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大肠杆菌群检测方法-滤膜法

合集下载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摘要粪大肠菌群是污水中常见的指标菌,其检测与评价对于污水处理过程的监测和卫生保障非常重要。

本研究采用滤膜法和酶底物法两种方法对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滤膜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的优点,适用于对粪大肠菌群进行定量检测;而酶底物法快速、便捷,适用于快速筛查和初步评价。

两种方法在不同场景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具体需求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

1. 引言粪大肠菌群是一类常见的从属于大肠杆菌科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为评估环境水质状况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指标。

粪大肠菌群来源于人体和动物的消化系统,其存在与污水中表明该水源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

因此,对于污水处理厂和水源地的管理和监测,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2. 滤膜法检测粪大肠菌群滤膜法是一种常用的粪大肠菌群定量检测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滤膜将样品中的粪大肠菌群分离并聚集,然后用染色剂进行着色,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滤膜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可以快速定量检测粪大肠菌群的数量。

其缺点是耗时较长,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计数,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3. 酶底物法检测粪大肠菌群酶底物法是一种基于粪大肠菌群特定酶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粪大肠菌群特异酶的活性来间接反映其存在量。

常用的酶底物法是利用3-苯基-六胺葡萄糖(X-GAL)和X-α-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进行检测。

该方法操作简单、迅速,只需在特定培养基中添加相应底物,通过观察底物转化后的色素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粪大肠菌群。

酶底物法的优点是快速、便捷,适用于大规模样品的筛查和初步评价。

然而,酶底物法只能定性判断粪大肠菌群的存在与否,无法精确定量。

4. 比较分析滤膜法和酶底物法是常用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两种方法在检测原理、操作步骤、检测结果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水质和判断水域环境卫生安全的重要方法。

下面是关于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的10条基本信息以及详细描述:1.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将水样中的细菌标记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和计数的方法。

适用于快速分析水样中的大肠菌群含量。

2. 膜过滤法:膜过滤法通过将水样通过膜滤器,筛选并集落大肠菌群,并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用于定量检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

3. PCR技术:PCR技术通过引物对大肠菌群的DNA进行扩增,从而快速检测水样中的大肠菌群的数量和种类。

可以利用PCR技术进行快速筛选和检测水质。

4. 培养方法:传统的培养方法通过将水样中的细菌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进行形态和生理特性的观察,并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来评估水样中大肠菌群的含量。

5. 颜色指示法:这种方法通过将水样与专门的指示剂配合使用,观察颜色变化以识别大肠菌群污染。

可以通过比较颜色的深浅程度来估计水样中大肠菌群的含量。

6. 微生物生化方法:利用大肠菌群的特定生化反应,如气体产生、酶反应等来判断水样中是否存在大肠菌群污染。

适合用于水样中大肠菌群含量的快速筛查。

7. 荧光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利用特定的荧光探针标记细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用来定性检测大肠菌群。

8. 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水样中的大肠菌群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来判断细菌的存在与否。

可以利用快速免疫层析法或ELISA法进行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9. 流动细胞技术:流动细胞技术将水样通过流动细胞仪,利用荧光标记的细胞特异性探针检测水中的大肠菌群。

可用于快速检测水质中大肠菌群的含量和分布。

10.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水样中的DNA或RNA序列,利用特定的引物对大肠菌群进行特异性检测。

使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可以鉴定水样中的大肠菌群种类和丰度。

★水中大肠杆菌群检测方法-滤膜法

★水中大肠杆菌群检测方法-滤膜法

附件水中大腸桿菌群檢測方法-濾膜法NIEA E202.53B一、方法概要本方法係用濾膜檢測水中好氧或兼性厭氧、革蘭氏染色陰性、不產芽孢之大腸桿菌群(Coliform group)細菌。

