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

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1. 东晋门阀制度那可是等级森严啊!就好比一座金字塔,世家大族处在塔尖,高高在上。
像琅琊王氏,那可真是权倾一时,普通百姓根本没法比,你说这差距大不大?2. 门阀垄断仕途那叫一个厉害!几乎所有重要官职都被他们霸占了,这就像一场比赛,人家门阀子弟直接就站在终点线前了,其他人怎么跑也赶不上啊,多气人!比如说王导,那在朝中的势力简直了。
3. 门阀之间相互联姻,关系网密密麻麻!这就像织毛衣一样,越织越厚,外人根本插不进去呀。
谢氏和王氏联姻,那就是强强联手。
4. 他们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富得流油啊!好像一个个小王国,下面的百姓都得依附他们。
就像庾氏家族,那财富真是让人惊叹。
5. 门阀的文化优势也很明显啊!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出口成章。
这可比普通人有优势多了吧,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谢氏子弟,个个才华横溢。
6. 东晋门阀制度下,寒门子弟出头太难啦!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一点希望。
就算有才华又怎样,机会都被门阀抢走了,这公平吗?7. 这些门阀还特别讲究门第观念,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跟现代人讲究门当户对还有点像呢,但人家更夸张。
像桓氏,那可把门第看得超级重要。
8. 门阀的势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呢!他们一句话就能决定很多事情的走向。
这不就像是船的舵手,掌控着方向嘛,厉害吧。
比如王氏有时候就能左右朝局。
9. 东晋门阀制度啊,真是复杂又独特的存在!它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东晋的方方面面,你说它是不是很特别?我的观点结论:东晋门阀制度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时代。
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是在东晋时期,由门阀贵族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门阀制度在东晋时期十分盛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门阀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晋晋宣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僚制度已经开始衰落,而门阀家族开始逐渐崛起。
门阀家族往往由有权势和财富的家族组成,他们通过婚姻联姻、地方势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积累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东晋时期,门阀贵族通过亲属和婚姻关系网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
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依赖。
门阀贵族通过掌握各级政府的职位,以及地方势力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种门阀贵族群体的形成,使得东晋政权的权力逐渐集中在少数门阀家族手中,而非广大百姓和官僚。
东晋门阀制度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贵族群体通过亲族关系和地方势力的掌握,使得政治权力逐渐成为少数人的私有财产。
这导致政治腐败的加剧,权力滥用和贪污成为常态。
同时,门阀贵族群体之间的争斗和利益冲突也常常给东晋政权带来不稳定因素。
除了对政治的影响,东晋门阀制度还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
响。
门阀贵族群体通过控制土地、奴隶和财富的积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他们往往通过兼并和收购方式获取更多的土地,使得土地集中度越来越高,农民的土地被侵占,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贫困化。
总体来说,东晋门阀制度是一种以门阀贵族群体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尽管门阀贵族群体在东晋政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是导致东晋政权衰败和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史课件 11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皇权复兴

第十一讲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与皇权复兴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二、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三、南朝皇权的复兴一、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东晋 317—420 南强北弱——北强南弱 宋 420—479 东晋门阀政治——南朝皇权政治 齐 皇帝:高级士族——低级士族——寒人 479—502 梁 502—557 朝廷:士族当权——寒人兴起 陈 557—589南北政治大势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二《南朝陈 地最小》 “晋南渡后,南北分裂,南朝之地,惟 晋末宋初最大,至陈则极小矣”。
卷一一《宋世闺门无礼》 “宋武起自乡豪,以诈力得天下,其于 家庭之教,固未暇及也”。
卷一二《陈武帝多用敌将》 “陈武帝,起自寒微”。
二、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门阀政治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 边的称“阅”。
阀阅,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
东汉 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 于是出仕者的阀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当于门第 。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 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 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 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 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 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 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 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 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 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 是门阀政治时期。
——田余庆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东晋一代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 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邪王氏 陈郡谢氏 颍川庾氏 太原王氏东晋陶女俑谯国桓氏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琅邪王氏诸兄弟 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 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 共天下。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 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特别是门阀士族的特权发展。
