有巫和鬼神色彩的活动,对自然神的崇拜,早期道教哲学等㊂哪怕在战国时期已经逐渐衰落了,这些巫教仪式仍在东扩㊂因此尽管缺少决定性的证据,仍然存在一定的理由把楚地看做是形成山海经的关键地方,甚至尽管书里的内容反映的世界观也有更多来自北方或西面的国家如秦㊂〇35在谈到‘山海经“的世界观时,石听泉认为‘山海经“包含了许多世界观,从简单的史前创世神话,到战国秦汉时期哲学家们的更加系统的样态㊂他对这种宇宙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认为最根本的一点,这种宇宙观是在相连的天地下,通过记载大量的山川湖海等自然地理形态构建㊂关于天空的就是后来最著名的 伞状天堂理论”(Umbrella⁃Heaven Theory):即天圆地方,关键的地方由圣山来支撑㊂〇36大地本身就是从中心或里面的区域沿着四个方向延伸开去的大片平坦的土地㊂石听泉同时认为‘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体现了华夏中心观㊂两个地理关键词支持起来这种经典华夏中心观(the Classic Sinocentric Worldview):四海(the Four Seas)与四极(the Four Extremities)㊂他认为早期中国不同的地域,本地文化和民族都不能演化成一个普遍的,将自身看做单一的华夏民族的概念,除非通过和周边的未开化之民进行比较〇37㊂他把‘山海经“看做是反映由四海包围的中央之地的中华文化圈这种概念的早期文本㊂这些概念就通过社会政治的系列体系反映出来,比如拥有房屋㊁自己的家庭谱系以及对故乡的最初认同意识等㊂〇38‘山海经“里出现了500多种奇异生灵,对此石听泉认为他们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多种地方文化下的信仰㊂这些奇异生物的外形,他注意到,除了极少的可被视为人类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基本形体上加上一些额外的特征㊂〇39而且通常对这种混杂的生物都会有一些公式化的描述,大的分类上可以确定是某种生灵,如神祇㊁人㊁兽㊁鸟㊁鱼或其它,比如陆吾,就是一位神祇,虎身,九尾,人面,虎爪;讙头则人面,有翼,鸟喙㊂石听泉对这些公式化的具体表现总结为六种情形㊂〇40现代学者对于这些神祇外形上的混杂特征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显示了萨满的能力 穿越天地和更高神祇交流;另一种认为,这种混杂形式反映了一种转变:从早期动物神祇向更高的拟人化形式的转变㊂〇41对这种中国久已存在的多重构建的混杂形式,石听泉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求解释㊂ 关于怪兽的核心身份加上额外成分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封建城邦的多元本质,也是对中国背景下,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应对㊂优势力量的取得并不是通过合并或演变而是通过诸因素的聚合㊂”〇42石还指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统治者之间的联姻和宗教间的调和来实现㊂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国,它通过吸取中原地区商周的文化,同时和相对野蛮的文化并存,如巴蜀㊁蛮㊁夷㊁吴越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身份认同㊂〇43石听泉在对‘山海经“宇宙观的变化进行的考查中,注意到了早期宇宙观的多样性㊂也认同后来发展出的华夏中心观㊂尤其注意到了‘山海经“中的奇异生灵背后的不同时空下信仰的多元性,其中楚地是典型代表(石听泉似乎特别喜欢以楚地为例)㊂这种以历史为经,不同的地方为纬,进行的相对简明而系统的阐释,应该说在效果上是相当不错的㊂同时,也可以从他的阐释中找到形成这些结论的思想之源㊂可以说,石听泉特别善于借鉴,广取博收㊂在他附录的注释中有对引用或延伸材料的说明,取材相当广泛,既有对国外各个领域致力于中国研究的学者(如马伯乐㊁卜德㊁鲁惟一㊁张光直㊁比埃尔㊁林已奈夫㊁伊藤清司等)观点的介绍与借鉴,也有对中国相关领域学者成果的介绍,如对历史上有名的注释者郭璞㊁郝懿行等的细致研读,对陈梦家㊁程憬㊁郑德坤㊁顾颉刚㊁袁珂㊁马昌仪的借鉴等等㊂可以说这一部分体现了石听泉扎实的学术功底㊂这一段里至少可以看到两位汉学家的身影:一是英国学者比埃尔,‘山海经“的第一个个人英文全译本译者,中国神话研究专家;二是美国学者艾兰,研究早期中国史的同时也特别关注中国神话㊂前者着力地构建了‘山海经“中的华夏中心观〇44;后者曾撰文专门谈到书.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海经》: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5年第05期内容包罗万象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是相当独特的一部,有着“天下奇书”之称。

关于《山海经》书名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在先秦古汉语中,陆地隆起高耸的地貌叫“山”,人和物的聚集众而广叫“海”,划分山系、区域叫“经”。

“山、海、经”的原意是:“山、水、人、物和区域的划分。

”还有学者说:《山海经》顾名思义,它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的。

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

“经”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有别于儒家的经典之义。

综合而言,《山海经》就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

无论哪种解释,都强调了这部书所记载的内容包罗广泛,而且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况。

事实确实如此。

今天通行本的《山海经》共十八卷,包括《山经》《海经》两部分。

从卷一到卷五是为《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以四方山川为纲,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节与节之间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

从卷六到卷十八是为《海经》,《海经》又包括《海外经》四卷,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四卷,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四卷,主要记载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神话传说。

最后一卷则是对《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

据统计,《山海经》记载了100 余个国家、近3000个地名、447座山、300余条水道、204个神话人物、300多种奇兽、400多种植物、100余种金属和矿物。

至于散布于全书中的神话传说,更是俯拾皆是。

我国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称赞它“非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真是恰如其分。

由此可见,这部书的内容涉及上古社会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诸多方面,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海经》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光怪陆离的神仙。

山海经国外研究报告

山海经国外研究报告

山海经国外研究报告
据我了解,国外对《山海经》的研究报告相对较少。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经典著作,讲述了众多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和生物珍奇。

虽然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国外并不那么为人所知和研究。

然而,有一些国际学术研究者也对《山海经》进行了部分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主要从文化、历史、民俗等角度分析《山海经》,试图了解其中的学问和价值。

一些国外学者可能对《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产生兴趣,探索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他们可能会研究其中的神话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与其他文化或神话传统的联系和对比。

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国外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此外,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也可能对《山海经》的地理描述感兴趣。

他们可以通过对《山海经》中的地名、地理特征以及与现实地理的对比,来探索古代中国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

总的来说,虽然国外《山海经》的研究报告相对较少,但在一些学术领域中,人们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国外研究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对于山海经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的《山海经》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文学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国家统一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它存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已经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疑问,国内外学者也纷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首先,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山海经》蕴含的文化传承和国家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传统价值体系、政治制度等。

比如,著名古代文化学家宋庆龄教授的著作《古代的文化解读》中强调,《山海经》“把历史之宿记载了出来,为后人梳理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近几年国内多个大学的学者对《山海经》语言文字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另一方面,外国学者也积极研究《山海经》的外来文化影响。

例如,美国朱森大学的段元勇教授以《山海经》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古中国与东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渠道,推断出古代的中文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

同时,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也认为,山海经内容充满了外来文化的影子,包括古代中国与非洲、南亚、东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此外,查尔斯阿瑟教授也曾通过深入分析山海经的故事和文字,发现《山海经》中有多处外来文字的踪迹,从而坚定地证实了山海经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山海经》在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内外学者在探索《山海经》隐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力方面也取得了
显著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