該群細菌在含有乳糖的Endo培養基上,於35 ± 1℃ 培養24 ± 2小時會產生紅色色系具金屬光澤菌落。

所有缺乏金屬光澤的菌落,均判定為非大腸桿菌群。

二、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地面水體、地下水體、廢水、污水及海域水質及水源水質水樣中大腸桿菌群之檢測。

三、干擾(一) 水樣中含有抑制或促進大腸桿菌群細菌生長之物質。

(二) 檢測使用的玻璃器皿及設備含有抑制或促進大腸桿菌群細菌生長的物質。

(三) 濁度過高之水樣易造成濾膜孔隙阻塞,或造成細菌菌落瀰漫生長(spreading)而影響水樣檢驗的觀察及結果的判讀。

四、設備(一) 量筒:100至1000 mL之量筒。

(二) 吸管:有0.1 mL刻度之10 mL之無菌玻璃吸管或無菌塑膠製吸管,或無菌微量吸管(micropipet)。

(三) 稀釋瓶:100至1000 mL可滅菌、具螺旋蓋之硼矽玻璃製品。

(四) 錐形瓶:200至1000 mL可滅菌之硼矽玻璃製品。

(五) 採樣容器:容量100 mL以上無菌之硼矽玻璃或塑膠製有蓋容器,使用市售無菌袋亦可。

(六) 培養皿:硼矽玻璃製或可拋棄式塑膠製培養皿,大小為60 × 15 mm、50 × 12 mm 或其他適當大小。

(七) 過濾裝置:能耐高溫高壓滅菌的玻璃、塑膠、陶瓷或不鏽鋼等材質構成之無縫隙漏斗,以鎖定裝置、磁力或重力固定於底部。

(八) 抽氣幫浦:水壓式或吸氣式,壓力差最好在138至207 kPa者。

(九) 濾膜:使用材質為混合纖維素酯(mixed cellulose esters),直徑47 mm、孔徑0.45 μm且有格子記號的無菌濾膜。

(十) 鑷子:前端平滑、內側無波紋,使用前浸泡於95% 酒精再以火燄燃燒滅菌。

水中大肠杆菌mTEC培养基检验方法-滤膜法

水中大肠杆菌mTEC培养基检验方法-滤膜法

水中大肠杆菌mTEC培养基检验方法-滤膜法水中大腸桿菌mTEC培養基檢驗方法-濾膜法NIEA E234.51C 一、方法概要本方法係以0.45 μm孔徑之濾膜過濾水樣,檢測水中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水樣過濾後置於mTEC培養基(modified membrane- Thermotolerant Escherichia coli Agar,縮寫為modified mTEC Agar)上,於35±1℃培養2小時,再以44.5±0.5℃培養22~24小時,大腸桿菌會形成紅色或紫紅色菌落。

方法原理是培養基內含之色原(5-溴-6-氯-3-吲哚-β-D-尿甘酸,5-Bromo-6-chloro-3-indolyl-β-D-glucuronide)被大腸桿菌之尿甘酸化酶(β-D-glucuronidase)催化而產生紅色或紫紅色菌落。

二、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飲用水水質、飲用水水源水質、地面水體、地下水體、廢水、污水、及海水等水樣中大腸桿菌之檢驗。

