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损伤康复指南(精简版)
脚踝骨折家庭康复训练

脚踝骨折后的家庭康复训练是恢复健康和功能的关键部分,以下是关于康复巡礼的一些建议,以确保康复过程安全和有效:1. 初期康复(骨折初愈到石膏取下阶段):-保持腿部抬高:在休息时,将腿部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
-冰敷: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冰袋冰敷患处,每次约15-20分钟,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手指运动:在石膏上进行手指的轻微运动,以保持手部灵活性。
2. 石膏取下后:-医生指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康复师的指导,逐步增加活动。
-轻柔的关节活动:开始进行轻柔的脚踝、膝盖和髋关节的活动,避免过度用力。
-走动辅助器:如果需要,使用助行器、拐杖或支撑来协助行走,逐渐过渡到不使用。
3. 功能性训练:-脚踝活动:开始进行脚踝的活动,如写字、画圈,逐渐增加幅度和强度。
-均衡训练:站在稳定的表面上,尝试单腿站立,可以借助椅子等支撑。
这有助于恢复脚踝的稳定性。
-走路训练:从缓慢的步行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步态。
注意姿势,保持脚踝稳定。
-上下楼梯: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开始逐步练习上下楼梯,注意保持平稳。
4. 强化训练:-牵拉练习:使用橡皮筋或带子进行轻度牵拉和活动,有助于恢复脚踝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深蹲练习:从浅蹲开始,逐渐增加深度,但要避免脚踝过度承受压力。
-慢跑和跳跃: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加入慢跑和跳跃练习,但要注意逐步增加强度,避免再次受伤。
5. 柔韧性练习:-脚踝伸展:使用毛巾或带子进行脚踝的伸展练习,有助于保持关节的柔韧性。
-瑜伽或普拉提:适当的瑜伽或普拉提练习有助于恢复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
请牢记,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引发新的伤害。
脚踝扭伤恢复训练方法

脚踝扭伤恢复训练方法脚踝扭伤恢复训练方法脚踝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恢复训练,可能会导致长期的不适和影响运动能力。
本文将介绍脚踝扭伤恢复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初期阶段1. 保护:在受伤后的第一时间,需要立即停止运动,并采取保护措施。
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或者胶布将受伤部位固定住,避免进一步损伤。
2. 冰敷:冰敷是缓解疼痛和肿胀的有效方法。
可以用冰袋或者湿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天进行3-4次。
3. 抬高:将受伤部位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可以用枕头或者垫子将脚垫高。
二、中期阶段1. 恢复活动范围:在肿胀和疼痛减轻后,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可以进行脚踝的屈伸运动、转动运动等。
2. 强化肌肉:在活动范围恢复后,需要进行一些强化肌肉的训练。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踏步、单脚站立等练习,以增强脚踝周围的肌肉力量。
3. 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有助于提高脚踝周围的神经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可以进行单脚站立、闭目站立等练习。
三、后期阶段1. 功能训练:在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得到提高后,需要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如跳跃、奔跑等,以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
2.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有助于预防再次受伤。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如坐姿伸展、足底按摩等。
3. 逐渐增加负荷:在恢复期结束后,需要逐渐增加负荷,如增加跑步时间和强度等。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受伤部位,以免再次受伤。
四、注意事项1. 注意休息:在恢复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受伤部位。
2. 保持积极心态:恢复期间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要保持积极心态,坚持训练。
3. 遵守医嘱:在进行恢复训练时,要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不要盲目进行训练。
4. 饮食调理:适当的饮食调理有助于加速恢复。
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肉、牛肉、鱼类、豆类等。
结语:以上是脚踝扭伤恢复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脚踝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术后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在进行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下面将介绍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希望对正在康复的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术后康复训练的初期阶段主要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为主。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踮脚练习、踝关节的腓腹肌力量训练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减轻术后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
接着,逐渐过渡到中期阶段的康复训练。
在这个阶段,可以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包括进行一些平衡训练、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步态训练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踝关节稳定性和步态的协调性,减少因术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肌肉无力和步态异常。
