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1节-第3节水的分布与组成、密度概要
八年级自然科学第一章第二单元 水的组成和水的密度浙江版知识精讲

初二自然科学第一章第二单元 水的组成和水的密度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第二单元 水的组成和水的密度二. 重点、难点:1. 确认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掌握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单位及其相互换算关系。
2.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3. 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 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1. 水分子的变化(1)桌上放8 枚 5 角硬币和4枚 1 元硬币。
(2)每 2 枚 5 角硬币和1 枚 1元硬币组成 1 个水分子。
如下图:(3)现在,你扮演电流的角色 , 把水电解 , 将硬币重新排列 , 排出电解产物。
(4)想一想,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5)和你的同学一起用上述硬币模型排成:冰、液态水、水蒸汽,你再扮演加热的角色,排出变化的情况。
2. 电解水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V 氢气:V 氧气=2:1通电水 氢气+氧气氢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是自然界最轻的气体,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氧气能使有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密度的公式:Vm=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
从数学的角度看有三种情况:(1)ρ一定时m和V 成正比; (2)m 一定时,ρ与 V 成反比; (3)V 一定时,ρ与 m 成正比。
结合物理意义,三种情况只有(1)的说法正确,(2)(3) 都是错误的。
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4. 密度与质量、体积关系5.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 千克 / 米3。
正确读法为千克每立方米,符号kg/m 3, 常用的单位是克/厘米3, 正确读法是克每立方厘米 , 符号为 g/cm 3。
八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主要内容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重难点分析1.了解地球上主要水体的组成和分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为后面两个知识点作铺垫。
2.通过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物对环境适应三方面阐述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3.水的循环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地球表面物质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先了解水循环定义,再按照其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陆、海海以及陆陆之间循环三种情况,学习它们的特征和相互转化关系。
例题分析例1 下列有关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A.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淡水B.土壤水、湖泊淡水、大气水C.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D.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例2 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B.内陆水循环的水量最大C.内陆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一样大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不断转化知识延伸磁水和磁化水指南针发明后,人们长期寻找液态“磁铁”,本世60年代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磁液,磁水就是磁液的一种。
把颗粒直径为微米级的铁氧体磁粉在皂化剂(如肥皂液)的作用下,溶化在普通水中,形成1018颗粒/厘米3的悬浮的乳化液体,这种水就是磁水,它的比重比水大。
磁水有磁性,可以与磁铁作用,表面张力很大,可使磁液表面变成弧形。
碳水的浮力很大,钨球都可在磁液内浮动。
磁水还有双折射现象,可使自然光通过时由一束变成二束。
磁水的用处很大,如用作特种真空泵中抽吸空气的介质;用作超大功率扬声器的阻尼磁铁;作成磁性墨水用于宇宙空间失重情况下的自动记录;用磁水制的针剂可对人体任何部位病变进行治疗;用于新型磁染色工艺等。
让水通过强磁场(我国常用2,000~8,000奥斯特的磁场)具有一定流速(一般在0.7~1.5m/s),这样形成的水就叫磁化水。
磁化水的用途也很大,它能使水壶和锅炉里的水垢疏松,达到清除水垢的目的。
用在制碱工艺中,可提高产量。
用磁化水冲洗照片、底片等可减少耗水量。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页眉内容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八年级自然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单元 水在哪里浙江版

八年级自然科学第一章第一单元水在哪里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单元水在哪里二重点、难点:1 水的分布2 水的重要性3 水循环【教学过程】1 水的分布水能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等三种基本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分布极其广泛。
在水圈内,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动植物体内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水,还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态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南北极和陆地的高山上。
地球上的水量是极其丰富的,其总储水量约为亿立方千米,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水圈内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大部分水储存在低洼的海洋中,占%,而且%(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仅占总水量的%,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占%)和地下(占%)之中。
如果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1%,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主要是因为在总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洲,或者降水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
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的,但适合饮用的淡水水源则是十分有限的。
2 水的重要性水是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和水的存在有关。
水和热的结合,可以成为控制一个地区基本自然环境特征的主导因素,水和热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水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生命依赖于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是每时每刻都需要水。
3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存在着明显的水循环现象。
根据循环的过程,水循环可以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基本形式。
大循环就是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的相互转化,如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转化为大气水,再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大气水在一定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表面,最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水1)组成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地球水总量0.94﹪冰川水占68.69﹪陆地淡水:占总水量的2.53% 地下淡水:占30.06﹪其他水体液态:大部分水2)存在形式:固态:寒冷的基地和高山上气态:空气中的水3)作用:a、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b、水是生命有机体重要组成部分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2、水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1)小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海洋—陆地—大气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1)2)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氧气3)物理变化:a、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只是物质在外形和状态方面发生变化b、例子:水冰木头桌子c、实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本身不变,只是粒子之间的间隔运动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a、定义:宏观:产生了新的物质微观: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改变b、例子:石墨金刚石铜绿的产生水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是化学变化过程2、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在在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是0℃在常温下是液态、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3、冰山的形成1)冰川的形成两个重要因素固态降水:雪、雾、雹温度极低粒雪:雪花落地后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过程: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他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不断挤压,其中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至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山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慢慢流下就形成了冰川2)冰山海上漂浮的冰山是冰川断裂进入海洋的巨大冰块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 