但不適於高濁度及含有干擾物質水樣之檢測。

三、干擾(一)水樣中含有抑制或促進大腸桿菌生長之物質時,會影響水樣之檢測結果。

(二)檢驗使用的玻璃器皿及設備含有抑制或促進大腸桿菌生長之物質時,會影響水樣之檢測結果。

(三)懸浮微粒過高或含有膠體的水樣易造成濾膜孔隙阻塞,或造成細菌菌落瀰漫生長(Spreading)而影響水樣檢驗結果之判讀。

四、設備(一)量筒:一般使用100~1000 mL之量筒。

(二)吸管:一般使用1~10 mL之滅菌玻璃吸管或無菌塑膠吸管,應有0.1 mL之刻度。

(三)稀釋瓶:100~1000 mL能耐高壓滅菌之有蓋硼矽玻璃製品。

(四)三角錐瓶:250~2000 mL能耐高壓滅菌之硼矽玻璃製品。

(五)採樣容器:無菌之玻璃或塑膠製有蓋容器,使用市售無菌袋亦可。

(六)培養皿:硼矽玻璃或可拋棄式塑膠製培養皿。

可使用60×15 mm、50×12 mm或其他適當大小者。

培养基检验方法-滤膜法

培养基检验方法-滤膜法

一、方法概要本方法系以0.45 μm孔径之滤膜过滤水样,检测水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水样过滤后置于mTEC培养基(modified membrane-Thermotolerant Escherichia coli Agar,缩写为modified mTEC Agar)上,于35±1℃培养2小时,再以44.5±0.5℃培养22~24小时,大肠杆菌会形成红色或紫红色菌落。

方法原理是培养基内含之色原(5-溴-6-氯-3-吲哚-β-D-尿甘酸,5-Bromo-6-chloro-3-indolyl-β-D-glucuronide)被大肠杆菌之尿甘酸化酶(β-D-glucuronidase)催化而产生红色或紫红色菌落。

二、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饮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水质、地面水体、地下水体、废水、污水、及海水等水样中大肠杆菌之检验。

但不适于高浊度及含有干扰物质水样之检测。

三、干扰(一)水样中含有抑制或促进大肠杆菌生长之物质时,会影响水样之检测结果。

(二)检验使用的玻璃器皿及设备含有抑制或促进大肠杆菌生长之物质时,会影响水样之检测结果。

(三)悬浮微粒过高或含有胶体的水样易造成滤膜孔隙阻塞,或造成细菌菌落弥漫生长(Spreading)而影响水样检验结果之判读。

四、设备(一)量筒:一般使用100~1000 mL之量筒。

(二)吸管:一般使用1~10 mL之灭菌玻璃吸管或无菌塑料吸管,应有0.1 mL之刻度。

(三)稀释瓶:100~1000 mL能耐高压灭菌之有盖硼硅玻璃制品。

(四)三角锥瓶:250~2000 mL能耐高压灭菌之硼硅玻璃制品。

(五)采样容器:无菌之玻璃或塑料制有盖容器,使用市售无菌袋亦可。

(六)培养皿:硼硅玻璃或可抛弃式塑料制培养皿。

可使用60×15 mm、50×12 mm或其它适当大小者。

(七)过滤装置:能耐高温高压灭菌之玻璃、塑料、陶瓷或不锈钢等材质构成之无缝隙漏斗,以锁定装置、磁力或重力固定于底座。

水中粪大肠菌群测定的滤膜法研究

水中粪大肠菌群测定的滤膜法研究

均 值 /个 ・ ( L) 标 准 偏 差
1 3 17 18 16 4 10 2 2 6 6 8 2 79 0 42 9 59 3 .7 38 7 46 0 . .1 . 4 5 . . 5 3 7 4 9
相 对 标准偏 差 / ( %) 64 3 .1 .1 280 . 9 3 0 . 33 2 35 5 . 79 . 9 5 7 4 9
标 准偏 差
I 9 1 0 . 9 118 1 4 08 3 . 5 5 1 0 .5 . 9 .8 2 2 6 3
01 1 019010 .3 . 0 .9 . . . 014 01 0 1 9 9 2 2 0
相 对 标 偏 差 /% ) 47 91.3 . 6l.9 .i ( 7 ( 1. 6 974 1 0 89 61. 8 4 5 7 5 ) 2
115 . %之 间 , 酵法 在 42 %~ . %之 间 。 7 发 .9 77 4 滤膜 法相
4 重 复 性
滤 膜法 测定 粪 大肠菌 群 的重 复性 试验 ,通 过 实 验 室 内平行来 进 行 ,试验 由 5个人 进 行 6组样 品的
平行 试验 , 其结 果见 表 5 。
对标准偏差比发酵法小 , 精确度优于发酵法。
巨大作 用 。目前 国 内的 粪 大肠 菌 群 检 测方 法 有 多 管 发 酵 法 、 膜 法 、 法 、T E法 和 纸 片 法 l等 。其 滤 酶 LS l 中 , 膜 法 检 测粪 大肠 菌群 , 滤 是利 用微 孑 滤 膜 过 滤 L