到了东晋,政权实际上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一个偏安政权,其中以王导和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晋一朝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
东晋门阀士族发展几乎到了顶峰,把持了整个朝政,皇帝的权力更像是个幌子,真正的执政者一直在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以及陈郡谢氏这几个世家大族轮流主持。
当时的世家大族往往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个大族拥有的荫佃客的规模在东晋时期要比西晋增长快三倍,世家大族不仅有田地万顷,还建有别墅田宅无数,可以说是当时真正的富豪。
在政治上,东晋的门阀政治已经发展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样的准则,使得世家大族牢牢地把握着朝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东晋门阀政治也有其局限性。
士族之间交友、婚配都有着严格的界限,所以修家谱成为了当时朝廷内外十分流行的事情。
到了东晋末期,孙恩、卢循起义和淝水之战后,虽然统治阶级没有改革内政,而是加紧对人民的剥削,社会矛盾激化,但由于士族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东晋政权最终被刘裕所取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
东晋门阀发展历程

东晋门阀发展历程东晋时期,门阀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
门阀是东晋时期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代表了地主贵族和士人集团的利益,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社会秩序混乱,地主贵族逐渐形成了占据土地和财富的阶级。
他们通过选举官职、担任重要职务等方式,掌握了政治的实际控制权。
此外,士人集团也逐渐崛起,他们通过参加乡试、科举考试等方式,获取了社会地位和权力。
这些地主贵族和士人集团就是门阀的基础。
在门阀制度中,地方豪强成为了门阀的核心。
他们通过担任官职和掌控地方,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些地方豪强大都督通过豪强背景挤占军队,形成了自己的私军,成为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势力。
此外,他们还通过婚姻的方式,与其他地方豪强联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些地方豪强大都督形成了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核心。
与此同时,东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以士人为基础的门阀。
士人门阀主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等方式,在官方的任命下,进入政府和各级机构,与地方豪强一起掌握了东晋政权。
这些士人门阀通过门阀内部的家族关系,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以儒家学问为基础,推崇礼义道德,倡导以德治国。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士人门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的进行,东晋门阀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战乱频发,地主贵族和士人集团的地位逐渐动摇。
同时,门阀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家族矛盾也导致了门阀制度的瓦解。
此外,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门阀制度逐渐减弱。
总的来说,东晋门阀制度是东晋时期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
它以地主贵族和士人集团为基础,通过家族关系和权力斗争,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制度逐渐瓦解,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让路。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指政治和社会上的门阀家族对统治的垄断和控制。
门阀制度在东晋时期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门阀制度源于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门阀家族是指政治家族或望族,他们拥有庞大的土地和财富,掌握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要资源,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家族网络和利益集团。
门阀家族通过政治联姻和婚姻关系,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客观条件和门阀内部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担任重要职位,如官吏、将领、宰相等,来掌握政权,并通过控制朝廷的人事任免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之间还通过联盟关系,加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门阀家族的势力范围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但在东晋时期,门阀家族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门阀制度的存在导致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
门阀家族之间的斗争和权力争夺经常发生,使得朝政混乱不堪。
另外,门阀家族的垄断和掌握资源的能力,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这一切都为后来的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乱奠定了基础。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是一部揭示东晋时期门阀制度对政治、社会深刻影响的力作。
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东晋门阀政治画面。
读完此书,不仅对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历史进程中的权力斗争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提到,“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东晋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焦点。
”这不由得让人思考,门阀制度为何在东晋时期得以形成并发展?田余庆先生认为,这与当时的地域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
门阀制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书中详细描述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过程,如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的崛起与衰落。
这些世家大族通过婚姻、政治联盟等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权力格局。
