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和淡清雅”探赜——浅论徐上瀛的音乐理论及美学思想
琴

雅致淡远,历久弥醇---浅谈《谿山琴况》“淡”况的审美思想“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有云之:“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郊外赛马,吹箫抚琴,吟诗作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失为文人雅士的一大情趣啊!这其中,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最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它寄托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古有名琴绿绮、春雷、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也有名曲《广陵散》、《潇湘水云》、《幽兰》等。
好琴焉能没有好的弹琴方法来驾驭呢?明末清初著名的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谿山琴况》就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古琴演奏艺术的美学理论专著。
他的琴学理论可称之为是古代琴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被誉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三大书之一的《谿山琴况》,其所表述的琴乐审美观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琴乐在成熟时期的主导审美思想,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的很好总结。
作者总结了前人古琴表演艺术的丰富经验,以古琴演奏技艺手段为基础,在技艺上的分析又是以其琴乐审美思想为指导,且仿照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而提出“二十四况”,阐释了其“和”的琴乐审美理想和追求。
二十四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况“和”为全篇总纲,属本体论范畴;第二至九况是对琴乐的精神风格的具体阐释,属审美论的范畴;后十五况是对琴乐音色、技术、处理的具体要求,属演奏论的范畴。
本书通过对24个琴乐审美范畴的阐发,较为完整而精到地探讨了古琴演奏美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
在琴乐“二十四况”中,具有理论核心意义的就是“和”。
“和”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上一个最为基本的审美范畴,影响我国数千年的“和”的音乐审美观的核心内涵“中和”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乐记》要求音乐必须要有“和”的情感特征和形态特征,即“乐而不乱、乐而不说(悦)”等,这实际上是对前秦儒家思想的继承,是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音乐审美观的发展。
《谿山琴况》里,“和”是诸况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在全篇与琴乐审美相关的内容中,几乎都是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琴况》中指的“和”就是“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即手指必须符合琴弦的客观性能,取音要准,节奏清楚、层次分明,技巧高超并准确地表达琴曲的思想内容。
《溪山琴况》音乐美学思想撷菁

《溪山琴况》音乐美学思想撷菁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笔者仅就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专著《溪山琴况》,结合其音乐美学思想,试论“弦、指、音、意”之间的关系对于二胡演奏之今用价值,旨在拓宽演奏者的演奏思路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想象意境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一《溪山琴况》概述《溪山琴况》(以下简称《琴况》)是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专著,也是明清时期较为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之一。
所谓“琴况”即琴乐审美之状况,它继承发展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总结了明末以前琴的表演艺术的丰富经验,并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总的美学原则和理想的审美标准。
书中比较注重研究音乐自身的特性和规律,特别是在演奏艺术美学思想的方面,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被琴家视为必读的琴书之一。
它将古琴演奏技艺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对清代琴坛乃至今天的传统器乐演奏艺术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琴况》共提出二十四况,分别是:和、静、清、远、古、淡、怡、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蔡仲德等学者认为,前九况属于古琴演奏的总体精神和审美观念,后十五况则是有关琴的声音和演奏方法的具体审美要求。
其中,“和”况为《琴况》之首,也是全篇总纲,它具有多种意义的内涵。
笔者仅从琴乐演奏中“弦、指、音、意”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二胡演奏艺术的价值体现等方面来探讨。
二解读首况“和”之弦、指、音、意的相互关系《琴况》首推一个“和”字,“和”也是全篇二十四则的总纲。
文中说:“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即如何正确处理乐器、演奏技巧、音乐形式美、想象、风格、表现内容、意境、情趣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使之熔铸成一个整体。
“和”即“合”,是孔子首倡的一种以“中庸”为本的美学观念,《琴况》之“和”意为协调一致,彼此协和。
1 弦与指合:即指法必须符合琴弦的客观性能。
弦有一定的特性,要顺应它,合乎它自身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运指,而不同指法的运用要适应弦的特性。
《溪山琴况》“和淡清雅”探赜——浅论徐上瀛的音乐理论与美学思想

l
绪论
曲的创 发达, 《琴律 明清时 秘谱》。 瀛的《
至 黎总部
2 徐上瀛,出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卒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 年)。号石帆山人,别名青山,江苏娄东人,明末著名琴家,虞山派代表人物。 武举出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珙,隐居吴门。万历年间曾师从陈星源、张渭川 学琴,并与严徵交往,后继承虞山派“清、微、淡、远”之琴乐风格,并兼取各 家之长,别创一格,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被誉为“今世之伯牙"。著有《大 还阁琴谱》、《溪山琴况》、《万峰阁指法闷笺》等。
Lastly,by organizing the thought of each chapter in this thesis,the conclusion part concludes that XiShanQinKuang is a masterpiece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the Guqin School,that the four tastes of HeDanQingYa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XiShanQinKuang,and that they all have great impacts on 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aesthetics history. Key words:XiShanQinKuang;He;Dan;Qing;Ya Type of the Thesis:Theoretical studies
解读《溪山琴况》中以“和”为主题的儒家音乐思想