最后,进入术后康复训练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如进行一些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如上下楼梯训练、踢球训练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患者逐渐恢复到术前的运动水平,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运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
同时,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避免出现新的损伤。
另外,术后康复训练需要有一定的持之以恒,患者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术后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的运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介绍的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对正在康复的患者有所帮助。
脚踝骨折康复训练流程

脚踝骨折康复训练流程
脚踝骨折是常见的运动伤害之一,康复训练是恢复脚踝功能的关键。
以下是脚踝骨折康复训练的流程:
1. 保护伤口:在开始康复训练之前,应该先保护好伤口,避免进一步损伤。
拐杖或者助行器可以帮助减轻伤腿的重量,减少踝关节的负担。
2. 恢复关节活动度:在保证没有伤口出血和伤腿不疼痛的情况下,可以开始进行关节活动的恢复。
通过轻轻的活动脚踝,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3. 加强肌肉力量:肌肉力量的恢复是康复训练的重点之一。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锻炼,如踮脚尖、蹲起等等。
4. 提高平衡能力:在脚踝骨折伤愈后,平衡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可以进行一些平衡器械的练习,如单脚站立、木板运动等等。
5. 加强功能训练:当脚踝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得到提高后,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的训练。
如跳跃、奔跑、爬楼梯等等。
6. 增加运动量:在保证脚踝功能恢复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等等。
以上是脚踝骨折康复训练的流程,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度练习。
同时应注意伤口的保护,避免再次受伤。
- 1 -。
踝关节康复指南

踝关节康复指南踝关节是人体承受重力和运动压力最大的关节之一,它的稳定性和功能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至关重要。
然而,踝关节受损或受伤是一种常见的情况,特别是在运动和意外事故中。
为了加速康复过程并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下面将为您提供一份踝关节康复指南。
1. 保持休息和保护踝关节受伤后,休息是康复的第一步。
避免过度使用踝关节,以免进一步损伤。
您可以使用拐杖或轮椅来减轻身体对踝关节的负荷,这样踝关节可以得到更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此外,您还可以考虑佩戴一个踝关节支撑器或绷带,以提供额外的保护和稳定。
2. 冷敷和热敷冷敷可以帮助减轻踝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在受伤后的前48小时内,您可以每2至3小时冷敷15至20分钟,使用冰块或冰袋并用毛巾包裹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过了48小时后,您可以开始进行热敷,这将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肌肉。
3. 适度运动和物理治疗在踝关节受伤的早期阶段,适度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您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踝关节活动,如屈踝和伸展踝。
这有助于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可以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和强度。
同时,物理治疗也是加速康复过程的关键。
专业物理治疗师可以为您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使用各种疗法,如超声波、艾洛莫横波治疗和按摩,来促进踝关节的恢复。
4. 健康饮食和补充营养踝关节康复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
确保您的饮食均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有助于骨骼和关节健康的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C。
此外,适量的蛋白质摄入也是重要的,因为蛋白质是肌肉和组织的基本构建块。
5. 慎重恢复运动和活动当踝关节开始恢复时,您可以逐渐增加运动和活动的强度。
请记住,过度使用或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踝关节再次受伤或延缓康复进程。
请根据您的康复专业人员的建议,制定一个适合您的个人康复计划,并逐步增加负荷和强度。
6. 寻求专业帮助和定期复查如果您的踝关节疼痛或不适持续存在,即使在康复过程中,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定期复查可以确保康复进展正常,并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

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踝关节损伤是指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或骨骼结构的受损,如扭伤、骨折、半脱位等。
踝关节损伤的康复过程中,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动作能力和功能。
以下是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
1. 疼痛控制踝关节损伤后,疼痛是常见的症状,需要进行适当的疼痛控制。
可以用冰敷、物理治疗、局部按摩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注意不要长时间使用止痛药物,以避免依赖和副作用的发生。
2. 恢复关节运动关节的运动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踝关节损伤后,应及早进行关节活动来预防肌肉萎缩和挛缩。
刚开始可以进行简单的主动活动,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以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外旋和内旋练习,以及一些简单的平衡训练。
3. 加强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是康复训练的另一重要内容。
在踝关节损伤后,肌肉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需要通过锻炼来加强肌肉力量。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力量练习,如单腿蹲、纵跳等。
选择适当的训练强度和次数,以避免对受伤部位的二次伤害。