无 菌 室 ; 压 灭 菌 器 ; 温 培 养 箱 ; 器 ; 皿 高 恒 滤 平
32 清洁 水对 比实验
取清 洁水 样 , 法 和滤膜 法 同步进 行 。 膜法 发酵 滤

实验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水中大肠杆菌的测定

实验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水中大肠杆菌的测定

实验2 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了解大肠菌群数量在引用水中的重要性2.学习掌握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测定大肠菌群数二、原理若水源被粪便污染,则有可能也被肠道病原菌污染,然而肠道病原菌在水中容易死亡与变异,因此数量较少,要从中特别是自来水中分离出病原菌常较困难与费时,这样就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指示菌,此指示菌要求是大量出现在粪便中的非病原菌,并且和水源病原菌相比是较易检出的。

若指示菌在水中不存在或数量很少,则大多数情况也保证没有病原菌。

最广泛应用的指示菌是大肠菌群,它的定义是:一群好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杆状细菌,并在乳糖培养基中,经37ºC、24~48h培养能产酸产气,根据水中大肠菌群的数目来判断水源是否被粪便所污染,并间接推测水源受肠道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

我国规定每升自来水中大肠菌群不得检出;若只经过加氯消毒即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大肠菌群数平均每升不得超过1000个;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其大肠菌群数平均每升不得超过10000个。

检查大肠菌群的方法有多管发酵法与滤膜法两种。

多管发酵法使用历史较久,又称水的标准分析方法,为我国大多数卫生单位与水厂所采用;滤膜法是一种快速的替代方法,而且结果重复性好,又能测定大体积的水样,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大城市的水厂采用此法。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锥形瓶(500 ml)、试管(18 mm×180 mm)、大试管(容积150 ml)、移液管1 ml 及10ml、培养皿(直径90 mm)、接种环、试管架1个。

2.革兰氏染色液一套:草酸铵结晶紫、革氏碘液、95%乙醇、蕃红染液3.显微镜4.自来水(或受粪便污染的河、湖水)400ml5.蛋白胨、乳糖、磷酸氢二钾、琼脂、无水亚硫酸钠、牛肉膏、氯化钠、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2%伊红水溶液、0.5%美蓝水溶液。

6.10%NaOH、10%HCl、精密pH试纸6.4~8.4。

大肠杆菌检测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检测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检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掌握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了解其在水质检验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杆菌,是一类嗜热性、厌氧性以及革兰阴性杆菌。

该菌种常常是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水污染的重要指示菌之一。

(1)标准培养基法经过富营养培养基的生长,大肠杆菌会形成显性和隐性的群体。

这种检测方法适用于水质样本、地球样品以及饮用水。

(2)膜过滤法样品通过过滤器滤过后,将过滤后的膜放入培养基上培养。

这种方法既适合于生物质量较小的样品,也适用于分析浓度高的样品。

(3)MPN法通过使用3组不同浓度的小管,并观察哪个浓度的小管有生长曲线的所有格子都被满足,来计算菌落形成单位的浓度。

可以适用于样品浓度较低的环境。

三、实验操作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标准菌株、优化阳性对照菌株、培养基、蒸馏水、实验器材、滤纸、吸管、离心机、洗涤液和细胞硬度试剂。

2. 实验步骤(1)制备纯菌液:将大肠杆菌基配合缓冲液跳接种到营养琼脂平板上,并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将菌落划入脱色水中,通过洗涤和离心的方式,获得纯化的细胞菌悬液。