m / v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33)单位:国际单位:㎏/m3常用单位:g/ cm注:m、 v、ρ三量单位必需统一4)换算关系:1kg/m3=1×10 -3g/cm35)性质: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同一物质,密度值不变6)变形公式: m=ρv v=m / ρ2、密度的测量方法1)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2)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3)计算3、密度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水在哪里一、水的分布:1.海洋水:96.53%(最多)2.陆地淡水:约2.53%3.生物水: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水母中含水量最高)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 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 98%,草本植物中约占 70%~85%。
二、水的形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水的循环: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径流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 2.海上内循环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第二节:水的组成1.各极产生的气体名称、体积、检验方法电解水的实验。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2)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两玻璃管内液面下降;(3)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氢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4)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负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正极;(5)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
2.水的电解方程: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3.结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4.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2、密度只跟物质本身有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4、密度单位:克/厘米3或者千克/米3换算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5、水的密度:ρ水=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含义:表示每厘米3水的质量为1克或每米3水的质量为1千克。
6、会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①原理:ρ=m/v ②器材:7个③会使用天平和量筒(使用、读数)④测固体的密度的步骤(如果密度小于水怎么办?)⑤测液体的密度的步骤(先总后剩)第四节:水的压强一、压力:(1)压力的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上的水A.水的分布1.水的分布2.水的存在形式1)液态水: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水2)固态水:极地和高山上的冰川3)气态水:空气中的水蒸气B.水的循环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持续运动的过程,包括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2.水循环的过程1)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a)蒸发: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释放出来,转化为大气水b)升华:冰川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成为大气水2)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重新凝结成为液态水或凝华为固态水,并以液态雨水或固态的雪、冰雹等形式降落下来,落到陆地,成为陆地水,落到海洋成为海洋水3)陆地水→海洋水、地下水a)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在地球的引力的作用下,直接汇集成河流水、湖泊水,并形成地表径流,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b)另一部分则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并形成地下径流,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
当然,还有少量陆地水转化为冰川C.水资源的分布1.全球水资源分布情况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在经受着缺水的煎熬,甚至在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城市的供水也越来越困难。
2.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大量的淡水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一半以上严重缺水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D. 水与生命1. 水对植物的作用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植物的各大器官中都含有水,但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含水量是不同的,如根尖、嫩芽等含水量为60%~90%,干种子为10%~40%。
八年级上册 科学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那里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则以气态存在.水的总量达到1 .4×10 km³,约占地球总质量的万分之二.海洋占地球总水量96.53%,陆地淡水占2.53%,但水体种类非常多(大部分是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它水体),实际可用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当今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河流,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去占0.94%.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生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生物体水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终止.据测定:人体有重量2∕3以上是水,儿童达到4∕5.各种生物都一样.一个健康成人一天约需2.5升水水的循环: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详细见书第5页第二节水的组成水(H O)—→通直流电—→氢气(H )+氧气(O )阳(正极)产生氧,阴(负机)产生氢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氧气的检验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内,小木条复燃氢气的检验方法:点燃,发现它会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也就是说氧气和氢气是从水中来的,所以水是氧和氢组成的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液态,沸点100℃.凝固点0℃.水4℃时密度最大,4℃以下时热缩冷胀, 4℃以上时热胀冷缩.第三节水的密度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密度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质量常用单位是千克.体积是米³,密度单位是千克∕米³(kg∕m³) 克∕厘米³(g∕cm³)实验证明:质量跟体积成正比,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1克/厘米³,也就是说1厘米³水的质量为1克.酒精密度0.8克/厘米³,铁密度7.9克/厘米³各种物质都有它自己的密度.物质不同密度一般也不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大小无关.第四节水的压强压力: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不是重力,在水平面上静止不动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压力的特点:力作用在受力体的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1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2产生原因:物体之间相互挤压.3作用点:在受力物体表面.