4. 增加平衡能力踝关节是人体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平衡能力是康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练习单腿站立、单腿闭眼站立等一些简单的平衡训练。
适当增加训练难度,以提高平衡能力和防止再次受伤的发生。
5. 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踝关节损伤后,应避免过于激烈的体育锻炼,但适当的锻炼对康复也是有益的。
可以参加一些低强度、低风险的运动,如游泳、打羽毛球等。
注意避免爆发性的运动,以免影响康复进程。
总之,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训练需要科学合理、有计划、渐进式地进行。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坚持训练,并及时进行疼痛控制和反馈,才能加快康复进程,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脚踝扭伤者的康复运动计划

脚踝扭伤者的康复运动计划脚踝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伤害,特别是对于参与高强度运动的人群。
恰当的康复运动计划对于加速康复、恢复功能以及预防再次受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用于脚踝扭伤者的康复运动计划。
第一阶段:减轻疼痛和肿胀(1-7天)在脚踝扭伤发生后的最初几天,主要任务是减轻疼痛和肿胀。
以下是一些适用的运动和治疗方法:1. 冰敷:每天4-5次,每次15-20分钟,用冰袋冰敷脚踝,可以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
2. 保持休息:避免重复受伤,给脚踝休息的时间。
3. 提高脚部位置:使用枕头或靠垫将受伤的脚踝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的程度。
4. 擦除:使用弹力带或绷带轻轻擦拭受伤的脚踝,以支持关节和减轻不适。
第二阶段:恢复运动范围和灵活性(7-14天)当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灵活性和运动范围的恢复练习。
以下是一些适用的运动方法:1. 主动踝运动:坐或躺下,主动运动脚踝,如屈踝和伸踝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
2. 脚踝转动:坐下,将受伤的脚踝放在对面腿的大腿上,然后用手轻轻转动脚踝,每次转动30秒钟,每天2-3次。
3. 字母练习:坐下,用大写字母书写字母表,只使用脚踝进行动作,每个字母10次。
4. 跟带舞蹈:站立,尽力将双脚在地板上画出一个字母“O”,每个脚重复10-15次。
第三阶段:加强肌肉力量(14-21天)在脚踝的灵活性和运动范围得到较好恢复后,可以开始进行一些强化肌肉力量的练习,以增加脚踝的稳定性和预防再次受伤。
以下是一些适用的运动方法:1. 踵行:站立,将双脚脚跟同时抬起,然后轻轻放下,每次重复10-15次。
2. 单脚站立:将受伤的脚离地,尽量保持20-30秒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天2-3次。
3. 小蹲下: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慢慢蹲下,然后再慢慢站起,每次重复10-15次。
4. 弹力带练习:坐下,用弹力带绕过椅子的腿和脚踝,进行足部的抵抗训练,每个方向重复10次。
第四阶段:功能恢复和康复训练(21-30天)当脚踝肌肉力量得到加强后,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恢复和康复训练。
脚踝康复训练

脚踝康复训练6种简单方法,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脚踝康复训练的方法要根据脚踝受伤之后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康复训练,常见的康复训练有踝关节训练、踝关节耐力训练、下肢肌肉力量训练、直腿抬高训练等几种。
1、踝关节训练: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外翻、内翻、屈伸、背伸等活动,踝关节先用力向上勾,然后再用力向下蹬,动作每次都要做到最大的范围,每十次或者二十次为一组,可以增强踝关节与双腿的稳定性。
2、踝关节耐力训练:脚踝基本恢复之后,便可以进行踝关节的耐力训练,首先身体要站直,然后双上肢垂直向下,双膝关节慢慢弯曲,让前脚掌先着地,再微微跳起,双腿下肢要交替进行。
3、下肢肌肉力量训练:首先平躺在床上,保持仰卧的姿势,然后双腿开始进行蹬自行车运动,速度不宜太快,尽量保持均匀,可以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防止下脚肌肉出现萎缩,以及下肢出现静脉血栓。
4、直腿抬高训练:这种训练方法需要坐在凳子上,然后将双腿伸直,再向上慢慢抬高,再将双腿慢慢放下,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每次训练应控制在十五次左右。
脚踝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注意训练的力度,或者做好安全措施,尽量让家长或者朋友陪同,如果不小心摔倒也会有人帮忙。
训练前先进行热身训练,防止踝关节扭伤。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第一、踝关节耐力训练。
站立位双上肢放在体侧,双膝关节屈曲让下肢前脚掌首先着地然后跳起,让双下肢交替进行。
一组30-50个,一次2-3组,第二、爆发力量训练。
选择比较软的地面或者草地,身体前倾双膝关节微曲,双上肢放在身体的两侧屈肘。
用下肢、踝关节及脚用力将身体弹出去,双下肢交替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踝部损伤康复指南(精简版)踝部损伤康复指南踝关节是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屈戌关节。
是个非常复杂的铰链样结构。
其中的骨和韧带起着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作用。
作为一个承重关节,在平稳步态下.踝关节会承受1. 25倍体重的力;在剧烈活动下,则会承受5.5倍体重的力。
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跃活动.主要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
踝部损伤平时多见,其中以踝部韧带损伤为最多。
一般常在行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发生,通常中踝部扭伤,但较大的暴力,可引起踝部骨折。
再次,跟腱断裂在踝部损伤也较常见。
踝关节损伤后易发生畸形和关节僵硬以及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承重走路功能。
故康复治疗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指南一、临床概述踝关节韧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踝关节韧带损伤,又经常是踝关节骨折脱位创伤病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创伤机制与创伤病理方面,不应该将踝关节韧带损伤与踝关节骨折脱位分割开去分析与认识。
在临床上常见的韧带损伤为外侧韧带损伤,其次是内侧副韧带损伤,还有下胫腓韧带损伤。
踝关节关节囊纤维层增厚形成韧带,主要有三组: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是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