(2)制备样品:将需要检测的水样分别过滤,过滤膜使用巨孔滤纸。

滤膜被慢慢放在脱色水上U型板中间的孔里,然后浸泡(3)培养过程: 将U型板接入温度为37℃的有氧培养箱内,在24 - 48小时内观察细菌进行生长,并做出相应的计数和检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样品处理和培养后,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

如果在实验中产生的试样中出现了大肠杆菌生长,且其生长优于阳性对照;或者在某些水样中不能检测出大肠杆菌,说明该水质品质不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不同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在水质检验中的重要性。

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学准确的操作,人们可以更好地保证饮用水的健全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內空氣中細菌濃度檢測方法
NIEA E301.10C
一、方法概要
本方法係用將一定體積容量之空氣樣本直接衝擊於適合細菌生長之培養基上。

並於30±1o C培養48±2小時生長後,計數培養基上細菌之菌落數,以計算一立方公尺空氣中之總細菌濃度。

二、適用範圍
本方法適用於設有機械通風及空調系統的大樓或辦公、營業場所等室內環境空氣中細菌濃度之檢測。

三、干擾
(一)採樣器操作時流量變異可能影響微粒注入。

(二)空氣體積計算的誤差可能來自流量或採樣時間測量所產生。

通常以流量控制設備用以減少空氣體積計算的誤差,此外亦可使
用計時器將採樣時間測量的誤差減至最小。

(三)採樣器不可直接放置於空調進出口下方或正對空調進出口。

四、設備
(一)可攜式衝擊採樣器。

(二)培養箱:溫度能保持30±1o C者。

(三)加熱板:可調溫度,並附磁石攪拌功能者。

(四)天平:能精稱至0.01 g者。

(五)菌落計數器:用於計算菌落數目。

(六)高壓滅菌釜:能以中心溫度121o C(壓力約1 kg/cm2)滅菌15 分鐘以上者。

(七)乾熱滅菌器(烘箱):用於玻璃器皿等用具之滅菌。

溫度能保持160o C達2小時或170o C達1小時以上者。

(八)培養皿:90×15或100×15 mm之滅菌玻璃培養皿或市售無菌塑膠培養皿,底面平滑無氣泡、刮傷或其他缺點者。

(九)三角錐瓶:一般使用250至2000 mL能耐高壓滅菌之硼矽玻璃製品。

(十)冰桶:溫度能保持在4o C者。

(十一)水浴槽:溫度能保持在約48±2o C者。

(十二)無菌操作檯。

(十三)流量校正器。

五、試劑
(一)培養基,選擇適合許多種類之細菌之廣效性之胰蛋白大豆瓊脂培養基(Tryptic Soy Agar),其每一公升培養基組成成分:胰化蛋白腖(Tryptone)15.0 g
5.0 g
大豆蛋白腖(Soytone)或
硫化蛋白腖(Thiopeptone或Thiotone)
氯化鈉(NaCl) 5.0 g
瓊脂(Agar)15.0 g 將上述成分40 g溶於之1公升蒸餾水中pH=7.3±0.2(在
25o C),經121o C滅菌15分鐘。

