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历程和成效.
在建立自立自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在建立自立自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自立自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以下是在建立这样一个体系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1. 改革科技体制:通过改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机构的自主权和创新能力,激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人才。
成效: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水平得到提高,科学家的创新积极性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得到增加。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创新的成果。
成效:各类创新实践得到更好的保护,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
3. 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成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创新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加快科技创新转化的速度。
4.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吸收和吸引国外先进科技,促进本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成效: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5. 推动开放数据共享:推动数据开放,建立数据共享体系,促进科学家和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合作。
成效: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促进科技创新的跨界合作,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科技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和推动开放数据共享等举措,可以建立自立自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历程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历程伴随着新中国年轻的脚步,我国用6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30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树立了“向科学进军”、“科学的春天”、“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四个里程碑。
这四个里程碑标志着科学思想的四次“大解放”。
科技体制改革,始于1985年,迄今已走过了三个阶段,目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第一阶段: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阶段(1985~1995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
”并对科技管理机制、科技拨款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科研机构改革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1988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鼓励科研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科研机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核心是把科研任务的计划下达变成了自由基金申请。
简单地说,首先改革的是拨款制度,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个科技界不再“吃皇粮”。
这一阶段,国家总体上实施“面向经济建设”战略,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主要政策是“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
改革的重点集中在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打破铁饭碗,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二阶段:科研机构转制改革阶段(1995~2006年)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实施“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方针,明确了改革的重点任务。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一个《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步发展。
在这两个文件的指导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结构、转变机制、分流人才”,其中最大的体制结构变化就是院所转制。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科技体制改革回顾(下)

碍q ,企 业特 别是 民营科技企业 发展 的政 策因素 ,完善高 bj ,
新技术创业服务体 系,培育 富有 创新活 力的科 技型 中小企 业。 六是吸弓跨 国公司来粤设 立研 发机构 , l 鼓励外资研发机 构与我省科研院所 、大学和企业开展 多种形式 的合作研发 活动 , 联合创建实验室、 研发基地等。
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 , 以资源共享 为核心 , 打破资源分散、 闭和垄断, 封 构建开放的公共研发机
及 孵化器应实现创新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 的充分利 用 , 力促进 高新技术产业化 , 大 加强 国际科技合 作 , 为产 成
业技术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加
构 。按照整合、 共享、 完善、 提高的要求 , 有效调控增量资源 , 整合激活存量资源 ,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强农 业科技 示范 工作 , 促进 特 色农 业基 地建 设 。根
据 我省农业发展 的特 色和 趋势 , 在健 康农业 、 生态农业 、 都
市 农业 、 向 农业 等 不 同农 业 类 型 建 立 一 批 示 范 区 、 新 中 外 创
( )构建以大学和科研 院所 为主的知识创 四
心、 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和健康基地 , 成为农业科技成 果应 用 和示范的窗口, 为现代 农业发展提供示范。
新体系
以大学 、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建立一批高水平 的开放 式公共实验 室和应 用基础研究基地 , 重点为具有前瞻性 、 战
( ) 六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
改革 开放 3 年 0 广 东科技体 制改革 回顾 ( 下)
口文 / 张仁 寿
【 作者简介】 张仁寿, 广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 男,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区域经济研 究所所长 , 财务
科技体制改革历程和成效

通过提倡探索求实、改革创新、开放交流、团结协助的科学精神,初步形成开放交流的科研环境、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创新思辨的学术氛围。 新国成立60周年 科技成就报道之
3.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一家综合性地学研究机构,1956年成立,2000年初被科技部确定为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启动科技体制改革,2004年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组织的联合阶段性验收,确立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定位,正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独立科研院所。这一体制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出。
(一)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2.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有研总院曾经支援建设了十多个稀有金属、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建立我国稀有金属工业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包括“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在内的国防高科技领域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有研总院目前下属12个研究开发单位、8个控股子公司,设有9个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累计开展7000多项课题研究,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近千项,国家专利600余项。
南京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成效解读