然而,这种格局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权力斗争、外部的压力都使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正如书中所言:“门阀政治是东晋政治的一个矛盾统一体,既有其稳定的一面,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读到此,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尽管不存在门阀制度,但权力斗争、阶层固化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让我对历史与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使我认识到,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书中还提到:“门阀政治的衰落,预示着儒家思想的式微,也为后来的士族文化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这揭示了东晋门阀政治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影响深远。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观点独特、论证充分、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书中对东晋门阀政治的剖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人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汲取书中的智慧,以古鉴今,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第二篇范文《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不仅是一部历史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的书籍。
东晋门阀政治内容概括

东晋门阀政治内容概括
东晋门阀政治是指东晋时期门阀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由于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中央政府的权威衰弱,门阀家族逐渐壮大并
成为政治的重要力量。
门阀家族是指那些拥有世袭财产、世代相传的大家族。
他们通过
婚姻联姻、收养子弟、控制地方官职、经济资源等方式逐渐扩大势力,并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主要通过掌握重要官职来实现自身利益。
他们
通过亲戚之间的婚姻联姻来建立政治联盟,控制皇帝的亲信,并在官
僚体系中互相推荐彼此的家族成员担任重要职位。
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现象在政治上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导致政治权力高度分散,给社会带来混乱。
同时,门阀政治也导致了
贪污腐败现象的普遍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的治理和经济发展。
总体而言,东晋门阀政治是指东晋时期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官职及
资源,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门阀制度》以时间为线,氏族为章,讲了影响东晋政局的六个门阀士族,在最后又谈及了门阀制度的终结。
整本书的脉络可以说是根据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根据东晋门阀士族“上位”的家族顺序来写。
与通常皇权至上的时期不同,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最开始是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
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
同样,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
读过以后让我觉得东晋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么多士族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上位,体会一下掌权的感觉,东晋又是个最坏的年代,哪个士族也没能顺利的一直掌权下去。
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这个时代门阀政治的最佳诠释了。
以下为对应门阀士族表:
在整本书中我重点阅读是的是: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它分为:
一、桓温先世的推测
二、桓彝事迹杂考
三、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
四、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
五、简文帝遗诏问题
五个部分,首先作者在开篇依旧是先考证桓温其人的身世。
作者由桓温篡位之后执意只置一庙,庙祭及于父而不及于祖这一点和孙吴的庙制相类比,说明桓温的家族很可能是“孤微发迹”。
并且根据比较可靠的《世说人名谱》中桓氏第六世中名讳缺失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推测出第六世可能就是受刑被诛的桓范。
并且从桓范的身份,才学,嘉平之狱事件以及桓范的名讳序次多方面考证,更加确定了其推断的合理性。
同时又单写一节关于桓范郡望的问题,充分说明了桓范既出谯沛,又被曹爽所敬,所以被嘉平之变牵连也是必然的。
然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桓温的问题,而是从其宗族开始写起,一是考证了桓温的身世,二是也有助理解后来桓氏在门阀政治中的表现。
先写桓彝身世,通过其在《名士录》、《群辅录》中没有记载说明了桓彝在西晋并没有令誉。
同时作者又通过桓彝的身世和年龄等证据指出了文献中有可能误记的地方(当然作者在整本书中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纠正
了很多文献中的问题)。
桓彝跻身“八达”志在立功,但由于不受王、马信任而受阻于江北,只能做荒县一令,更说明了其原来位望之低。
虽然历史也记载桓彝同“八达”一样使酒放纵,作者并没有根据这一表面现象就认为桓彝已经真的不问世事了,而是结合和桓彝前后的经历,说明了桓彝只是刻意附庸风雅以图以后能跻身于上流,将桓彝这个人物分析的非常透彻。
作者从文献中两处关于桓温的记载中找到关于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都称桓温为“兵”的内容,经过一番考证作者认为“兵”一词在当时是对桓温的的一种蔑视,也说明桓温家族在当时也不受重视。
最后作者指出《条举氏族事件》中所列谯国郡姓中桓氏居其一,就认为桓氏从东晋到唐代一直兴盛是缺乏理由的,因为桓氏家族能够进入东晋门阀政治中也很大程度是机遇使然,再加之上述原因,在魏晋之后就基本已经沉沦。
在后面一节讨论永和政局和人物的问题的时候,作者再次展现了对缺乏文献记载的事件进行考证的功力。
在永和时期国家相对比较平静,但是复杂的政治斗争还在继续。
而桓温的兴起给建康造成了压力。
而这一时期斗争的焦点主要在江州和豫州这一中间地带,但是《晋书》中对于王羲之、徐宁、桓云等人出刺江州的记载都缺乏具体年份,作者利用了几件大事进行了推断,庾亮之死、王允之之死、桓云母死。
这些大事都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记载,并且和作者想要分析的人物有一定关联,而后作者从这些人物的政治立场、人物关系以及这些大事时间关系推断出前后继任江州的人物分别为王羲之、徐宁,从而出永和时期桓氏并没有能够把控江州的结论。
同时就豫州来说桓温并没有在谢万被废后立即取得豫州,只到太和四年才入手,综合以上两点能够看出自永和元年到太和四年的二十五年中,桓温向下游发展也是受到很大阻力的。
最后,作者也把这种势均力敌的政治格局作为永和时期安定局面的一条原因。
(感觉作者每段的分析含金量都很大,每条材料都用尽用,逻辑严密让人佩服)
然后作者讲到了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作者认为桓温只是做出姿态,从而消耗东晋内部其他士族的力量,而第三次北伐桓温在外虽败,但是对内却取得了内部斗争的胜利,控制了中枢。
作者对桓温本人的评价不同于大部分学者从民族斗争的角度出发,褒奖桓温北伐业绩的态度,而是认为桓温实质上是以北伐为手段,增进威望和实力用于篡位。
我觉得这种观点是更加中肯的。
联系当时北方民族势力不断兴起的背景来看,这种北伐的成果是难以被巩固的,对于东晋的稳固也是没有长远意义的。
所以深入阅读了桓温系列问题后我反思到,自秦汉帝国建立以降,中国政治之发展,即进入一皇权政治之格局之中。
在此格局下,“不但宗族力量处在皇权控制之下,而且一切其他社会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不可能与皇权平行,更不可能超越皇权。
甚至东汉宦官外戚擅权,也只能视为专制皇权发展到空前强大水平而出现的皇权旁落现象。
掌握了皇帝(通常是婴幼的或弱智的皇帝),等于掌握了一切权力,因而弄权者得以假皇帝之名行事。
这只是对皇权的窃取,而不是对皇权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