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且指向受力物体)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还跟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压力固体压强:我们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受力面积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P=F÷S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帕=1牛∕米².帕很少,常用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1帕相当于一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力)液体的压强: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P液=ρ液·ɡ·h (ρ液:液体的密度, ɡ:9.8N/kg h:液体的深度)(用到公式有G/m=ɡρ=m÷V代入P=F÷S得P液=ρ液·ɡ·h )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2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1减小压力,2增大受力面积第五节水的浮力浮力:所有的液体(气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托”的力叫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悬浮在液体中: F浮=F下表面-F上表面浮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受到的浮力大于所受的重力时(F浮>G物),物体会上浮,当它受到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F浮<G物),物体下沉;当它受到的浮力等于所受的重力时(F浮=G物).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密度计:它是根据浮力=重力的原理.液体的密度不同,吸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吸管的位置也是不同.根据这个原理制作了密度计.(密度计刻度上疏下密)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如砂糖,高锰酸钾等)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水是较好的一种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于水中,也有一些不能溶解在水里,但它们有时会溶解在其它溶剂里.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有酒精,汽油,丙酮等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面而形成的物质.(长期放置固体小颗粒会下沉)如泥水,血液等乳浊液(乳状液):小滴液分散到液体里面而形成的物质.(长期放置固体小滴液会上浮)如牛奶,原油等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这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这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浓溶液:溶有较多的溶质(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泡和溶液跟浓稀没有关系)稀溶液:溶有较少的溶质(不一定是不泡和溶液,泡和溶液跟浓稀没有关系)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数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溶解能力越强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g)溶解度(g)= ×100%(溶剂)饱和溶液中的溶剂的质量(g)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晶体:这种有规则形状就是晶体,有固定的溶点(硫酸铜,云母,食盐)结晶:结晶是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人们从水种提取物质时,通常是二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1我国的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但我国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所以是世界贫水国之一.2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3从时间分配看,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北方更为明显常用净化水的方法有1沉淀法2过滤法3蒸馏法沉淀法中常用的凝聚剂是活性碳和明矾水与生命的关系水在那里地球上水的循环电解水水的组成水的组成水的重要性质密度公式水的密度密度单位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压强的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水的压强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方法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密度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深度示重法求浮力:F浮=G-F'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公式法)漂浮:F浮=G水的浮力平衡法求浮力悬浮: F浮=GF浮>G:上浮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悬浮F浮<G:下沉溶液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悬浊液乳浊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溶解度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计算方法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表达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方式溶液的配制结晶的概念冷却热饱和溶液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结晶的应用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水的利用和保护水的污染与净水方法过滤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水的分布、组成、密度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了解并熟悉掌握水的分子组成,与元素组成。
4、熟练掌握氧气,氢气的相关特性。
5、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6、了解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
7、养成学生由浅及深,从本质分析的方法与思维。
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新学期课,无课前梳理)二、知识梳理水的分布:一、水: 1.海洋水,96.53%2.湖泊咸水与地下咸水,0.94%3.陆地淡水2.53%:i,冰川水68.69%ii,地下淡水30.06%iii,其它水体:①永冻土底冰 0.86% ②土壤水0.05%③湖泊淡水0.26% ④沼泽水0.03% ⑤河流水0.006% ⑥生物水0.003% ⑦大气水0.04%4.水主要以液态与固态的形式存在,同时在空气中以气态存在。
5.人的体重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水分,儿童达到了4/5,水母达到了98%。
二、水的重要性: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见P4表实验:黄瓜放盐)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举例:绿色植物 A.光合作用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C.蒸腾调温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举例:气根、叶刺、骆驼、沙拐枣)三、水的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2、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课堂练习:1.地球上存在着水且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被水覆盖,可以说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水___球。
2.地球上的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内,海洋水是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3.47%,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
在陆地淡水中冰川水占68.69%。
可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全部淡水的 0.3%为人类提供了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3.地球上的水的存在形式:固体、液体、气体4.当今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地球上淡水资源总量的0.3%,主要(A)A.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B.江河水、湖泊水、深层地下水C.江河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D.海洋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5.下列水体更新周期最短的是(A)A.大气水B.地下水C.海洋水D.冰川6.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海水,其主要原因是(C)A.海水比较浑浊B.海水常受各种污染C.海水的盐度高D.海水温度低7.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B)A.无机盐B.水C.蛋白质D.纤维素8.地球上水含量最多的是(D)A.地下水B.冰川水C.河流水D.海洋水9.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B )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陆地内循环D. 大洋循环10.仙人掌的下列结构中与缺少水分无关的是(D)A.发达的根系B.叶转变成叶刺C.植株高大D.肉质茎11.根据课本“水的循环”图,我们可以知道: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合海洋水会以___蒸发_的形式,转化为气体。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出来。