南京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成效自八十年代中期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拉启以来,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一直伴随着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推进,从改革拨款制度和科研院所运行机制,到放活科技人员,推动科研院所转制,从发展技术市场,到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从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的科研体系,到以企业为主体的南京自主创新模式确立,南京科技体制改革为我市科技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南京的科技体制日趋合理,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2007年, 我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67万人; 科研机构总数 544个; 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 77.6亿元;专利申请量 8030件,授权量 3787件; 全年登记各类技术合同 9633份, 技术贸易合同登记额达 55.5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了 23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41.8%。
一、南京科技体制改革的提出从 20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一批国家、省、市属科研机构相继恢复和新建,到 1985年时,全市科研机构总数已达到 306家,但是由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工作刚刚恢复,科技体制基本还是延续了长期来的封闭状态,在管理上采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中型模式,具有政府主导特点,在研究与开发投入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起主体作用,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科研部门条块分割,科研成果互相不通,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变化,这种体制既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也不符合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弊端日益表现出来,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983年,我市开始着手对市属科研所进行全面调研,提出了初步的市属科研所改革方案,在全市 21个市属科研所中试行有偿合同制、课题承包制、所长负责制,经过宣传发动,抓好试点,组织推广,到 1984年底时, 已有 12个科研所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不少科研所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结成联合体,增加了科研所的收入,增强了科研工作的活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成果不断涌现,改革成效初显。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决。例如 ,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未 能确立 ; 政府抓科技促经济 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 科研 院所进入企业 , 人 才的合理分流 , 资金投入的企业 主体化等还需要探索 。 第 三阶段 , 自1 9 9 2 年 以来 的二十多年。 本 时期科技创新 体 系 的建设 重 心开 始 从纯 粹科 技 领域 内部 的结构 调 整转
技体制改革 , 发展成新 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 2 0 世纪 8 0年 代 中期 开始 的科 技体制改革 , 使 科研 院所 活力显著增 强 , 科 研成果商业 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与此 同时 , 市场对企业的调 节 能力增强 , 国有企 业大规模 引进先进技 术 , 乡镇企业 和集 体所有 制企 业迅速崛起 , 高科技 企业 和民营科 技企业蓬勃发
向注重 科技与经济 、 社会 之间 的相 互联系和作 用 , 注重强化 企业创新 功能 ; 创新体 系 中中介机 构等新组 织的 出现 , 加快 了创新 成果 的商 品化 、 产业 化进 程 ; “ 初 步建立 起 以企 业 为
2 0 1 6年第 3 1 期 总第 3 1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C RES E ARC H GUI DE
No . 3 1 , 2 0 1 6 S e r i a l No . 3 1 2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杨 艳
( 装备 学院基础 系 , 北京 1 0 1 4 1 6 )
企业管理者缺乏创新需求和动力 , 创新 主体 与创 新的利益 和 风 险不直接 相关 ; 科技决策 的科学性 和时效性无 法保证。 第二阶段 , 改革 开放初期 ( 1 9 7 8 -1 9 9 2年) 。“ 复合模式 ” 是本时期 国家科 技创 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即将竞争方式 和手 段逐 步引入传统 的计划体 系( 科 研院所开 始实行对外 “ 有偿 合 同( 契约) 制度 ” 的科 技服务 , 对 内则实行课题 承包制 的科
三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阶段与成效

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刊5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O LO GY IND US TRY O F IN P rim a r y Ne w s三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阶段与成效经过30年来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我国科技体制在体系结构、运行管理机制、创新主体活力能力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科技体系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
改革以前,我国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经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科技系统结构布局得到重大调整。
200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支出3003亿元,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三方面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8.3%、20.9%和9.9%。
2006年,我国R &D 人员总量中企业R &D 人员为98.8万人年,占65.7%;研究机构R &D 人员占15.4%;高等学校占16.1%,其他占2.7%。
从经费和人员统计指标上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近7万个,其中常设技术市场330余个,技术贸易机构32935家,各类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53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33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2家。
——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要转变,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
通过改革,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竞争择优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绩效评价等现代管理手段的使用力度不断加大。
政府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进行,项目全面实行招标,竞争资助机制不断强化;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对科技发展的引导、支持和规范作用加强;科研机构普遍推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加大了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科研机构内部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局面基本打破;竞争择优和分配激励政策,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创业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激发创新活力 支撑跨越发展——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综述

