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晋门阀政治》

合集下载

东晋门阀政 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 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读完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复杂而独特的历史时期,心中感慨万千。

东晋时期,门阀政治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特殊的政治格局下,皇权不再独尊,而是与门阀士族共同治理天下。

这种政治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自东汉以来,世家大族逐渐崛起,他们通过土地兼并、经学传承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

到了西晋,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更是为士族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士族子弟能够轻易地进入仕途,占据高位。

然而,西晋的短暂统一并未能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八王之乱的爆发导致了西晋的迅速衰落,随后的永嘉之乱更是让中原地区陷入了混乱。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司马氏家族南迁建立东晋政权。

由于东晋皇室自身实力薄弱,不得不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来维持政权的稳定。

这些门阀士族凭借着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力,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拥有巨大的权力,甚至能够左右皇位的继承和政治的走向。

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皇权与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一方面,皇权需要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皇权又时刻想要摆脱门阀士族的束缚,重振权威。

而门阀士族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斗争,他们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和利益,相互倾轧,明争暗斗。

琅琊王氏在东晋初期可谓权倾朝野,王导在内辅佐朝政,王敦在外掌控军事。

然而,王敦的叛乱却让王氏家族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颍川庾氏在王敦之乱后崛起,庾亮、庾翼兄弟先后掌控朝政和军事,但庾氏家族的势力也未能长久维持。

谯国桓氏的桓温凭借着北伐的功绩,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甚至有篡位之心,但最终未能成功。

陈郡谢氏在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谢安、谢玄等成为东晋的中流砥柱,但谢氏家族在谢安死后也逐渐衰落。

在这一政治格局下,东晋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内部的斗争和矛盾不断消耗着国家的实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东晋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和文化成就。

东晋门阀政 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 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晋门阀政治就像一场独特而复杂的大戏。

读罢相关的书籍,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种种权谋斗争与家族兴衰。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他们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些士族大家,凭借着祖上的功绩、家族的人脉和财富,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

而皇帝,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他们权力博弈中的一个棋子。

就拿琅琊王氏来说吧,那可是东晋初期一等一的豪门大族。

王导,这位在东晋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位高权重,几乎主导了东晋初期的政治格局。

当时民间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马”则是司马氏皇族。

这足以看出王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宫廷之中,大臣们议事,王导振臂一呼,众人纷纷附和,皇帝坐在高位上,虽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王氏家族的子弟们,凭借家族的荫庇,轻而易举就能获得高官厚禄。

他们出入宫廷,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再说说陈郡谢氏。

淝水之战,那可是谢氏家族的高光时刻。

谢安坐镇后方,指挥若定,谢玄率领北府兵在前线奋勇杀敌,最终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苻坚。

这一仗,让谢氏家族的声望达到了巅峰。

我仿佛能看到谢安在战前的沉着冷静,他一边与亲友下棋,一边心中谋划着战略。

而战场上的谢玄,身披铠甲,手持长剑,激励着士兵们奋勇向前。

战后,谢氏家族的府邸门庭若市,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

然而,门阀政治也并非一帆风顺。

各大家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有时候,为了拉拢一个盟友,不惜牺牲家族的利益;有时候,为了打压对手,用尽各种阴谋诡计。

在这其中,普通百姓的生活可就苦不堪言了。

门阀士族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百姓们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税收沉重,徭役繁多,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有一次,我在书中读到一个细节,让我对这种现象感触更深。

说是有一个小村庄,因为连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村民们纷纷逃离。

原本热闹的村庄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解读 《东晋门阀政治》 脱水精华版

解读 《东晋门阀政治》 脱水精华版

解读《东晋门阀政治》脱水精华版作为一个偏安南方的小朝廷东晋存世,不过100余年,但在政治方面,东晋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他实行的门阀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既没有先例也没能延续堪称独一份。

所谓门阀指那些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也成为氏族它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到了汉末三国氏族具有很大能量,连曹操这样的枭雄也要依靠他们。

至于晋朝的创立者,司马氏家族本身就是士族,他们能取代曹魏政权很大,原因就是得到了其他士族的支持,不过那时候的士族只能影响朝政决策权仍在皇帝。

到了东晋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士卒们坚持皇帝只能由司马氏家族担任,另一方面又不允许皇帝掌握实权。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两家氏族把皇帝架空,然后共同掌权一家衰落了,还有另一家地步。

纵观2000年帝制时,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不夸张的说,东晋历史上11位皇帝几乎全是傀儡。