平中 ” 在 极 端 的 环 境 中 寻 找 一 份 平 和 与 优雅, 这也正 所谓 “ 重而 不虚 , 轻 而 不鄙 ,
疾而不促 , 缓 而不驰 ” . 由此 可 见 . “ 和” 就 是指适中、 平稳 、 张 弛 有度 。 对于“ 和” 的 主 张和推 崇 , 《 溪 山 琴 况 》中直 接 表 述 为 “ 不
在 弹奏 技 巧 的赘 述 上 . 而是 进 一 步 上 升 为
仲 舒 则 认 为是 “ 和静” . 吴毓 清 将 其 解 读 为
“ 清和淡雅 “ . 蔡仲德认为应该是“ 淡和 ” 二
字 归纳 一 下 , 它 的 基 本精 神 内涵 就 是 一
鄙, 疾而不促 , 缓 而不 驰 。 ” 这是“ 和” 的集
地 方。
曲得 其 情 ” 在 弹 奏 的过 程 中 , 琴 乐 必须 合
乎 章法 、 合乎节奏 , 这 样 的 乐 音 才 会 绕 梁
三 日. 达到指 与音的“ 和” , 这 是 对 弹 奏 者
、
以“ 和” 为 美 的 基 本 内涵
此外 , 《 溪 山琴 况 》 中提到的“ 和” 是 指 适中、 平稳 、 恰如 其 分 , 这 也 正 是 古 琴 弹 奏 中的“ 细 辨 其 吟 猱 以叶 之 . 绰 注参 天 大 树 .那 书 中 对 于
中 的特 定 内容 可 以 给人 无 尽 的遐 想 空 间 .
中 体 现 而 在 著 作 其 他 几 况 中也 经 常 提 及, 如“ 不足 , 则音 亏却 : 太过 , 则音支离 , 皆为 不 美 … ‘ 无 毗 阳 毗 阴偏 至 之 失 ” “ 不 清不重者 , 中和 之音 也 。… . . 要知轻不浮 , 轻 中之 中和 也 : 重不 煞 , 重中之中和也。” 这 就 决 定 了古 琴 弹 奏 者 必 须 对 其 有 着 绝 对 的掌控 分寸 . 游 刃有余 。 这 是 乐 教 过 程 中 不可 或缺 的 “ 和” . 更是 一种 登 峰 造极 的 音 乐造 诣 而 乐 理 上 的 这 种 “ 和” , 恰恰 是
《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简析

《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简析摘要:《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一部集大成的琴乐美学理论著作,作者徐上瀛以“淡和”的审美观为主旨,以此形成审美价值标准,展开于弦、指、音、意的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用以修身养性陶冶天下人之性情,并使之清静纯正为审美理想,试图达到“通乎杳渺,出有入无”,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的“希声”审美境界,满足了主体的审美之需要。
关键词:《溪山琴况》;徐上瀛;美学思想;审美价值体系一、《溪山琴况》的审美价值观念体系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名琪、别署青山,生卒不详)的《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琴乐美学专著。
既提出了琴乐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而且从音乐演奏的技术(手段)与音乐表现(目的)的有机关系出发做出了理论上的阐发,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越了前人故此《溪山琴况》是古琴美学之集大成者,表现出一个较为完备的审美价值观念体系。
《溪山琴况》以“淡和”的审美观为主旨,并以此形成审美价值标准,展开于弦、指、音、意的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以修身养性陶冶天下人之性情,并使之清静纯正为审美理想,试图达到“通乎杳渺,出有入无”、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的“希声”审美境界,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
下面拟从审美价值论之视野试析之。
二、《溪山琴况》的审美价值标准这部文献题名中所谓的“琴况”,是指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
为此徐上瀛提出了二十四“況”: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具体而言,前九况是作者要求琴乐具备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意蕴,是对古琴艺术的精神追求,是琴乐的“神”。
后十五况则是对古琴艺术技巧的追求,是琴乐的“形”。
“神”与“形”相异,“神”是统帅;“神”与“形”不相离,“神”贯穿于“形”,“形”表现了“神”。
可以看出《溪山琴况》所提出的前九况是对前人琴论更全面更具深度性的概括。
从《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看钢琴表演艺术