固态的冰川会直接升华为气体或融化成液体补给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空气中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回重新液化成为液态的水或凝固成固态的水,并以各种形式降落到地表或海洋。
12.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水,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冰川、地下淡水和河流湖泊。
其中海洋水是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它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但水体的种类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饮用用水。
水的组成:电解水:水→氢气+氧气(通直流电)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两种气体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木条复燃→氧气可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水的基本性质:颜色无色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100℃气味无味凝固点(在标压下)0℃状态液态水的异常现象氧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支持燃烧、呼吸氢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可以燃烧水由水分子组成例1: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氢气的密度为0.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气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2:1二、课堂练习。
1、电解水实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与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质量比为1:8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中由 2 个氢原子和1氧原子构成,水是(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纯净物。
2、根据水的分解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两电极上都有气体冒出,连接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连接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连接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连接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的2:1倍。
实验结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1)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D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B.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C.海水、湖水是混合物,氢气燃烧生成的水是纯净物D.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的反应是分解反应5、下列关于水在通电情况下的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B )A.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中可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B.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D.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86、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 A )A.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B.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而且体积比约为2∶1C.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D.水发生分解反应,在插入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7、有人说由氢气+氧气水可以知道,水应该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错。
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8、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
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查阅资料】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点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任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
说明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碱性,管②附近的溶液呈酸(选填“酸”、“碱”或“中”)性。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
乙同学、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
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量过多。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碳棒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甲同学用酚酞试液来测定溶液,原因是酚酞遇碱变红。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盐酸,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
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生成的是碱性较强的氢氧化钠。
水的密度一、1. 分别用量筒量出40、80、100毫升的水,用天平在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
将有关数据填入表格中,并计算出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体积/毫升 质量/克 质量/体积 克/毫升1 40 40 12 80 80 1 31001001思考和讨论 你能对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后归纳出结论吗?结论;水的质量跟体积正比,而且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1克/毫升,即1毫升的水的质量为1克。
2. 把上述活动中的水改为酒精进行实验得到出相关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体积/毫升 质量/克 质量/体积 克/毫升1 40 36 0.82 80 64 0.8 3100800.8结论 酒精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1毫升的酒精的质量为0.8克。
推广 进一步实验可测得:1立方厘米的铁的质量为7.9克,1立方厘米的铜的质量为8.9克。
结论 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相同。
即: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物质的特性叫密度。
1.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 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3. 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克/立方厘米 二、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能相互区分辨认的一种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力学性质。
它表示相同的体积情况下,不同的物质质量不同;或者说要相同质量情况下,不同的物质的体积不同的性质。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大小、质量的多少无关。
密度公式vm=ρ是定义密度大小的公式。
但不能决定某种物质密度的大小,所以说,密度不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也不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在学习密度公式时,要明确它的物理意义,这一点十分重要。
例如纯水的密度是1.0×103kg/m 3,它的物理意义是:1m 3的纯水质量是1.0×103kg 。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 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的单位还有g/cm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g/cm 3=103kg/m 3,由此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同的,但也有密度相同物质,如煤油和酒精的密度都为0.8×103kg/m 3。
若不同物质的体积相等,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若不同物质的质量相等,则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三、测定物体的密度实验根据密度公式Vm=ρ来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因此,只要测出固体或液体的质量m 和体积V ,代入公式便可求得它们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