东晋灭亡以后南朝的四个政权,宋齐梁陈虽然个个短命但皇帝拥有的权力也不是东晋诸帝能比你的。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历史条件,造就了这空前绝后的门阀政治呢。

下面要讲的这本东晋门阀政治详细探讨了这一特殊的政治形态。

本书出版于1989年一问世就受到学术界的好评,此外,作者进行过两次修改,使本书成为魏晋历史领域的经典更可贵的是这本书论述精彩见识出众也受到了历史爱好者的追捧,所以出版至今30多年长销不衰。

接下来我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讲述这本书。

第一部分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第二部分门阀政治遭遇的三次重大危机,第三部分门阀政治的基本规则和它的消亡。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

公元279年西晋灭东吴天下重归一统,可好景不长,不久西晋爆发了内乱前后有八个诸侯王参与史称八王之乱。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生出他于306年里傀儡皇帝晋怀帝改年号永嘉独揽大权。

刚稳住内部司马越要面对外部的压力,八王之乱期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趁机叛乱建立前赵政权占据了长安洛阳以北的大片地区对西晋政权构成了直接威胁。

为此,司马越采取依托徐州固守洛阳的战略将主力部署在中原一带防备敌人南下。

《东晋门阀政治》阅读感想

《东晋门阀政治》阅读感想

《东晋门阀政治》阅读感想《读〈东晋门阀政治〉有感》田先生在书中清晰地阐述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过程。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建立东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士族先后执政,他们与皇权相互依存,共同掌握着东晋的政权。

这种门阀政治的形成,既是当时政治形势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动荡时期,士族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支持司马睿建立东晋;而司马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不得不依靠士族的支持。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门阀政治得以形成并延续。

田先生对东晋门阀政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族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们开始与皇权产生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士族试图打破门阀政治的格局,如桓温、刘裕等。

然而,他们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是因为,门阀政治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分配,还涉及到士族的利益、文化和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

因此,任何试图打破这种格局的行动,都会遭到士族的强烈反对。

田先生对东晋门阀政治的消亡进行了探讨。

随着刘宋政权的建立,东晋门阀政治宣告结束。

田先生认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士族势力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

在刘宋时期,士族的势力已经大大削弱,而皇权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门阀政治已经无法继续存在下去。

此外,田先生还指出,东晋门阀政治的消亡,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

在门阀政治时期,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士族手中,而皇权相对较弱。

随着门阀政治的消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逐渐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为我们深入了解东晋一朝的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还可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更深入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田先生扎实的史料、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分析所折服。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阅读这样一本严谨的史学专著,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有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同时也对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门阀政治”是本书的核心概念。

田余庆先生认为,东晋一朝出现了一种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现象——门阀政治。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司马氏皇权长期沦为门阀大族的傀儡,王、庾、桓、谢等士族相继左右朝政,而士族之间又相互制约形成均势。

这种政治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其形成的条件包括士族的成熟、皇统的丧失权威、民族矛盾的尖锐等。

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在书中,作者对桓温的评价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传统史学中,桓温一直被视为奸臣。

然而,作者通过详细考证简文帝遗诏及相关情形,认为桓温篡位失败的深层原因,更在于其他门阀士族的制衡。

在缺乏军事力量的情况下,谢安作为诸士族利益集团的领袖,凭借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势,仍然能够让桓温不敢放肆。

这一观点让我对桓温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简单的“忠”、“奸”、“仁”、“义”绝不足以概括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此外,谢安的形象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的印象中,谢安只是一位“风流名士”,他在面对淝水之战时的镇定从容,展现了他的名士风度。

然而,在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能够忍辱负重、未雨绸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形象。

他在谢氏门户利益岌岌可危的情形下,壮年出仕;他与桓温斡旋,挽救门阀政治格局;他组建北府兵,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他在功高未赏、屡受谗言的情况下,选择激流勇退;他垂训子侄,为太原谢氏的长期兴盛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智慧和才能。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史料的局限,作者无法详细考察门阀士族的经济情况,这可能会影响对门阀政治的全面理解。

此外,由于本书采用的是传统政治史写作方法,在经济与数字方面缺乏精确性,这也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是一部揭示东晋时期门阀制度对政治、社会深刻影响的力作。

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东晋门阀政治画面。

读完此书,不仅对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历史进程中的权力斗争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提到,“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东晋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焦点。

”这不由得让人思考,门阀制度为何在东晋时期得以形成并发展?田余庆先生认为,这与当时的地域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

门阀制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书中详细描述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过程,如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的崛起与衰落。

