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社会阶层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社会阶层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社会阶层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等级制度社会。

根据封建制度的等级,古代中国社会被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即士族、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这四大阶层中,士族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农民处于第二位,手工业者和商人居于最低的社会层级。

1.士族阶层士族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高一级的社会阶层,通常由贵族、地主、官僚等组成。

他们享有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最高权力。

士族的成员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他们通过世袭制度维持社会地位,同时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阶级地位。

2.农民阶层农民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广泛的阶层,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为整个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生产资料。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地位较为低下,缺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但是,在社会地位上,农民仍然能够通过勤劳努力和生产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3.手工业者阶层手工业者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独立的阶层,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手工制造业。

他们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

手工业者的地位较为低下,经济地位比较贫困,但是由于生产技术和技能的要求,手工业者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4.商人阶层商人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主要从事商品流通和商业活动。

他们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获取利润,并通过积累财富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商人在封建社会中地位较低,被视为“污秽之类”,但是由于商业活动的需要,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国度,拥有丰富多样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制度。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是权力最高的政治制度。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宗教的象征。

在封建时代,皇权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

皇帝通过任命官员、制定法律以及管理国家事务来维持政府的稳定和秩序。

2. 官僚体制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员从一级到九级,根据自身的职位和地位,承担不同的责任和权力。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官场后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

这样的体制为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管理和领导,也为官员们提供了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二、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封建土地制度来运作。

土地被划分为皇帝、贵族和农民三个阶层所有,并且实行自耕农制度。

农民劳作在封建系统下,享受有限的土地使用权,而向地主缴纳一部分产出作为地租。

这种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保障。

2. 承包经营制度在中国古代,承包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运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种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要求他们按照约定种植作物、缴纳税收和劳动力。

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努力的程度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和约束。

承包经营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三、社会制度1. 士族制度士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制度下,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代表。

这些人通常是学者、官员、文化精英等,他们享有特殊的权力和待遇,并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观念,认为家族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在家族制度中,家族长者担任领导者的角色,他们管理家族财产、传承家族文化,并且决定家族成员的婚姻和继承等事宜。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1. 引言士族门阀制度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于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封建社会。

士族门阀制度将社会分为不同等级的阶层,使得权力和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

这种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对士族门阀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特点、影响及争议等方面。

2. 定义士族门阀制度是指一种基于家族血统和社会地位的特殊制度,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婚姻、互助关系和特权的传承,实现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家族统治。

3. 历史背景士族门阀制度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导致的。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分割成各个封地,封地的统治者是君主,而下属的领主则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

这些领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便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

4. 特点士族门阀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4.1 家族血统传承士族门阀制度以家族血统为核心,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婚姻和子女继承来传承家族的权力和特权。

这种制度保证了家族的延续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

4.2 社会地位的特权士族门阀制度使得一部分家族成员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和资源。

这种特权的存在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

4.3 世袭和封建统治士族门阀制度中的特权和权力往往是世袭的,并且通过封建的方式来实现统治。

这种封建统治使得士族门阀制度能够长期存在,但也使得社会上层的改革和进步变得困难。

5. 影响士族门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首先,士族门阀制度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贫富的悬殊。

特权家族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普通百姓则往往被边缘化。

其次,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由于特权家族对权力的掌控,他们往往不愿意改变现状,这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和落后。

另外,士族门阀制度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影响。

特权家族往往承担着社会稳定和治理的责任,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土地和领地,保护百姓的安全。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家天下的传统,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门阀制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这种制度前后延续近五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这几百年恰恰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在门阀制度消失后,南北文化逐渐融合统一,华夏文明迎来了新的时代,但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一言难尽,而这一切还要从门阀制度的诞生说起。

什么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从何而来门阀一词,由来已久。

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后汉书》载:“声荣无晖於门阀”。

可见在东汉,已有这个词汇了。

然而门阀制度并非空洞的字眼,其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内容也很繁杂。

1、门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门阀制,就是一切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凡官运仕途,婚姻嫁娶,社会交际,人情世故等项,均以出身为重,才干居其次。

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往往享有各种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

如《宋书》记载:“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

可见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和下层百姓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虽同处一个国家之内,却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样。