激发创新活力支撑跨越发展——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综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一个创立仅6年的科研机构,短短6年来,它在新能源与新材料、云计算与物联网等领域成功孵化了6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
“先进院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为一体,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
”院长樊建平说。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路径。
它的实践正是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下,其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独立科研院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其弊端日益突出。
科技和经济“两张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与分散重复并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一个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体制机制亟待建立。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
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开展科研院所结构调整试点,推动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要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随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科技要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上世纪末以来,全国1300多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从体制上走出了产业类院所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独立科研院所。
这一体制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出。
(一)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决定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划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2年。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
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8年。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开展了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的试点工作,1998年在中科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第三阶段,1999年至2005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
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向企业化转制,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
第四个阶段,从2006年至今。
2006年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努力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改革进入到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优化了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
改革以前,我国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
1999年时,中央级科研院所共有1000多家,其中产业部门370多家,中科院120多家,公益部门等所属有300多家,军工院所250多家。
到目前,除军工院所外,产业部门所属370多家已全部完成企业化转制(包括13家中科院研究所),公益类院所265家已明确改革方案,在中央级民口院所中,已完成企业化转制接近一半;此外,地方也有近900家开发类院所完成企业化转制。
经过多年改革,初步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2007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72.3%,企业R&D人员占全国的68.4%。
2.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通过对开发类院所实施企业化转制,从体制上解决了大批应用开发类院所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问题,转制后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 2007年247家中央级转制院所承担来自企业的委托开发经费127亿元,是 2000年的4倍;申报专利3674项,转让技术成果1642个,直接受益企业达1.12万家。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8年54个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6.5万亿,比上年增长18.6%,出口创汇1957亿美元,占全国全部出口创汇的14%。
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十”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增强了公益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配合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国家对公益科研的投入在持续加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人均事业费从过去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8万元左右,2007年国家新增“基本科研业务费”、“修缮购置专项经费”、“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增拨离退休人员费”合计19亿元。
改革后公益科研院所的学科结构得到优化,人员层次明显提升,实行了新型的人事和分配等制度,科研人员任务饱满,科技产出大幅增加,解决了一批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和适用技术,为农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4.我国科技水平和实力大幅提升。
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居美国之后,与英、德、日三国相当,数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论文增长明显,其中纳米领域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两位,引用数也进入世界前列。
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82.8万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达到29万件,世界排名居第3位。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8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500万人,R&D 人员190万人,位居世界前列。
5.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改革,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竞争资助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
科技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新修订了《科技进步法》,围绕实施《规划纲要》,制订出台了76条政策实施细则。
推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新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三)典型案例 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一所具有八十余年历史的国立研究机构。
八十多年来,一代代物理所人不仅在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物理所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管理运行体制创新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80年,由中科院物理所陈春先研究员发起,联合中科院15名科技人员在物理所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激发起一股科技创业的热潮,有力地推进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和“中国硅谷”的诞生。
陈春先研究员因此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
1994年,原国家科委批准物理所等“五所二校”进行基础性研究所改革试点。
物理所坚持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应用开发,对体制机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加大课题组调整力度,使基础研究相对集中,酝酿成立凝聚态物理中心,使研究所在合理规划、有限发展、稳定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为基础性研究所的改革发展开辟了新路。
专家组评议指出:“中科院物理所是我国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科研机构”,“做出过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1998年,物理所作为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单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凝练科研目标,大力调整科技布局,深化完善评价体系,凝聚、吸引优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目前,以物理所为依托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顺利推进,物理所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2.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
有研总院曾经支援建设了十多个稀有金属、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建立我国稀有金属工业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包括“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在内的国防高科技领域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
有研总院目前下属12个研究开发单位、8个控股子公司,设有9个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累计开展7000多项课题研究,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近千项,国家专利600余项。
(1)科研、产业工作进展——研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有研总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强绿色冶金工艺、有色金属制备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支撑行业进步。
“生物冶金关键技术研究”在位于高原缺氧的西藏地区玉龙铜矿获得应用,大大提高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的利用率;福建紫金矿业公司依托该技术,建成了国内首座万吨级生物冶金提铜生产线,标志我国生物冶金工程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稀土非皂化萃取分离技术”在国内8家大型稀土企业推广应用,成为新一代稀土萃取分离主流工艺,有效缓解了制约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近年来,有研总院采取多种模式,将一大批科研成果通过自主实施、联合开发或对外辐射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转制以来,通过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先后组建了8个控股公司,形成了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稀贵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及合金粉末等6个高技术产业,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亿元,利润总额1.7亿元,缴纳税金1.61亿元。
同时,积极推动高性能球形氢氧化亚镍、储氢合金等电池新材料制备技术的转化,“镍氢及镍氢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球形化合成及工程化技术”已在全国6家企业实施转化,建成了50余条生产线,累计创产值超过38亿元。
——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有研总院积极发挥所属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为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做出贡献。
与中国铝业公司在电解铝、铝合金等方面的技术合作继续深化,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单位签订了海外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金川集团公司合作开发球形电池材料的工程化技术,与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一批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3.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一家综合性地学研究机构,1956年成立,2000年初被科技部确定为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启动科技体制改革,2004年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组织的联合阶段性验收,确立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定位,正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目前,学科从原有的87个研究方向调整为45个,形成5大学科群、25个学科组以及5项公益类工作;精炼组织机构,遴选专业技术人员,人员结构更加优化。
建立了分类聘任制度;试行“三元结构”工资;面向国内外引进、招聘人才。
2001-2008年院科研能力建设总计完成投资达50087万元,科研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了1个国家工程中心,8个部级、6个院级重点实验室等。
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奖百余项。
2007年,科研竞争力进入《世界科研机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1000强,在5个进入千强排名的中国科研机构中综合排名第3位。
在地学领域第一个国际二类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总经济收入从2001年的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26亿元。
在职职工收入从2001年2.4万元/人年增长到2008年7.1万元/人年。
通过提倡探索求实、改革创新、开放交流、团结协助的科学精神,初步形成开放交流的科研环境、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创新思辨的学术氛围。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科技成就报道之查看《中国科技财富》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