这些世家大族通过婚姻、政治联盟等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权力格局。

然而,这种格局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权力斗争、外部的压力都使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正如书中所言:“门阀政治是东晋政治的一个矛盾统一体,既有其稳定的一面,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读到此,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尽管不存在门阀制度,但权力斗争、阶层固化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让我对历史与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使我认识到,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书中还提到:“门阀政治的衰落,预示着儒家思想的式微,也为后来的士族文化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这揭示了东晋门阀政治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影响深远。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观点独特、论证充分、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书中对东晋门阀政治的剖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人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汲取书中的智慧,以古鉴今,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第二篇范文《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不仅是一部历史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的书籍。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以门阀政治为主导,门阀政治是指由少数大家族或宗族控制政治权力和资源的一种政治现象。

在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东晋门阀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是如何兴起的呢?在书中,作者指出东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是门阀政治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财富的集中,一些大家族逐渐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从而形成了门阀集团。

这些门阀集团通过亲族关系和人脉关系,逐渐渗透到政治和军事领域,最终控制了国家的政治权力。

另外,作者还指出东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对门阀政治的兴起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东晋时期,政府对门阀集团的监管不力,导致了门阀集团的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对政府的实际控制。

其次,东晋门阀政治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门阀政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门阀政治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政府官员多是门阀集团的成员,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忽视国家大政,导致了政府的无法有效管理国家。

门阀政治还导致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大量的财富被门阀集团掠夺,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极度困难。

此外,门阀政治还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社会的阶级固化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最后,东晋门阀政治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书中,作者指出东晋门阀政治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东晋政权的不稳定和动荡,最终导致了东晋的灭亡。

东晋门阀政治的失败也成为了后来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教训,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都试图避免门阀政治的再次发生,以保障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

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

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一部史学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观方面的理论概括和创造性见解,而且需要有微观方面的严谨处理与史料的细致考证和巧妙运用。

前者欠缺,后者便易流于饾饤、烦琐;后者单薄,前者又会失之空洞、缺乏说服力。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

一作者在自序中说:所谓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这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它的主要理论意义所在。

自秦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就开始出现皇权政治,从此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理论上,皇权至高无上。

体现在制度上,便是全国任何重大政务,未经皇帝首肯、批准,便不能决定、执行。

所以作者指出:“不但宗族力量处在皇权控制之下,而且一切其它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不可能与皇权平行,更不可能超越皇权”(第340页)。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能基本掌握大权,推行皇权政治;但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出现其他政治、社会力量平行于皇权,以至超越皇权的现象。

以上两种情况互有联系。

由于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实际社会中,绝大多数皇帝,包括很大数量的驽钝之才,也可以推行或维持皇权政治。

一些政治、社会力量,在特定条件下尽管控制皇权、觊觎皇权,仍然不敢不打着皇帝旗号,“假皇帝之名行事”。

他们的权力,来自皇权政治,“只是对皇权的窃取,而不是对皇权的否定”(第340页)。

然而,以上两种情况又有区别。

一个是理论上、制度上的皇权或皇权政治,一个是实际中的皇权或皇权政治。

不能因为理论上、制度上皇权至高无上,就认为实际社会中也全都如此;也不能因为在特定条件下,皇权受人操纵,就认为皇权政治已被否定。

只要社会经济基础不变,皇权政治始终起着支配作用。

断定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它体现了理论上、制度上皇权、皇权政治,与实际社会中皇权、皇权政治的辩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话闲话
读《东晋门阀政治》
文/韩小召
摘要:我把此书分为三个部分来读:1.皇权初定时期即东晋成立到王敦第一次叛乱;2.皇权受士族的打压时期即王敦第一次叛乱到淝水之战胜利;3.皇权求振时期 ( 包括东晋灭亡 )。

关键词:门阀政治;士族;皇权
一、皇权初定时期
作者在自序中说:“所谓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在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司马睿与王导渡江建立的东晋政权,是门阀政治真正的开始。

“王与马,共天下”是当时的时人之语,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情况。

司马睿是继在东晋成立初期,司马睿要靠王氏家族的鼎力支持才能在江左顺利站住脚跟。

而在琅玡王与王导过江共同经营江南,作者没有一笔而过,而是从三个方面又进行了论证。

其一《晋书》卷六《元帝纪》:“永嘉初,用王导计,始镇建邺”。

晋书中记载的是,规劝司马睿渡江安居在江左是王导之计。

但当时的朝政是由东海王司马越所掌控的,士族的权力还没有达到与皇权共治乃至平行的阶段,没有司马越的考虑和首肯,是不会让司马越渡江的。

作者辩证了晋书所载,认为其合理性存在疑问。

其二是裴妃之意。

见《晋书》《东海王越传》“初,元帝镇建邺,裴妃之意也,帝深德之”裴妃兄裴盾为徐州刺史与司马睿共治下邳。

二人私交甚好,为了在动乱中求得生存以及日后的发展,裴盾与裴妃建议司马越让司马睿过江,江左在西进末年的动乱中受到的冲击较少,社会安定,有着良好的社会统治基础,统领江南作为后盾。