从《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看钢琴表演艺术论文摘要:文章以《溪山琴况》为研究立足点,笔者通过《溪山琴况》中的二十四况以及徐上瀛以“和”为理论核心意义的美学视角出发,进一步延伸到钢琴音乐学习领域,从更深层次探讨钢琴演奏之道。
从演奏技巧、情感表现以及内心听觉等方面切入,探讨何为富有生命力的音乐。
关键词:溪山琴况演奏技巧情感表现内心听觉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有许多学者就《溪山琴况》这一经典著作研究古琴艺术,如王跃珠发表在1984年04期《中国音乐》的《徐上瀛与<溪山琴况>》;也不乏有从《溪山琴况》的美学角度出发,结合二十四况的艺术价值拓展到其他表演艺术领域。
例如杜洪全于《中国音乐》1996年03期发表的《溪山琴况》今用之价值;修海林于《音乐研究》1989年01期发表的《溪山琴况》的琴乐审美思想;四川师范大学的秦琴2001年所著的《溪山琴况》中的音乐审美思想等。
笔者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参悟了二十四况的美学思想,以小见大,将其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到钢琴表演艺术当中去,就钢琴表演中的演奏技巧、情感表现、内心听觉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溪山琴况》,简称《琴况》,它总结了明末以前古琴表演艺术的丰富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古琴表演艺术的美学原则,是一篇颇有见地的音乐美学论著。
作者徐上瀛(?——约1662),号青山,明亡后改名谼,号石泛山人,娄东(今江苏太仓)人。
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
这二十四况是: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在琴乐“二十四况”中,具有理论核心意义的就是“和”。
所以徐上瀛在卷首便提到“二十四况”中,“其所首重者,和也”。
说明“和”况作为琴乐审美范畴之一,在琴学理论中,具有其他琴况不能替代的地位。
浅谈《溪山琴况》中的美学思想

浅谈《溪山琴况》中的美学思想发表时间:2019-09-22T00:53:07.8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由玥[导读] 摘要:《溪山琴况》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这是一部全面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琴乐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具有儒道互渗兼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溪山琴况》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这是一部全面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琴乐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具有儒道互渗兼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这本书并对清代乃至近现代的琴论和古琴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溪山琴况;古琴;美学专著;文化精神;欣赏中国古典音乐,需妥了解中国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
明末清初著名琴师徐上瀛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的《溪山琴况》向我们讲解的就是古人在演要古琴时琴法、指法、控制音色的技法和意境。
“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
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按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音乐的主要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系统地阐述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
而“静”和“清”尤让我们动心。
音乐本就是声音的艺术,“清静”不是与之相背吗?细读之下方始明白,“抚界……独难于运指之静”,“静在声中求静耳”。
欣赏古乐,我们可以从琴声中体会出演奏者的心境。
音乐来自于心境,如果心有杂念的叶候弹琴,是不可能得到淡泊宁静、游神于皇之上的“希声”的。
而“清”则是声音的主字。
要想做到这个“清”字,必须要选择一个很清静的场地,找把好琴,将琴弦擦拭十净,然后调整好心情,以平静的心态投入地演奏。
一句话,弹者心静、气静,听者也。
一、开放包容的审美态度和与自然融合的审美体验《溪山琴况》中可以被纳为审美标准的章节有“和”“清”“远”……,在“中正”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庸”的观点上),不避讳谈论如“今”与“古”、“俗”与“雅”等容易走向极端的矛盾关系,并且各取其美,有着非常开放包容的态度。
《溪山琴况》的演奏美学思想

■■■●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20 ・ 2 09 第 期
《 山琴况》 溪
的演 奏 美学 思 想
周 归
( 州大 学艺术 学院 贵 贵 州贵 阳 500 ) 50 3
《 山琴况> ( 溪 以下简称 ( 琴况 》 )
摘要 :《 山琴 况》 是 徐上 瀛全 面系统 溪 地论述古琴 艺术理 论 的美学 专著,他继
收 稿 日期 :2 0 09—2—2 8
作者简 介:周 归, (9 5一) 18 ,湖南 益阳人 ,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2 0 在 读研究生 ,研究方 07
面:音乐美学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演 奏 的 心境
安静 的环 境对 音 乐表 演十分 重 要。 另 ” “ 况 ” 中说 : “ 迟 未按弦 时 ,当先 肃其 气 ,澄其心 ,缓其度 ,远 其神 ,从 万籁 具寂 中冷 然 音 生 ,疏 台寥 廓 ,空 若 太
影响 ,不能在 乐曲里 留下换指 或动作忙
乱 的痕迹 ,此 所谓 “ 动宕 无 迹 ” 。手指
的动作与乐 曲节 奏 的快 慢、旋律 的起伏 要保持一致 ,此所谓 “ 恰如胶漆 ” 。
2 指 与音 和 、
聚神。在 “ 静况” 中 ,徐 上瀛要求 弹琴 人要有淡泊宁静 的心 态。他说 : “ 盖静 由中出,声 自心生 ,苟 心有杂 扰 ,手指
艺理论。
有他 对于 演奏 心 理特 征 的独 特 精 辟 的
见解 :
心境 、审美追 求作 了精辟 的论述 。 《 溪
山琴况》 中描写 的是 一种儒道佛 融为一 体的修养境界 ,体 现 了 中国传 统士大夫
的 理 想 人 格追 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