其实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期贵族绝非后世可比。

《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可见上古帝王,亲自耕种,与民同乐并非虚谈。

可到了后世,不要说帝王之家,就是高门大户,也早就视贫寒人家为异类。

这种对比真是云泥之别,探究门阀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尤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孕育了这种制度的萌芽。

2、门阀制度从何时产生门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众所周知,东汉的衰落,是因为戚宦争权所至。

宦官的祸害虽大,究竟难成大害。

相比之下,外戚掌权所产生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以桓帝灵帝为例,十常侍虽然可恶,却并未形成大的气候。

反倒是以何皇后为首的外戚,对汉室的危害更大一些。

由于皇帝暗弱,何氏家族迅速崛起,何皇后的两个哥哥何进和何苗,都手握大权,官至大将军。

何氏家族短暂得势便告覆灭,却让其他望族虎视眈眈。

门阀士族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制度一、概述门阀士族制度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指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由共同的祖先、血缘关系和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群体。

门阀士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起源与发展门阀士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商代和周代时期,贵族家庭就已经形成了门阀士族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越来越得到完善和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这种制度已经成为了统治阶层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特点1. 以家族为单位:门阀士族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

2. 经济利益联系:门阀士族之间有着紧密的经济利益联系,在商业、贸易等方面互相支持和帮助。

3. 社会地位高:门阀士族在封建社会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统治阶层的主要成员,拥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4. 世袭制度:门阀士族的地位和财富是世袭的,子孙后代可以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富。

四、门阀士族制度的影响门阀士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家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社会群体。

其次,它促进了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繁荣。

最后,它也加强了统治阶层对于社会的控制力量。

五、现代门阀士族制度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存在封建社会中那种明确而严格的门阀士族制度,但是在某些领域中仍然存在着类似于门阀士族制度的现象。

例如,在政治、商业等领域中,一些家族集团通过互相支持和利益交换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六、结语总之,门阀士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织形式,它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存在严格的门阀士族制度,但是它的影响仍然在某些领域中存在着。

士 族

士 族

士族:1、概念: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

2、发展历程:萌芽---东汉(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盛行,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壮大,为后来士族制度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形成---曹魏(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对世家地主的纵容与笼络);鼎盛---东晋(东晋王朝依赖南北士族才能存在,其表现是‘王与马共天下’);衰落---南朝(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其它原因有: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侯景之乱中受到打击;随南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庶族势力得到发展,望寒力量发生变化。

等);消亡---唐末(原因①隋唐科举制的实施摧垮了其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②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③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④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

)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经济上:通过占田荫客制,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庶族(中小地主)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3、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3经济保障:西晋的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势力提供了经济保障。

4、影响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社会阶层制度,源于秦朝的郡望制度,发展和演变于后来的汉、唐、宋等朝代。

这种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

士族门阀制度主要是指以世袭制的士族阶层,他们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这些士族家族拥有世代相传的家族成员,被政府认可为世家门户,享有特权和尊严。

他们的地位、财富和权力由他们的家族背景所决定,并且在社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种制度强调家族的血统和家族的尊重,使得社会上的地位和权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出身。

士族门阀制度的核心是家族的血脉关系。

只有家族内的男性后代才有资格继承家族的地位和财产。

这种制度排除了个人能力和才华,使得社会阶层固化,社会的精英和权力集中在少数有权有势的家族之中。

这导致社会上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加重。

士族门阀制度对于政府的影响非常大。

士族家族担任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的职位,统治者倚仗士族家族来维持自己的政权。

政府任命士族为重要职位,也是为了稳定社会和避免内乱。

然而,这种制度同时也造成了政治上的腐败和对士族的过度依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士族门阀制度还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首先,这种制度保护了家族的尊严和传统价值观。

家族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给予一个人安全感和社会地位。

其次,士族家族作为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他们熟悉地方事务,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治理社会。

总结来说,士族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带来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腐败。

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这种封建的阶级制度,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西晋的兴衰与士族政治的内在弊端

西晋的兴衰与士族政治的内在弊端

西晋的兴衰与士族政治的内在弊端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衰与士族政治的内在弊端密切相关。