主要功能是防止踝关节外翻,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分束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
根据纤维走向及止点的不同的又分为舟胫韧带,距胫韧带,跟胫韧带和距胫后韧带。
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分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距骨外侧或距骨后方,故又称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
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横韧带,有两条分别于胫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后方将腓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加深踝穴的前、后方,稳定踝关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踝部扭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活动踝关节疼痛加重。
检查可以发现伤处有局限性压痛点,踝关节跖屈位加压,使足内翻或外翻时疼痛加重,即应诊断为踝部韧带损伤,对韧带部分损伤,松弛或完全断裂的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在加压情况下的极度内翻位行踝关节正位X线拍片,可发现外侧关节间隙显著增宽,或在侧位片上发现距骨向前半脱位,多为外侧副韧带完全损伤,踝关节正、侧位拍片发现撕脱骨折。
MRI可协助进一步明确诊断。
保守治疗: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后如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较好可以保守治疗。
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后,拆除石膏,进行康复训练计划。
单纯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闭合复位和小腿石膏固定8周手术治疗:内、外侧韧带损伤早期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晚期可出现持续性踝关节功能不稳定,对内、外踝韧带重建之适应证是:前抽屉试验阳性、内外、翻应力试验阳性;经过肌力锻炼、支具与矫形鞋等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持续存在而且病人有手术要求。
三角韧带修补及骨折固定后,如有下胫腓关节分离,需手术固定下胫腓韧带,以恢复正常的踝穴。
并发移位骨折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在对骨折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之同时,多选用长螺钉加压固定及复位,术后石膏制动6-8周,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石膏拆除时间。
对有下胫脉关节分离者,无论单纯石膏外固定或螺丝钉固定后石膏外固定,患肢负重时间均须在术后8周以上,否则下胫排关节可以再次分离,使治疗失败。
二、康复治疗(一)单纯外踝韧带扭伤的康复局部冰敷压迫止血。
伤后1-2周内可用粘膏支持带保护,2周即可训练,开始步行训练。
4周后快步走及慢跑训练等。
(二)陈旧性踝韧带断裂合并踝关节不稳的康复康复练习时必须以粘膏支持带保护踝关节。
应特别注意提足跟及屈踝的力量练习。
较轻的病例多能保持正常的训练。
较重反复扭伤的病例即为踝关节不稳,多需将松弛的韧带紧缩或重建。
(三)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康复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机制不同,但手术的方式和临床处理以及愈合恢复过程基本相同。
仅仅是因损伤严重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各项练习开始的时机和练习的量和强度不同。
开始练习时应在专业医院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
术后1天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但绝对不可能引起踝关节活动。
5分钟/组,1组/1小时。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日。
术后2-3周继续以上练习可扶双拐、脚不着地,但只是如厕等必要的日常生活。
开始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练习时有可能因石膏托过重无法完成。
逐渐开始腿部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石膏固定期萎缩的大腿肌肉。
练习腿部绝对力量,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连续练习2-4组,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术后4周-6周开始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地绷脚尖和勾脚尖(必须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
因早期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10-15分钟/次,2次/日。
可在练习前热水泡脚20-30分钟,以提高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效果。
由专业医师根据情况决定开始被动踝关节屈伸练习:逐渐加力并增大活动度,10-15分钟/次,2次/日。
活动度练习应循序渐进,在1-2个月内使踝关节的活动度达到与健侧相同。
可扶单拐、脚着地行走,开始负重及重心转移练习,使换腿逐渐负重,5-10分钟/次,2次/日。
训练2周左右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
开始静蹲练习:加强腿部力量,以强化下肢功能和控制能力,2分钟/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
抗阻“勾脚”练习:对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勾脚”动作(脚尖向上勾的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抗阻“绷脚”练习:对抗橡皮筋阻力完成“绷脚”动作(脚尖向下踩的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开始踝关节及下肢功能练习:前向跨步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作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作为负荷以强化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连续练习2-4组,2-3次/日。
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后向跨步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作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作为负荷以强化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连续练习2-4组,2-3次/日。