置於約50o C的水浴槽中,避
免凝結,冷卻至45~50o C,分裝約15 mL之培養基至直徑90×15
或100×15 mm培養皿中,置於室溫下凝固。

(二)70%酒精﹕消毒擦拭用。

六、採樣與保存
(一)採樣點應避免在完全密閉且未設置機械通風及空調系統(或設有獨立機械通風及空調系統)的空間,如雜物間、電氣(機)
房等非污染源頭之位置採樣。

(二)進行大樓採樣規劃時,原則上應涵蓋高、中、低樓層。

每樓層至少應採1點,採樣人員可視大樓內不同樓層之公眾使用密
度,增加採樣點數。

(三)執行辦公、營業場所採樣時,應充分考量該場所之不同營運特性。

原則上,辦公場所可選擇2至4個不同時段,並平均分配
在辦公時間內採樣;營業場所之採樣時段,應包括室內空氣品
質最惡劣的情況(如人潮最多的時段)。

採樣點之佈置應避開
如電梯出入口、走道等人行干擾,或如吸煙區、打印室等其他
污染物干擾的位置,並選擇受干擾影響最小之處採樣。

(四)同一大樓或辦公、營業場所,可能有不同的個別通風及空調系統分區,採樣點應平均分佈於不同分區中。

各分區的採樣點應
距離其區隔(如牆壁)或角落最少50公分以上。

採樣時,採
樣口之位置應放置於地面約120至150公分之高度。

(五)上述地點如發現有微生物生長痕跡,或曾經遭抱怨有不適感之處,皆應列為優先採樣地點。

(六)採樣時應記錄採樣點環境温度及溼度。

(七)採樣前、後培養基應保存於4o C的冰桶中。

七、步驟
(一)採樣前先行校正採樣器之流量。

(二)視採樣空間決定適當採樣點數。

(三)將培養基放置於採樣器內,設定抽取適當空氣體積,使得空氣中的微粒直接撞擊平面培養基中繁殖培養,視採得可計數之菌
落數的時間或體積量為最佳量(約300個菌落以內),採樣皆需
進行二重複,採樣後於24小時內運送至實驗室並置於培養箱
之培養。

(四)更換未使用培養基之前,應先以70%酒精擦拭採樣器放置培養基之可能接觸部位後,再行放置未使用之培養基進行不同
位置之採樣。

(五)採樣後將培養皿置於30±1o C培養箱內培養48±2小時。

即培養24小時後需注意菌落生長情形,以利紀錄數據。

(六)計數各培養皿中所產生的菌落,並記錄之,菌落太多或雜菌菌落數太多造成判讀困難,則以「菌落太多無法計數」(Too
Numerous To Count, TNTC)表示。

八、結果處理
(一)將所計數之總菌落數,除以採樣時所抽取之總空氣體積後(需以前後流量之平均值求取總空氣體積),得到一立方公尺總空
氣中細菌濃度。

(二)二重覆的兩個培養皿檢測值相加計算其菌落數平均數,單位以CFU/m3(colony forming unit/cubic meter)表示。

(三)檢測記錄須註明採樣時間、培養起始及終了時間、培養基名稱及培養溫度等。

九、品質管制
(一)微生物採樣人員及檢測人員應具備微生物基本訓練及知識。

(二)進行微生物檢測時,所用的盛裝器具均應經滅菌處理。

(三)每次採樣時,應進行運送空白。

(四)每批次需進行一次設備空白。

(五)每個採樣點需至少進行二重複。

(六)培養基需保存於4o C,保存期限不得超過一個月。

(七)採樣器需進行採樣前之流量校正及採樣後之流量量測,所測得之流量前後差異不得超過±10%。

且流量校正器需經定期校正。

十、精密度與準確度

十一、參考文獻
(一)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ACGIH). 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oaerosols in the
indoor environment, ACGIH, Cincinnati, 1989.
(二)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ACGIH). Bioaerosols: Assessment and Control, ACGIH,
Cincinnati, 1999.
(三)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ACGIH). Threshold limit values for chemical substances and
physical agents and 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 ACGIH,
Cincinnati, 1994.
(四)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D5791-95.
Standard guide for using probability sampling methods in studies
of indoor air quality in buildings, 2002.
(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Guidelines for Air Quality. Geneva.
WHO 82-104, 2000.
(六)蘇惠貞。

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評估﹕都會區辦公大樓之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與建立室內空氣品質之可行性,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87年度科技發展研究,1998。

(七)郭玉梅、李芝珊。

亞熱帶地區室內的生物性氣膠空氣品質,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1):1-11,1993。

(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室內空氣質素管理小組。

辦公室及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管理指引,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