司马越死后,西晋政权被五胡攻击的体无完肤。

而在裴妃过江以后,意皇三子为越世子,以眦陵郡为其封国,照顾裴妃。

可见,裴妃在渡江前确实帮助过晋元帝。

但一个女流之辈,不可能控制这么大的政治局面,所以作者认为也不妥当。

其三见《王羲之传》“羲之……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旷首创其议。


二、皇权受士族压制时期
王敦第一次起兵之后,掌握了东晋的全部军政大权,不臣之心日益显现,准备再次起兵自立。

这打破了当时门阀政治的格局,引起了整个士族社会的不满和抵制,失去了江南士族的信任。

江南士族希望司马皇室垂拱,士族掌握国家的军政权力。

王氏家族在王敦叛乱之后实力大为削弱,庾亮以帝舅的身份秉政,庾氏家族兴起。

明帝在位时期引司马宗室来对抗士族,庾、王便联合起来站在一起来维护士族的利益,明帝临死之时,宗室诸王想废除王导、庾亮等人,把大权收回司马王氏手中,庾亮以帝舅的身份扣死相见明帝,帝醒悟,乃使亮导等人辅政,使得态势扭转,取得对宗室诸王的胜利。

庾亮、王导的去世并没有使士家大族的斗争结束,桓温在荆州积蓄力量囤积重兵,在坐镇武昌的时候经常插手晋庭政事,控制东晋上游的军事大权。

公元369年,桓温把豫、江二州划为自己的统治之下,桓温至此控制了全部的军政大权。

但东晋政权是江左士族共同秉政的政权,桓温想取晋而代之,便会使士族联合起来抵制,谢安、王彪之在与桓温的斗争中勉强取得胜利,最终没有使东晋的权力落于桓温之手。

桓氏家族在桓温去世以后,由于其弟桓冲的忍让和妥协,使谢安逐渐掌握东晋的中枢政权。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氏的威望达到顶点,但谢氏与司马氏的矛盾也暴露出来,朝中谗言四起,谢安不得不离开中枢出镇广陵,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谢氏控制中枢政权的局面也宣告结束。

三、皇权求振时期
皇权的衰欸必然造成士家大族权力的扩大。

但是从秦汉以来传统的政治体制说来,国家权力结构的这种变化是不正常的,某些要求有所作为的皇帝,想要通过打击士族来伸张皇权。

在孝武帝时期,门阀政治的演变逐渐有利于皇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士族人才的减少
东晋士族鄙于与其他次等士族或寒族通婚,高门筑垒,只限于与其他几家高门士族通婚,,过渡的近亲结婚,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的智力以及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士族的子孙后代人才逐渐凋零,没有强势人物以继承家族权位,其门户统治也就无法维持。

(二)士族政治、军事能力衰退
不管是导、亮、温、安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子弟,他们都有才华以及应变时局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士族都掌握兵权,东晋一朝都是外藩强臣而中朝软弱。

士族人物牢牢控制军队的权力,建康上游、荆江一带成为争夺的焦点。

王敦、陶侃、庾亮等人物一直掌握上游的军事权力,给朝廷以无形的军事威胁。

朝廷没有强大的兵力以为外援,使士族的势力一直抑制皇权。

淝水之战之后,孝武帝重振皇权,谢氏子弟当权人物退出权力核心,士族子弟耽于游乐、腐败不堪失去了统兵作战的能力。

失去以兵权为依托的士族只能听从皇权的摆布。

(三)次等士族的崛起
 下转(第13页)
11
12
黑白摄影之魅力
文/海洋
在艺术天地里,摄影艺术是姗姗来迟者,至今才一百七十多年,起初记录的摄影技术被用于艺术创作,把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典型瞬间凝结在胶片上,诞生了记录性的摄影造型美,让人们看到了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本相。