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侧向跨步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作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作为负荷以强化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连续练习2-4组,2-3次/日。
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手术6-8周后:经专业医师复查评定认为韧带愈合良好,可逐渐恢复运动。
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度练习: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内外翻踝关节。
必须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并逐渐增加角度和活动度(因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10-15分钟/次,2次/日。
可在练习前后热水泡脚20-30分钟,以提高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效果。
全面恢复踝关节肌力和控制力:提踵练习,即用脚尖站立,2分钟/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
坐位垂腿“勾脚”练习:对抗沙袋等重物的重量为阻力完成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抗阻内外翻练习: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强化下肢功能:保护下全蹲,双腿平均分配体重,尽可能使臀部触及足跟,3-5分钟/次,1-2次/日。
开始单腿蹲起练习: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必要时可双手提重物以增加练习难度,3-5分钟/次,1-2次/日。
台阶前向下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作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作为负荷以强化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连续练习2-4组,2-3次/日。
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四)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保守治疗的康复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后如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较好可以保守治疗。
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后,拆除石膏,练习踝关节活动。
单纯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闭合复位和小腿石膏固定8周伤后1天:康复训练同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1天的治疗方案。
伤后2天-4周:康复训练同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2-3周的治疗方案。
伤后4周:此时若石膏已拆除,康复训练同踝关节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4周的治疗方案。
若仍未拆除石膏,可以延迟训练。
伤后8周:待专业医师检查评定韧带已愈合,可以继续训练。
康复训练同踝关节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6-8周的治疗方案。
若仍未拆除石膏,可以延迟训练。
(五)保守及手术治疗下胫腓韧带损伤的康复用石膏或支具固定8周后,拆除石膏,练习踝关节活动。
伤后1天:康复训练同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1天的治疗方案。
伤后2天-8周:康复训练同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2-3周的治疗方案。
伤后8周:此时若石膏已拆除,康复训练同踝关节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4周的治疗方案。
若仍未拆除石膏,可以延迟训练。
伤后10周:待专业医师检查评定韧带已愈合,可以继续训练。
康复训练同踝关节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6-8周的治疗方案。
三、踝关节韧带损伤的预防由于踝关节损伤是运动中的常见损伤,因此基本的问题是预防损伤。
这点对于以前有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再度损伤的危险性是没有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的4-10倍。
患者在6-12月内损伤尚未得到充分康复,再度损伤的风险特别高。
下列措施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1)合适的鞋子:鞋子介于人体脚板与地面之间,缓冲下肢对地面之间的缓冲力,提供下肢适当的稳定性与贴地性。
(2)良好的场地:良好场地的维护往往比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更重要,脚踝扭伤的祸首也往往仅只是一颗石头、一块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个坑洞。
(3)脚踝的保护:对于脚踝曾扭过伤的人来说,预防再度扭伤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贴扎或是护踝的方式来保护踝关节。
(4)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再多外在的保护,还不如自己有能力来控制预防脚踝扭伤的再发生,可以前所提的拉筋运动、本体感觉训练、脚板外旋肌肌力训练来达成。
第二节踝关节骨折康复指南一、临床概述: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
其骨折、脱位是骨科常见的损伤,多由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后发生。
根据暴力方向、大小及受伤时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目前临床常用分类方法是Lange-Hansen分类法、Davis-Weber分类法和AO分类法等。
踝关节的稳定性是由骨性结构和韧带系统以及通过踝关节的肌肉的动力作用共同完成。
骨性的踝穴由三个结构骨组成:腓骨远端、胫骨远端和距骨。
内、外踝与侧副韧带一起共同维持踝关节侧方的稳定。
内踝韧带分为胫距前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
外踝韧带分为腓距前韧带、腓跟韧带和腓距后韧带。
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屈伸运动。
正常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约为60-70°,背伸活动约为20°,跖屈活动约为40 °- 50°。
正常步态时踝关节背伸10°左右,跖屈15-20°左右,约30°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