士族政治是指以士族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在西晋时期达到了顶峰,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最终导致了西晋的衰落。

一、士族政治的兴起西晋建立之初,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士族政治逐渐崛起。

士族是指具有世袭地位和特权的家族,他们拥有丰富的财富和权力,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统治阶层。

士族政治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士族在战乱中表现出色,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崇拜;另一方面,士族通过世袭地位和家族联姻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掌握了政治的实际控制权。

二、士族政治的内在弊端然而,士族政治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弊端,这些弊端最终导致了西晋的衰落。

首先,士族政治导致了政治腐败。

由于士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斗争,他们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忽视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这种政治腐败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也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和凝聚力。

其次,士族政治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

士族通过世袭地位和家族联姻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社会上层的士族享有特权,而普通百姓则被剥夺了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再次,士族政治导致了国家的衰弱。

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内讧不断,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同时,士族政治也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士族们更关注自己的家族利益,而忽视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这种内耗和削弱最终导致了西晋的衰落。

三、西晋的衰落士族政治的内在弊端最终导致了西晋的衰落。

在士族政治的影响下,西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同时,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内讧不断,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国家的实力和凝聚力逐渐削弱。

最终,西晋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所击败,宣告了它的灭亡。

四、反思与启示西晋的兴衰与士族政治的内在弊端密切相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反思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族制度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

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

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1、概念: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特点(特殊地位)(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演变(1)萌芽(东汉)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光武帝刘秀本人和他手下的许多文臣武将就是豪强地主。

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发展(魏晋)形成的标志: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从西汉中期开始,随着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急剧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受到影响和削弱,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者及其政治代表,不希望强化中央集权,而要求把持宗族系统世袭权力和特权,成为世代直接掌握统治权的家族。

这样,东汉出现了广占土地、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豪强地主)。

魏晋之际,政局动荡,中央集权更加削弱,世家地主把持统治上层的地位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士族特权渐渐制度化。

从此,这些世代公卿、世代儒家、参与谋划推翻旧政权辅佐新政权的“新贵”以及通过婚姻关系攀援到政权中枢的外戚,在这种士族制度的保证下,形成了一个地域血缘宗法关系紧密结合的、凭借家族传统地位牢牢控制政权的地主阶级统治阶层,即士族地主。

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之抗衡,导致国家权力的结构与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由士族间势力的消长来决定。

甚至出现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的局面。

二、士族地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把持政策特权,是皇权赖以建立和巩固的支柱。

魏晋南朝各政权完成更替后,新政权不得不维护士族地主的利益,以获取支持,便士族制度不断恶性发展,直至僵化、消亡。

早在曹魏建立前,东汉末年的世家地主在经济上已“田亩连于方国”,“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掌握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在政治上更是“累世经学”,“累世公卿”,甚至出现“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还享有事实上的免除赋役的特权。

在他们支持下称帝的曹丕,只能接受陈群的建议,实行有利于士族地主的选举制度——九品中正制。

西晋的建立,主要靠以平阳贾充、河东裴秀、太原王沉为代表的士族的支持。

西晋在经济上实行官吏占田与荫客荫亲属制。

规定,官吏有权依据官品占田,其中一品占田五十顷,依次每品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占田十顷。

荫庇佃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五十户至九品荫一户不等;荫庇衣食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三人至九品荫一人不等。

荫亲属则依官品高低,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这样,被荫庇的客及亲属,就由国家领民变士族的私家佃客。

实际上,士族地主对土地人口的占有,远远超过这一规定。

如司徒王允的园田水碓遍于天下;刺史石崇,仅水碓便有三十余区。

士族的经济实力,富比王侯。

在政治上,士族以宗族为纽带,将其门生、故吏、宾客、宗族、佃客、部曲等,—起构成一股强大势力,与司马氏一起分享政权。

西晋寸,大中正一职,完全由有影响的高门望族出身的人来担任,使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把持选官的工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这样,朝廷要职,多由士族出身的人充任;朝廷大事,须经他们议论,皇带才能实行。