从而和一切虚构的人工造型瞬间划清了界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摄影伊始,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单纯的翻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其它艺术的影响,摄影也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语言,它与绘画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不等同于绘画,这是因为摄影着重强调“用光来绘画”,这一点就让摄影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摄影艺术的创作,是充分调配各种色光,表现出层次、质感、节奏、韵律、影调等,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

摄影由刚开始的黑、白、灰的表现,发展到彩色摄影,到今天的数字摄影,可以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更加丰富了摄影艺术的创作领域。

产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彩色摄影,八十年代在我国日渐普及。

彩色摄影在显观,复原自然色彩上,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因此,许多人误以为黑白摄影时期已过去,然而摄影历史和现实证明,黑白摄影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生命力,人们对黑白摄影的创作与研究仍经久不衰,黑白世界的艺术天地广阔无限。

黑白摄影是把客观世界斑斓的色彩转化为黑、白、灰三种单色,它运用黑、白、灰三种色调去反映和表现五光十色的景物,使人感受到艺术的美,与多彩的可见世界相去甚远的黑白色有着表达世界生活美、社会美、环境美的功能。

这是多么奇妙的和谐——不仅黑与白在对比中和谐,黑白与彩色也在对比中成为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

古希腊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郝拉克里特认为黑白对比的和谐是“最美的和谐”之一。

彩色摄影固然能真实地再现自然界景物的多姿多彩,特别是由于视觉形象接近生活,逼真感强,因而受到公众们的广泛喜爱。

但黑白摄影的画面要求比彩色摄影的画面更为凝练、集中和简练,它所潜藏着的艺术语言,从画面上是简单的,从内涵上是丰富的。

它所表现出的高雅明快,浓重深沉的情感,是彩色摄影所不能代替的。

高尔基说;“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十分朴素的,朴素就是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有“绮丽不是真,生衣贵清真”之说,主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鲁迅,其艺术手法总是尽力使用白描。

冷静的摄影大师也不放弃在彩色摄影盛行的时候,使用黑白创作,使作品产生一种朴素的美。

黑白摄影中,许多地方都运用着对比,对比是艺术表
现形象的一种重要表现的手法,可以说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对比。

文学的描写,音乐的节奏,戏剧的表演,电影的蒙太奇,无一不时时运用这一手法,黑白摄影正是通过线条的对比,影调的对比,体积的对比等等,来达到特殊的表现力。

我们都知道,黑与白是因为前者吸收全部色光,在色彩学上被称为西极色,这西极色放在一起相互排斥产生对比,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牵动人的感情,无论其它哪两种颜色的对比也不如黑白两色的对比强烈。

用影调对比,来突出主体对象是摄影艺术主要的造型手段,而剪影的处理又是这种对比的提炼。

在黑白的对立统一上,我国古代画论为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如“计白当黑”,“若要黑,多留白,多染墨”。

再如八十多年前《中华摄影杂志》编辑朱寿仁的一首朴白诗道:“全白非为白,有黑方为白,是以照片中,借黑方显白。

”这种种说法均道明了黑白的关系,黑与白是互相对立而又依存的,它们之间各以与它对立的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黑就无法说起白,没有白也就无法说黑。

只有深刻地理解这种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全面考虑画面上的黑与白。

如在黑白摄影中为了突出主体,将画面的大面积处理成白色或黑色和浅灰色,仅主体成为视觉中心,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

在摄影作品中,如果说线条是骨架,那影调就好比是血肉,特别是在黑白摄影中尤为重要,一幅摄影画面,除了主题内容的确定,画面构图形式的选择外,影调在艺术处理上与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影调的处理,关系到画面表现景物形象的形态感、立体感、质感、空间深度感和整体气氛,关系到画面的均衡和对比,和谐和统一,关系到摄影创作的构思和感情的寄托,影调关系处理的好,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增添画面的意境美,所以在拍摄时可按照主题有效的控制画面基调,有意制成简洁,精炼的高调和低调的摄影作品,充分利用黑白两色的相互烘托相互对比,抓住了两级色调----黑与白,画面成低调,对比强烈,构图单纯,含蓄而有力。

让观众从有限的阶调和层次中感受到景色的千变万化,
在拍摄肖像人物时,黑白人像作品把物体种种色彩关系概括,凝练成不同阶调,不同层次的黑白灰产生既调合又对比的影调,在画面构成上,形成了简洁、清新、凝练的美感。

黑格尔说;“真与美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必须是真”。

在所有造型艺术中,摄影的艺术形象最逼真,真切之美是摄影作品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黑白人像摄影,通过黑、白、灰多阶影调的变化,以及光线的运用,光比控制,能使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作品有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