为保护士族的特权,防止门第混淆,还大兴谱谍之学,重视家谱的修撰。

三、在士族制度最初发展时期,一些靠军功起家再参与政权发展起来的“新贵”跻入士族,也是这一制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东晋的谢氏,由谢尚经过诸多艰苦争夺,得任豫州刺史,从而脱颖而出;又如江东顾氏,家族人口众多,支庶繁盛,崛起于东吴,奋争于西晋,在东晋终成南方四大士族者之一。

而当士族制度僵化后,因堵住了庶族晋升士族之途径,便很难再发展了。

总之,士族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离不开士族本身的雄厚实力与政府的百般保护,也与当时的士族首领的精明强干,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分不开。

(2)巩固(西晋)西晋的建立,主要靠以平阳贾充、河东裴秀、太原王沉为代表的士族的支持。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西晋在经济上实行官吏占田与荫客荫亲属制。

规定,官吏有权依据官品占田,其中一品占田五十顷,依次每品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占田十顷。

荫庇佃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五十户至九品荫一户不等;荫庇衣食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三人至九品荫一人不等。

荫亲属则依官品高低,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这样,被荫庇的客及亲属,就由国家领民变士族的私家佃客。

实际上,士族地主对土地人口的占有,远远超过这一规定。

如司徒王允的园田水碓遍于天下;刺史石崇,仅水碓便有三十余区。

士族的经济实力,富比王侯。

在政治上,士族以宗族为纽带,将其门生、故吏、宾客、宗族、佃客、部曲等,—起构成一股强大势力,与司马氏一起分享政权。

西晋寸,大中正一职,完全由有影响的高门望族出身的人来担任,使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把持选官的工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这样,朝廷要职,多由士族出身的人充任;朝廷大事,须经他们议论,皇带才能实行。

为保护士族的特权,防止门第混淆,还大兴谱谍之学,重视家谱的修撰。

(3)鼎盛(东晋)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原因是东晋政权,是在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飞;才建立起来的,可以说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在东晋建立之初,南方士族王导、王敦为提高司马绑的声戚,精心策划—次声势浩大的出游,利用三月初三“修禊(xì音系)”节,司马睿乘肩舆,王导、王敦骑马随行,威武严肃,场面浩大。

南方士族纪瞻、顾荣偷看到这一场景,大为惊惧,赶紧跪拜路旁。

南方其他士族在他俩带动下,纷纷归附晋元帝。

这个事件足以说明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

东晋建立后,王导、王敦权倾朝野,以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士族制度在东晋更加稳固,士族地主的势力处于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把持大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却不愿涉身实务,这一时期的等级制度比西晋时更为森严,门第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造成“举贤不出世族”的局面。

庶族子弟只能担任低级官吏,且难以升迁。

士族可拥有自己的武装,叫部曲。

地方官吏去职时,可以带走相当数量的士兵与武器,叫“送故”,多者达千余家,少者亦数十户。

士族的特权甚至达到违法却不受法律制裁的程度。

如士族抢劫石头仓米一百万斛,官府仅处死管仓的小吏以塞责。

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同时还扩大了品官占田、占客、荫亲属等特权,官员及其家属可免除一切赋税徭役。

南北方士族都兼并大量田地、建立田庄。

他们封占山泽,贫民去樵采捕鱼须向他们交税。

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交往、共坐,与庶族车服异制;同时继续重视修家谱,制定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并有专门官吏管理,以防庶族假冒。

(4)渐衰(南朝)南朝庶族出身的刘裕,在诛灭刘毅后,仍承认士族的门第;萧齐政权时,萧道成自知没有刘裕那样的政治威望,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士族,士族的地位比刘宋时有所提高,梁朝萧衍对士族的政策基本上沿袭前朝。

总之,士族大土地所有制经济是魏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士族在政治上通过与君权的紧密结合,达到既拱卫君权又扩大自身权利之目的。

这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当然,君权与士族之间亦存在一定的矛盾。

到了南朝末年,大土地所有制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使财富有所分散,封建依附关系渐趋削弱,士族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

此时士族已不能成为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也失去了主导地位,他们在政治上庸碌无能,精神上萎靡不振,远非魏晋时士族如贾充、王导、谢安等辈可比,再也经不起社会潮流的冲击,终趋衰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